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2020年黄渤海海域主要经济类海产品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现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掌握黄渤海海域主要经济类海产品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状况,为异尖线虫系统监测和相关疾病防治提供基线数据。方法:2016年4月至2020年9月,对山东省烟台市和威海市沿海所属黄渤海海域9个捕捞点周边海域(渤海湾、黄渤海交界中部、黄渤海交界南部、黄海北部、黄海南部)现场捕捞的海产品样本进行解剖和虫体检测,比较不同类别样本和样本体内各脏器异尖线虫幼虫感染和分布情况,以及各捕捞点周边海域间、国内不同采样点间海鱼类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水平差异;同时,对各捕捞点附近居民开展异尖线虫病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结果:在黄渤海海域共检测5类海产品708例,其中海鱼类581例、软体类22例、棘皮类20例、甲壳类75例、贝类10例。仅海鱼类检出异尖线虫幼虫感染(191例),检出异尖线虫幼虫4 723条,感染率为32.87%(191/581),感染强度为24.73(4 723/191)条/例;主要分布在肠系膜及肠壁(38.96%,1 840/4 723)、体腔(22.04%,1 041/4 723)和胃壁(17.95%,848/4 723)。各捕捞点周边海域间海鱼类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水平比较,黄海南部感染率最高,且感染强度明显高于黄渤海交界中部和黄渤海交界南部(均 P < 0.05)。国内不同采样点间海鱼类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水平比较,舟山口岸以及锦州、烟台、汕头市售感染率均明显高于黄渤海海域(均 P < 0.05),丹东、青岛市售感染率均明显低于黄渤海海域(均 P < 0.05)。共对1 805例黄渤海海域附近居民开展异尖线虫病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其中,20.78%(375/1 805)的居民听说过异尖线虫病,15.73%(284/1 805)的居民知道异尖线虫病是怎么得的,12.30%(222/1 805)的居民知道异尖线虫病对人体的危害,16.68%(301/1 805)的居民知道怎么做才能预防异尖线虫病。 结论:黄渤海海域海鱼类存在异尖线虫幼虫感染,且感染水平较高,今后应加强异尖线虫病防治知识普及力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沿海城市陆海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与耦合协调度
编辑人员丨2024/6/22
沿海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土地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之间关系密切.陆海统筹的背景下,科学了解陆海生态环境质量演变和空间分布特征,探究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对提升陆海生态安全统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中国沿海53个城市为例,采用"活力-组织-恢复力(VOR,Vitality-Organization-Resilience)"模型评价陆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采用TOPSIS法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评价海洋生态环境质量,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陆海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水平,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沿海城市陆地生态系统健康呈现"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以杭州湾为主要分界线;2)2010-2020年沿海城市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呈现趋好的态势,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沿东海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沿黄海经济区<沿南海经济区;3)2010-2020年沿海城市陆海生态环境质量耦合程度进一步加强,且南部城市协调度高于北部.研究为中国沿海地区陆海生态环境管理、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陆海生态系统的健康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MaxEnt模型的中国鲜食杏气候适宜性区划
编辑人员丨2024/4/13
基于中国鲜食杏地理分布数据和1981-2020年全国2303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GIS技术,在综合考虑热量条件、水分条件、光照条件、耐受极端天气/灾害程度、地形条件等自然要素的基础上,确定了影响中国鲜食杏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根据自然断点分级法将中国鲜食杏气候适宜性划分为高适宜区、较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4个等级,厘定不同区划等级的主导环境因子闽值.结果表明:影响我国鲜食杏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为年降水量、海拔、春霜冻概率和最冷月平均气温;鲜食杏种植的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华北、黄土高原、西北和西南地区,与我国鲜食杏地理标志产品的产地吻合较好,其中鲜食杏的高适宜区集中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黄河故道和环渤海湾地区.