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镜下线性黏膜切开后深挖活检术诊断皮革胃表现的胃印戒细胞癌1例(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5天前
Borrmann Ⅳ型胃癌又称皮革胃,在内镜下表现为胃黏膜皱襞肥厚、融合,因肿瘤细胞浸润至黏膜下层,内镜下活检表面黏膜常出现假阴性结果。对内镜医师而言,如何准确获取病灶部位以病理确诊仍是一个挑战。本文报道1例反复内镜活检阴性的皮革胃患者,最终通过内镜下线性黏膜切开后深挖活检术确诊。该方法为皮革胃内镜下获取病理诊断提供一种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继发性喉气管闭锁的内镜微创喉重建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了1例继发性喉气管闭锁的51岁女性患者。患者因“渐进性呼吸不畅、说话费力6个月”入院,入院前因呼吸困难在外院急诊行气管切开术。既往4年前曾因“鼻咽未分化非角化型癌”行放射治疗,定期随访未见复发。入院电子喉镜及颈部CT检查发现喉气管双层面闭锁。患者经反复多次病理活检及全身检查排除恶性肿瘤、特殊感染(结核杆菌、梅毒、真菌)、风湿免疫性疾病后,行喉气管瘢痕松解+喉黏膜瓣显微缝合成型+喉功能重建术。术后5个月,颈段气管二次狭窄处行短T管置入,3个月后拔除T管。随访8个月,患者呼吸顺畅,气道塑形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标本经阴道取出的3D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可行性和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3D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经阴道自然腔道标本取出术(NOSES)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术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7例行3D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经阴道NOSES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70(49~84)岁。4例有腹部手术史,其中2例有子宫全切术史。平均体质指数25.4(22.0~31.2)kg/m 2。平均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评分3(2~5)分。平均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2(1~3)分。术前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分(8.5±1.8)分。17例术前均行膀胱镜活检,病理结果: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3例(高危或反复复发),原位癌1例,腺癌1例。所有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远处转移。手术均采用全麻,患者取截石位。建立气腹,置入5个套管。17例均行3D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经阴道NOSES,其中12例行女性前盆腔脏器切除术,标本切除后经阴道放入阴道保护套,将标本通过保护套取出;3例保留子宫、双附件,在膀胱与子宫及阴道前壁之间游离切除膀胱,切开阴道后穹窿黏膜约2 cm,在腹腔镜直视下置入5 mm套管,经套管置入EndoCatch袋,将标本放入EndoCatch袋后经阴道取出。用2-0可吸收倒刺线缝合阴道。17例尿流改道分别为原位回肠新膀胱3例,回肠通道11例,输尿管皮肤造口术2例;1例因尿毒症行腹腔镜双肾双输尿管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和子宫附件切除术。记录患者围手术期数据(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率、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疼痛等)、术后并发症及肿瘤预后相关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Clavien-Dindo分级。 结果:本组1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总手术时间(309.8±55.7)min,平均NOSES时间(14.0±5.2)min.平均术中失血量(260.0±233.2)ml,2例输血。术后平均正常饮食恢复时间2(1~4)d。17例均未发生术中并发症。6例术后≤30 d发生Clavien-Dindo 1~2级并发症,分别为低白蛋白血症3例、疼痛2例、发热伴疼痛1例;1例术后>90 d发生Clavien-Dindo 1级并发症,为轻微肾盂积水。术后第1、2、3天VAS中位值分别为2、2、1分。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5.0±10.9)(34~60)个月。术后3、6个月PFDI-20评分分别为(9.8±1.9)分和(9.3±1.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6, P=0.15)。1例术后1年发生肾脏转移,1例术后2年发生淋巴结转移;1例术后1年因肿瘤复发死亡。 结论:3D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NOSES是可行的,具有减少术后腹壁疼痛,利于腹壁恢复美观等优势,对患者的盆底功能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胃黏膜下肿瘤黏膜切开活检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黏膜切开活检(mucosal cutting biopsy,MCB)与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这两种方法对胃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s)的组织病理诊断效率。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2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消化内镜中心收治的40例SMTs患者。参照日本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原则上以EUS-FNA作为首选诊断方法。如果EUS-FNA取样组织病理诊断不充分或技术不适宜,则采取MCB补充取样。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MCB与EUS-FNA的病理诊断效率。结果:全部40例SMTs患者采用MCB和(或)EUS-FNA方法得到确诊。其中9例单独采用MCB方法诊断,24例单独采用EUS-FNA诊断,另外7例采用EUS-FNA、MCB联合诊断。