-
地芬诺酯灌胃对小鼠癫痫发作及神经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地芬诺酯灌胃对小鼠癫痫的诱发效果及小鼠神经行为学和海马神经元的变化。方法:选取2~3周龄的C57雄性小鼠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地芬诺酯组,每组20只。地芬诺酯组小鼠每天给予地芬诺酯(200 mg/kg)灌胃1次,连续灌胃14 d,对照组小鼠每天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每次灌胃后观察2 h,根据Racine评分观察小鼠癫痫发作等级。应用旷场实验、高架十字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小鼠神经行为活动的改变;应用数字化脑电图机监测地芬诺酯小鼠癫痫发作脑电波;应用尼氏染色观察小鼠海马神经元损伤情况。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Racine分级结果显示,地芬诺酯组小鼠在灌胃后1 h出现2、3级发作。脑电监测结果显示,与灌胃前比较,地芬诺酯组小鼠脑电波频率增加,波幅增加。在旷场实验中,地芬诺酯组小鼠在中央区域的停留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12.21±3.37)s,(17.05±4.34)s, t=3.29, P<0.01]。在高架十字实验中,地芬诺酯组小鼠在开放臂的停留时间低于对照组[(17.36±5.41)s,(26.70±9.06)s, t=3.31, P<0.01]。在Morris水迷宫测试中,地芬诺酯组在平台象限的停留时间低于对照组[(22.08±6.76)s,(27.64±4.60)s, t=2.54, P<0.05],地芬诺酯组在平台区域的停留时间与停留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尼氏染色显示,地芬诺酯组小鼠CA3区海马神经元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135.67±4.59)个,(140.67±2.73)个, P<0.05]。 结论:过量地芬诺酯可诱发小鼠癫痫发作,并且小鼠出现焦虑样行为增加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5G+“三早”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糖尿病高风险人群的筛查和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防控的关键。生活方式干预需要长期坚持和持续行为改变,否则将影响服务对象的依从性和干预效果。持续葡萄糖监测(CGM)能提供血糖实时变化的可视化数据,被视为激励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有效教育工具,基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糖尿病健康管理能有效控制血糖,提高糖尿病高风险人群的自我管理能力。本共识提出构建5G+“三早”(早筛查、早评估、早干预)糖尿病健康管理模式,包括依托数字化健康管理系统,整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个体智能监测终端形成“医院-社区-家庭/个人”健康信息多端数据共享云平台;应用5G智能可穿戴设备实施连续、动态、实时的健康指标居家监测和糖尿病风险预警;对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实施早筛查和风险评估,将基于CGM的24 h平均血糖作为一种可供参考的糖尿病风险评估指标;在遵循糖尿病健康教育、饮食、运动、心理和药物干预的综合性干预原则基础上实施分层管理,根据CGM技术提供的连续、动态、实时的血糖监测结果制定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干预方案,联合智能应用程序实施个体化的精准健康管理,建立糖尿病的“三早”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术后伤口远程数字化监测在常规外科实践中的应用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数字健康干预(DHIs)的发展,远程数字化术后伤口监测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服务模式,为术后患者提供了更为便捷和实时的健康管理。本研究旨在探索远程数字化术后伤口监测在常规外科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其在减轻手术部位感染(SSI)负担、提高患者满意度及医疗效率方面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DIP支付改革的科室高质量数字化发展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DIP医保支付方式转变对科室数字化运营模式的推动作用,为科室和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探索经验。方法:以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胸外科为研究对象,分析近3年科室运营核心要素指标并评估其发展方向;重点以出院人次、病种难度、初始支付率和每指数单价为监测指标,分别反映胸外科2021年1—6月的规模、能级、医保、控费4个方面的情况,并与全院水平做横向比较。结果:近3年来该科室整体规模扩张与治疗水平发展之间关系较为平衡,但科室的运营战略有待从规模扩张型平稳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具体体现为出院人次规模扩张(32.86%),但病种难度和服务能级同比下降(-12.34%)。低难度的病种指数单价较标准偏离较高,医保支付负向贡献全院,医生个人控费的偏离程度差异较大(0.56,6.33),控费水平相较全市标准中等偏下。该科室应重点关注如"恶性肿瘤化学治疗后的随诊检查"等治疗水平低、指数费用偏高的病种。未来可通过日间诊疗减少成本浪费、释放优质医疗资源。结论:DIP支付方式改革和数字化运营可为医院及科室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持。科室一方面可做强特色病种,突出现有优势;另一方面可填平补齐,消除劣势。同时医院还可多项制度联动,配合运营控费。医院应细化付费管理单位,逐步重视病种合理控费,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加强临床监测智能化研究 提升患者围麻醉手术期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临床监测技术体现了现代医学与生物工程、电脑技术与新材料的完美结合。医学发展与时代科技进步息息相关,临床监测技术更是现代医学与科技完美结合的载体之一 [1]。既往的监测技术不断改进,无线智能监测和人工智能技术等脱颖而出,应用领域正在逐步扩大,极大地丰富了临床监测的内涵,如传统的血氧测量技术改进为数字化血氧测量技术,通过复杂的信号处理系统,提高对动脉灌注信号获取和静脉噪声隔离的水平,使脉搏氧饱和度监测的抗运动干扰性能以及获取弱灌注条件下信号的能力显著提高;超声可视化技术在围麻醉手术期的应用,让麻醉科医师多了"一只眼睛",使血管穿刺置管和区域神经阻滞操作又准又快;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监测使无数患者心脏手术效果得到了及时评估,并发症得到了及时处理;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脑电双频谱指数在镇静麻醉深度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机体、器官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使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治疗得到更直接的指导;新型凝血监测技术使临床对凝血功能障碍的判断和处理更为及时准确。同时网络信息化、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技术进入临床监测领域,使监测大数据信息获取和智能化分析更加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MRI数据在体孕期子宫颈三维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孕期MRI检查的原始数据集采用阈值分割方式构建子宫颈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方法及意义。