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多卡因局麻后冠状动脉造影术致复视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63岁,以"发作性胸闷4 d"为主诉于2021年1月24日收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既往体健,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胸部及全身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示冠状动脉硬化,左前降支近段中重度狭窄,建议行冠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疗。入院诊断: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双侧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于入院后第2 d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术中予1%利多卡因3 ml局部麻醉右手穿刺点,肝素钠3 000U全身肝素化,硝酸甘油200 μg缓解桡动脉血管痉挛,术中共用碘克沙醇注射液(造影剂)30 ml。31 min后术毕。术后患者诉双眼视物模糊,伴重影,无法行走,故立即用轮椅送至眼科门诊会诊,患者既往无复视、外伤、神经系统、Graves眼病、重症肌无力等病史。双眼视力1.0,眼前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左眼鼻下方运动受限(-1),余方向眼球运动自如,右眼运动自如(九个眼位照片未能及时记录)。复视像检查:呈同侧垂直分离,向右下方分离最大,周边物像为左眼所见(见图1),歪头试验阳性。到诊约3 min后行同视机检查示:右下15°方位垂直斜视度最大,分别为L/R5°(右眼注视)、L/R8°(左眼注视),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分别为L/R2°(右眼注视)、L/R4°(左眼注视)。诊断:左眼麻痹性上斜视(左眼上斜肌麻痹)。DSA术后约15 min后患者自感上述症状好转,术后约20 min上诉症状消失,患者未行头颅MRI检查及其他进一步检查。次日早上患者到眼科门诊复诊,眼球运动、复视像、同视机检查均未见异常。出院后6个月及9个月电话回访,患者诉复视消失后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飞行员麻痹性斜视二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分析2名年度体检初步诊断为麻痹性斜视的海军飞行员的发病原因、诊疗经过及体检鉴定结论。2例麻痹性斜视飞行员病因:1例病因不明,1例为颅脑外伤。初步诊断:右上隐斜、内隐斜1例,右眼内直肌不全麻痹性斜视1例。结论:暂时飞行不合格。经会诊治疗观察1年后,最终结论均为飞行不合格。笔者建议斜视、隐斜视治疗后有功能障碍影响飞行者不合格;内隐斜不超过10棱镜度、外隐斜不超过5棱镜度、上隐斜不超过2棱镜度者合格;超过上列棱镜度应个别评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双眼复视239例的病因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239例儿童双眼复视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眼科就诊的主诉双眼复视患儿23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5例,女性94例;年龄3~18(10.2±3.68)岁。对其临床表现、复视特征及复视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双眼复视患儿多伴有上睑下垂、视力下降及眼痛,常常遮挡一眼或采用代偿头位。以水平复视(180/239)及持续性复视(174/239)多见。多数合并明显或轻度斜视(207/239),部分患儿需反复交替遮盖或遮盖一眼后发现眼位偏斜(15/239)。病因主要以非麻痹性斜视为主(138/239),22例发现危及视力或生命的疾病(9.2%)。危及视力或生命的疾病所致复视往往较非麻痹性斜视和颅神经麻痹性复视更易合并神经系统症状( χ2=6.16,12.78; P=0.012,<0.001)。治疗以手术及配戴三棱镜为主。 结论:双眼复视多由非麻痹性斜视引起。部分患儿双眼复视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应考虑其为危及视力或生命的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孤立的动眼神经分支结节样肿物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主诉为进行性复视8年伴歪头视物半年患者就诊眼科,查体发现患者右眼内转不过中线,眼眶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显示右眼动眼神经下干局部结节样增粗,内直肌支增粗,右眼内直肌肌腹部变细。结合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最终诊断为右眼眶内动眼神经分支肿物;右眼动眼神经分支麻痹;右眼内直肌麻痹;右眼麻痹性外斜视。2个月后行双眼斜视矫正术,术中被动牵拉试验提示右眼外直肌无抵抗力。术后患者右眼眼位呈轻度过矫状态,右眼内转基本到位,各方向无明显复视。(中华眼科杂志, 2020, 56: 224- 22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诊断治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住的67例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或伴上睑下垂)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常规斜视检查、新斯的明试验、疲劳试验、冰袋试验、胸腺CT、神经肌电图检查、头颅MRI等检查,58例行重症肌无力自身抗体谱检测、1例行基因检查和血乳酸检测。结果:本研究中30例确诊为麻痹性斜视,予高压氧、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后,18例治愈,10例好转,2例观察1年病情稳定后手术矫正斜视。