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山州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及优先保护等级
编辑人员丨2024/3/30
保护植物通常拥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或种群数量较少,是目前面临生存威胁最高的植物类群,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通过对文山州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系统调查,分析其丰富度及地理分布,采用濒危系数、遗传价值系数、保护系数和利用价值系数4项指标,确定权重,再计算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优先保护综合值,据此划分物种的优先保护等级.结果表明:文山州分布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87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6种、二级259种,云南省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4种、Ⅲ级7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兰科(Orchidaceae)植物112种,占38%,是文山州重要的保护类群.水平分布上,南部的麻栗坡县、马关县和西畴县物种丰富度较高,分别为228、224、200种,中北部的广南县、丘北县和砚山县物种丰富度偏低,分别是87、68、52种;垂直分布上,海拔1 301~1 500 m是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最集中的区域;所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需要重点关注南部区域和海拔1 301~1 500 m的区域.优先保护综合值是0.372~0.940,其中Ⅰ级39种,Ⅱ级142种,Ⅲ级123种,Ⅳ级83种.古林箐秋海棠(Begonia gulinqingensis)、云南金花茶(Camellia fascicularis)、滇南风吹楠(Horsfieldia tetratepala)、丘北冬蕙兰(Cymbidium qiubeiense)、光萼厚轴茶(Camellia crassicolumna var.multiplex)、无斑兜兰(Paphiopedilum henryanum var.christae)、六角莲(Dysosma pleiantha)和绿花杓兰(Cypripedium henryi)8种虽然未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受威胁物种,但在文山州分布个体数量少、受人为干扰明显、保护价值高,评估为Ⅰ级优先保护,属于亟需拯救和保护的对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中国姜属(姜科)一新记录种——富寿姜
编辑人员丨2023/9/16
报道了产自云南麻栗坡县的中国姜科姜属1 新记录种富寿姜(Zingiber atroporphyreum),并提供了它们的形态特征描述、彩色图片以及分布信息.凭证标本保存在华东师范大学植物标本馆(HSNU).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红河流域“通道-阻隔”作用下2000-2014年植被EVI变化趋势与驱动力
编辑人员丨2023/8/6
红河流域地表生态、水热分布格局等受到“通道,阻隔”作用的显著影响,以MODIS EVI数据作为植被定量研究指标,结合全国1∶100万植被类型图、红河流域内部以及周边气象数据和研究区的DEM数据,利用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法,探讨在“通道-阻隔”作用的影响下流域内2000-2014年植被EVI时空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重点研究了植被EVI变化对气候因子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 2000-2014年间,红河流域生长季植被EVI整体上以-0.15%/a的年际变化率呈波动减少趋势,空间异质性明显.EVI呈减少趋势区域主要集中在绿春县中部和金平县西南部;EVI呈增加趋势区域集中分布在墨江县、文山县,麻栗坡中部、广南,富宁南部区域、红河-元江一带以及藤条江西南部地区.(2)通过对生长季EVI指数与四个不同时间序列的月平均气温和月累积降水量的相关分析可知,生长季EVI指数与同期气温相关性较好;与降水量呈现明显的滞后性,滞后时间约为1个月.(3)相关分析表明,整体上红河流域生长季植被EVI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在0.05显著性检验水平下,红河流域生长季植被EVI变化受气候影响的区域占3.11%,气温以负向驱动型为主,面积约占1.26%,降水以正向驱动型为主,面积约占0.46%,气温降水联合驱动以弱驱动为主,面积约占1.39%;大部分地区表现为受非气候因子驱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省褐飞虱早期迁入虫源及其发生大气背景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探明我国西南稻区褐飞虱早期迁入种群的虫源地,为后期预测和防治提供依据,通过对2007-2016年云南植保站4-5月份褐飞虱虫情进行分析,选取出云南省勐海、芒市、江城、师宗、麻栗坡、广南6个代表性站点,利用WRF-FlexPart耦合模式对2013年、2015年和2016年这些站点的早期迁入峰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近年来云南省褐飞虱早期迁入虫源的虫源地.选取了2013年褐飞虱早期迁入量较大的迁入峰进行了大气背景分析,结合峰期影响褐飞虱迁飞的大气动力场、温度场和相对湿度场,探讨了影响云南省褐飞虱早期迁入的大气背景.研究结果表明:(1)近年来云南省褐飞虱迁入的虫源主要来自缅甸,部分来自老挝和泰国,少数来自越南,还有极少量来自孟加拉国.(2)这一时期,当释放高度分别为1500、2000 m时,褐飞虱的迁飞高度分别集中在2216 m和2489 m,平均迁飞高度分别是2167、2454 m,从不同释放高度回推的褐飞虱迁飞高度的起伏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模式能较好地反映系统性垂直气流和下垫面起伏对其上层三维流场和种群迁飞的影响.(3)选取2013年5月22-26日发生在云南勐海、麻栗坡和广南的一次典型褐飞虱迁入过程,分析了大气背景场对褐飞虱迁飞的影响,结果显示:受印缅低压控制或影响,高空从境外虫源区至云南降虫区有西南水平气流作为种群输送动力;温场在降虫区东北侧有“低温屏障墙”存在,阻止了种群的继续北迁;垂直速度场上虫源区有上升气流促使种群起飞迁出,降虫区有下沉气流促使种群降落;弱降水形成的拖曳下沉气流对降虫也十分有利;相对湿度场对此次迁飞过程不形成任何胁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省南部边境吸血蠓种类分布及卢特库蠓雄虫的首次记述(双翅目:蠓科)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云南省南部边境地区5市县吸血蠓种类分布.