本研究可为合理规划我国鲜食杏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4种马尾藻附生菌群结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海黍子(Sargassum muticum,SM)、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ST)、铜藻(Sargassum horneri,SH)和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SP)是我国黄渤海常见的大型马尾藻属海藻,研究以靖子湾潮间带4种马尾藻为研究对象,自然海水(W)作为对照,利用16SrRNA基因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4种马尾藻类附生菌群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ST附生菌群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最高,SH最低.NMDS(无度量多维标定法)和PERMANOVA分析表明4种马尾藻附生菌的群落结构与海水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马尾藻之间差异却不显著.LEfse分析共识别出18个Biomarkers,其中W、SH、SM和ST样本分别有9、4、3和2个.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为4种马尾藻附生菌群的主要优势菌门,相对丰度为80.39%-94.54%;基于属水平和相对丰度前10 AS Vs的群落结构组成特征表明,4种马尾藻附生菌群结构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出宿主特异性.利用Tax4Fun软件对4种马尾藻类附生菌群生态功能进行预测,在一级功能水平上,新陈代谢(Metabolism)、遗传信息处理(Gene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为主要功能;在二级功能水平上,共注释到44个二级代谢通路,其中碳水化合物代谢(Carbohydrate metabolism)相对丰度最高.研究通过比较4种马尾藻附生菌群结构多样性,为进一步深入了解马尾藻属的生态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广东东海岛与硇洲岛潮间带蟹类(十足目:短尾下目)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编辑人员丨2023/12/9
潮间带蟹类是近岸底栖生物区系中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类群之一.我国南海北部潮间带底栖蟹类丰富,但不同区域的研究进展差异显著.相较于粤东、北部湾和海南岛,目前对粤西岸段潮间带蟹类区系的了解相对欠缺.东海岛与硇洲岛地处雷州半岛东侧,其潮间带蟹类区系是揭示粤西及南海北部近岸底栖生物地理格局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基于对东海岛与硇洲岛22个采样点的潮间带采样调查,结合对硇洲岛历史记录种的整理和订正,编目更新了两岛的潮间带蟹类物种名录,并梳理了各物种在中国海区沿岸的地理分布.本次调查共采集蟹类标本325号,分属26科62属91种,其中52种为两岛潮间带的新记录.至本研究止,东海岛与硇洲岛共记录潮间带蟹类33科91属150种.其中72.0%的种类为南海-台湾海峡或南海-东海分布的热带/亚热带种,28.0%为南海-黄渤海广布种.研究区域在近岸底栖生物区系上与南海周边地区关系密切,90.7%的潮间带蟹类物种在海南岛有分布,82.7%在北部湾有分布,82.0%在台湾岛有分布,72.7%在东南亚有分布.结果表明,雷州半岛东侧在生物地理区划上与海南岛北部同属于中国亚热带近海底栖动物区系,雷州半岛及琼州海峡对潮间带底栖生物扩散的地理屏障效应不甚明显.本研究可为中国近岸底栖生物区系区划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数据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长岛海域东亚江豚种群密度和分布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长岛海域是黄渤海东亚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sunameri)的热点分布区域之一.为了掌握长岛海域东亚江豚的种群密度与分布特征,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采用截线抽样法进行了5次东亚江豚目视考察.5次考察总航程2 421 km,共发现东亚江豚614次,1 156头次.相同月份调查种群遇见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月份种群遇见率差异极显著(P<0.01),提示东亚江豚种群在该水域可能存在季节性迁移.按照考察月份对数据进行合并处理,长岛海域5月和10月东亚江豚平均种群密度为(0.56±0.11)头/km2(0.46~0.68头/km2)和(3.63±0.25)头/km2(3.38~3.88头/km2),平均种群数量为(20 209±202)头和(2 971±681)头,这在目前己知所有东亚江豚分布区中是最高的.尽管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差异显著,但东亚江豚种群在长岛海域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砣矶岛-大钦岛西北侧和东南侧均为高密度分布区,因此建议将该水域作为核心区域重点保护.此外,我们还建议未来加强对其迁移规律及栖息地选择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石油开采对水鸟多样性及分布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水鸟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示物种,易受湿地退化和人为干扰的影响.目前我国渤海湾地区石油开采强度较大,占据了一定面积的水鸟栖息地,会对当地水鸟产生影响.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在该保护区设置4块5 kmx5 km样区,在2021年3月、5月、6月、7月和9月采用样线法调查样区内水鸟群落组成,结合深度学习和目视解译处理遥感影像量化区域内的油井密度和距离,使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水鸟多度与油井密度和距离的关系,使用Mantel分析检验水鸟群落组成的差异,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油井密度和距离对水鸟多样性指数的影响.调查期间共记录到水鸟约38994只,隶属于7目14科77种,其中优势类群为鸻鹬类、雁鸭类、鹭类和鸥类.