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共招募了2023年6至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进行盆腔MRI检查的12例健康孕妇,包括6例孕中期、6例孕晚期,利用快速平衡稳态采集序列获得层厚为4 mm、层间距为0 mm的MRI原始数据集,将原始数据集导入Mimics软件中进行子宫颈数字化三维重建,同时测量并比较孕中期与孕晚期孕妇子宫颈长度、直径、前角和后角、内口面积、表面积及体积等各项参数。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和Mann-Whitney U 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2例孕妇均成功重建孕期子宫颈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该模型可以多视角、多平面地观察子宫颈的整体形态和结构,并可对子宫颈进行三维测量。孕中期孕妇的子宫颈长度[(4.15±0.80)与(2.71±0.72)cm]、子宫颈体积[(42.58±9.24)与(28.44±10.18)cm 3]和子宫颈长度与直径比值(1.06±0.21与0.72±0.19)明显大于孕晚期( t值分别为3.30、-2.52及-2.98, P值均<0.05),但子宫颈内口面积明显小于孕晚期[(18.56±5.97)与(27.68±4.72)mm 2, t=2.93, P=0.016];孕中期与孕晚期的子宫颈前角、后角及表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基于MRI数据利用阈值分割的三维重建方法可以构建在体孕期子宫颈数字化三维模型,模型能够立体呈现孕期子宫颈的形态学特征,显示不同孕周子宫颈的结构差异,为孕期子宫颈的孕期监测、形态学观察及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围手术期多维度数字化监测平台在胃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多维度数字化监测平台在胃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22年7月至2024年1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0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5例,女15例;年龄为(64±12)岁。所有患者遵循加速康复外科理念,采用以穿戴式监测设备为基础的围手术期多维度数字化监测平台实施围手术期管理措施。观察指标:(1)心率变异性(HRV)监测结果。(2)血糖和血氧监测结果。(3)运动和睡眠监测结果。(4)人体成分监测结果。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IQR)表示。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通过SPSS转换功能转换为正态分布资料后再进行检验。手术前后比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结果:(1)HRV监测结果。HRV指标中,从术前至术后第3天,50例患者NN间期标准差从(103±26)ms变化为(101±36)ms,每5min NN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从(45±16)ms变化为(33±12)ms,相邻NN间期之差>50 ms的心搏数占NN间期心搏总数的百分比从6.02%(4.96%)变化为5.79%(4.20%),低频功率从376.78(468.96)ms 2变化为742.79(525.20)ms 2,高频功率从273.61(273.58)ms 2变化为397.48(164.87)ms 2,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之比从1.6±0.5变化为1.6±0.6,上述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34.43,26.15,24.58,5.51,6.11,6.02, P<0.05)。(2)血糖和血氧监测结果。从术前至术后第3天,50例患者血糖从6.75(2.05)mmol/L变化为6.90(2.63)mmol/L,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5.84, P<0.05);血氧从97.00%(5.00%)变化为97.5%(3.00%),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25, P>0.05)。(3)运动和睡眠监测结果。从术前至术后第3天,50例患者运动步数从3 043(1 224)步变化为1 473(767)步,睡眠时长从(8.2±1.1)h变化为(7.3±0.8)h、睡眠评分从(80±10)分变化为(78±5)分,上述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716.46,29.02,47.32, P<0.05)。(4)人体成分监测结果。手术前后,50例患者体质量从(63±8)kg变化为(61±8)kg,体脂率从24%±8%变化为22%±9%、肌肉量从43(12)kg变化为41(17)kg,体质量指数从(23.0±2.6)kg/m 2变化为(22.1±2.5)kg/m 2,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19,3.00, Z=-2.78, t=7.34, P<0.05);基础代谢从(1 390±134)kcal变化为(1 379±139)kcal,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2, P>0.05)。 结论:围手术期多维度数字化监测平台应用于胃癌患者能精准监测围手术期应激水平和评估术后康复状态,并呈现可视化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数字公共卫生的进展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重塑了各行各业,公共卫生同样经历着数字化转型。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流行的催化下,数字技术被快速、广泛应用于传染病防控,提升公共卫生体系的应急处置和常态化防控的能力。本文对数字公共卫生的概念、数字技术在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介绍。本文也讨论了发展数字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和概述泛美卫生组织提出的公共卫生的数字化转型的指导原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托槽隐形矫治中牙齿移动的监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无托槽隐形矫治的成功依赖于合理的方案设计、良好的患者配合以及高质量的复诊监控。高质量的复诊监控要求正畸医师能较好地完成对牙齿移动的实时监测,包括评估牙齿位置是否与矫治方案一致,以及根骨关系是否安全合理。然而,临床上进行频繁的放射性检查并不现实。在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基于生物力学原理、图像处理算法及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方法均显示出监测牙齿移动的临床应用潜力。本文对这些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监测牙齿移动的应用逐一介绍,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ICU呼吸支持数字化平台建设及智能预警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重症患者肺损伤的疾病演变或治疗过程中,呼吸力学是连续、动态变化的。建设ICU呼吸支持数字化平台,实现机械通气数值和波形数据的连续记录、动态分析和实时预警,有助于加强重症医师对“呼吸动力学”的认知,提高呼吸治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并有利于减轻人力监测负荷,提高工作效率。基于呼吸机波形的机械通气专项远程数据平台的建立,为呼吸动力学数据模型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持,有助于建立辅助决策系统,实现智能化机械通气,开创呼吸动力学新时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