方法 采用灯诱法采集吸血蠓,结合云南南部边境吸血蠓种分布相关文献进行本项研究工作.结果 云南省南部边境5市县吸血蠓共计3属84种,其中细蠓属4种,蠛蠓属13种,库蠓属67种.麻栗坡分布43种,河口分布22种,江城分布23种,勐腊分布50种,景洪分布17种.新发现卢特库蠓雄虫,并对该种雄虫进行了首次记述.结论 此次调查为云南省南部边境吸血蠓种类分布和蠓媒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标本保存在北部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广西腋毛癣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腋毛癣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的皮肤病,1984年10月至1985年1月作者对云南麻栗坡县和广西宁明县进行皮肤癣菌病流行病学调查时发现此病在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省2015年人体肠道原虫感染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云南省人体肠道原虫感染现状.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10个调查县20个调查点5 067人进行调查.采集粪便标本,使用卢戈氏碘液涂片法检查肠道原虫包囊,生理盐水涂片法检查滋养体.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感染率通过x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肠道原虫感染率为3.37%(171例).共检出7种肠道原虫,分别是人芽囊原虫(1.76%)、哈门氏内阿米巴(0.77%)、微小内蜓阿米巴(0.32%)、溶组织内阿米巴(0.26%)、结肠内阿米巴(0.16%)、布氏嗜碘阿米巴(0.08%)、蓝氏贾第鞭毛虫(0.02%),混合感染率为0.12%(6例).男、女性感染率分别为3.10%和3.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4).感染者中以医务人员感染率(20.83%)最高,其次为待业人员(9.30%),不同职业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独龙族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率(8.21%),纳西族次之(7.69%),不同民族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最高感染率主要分布于藏东-川西生态区(5.90%)和藏东南-滇桂粤南部生态区(5.01%),不同生态区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香格里拉县最高(10.02%),其次为麻栗坡县(5.74%),不同县(市、区)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等经济水平感染率最高(4.50%),不同经济水平类型地区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云南省人体肠道原虫感染率较高,建议有计划的开展健康教育,加强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自我健康保护意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麻栗坡长叶兰,中国云南兰科一新杂种
编辑人员丨2023/8/5
报道了产自云南麻栗坡的兰科兰属一新杂种——麻栗坡长叶兰(Cymbidium×malipoense L.J.Chen,H.B.Zhou & Z.J.Liu),对该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该种可能是长叶兰(Cymbidium erythraeum Lindl.)与龙州兰(C.eburneum var.longzhouense Z.J.Liu et S.C.Chen)的天然杂交种.本种与长叶兰的区别是:本种的花葶自叶腋发出;萼片和花瓣浅黄绿色,具浅紫红色的纵条纹和斑点;唇盘具黄色褶片;蕊柱浅紫红色;中裂片卵状肾形.长叶兰的萼片和花瓣绿色,有红褐色脉纹和不规则斑点;中裂片心形到剑形;唇盘密被毛.本种与龙州兰的区别是:本种萼片和花瓣浅黄绿色,具浅紫红色的纵条纹和斑点;侧裂片有紫红色条纹;蕊柱浅紫红色.龙州兰萼片和花瓣白色,外表面略带粉红色;唇瓣白色,侧裂片和中裂片具有紫红色斑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云南西双版纳发现缟灵猫
编辑人员丨2023/8/5
缟灵猫(Chrotogale owstoni),又名横斑灵猫、长颌带狸,是世界上最珍稀的灵猫科(Viverridae)动物之一,IUCN红色名录评估这一物种为濒危(Endangered)(Timmins et al.2016).缟灵猫为夜行性物种,行动极为隐秘,仅分布于湄公河东部海拔100~2 600 m的热带雨林、季雨林等无明显干旱胁迫的生境,国外分布区包括越南、老挝东北部以及柬埔寨东部(Dang et al.2010,Coudrat et al.2014,Gray et al.2014,Timmins et al.2016),在中国仅分布在云南东南部的麻栗坡、马关、河口、屏边、金平和绿春,估计数量不超过300只(汪松1998).Lau等(2010)根据该物种在广西收集的历史标本皮张,认为广西西南部可能有缟灵猫分布.目前尚无缟灵猫国内现有分布区的相关报道,IUCN红色名录对缟灵猫分布区域的介绍中甚至提出这一物种可能在中国已经绝灭(Timmins et al.2016).最新的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缟灵猫为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蒋志刚等201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云南省发现龙里瘰螈
编辑人员丨2023/8/5
龙里瘰螈Paramesotriton longliensis隶属于两栖纲Amphibia有尾目Caudata蝾螈科Salamandridae瘰螈属Paramesotriton.李松等(2008)根据贵州省龙里县采集到的瘰螈标本,描述并发表了瘰螈属新种——龙里瘰螈,为中国特有种.目前该物种记录分布于贵州、重庆和湖北的喀斯特地区(中国两栖类,2020).本研究于2019年9月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下金厂乡附近(104°48′38"E,23°8′31"N,海拔1390 m)采集到瘰螈标本4号,包括2号雄性(SWFU 003653和SWFU 003656)和2号雌性(SWFU 003654和SWFU 003655),所有标本均浸泡在10%甲醛中,保存于西南林业大学.根据形态鉴定为龙里瘰螈,为云南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