结果表明:(1)随着油井密度增加,水鸟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升高,而多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鸻鹬类在中低密度和中高密度区的多度显著高于低密度区,其他类群差异不显著.油井密度的差异与水鸟群落B多样性的差异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密度差异越大,水鸟群落组成越不同.(2)随着油井距离增加,水鸟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出现下降趋势.雁鸭类距油井越远,多度越高,其他水鸟类群未表现出明显趋势.(3)油井距离和密度的交互作用对水鸟多样性指数影响均不显著.研究表明,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油井密度影响了水鸟群落的多样性和群落组成,这与石油开采的特征和不同类群水鸟对人类活动的适应能力有关;油井距离也影响着水鸟群落的空间分布,这与不同物种对干扰的适应能力及栖息地偏好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黄渤海濒危水鸟栖息地动态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16
中国滨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候鸟重要的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土地利用变化所引发的滨海湿地退化导致水鸟栖息地类别和面积发生了很大转变,影响迁徙水鸟种群数量的稳定性.然而,土地利用变化在哪些区域和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迁徙水鸟的栖息地分布尚不清晰.以土地围垦典型区域黄渤海滨海湿地为研究区,以受胁濒危水鸟物种勺嘴鹬、大滨鹬、大杓鹬、小青脚鹬、黑脸琵鹭、黄嘴白鹭、遗鸥、黑嘴鸥为研究对象,结合物种分布模型MaxEnt和GIS空间分析,模拟2000、2015、2020年水鸟栖息地时空分布,探索过去20年栖息地分布的时空变化,分析水鸟种群变化趋势,识别水鸟栖息地保护优先区域,提出水鸟栖息地保护管理建议.结果显示:2000-2020年,8个水鸟物种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渤海湾、莱州湾、江苏盐城沿岸、如东-东台沿岸区域.所有物种的栖息地面积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7个物种栖息地下降比例超过50%,下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渤海湾、江苏盐城沿岸、东台条子泥、小洋口沿岸,滨海湿地丧失是导致水鸟栖息地面积下降的直接因素.7个物种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研究所确定的水鸟保护优先区面积达240.32 km2,其中如东沿岸存在保护空缺,建议扩增盐城候鸟世界遗产地分布范围,将如东沿岸纳入到保护地范围内,加强保护和管理,缓解水鸟栖息地的持续丧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黄渤海湿地芦苇光合特征对增温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19
滨海湿地是高效的蓝碳碳汇系统,但气候变暖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滨海湿地植物的光合作用特征,从而影响湿地的碳汇功能.本研究在少雨的黄河三角洲(东营)和多雨的江苏盐城两地芦苇湿地建设增温观测站,采用Li-6800光合测量系统研究在东营和盐城两地芦苇的光合特征对模拟增温的响应机制,并对比了东营6月与8月两个生长季的差异.结果表明:与8月相比,6月芦苇光合作用能力更强,增温在2个生长季均提高了芦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但在8月Pn的正响应波动较小;与东营相比,盐城湿地的芦苇具有更高的Pn和水分利用率(WUE),且盐城湿地芦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 max)、光饱和点(LSP)、表观量子效率(AQY)和暗呼吸速率(Rd)对增温的正响应更为显著,其AQY、LSP和Pn max在增温样地分别提高了16.7%、53.6%和30.3%,表明在多雨湿润的条件下,增温可以提高植物的弱光利用效率、对强光的适应能力和光合作用潜力.本研究对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准确量化滨海湿地在区域、季节尺度上的碳汇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黄渤海区鲜活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基因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2015年和2016年从黄渤海区养殖产地采集的鲜活贝类中分离的165株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基因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 通过PCR扩增及基因测序对毒力基因进行检测与分析,采用Kirby-Bauer法对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165株菌株均含有tlh基因,所有菌株均未检测到tdh和trh基因.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钠、阿米卡星耐药性显著,耐药率分别为94.55%、41.21%、37.58%、29.09%,较高比例的菌株对呋喃妥因、卡那霉素、头孢唑林、头孢呋辛钠、阿米卡星呈中度敏感性;所有菌株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100%敏感,其中16株菌多重耐药系数(MAR) >0.2,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多重耐药性.来自不同品种和不同地区样品菌株的耐药率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黄渤海区鲜活贝类中的副溶血性弧菌主要为非致病株,但呈现一定程度的耐药性,提示应加强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与耐药性的监控,防范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