因此,共16例患者采用MCB,31例采用EUS-FNA。MCB与EUS-FNA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5±14.7)min比(45.2±19.3)min, t=0.853, P=0.398]。两组总体病理诊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5%(14/16)比80.6%(25/31), χ2=0.351, P=0.553]。两组各有2例异位胰腺无需免疫组化,其他病变免疫组化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9%(13/14)比58.6%(17/29), χ2=5.247, P=0.022]。 结论:MCB比EUS-FNA具有更好的免疫组化诊断率,是诊断胃SMTs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肌层间剥离术在早期直肠癌诊断性切除中的一例应用报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介绍内镜肌层间剥离术(EID)这一新技术应用于早期直肠癌诊断性切除的经验,并分享其术后垂直切缘情况。方法:2024年1月26日,对1例70岁男性早期直肠癌(cTNM:T1~2N0M0)患者开展了内镜肌层间剥离术。肿物位于直肠左前壁距肛缘9 cm,直径20 mm。内镜肌层间剥离术包括以下6个步骤:(1)黏膜切开;(2)黏膜下剥离;(3)浅肌层切开;(4)肌层间剥离;(5)肿物完整切除;(6)创面处理。剥离速度为2.68 mm 2/min,手术全程为109 min。 结果:术后第5天顺利出院,内镜术后病理为pT1b,垂直切缘阴性。术后随访1月余,恢复良好,无出血、穿孔、感染或狭窄等并发症发生;肠镜结果提示见增生物,活检病理提示炎性肉芽组织形成。结论:EID应用于早期直肠癌诊断性切除的安全性尚可,且可获得垂直切缘阴性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单侧肾积水为表现的输尿管结核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输尿管结核微创诊治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6年8月4例输尿管结核的临床资料.均为输尿管下段狭窄,1例行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1例行输尿管狭窄内切开支架置入术,2例行输尿管内支架置入术.均行T-SPOT结核检测.结果 3例输尿管镜黏膜活检病理诊断结核,1例T-SPOT结核检测和肾输尿管切除病理诊断结核.术后抗结核治疗.4例结核病灶稳定,增强CT显示肾功能正常.随访6~20个月,平均15个月,肾积水消失,输尿管通畅.结论 输尿管镜技术结合T-SPOT结核检测有助于输尿管结核的诊断.治疗可根据不同的输尿管病变程度和肾功能情况采用不同的微创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巨大直肠间质瘤经肛姑息性切除术后长期生存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85岁,因“排便费力2周”入院.直肠指诊在距肛缘4 cm的直肠右后壁触及1个5 cm x5 cm半球形肿物,表面光滑,质地中等硬,活动可,指套无染血.肠镜检查示:齿状线上2 cm见1个黏膜不规则隆起性肿物,表面溃烂,质脆易出血.距肛缘30 cm见1个0.5 cm×0.5 cm息肉.诊断为直肠癌伴结肠息肉.活检病理示:直肠黏膜慢性炎症及结肠腺瘤样息肉伴低级别瘤变.腹部CT检查见直肠肿块影,考虑间质瘤可能性大(图1).行经肛门直肠肿瘤切除术,术中见齿状线上2 cm有1个4.0 cm ×4.0 cm肿物,位于直肠黏膜下,表面光滑,切开直肠黏膜后完整取出肿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镜下黏膜切开治疗食管巨大血肿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1981年GIRDWOOD等[1]首次报道了食管壁内血肿.随着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关于食管壁内血肿的报道也逐渐增多.本例患者为食管活检引起食管巨大血肿,经内镜下切开引流,缩短了恢复时间,为临床提供一个可选择的治疗手段.临沂市人民医院2018年7月12日收治1例食管壁内血肿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胃毛发结石患儿行内镜异物取出术1例术中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胃毛发结石是指人或动物毛发被吞入胃内后,因其表面光滑不能被胃蠕动效应排出, 逐渐聚集形成毛团块,内可混有食物残渣[1]. 胃毛发结石直径超过2 cm或长度超过5 cm 很难通过幽门排出,其可对胃壁产生机械性摩擦及压迫,进而引起胃黏膜糜烂、溃疡、出血,甚至穿孔和梗阻[2]. 目前国外针对胃毛发结石的治疗以外科开放手术或腹腔镜微创手术为主,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3]. 国内关于胃毛发结石的治疗尚无统一指南和共识, 但有个案报道经内镜用活检钳夹取获得成功案例[1,4],也有报道称使用胃镜辅助经腹壁小切口胃切开术治疗儿童胃毛发结石[5].手术取石虽简单、快捷,但创伤大、住院时间长,且存在术后感染、出血、吻合口瘘等风险.经内镜取石创伤虽小,但因毛发结石质地坚硬,需内镜下嵌夹、牵拉后分次才能取出,存在上消化道机械性损伤及毛发落入气道的危险, 且手术时间长,麻醉风险高. 两种治疗方案比较各有利弊,但均需医师、护士、麻醉师等多学科团队协作,才能顺利完成手术. 我院消化科于2019年6月11日收治1例胃内毛发结石的患儿, 经内镜下分次取石的方式顺利完成手术,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妊娠期咽喉反流引起喉梗阻的诊治探讨(附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收治的1例妊娠期咽喉反流引起喉梗阻患者的资料以探讨妊娠期咽喉反流引起喉梗阻的诊治.方法 患者女,29岁,孕28周.因"声嘶1个月、吞咽伴呼吸困难半个月"入院,患者入院时喉梗阻Ⅲ度,电子喉镜检查提示会厌无水肿,环后区黏膜水肿明显,声带黏膜充血、水肿,声门裂狭窄,紧急行气管切开,并行喉部活检术.患者填写入院时、治疗1个月后、产后1个月反流症状指数评分量表(RSI),医师根据电子喉镜填写入院时、治疗1个月后、产后1个月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FS).结果 患者气管切开后呼吸困难缓解,喉部病理活检提示炎性细胞浸润,间质充血,未见癌细胞.患者入院时、治疗1个月后、产后1个月RSI评分分别为15、13、7分;入院时、治疗1个月后、产后1个月RFS评分分别为17、17、9分.产后1个月成功拔管.结论 反流是妊娠期常见反应,但妊娠期反流引起喉梗阻报道极少.抗酸药在妊娠期有一定的安全性,但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反流症状严重出现喉梗阻Ⅲ、Ⅳ度时可考虑行气管切开,反流所致的症状和体征可在妊娠结束后逐渐消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