另外34例确诊为重症肌无力眼肌型,其中3例为胸腺瘤,手术治疗,其余予口服溴吡斯的明片、静脉滴注或口服泼尼松龙等治疗,临床治愈16例,症状改善15例;小脑疝和桥脑肿瘤各1例,手术治疗;1例为线粒体病,口服肌酐等治疗。结论:后天性麻痹性斜视发病原因多种,其中重症肌无力眼肌型临床表现多样,有些隐匿型表现为眼外肌麻痹,治疗方法包括对症支持治疗和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斜视复视多学科联合诊疗的必要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讨论复杂的斜视和复视患者多学科联合诊疗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复杂的斜视和复视患者共103例。经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统一制定诊疗方案,治疗后随访1~12个月。结果:本组患者包括先天及后天麻痹性斜视52例,共同性斜视15例,肌性视疲劳所致复视7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所致的限制性斜视6例,继发性斜视3例,重症肌无力3例,眶壁骨折所致限制性斜视2例,同时排除假性斜视15例。治疗方法包括:10例行斜视手术,6例压贴三棱镜矫正小度数斜视,5例屈光矫正及视疲劳治疗,其余82例进行全身病治疗同时斜视保守治疗。结论:开展斜视和复视多学科联合诊疗,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学科专家的技术优势,运用综合诊疗模式,使斜视和复视疑难病例的诊疗更加便捷和精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外伤性完全性展神经麻痹性斜视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外伤性完全性展神经麻痹性斜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伤性完全性展神经麻痹性斜视患者29例(33眼)。根据病程分为两组:病程6个月内为注射组,14例(18眼),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注射后3个月残余斜视度数≥15 △者予以重复注射或眼外肌手术;病程6个月以上为对照组,15例(15眼),行眼外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斜视度数、患眼外直肌功能、立体视等。 结果:注射组治疗前、A型肉毒毒素治疗后1个月、3个月视近斜视度数分别为55.00(40.00,91.25) △、11.00(6.25,18.75) △、20.00(8.25,53.75) △;视远斜视度数分别为92.50(75.00,105.00) △、20.00(11.00,30.50) △、27.50(16.25,76.25) △;患眼外直肌功能分别为-5.00(-5.00,-4.75)级、-3.00(-4.00,-1.75)级、-3.00(-4.00,-1.00)级,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2=109.16、125.18、54.01,均 P<0.001)。注射后3例治愈,9例好转及2例无效者行眼外肌手术。治疗后6个月,13例正位、1例欠矫,8例恢复三级视功能、6例恢复近立体视;视近斜视度数2.00(0,2.00) △、视远斜视度数3.00(1.75,5.00) △,患眼外直肌功能-1.00(-2.00,0)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2=114.51、280.42、366.46,均 P<0.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视近斜视度数2.00(1.00,3.00) △、视远斜视度斜视度数3.00(2.00,5.00) △,患眼外直肌功能-2.00(-2.00,-1.00)级与治疗前视近斜视度数80.00(60.00,90.00) △、视远斜视度数100.00(90.00,120.00) △,患眼外直肌功能-5.00(-5.00,-5.00)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41、3.41、3.49, P=0.001、 P=0.001、 P<0.001)。14例正位、1例欠矫,2例恢复三级视功能、1例恢复近立体视。两组患者治疗前视近、视远斜视度数及外直肌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61.50、84.00、147.00,均 P>0.05)。治疗后6个月注射组视近视远斜视度数较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U=84.00、89.00,均 P>0.05),患眼外直肌功能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U=180.00, P<0.05)。 结论: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外伤性完全性展神经麻痹性斜视可矫正眼位、改善外直肌功能,恢复视功能。部分残余斜视度患者需联合眼外肌手术矫正眼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直肌移位及其联合加强缝线术与垂直肌移位术治疗完全性展神经麻痹性斜视的临床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上直肌移位术(SRT)、上直肌移位术联合加强缝线术(SRTA)与垂直肌移位术(VRT)治疗完全性展神经麻痹性斜视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斜视矫正手术的完全性展神经麻痹性斜视42例(42只眼)患者资料。根据术式分为:SRT组(16例),即SRT联合内直肌后徙术(MRc);SRTA组(13例),即SRT联合Buckley缝线和MRc;VRT组(13例)。分析比较3个组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的斜视度数、眼球运动、双眼视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及组内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3个组间性别分布、年龄及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个组术后1、6、12个月的斜视度数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其中SRT组、SRTA组、VRT组术后12个月斜视度数分别为(+0.8±5.8)、(+0.8±4.5)、(+1.2±2.5)三棱镜度(PD),均低于术前的(+82.8±17.2)、(+77.7±26.1)、(+71.5±18.6)PD;但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前及术后3个组之间斜视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个组术后1、6、12个月的麻痹眼外转功能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如SRT组、SRTA组、VRT组术前外转功能分级分别为(-4.4±0.5)、(-4.4±0.5)、(-4.5±0.5)级,术后12个月分别为(-2.3±0.7)、(-2.2±0.5)、(-2.1±0.6)级;但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前及术后3个组之间麻痹眼外转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个组术后1、6、12个月麻痹眼内转功能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各时间点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12个月麻痹眼内转功能分级,SRT组[(-0.9±0.6)、(-0.8±0.6)级]与SRTA组[(-1.5±0.5)、(-1.4±0.5)级]( t=-2.62、-2.52)、SRTA组与VRT组[(-0.8±0.8)、(-0.6±0.7)级]( t=2.62、3.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2个月第一眼位获得立体视患者的比例3个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旋转复视、眼前节缺血并发症。SRTA组中2例术后术眼下斜视4~5 PD伴上转轻度落后。 结论:SRT、SRTA和VRT均能有效治疗完全性展神经麻痹性斜视且疗效相当,矫正眼位并能改善患者外展功能,恢复双眼视功能,疗效稳定,术后较少出现垂直及旋转斜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目偏牵正汤联合针刺治疗目偏视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研究目偏牵正汤联合针刺治疗目偏视疗效,为目偏视提供临床治疗思路.方法 纳入2019年6月—2022年6月年重庆市中医院眼科住院及门诊的目偏视患者12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2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予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基础病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目偏牵正汤加减口服联合针刺治疗,10 d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观察2组眼球运动受限程度、复视像检查、三棱镜斜视度变化.结果 2组治疗前眼球运动受限程度、复视像检查、三棱镜斜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眼球运动受限程度比较:治疗后2组眼球运动受限程度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观察组=-6.710,P=0.000;Z 对照组=-2.953,P=0.003).治疗后2组间比较,观察组眼球运动受限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23,P=0.000).(2)复视像检查比较:治疗后2组两组复视分离最大方向的复视像间距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观察组=-8.266、Z对照组=-4.168,均P=0.000).治疗后2组间比较,观察组复视分离最大方向的复视像间距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31,P=0.000).(3)三棱镜斜视度比较:治疗后2组三棱镜斜视度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观察组=-8.348,P=0.000;Z对照组=-2.850,P=0.004).治疗后2组间比较,观察组三棱镜斜视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430,P=0.000).(4)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35,P=0.000).其中,动眼神经麻痹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100.00%)高于对照组(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而外展神经麻痹和滑车神经麻痹总有效率,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目偏牵正汤联合针刺治疗能够改善眼球运动受限、复视症状,治疗目偏视临床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观察眼眶内壁骨折修复术后出现斜视的临床表现
编辑人员丨2024/1/13
观察眼眶骨折修复术后,患者出现斜视的临床特点。 方法:选取我院2019 年2 月 -2020年12月收治的眼眶内壁骨折修复术患者30例,随访观察患者复视、眼位、眼球运动等情况。结果:有3例患者在术后出现斜视的临床表现,其中1例患者是共同性斜视,其眼球无运动障碍,2例患者是麻痹性斜视,其眼球运动受限,会出现复视的情况。结论:经分析,对于眼眶内壁骨折患者,积极做好术前准备、术前评估、术中谨慎、术后好好预防,方可达到好的治疗效果。摘 要 观察眼眶骨折修复术后,患者出现斜视的临床特点。 方法:选取我院2019 年2 月 -202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