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气-血-神"理论探析按压合谷穴论治献血不良反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献血不良反应是指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出现的头晕、心悸、恶心,甚至晕厥等症状,或穿刺部位出现血肿、疼痛、过敏等局部表现.中医学按其症状将其归属于"厥证""血证""虚劳"等范畴.合谷穴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穴位之一,可和血以养神、益气以守神、神全以安气血,继而论治献血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皮下注射肝素出现腹直肌鞘血肿导致自发性腹膜外型膀胱破裂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自发性膀胱破裂是一种罕见且危及生命的疾病,所见者几乎全是腹膜内型,腹膜外型更加罕见.笔者报道1例房颤患者行脐周皮下注射肝素抗凝治疗后,出现腹直肌鞘血肿(rectus sheath hematoma,RSH)导致自发性腹膜外型膀胱破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第582例 胸痛—主动脉瘤周围占位—胸椎破坏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79岁,以双侧肋缘下持续疼痛起病、进行性加重,影像学提示胸主动脉瘤伴周围软组织密度占位。初步诊断为主动脉穿透性溃疡、壁间血肿可能,但主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症状未改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提示主动脉瘤周围占位18F-脱氧葡萄糖(FDG)代谢增高,炎症指标升高,患者进一步被诊断为血管炎可能;但加用足量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的治疗后,患者主动脉瘤周围占位却逐渐扩大、包绕胸椎。胸椎骨质破坏的发现带来新的线索,经过胸椎穿刺活检标本的病原学高通量测序,最终确诊患者为慢性Q热感染(累及主动脉瘤和胸椎)。多西环素联合羟氯喹治疗有效控制炎症,但未能逆转慢性Q热血管感染这一凶险疾病的不良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电极拔除后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连接体外永久起搏器进行过渡治疗的安全性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在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连接体外永久起搏器(AFLEP)进行临时起搏过渡治疗的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电生理室就诊的因感染性心内膜炎拔除电极导线后需要进行临时起搏器过渡治疗的患者。根据过渡治疗期间使用的是临时起搏器还是AFLEP,分为临时起搏器组和AFLEP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电极导线年限、赘生物大小等基线临床资料,以及临时起搏器和主动固定电极连接体外永久起搏器使用的时间和围术期相关并发症。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感知、起搏功能异常,电极导线穿孔,电极导线脱位,电极导线赘生物,心脏填塞,肺栓塞,死亡和新植入起搏器再发感染,气胸,血肿,和深静脉血栓等的发生情况。结果:共入选患者44例,其中AFLEP组24例,临时起搏器组20例。AFLEP组患者57.5(45.5,66.0)岁,较临时起搏器组[67.0(57.3,71.8)岁]年轻( P=0.023)。两组患者中男性占比以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和既往心肌梗死患者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AFLEP组电极导线植入年限为11.0(8.0,13.0)年,长于临时起搏器组的8.5(7.0,13.0)年( P=0.292)。AFLEP组患者电极导线赘生物直径为(8.2±2.4)mm,临时起搏器组为(9.1±3.0)mm。两组所有患者起搏器及电极导线均临床拔除成功。两组均无患者发生气胸、血肿、肺栓塞、心脏填塞、电极穿孔和电极导线或瓣膜赘生物等并发症。AFLEP组无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临时起搏器组有4例(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6)。临时起搏器组患者发生电极脱位2例(10.0%)、感知功能异常2例(10.0%)、起搏功能异常2例(10.0%)、死亡2例(10.0%),AFLEP组无患者发生上述并发症。AFLEP组过渡治疗时间为19.5(16.0,25.8)d,长于临时起搏器组的14.0(12.0,16.8)d( P=0.001)。AFLEP组随访23.0(20.5,25.5)个月,临时起搏器组随访17.0(14.5,18.5)个月,随访期间AFLEP组无患者发生新植入起搏器再感染,临时起搏器组有2例(10.0%)患者发生再感染。 结论:应用AFLEP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过渡治疗,植入过程安全,相较于临时起搏器其感知和起搏功能障碍发生率更低、更加稳定,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再殖小胶质细胞改善小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再殖小胶质细胞对小鼠脑出血(ICH)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C57BL/6J成年雄性小鼠,脑立体定向注射胶原酶Ⅳ制备ICH模型。分组为假手术组、单纯ICH组和再殖小胶质细胞组。在ICH后第3天和第14天,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和转角试验评估小鼠神经功能缺损,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析血肿周围脑组织白细胞介素(IL)-6和IL-1β等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0.38±0.48、50.00±8.88),ICH后第3天单纯ICH组(8.00±1.22、90.00±7.07)和再殖小胶质细胞组(7.13±1.27、83.75±9.92)小鼠mNSS评分( F=43.520, P<0.05)及右侧转角百分比( F=39.180, P<0.05)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再殖小胶质细胞组mNSS评分及右侧转角百分比低于单纯ICH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ICH后第14天,再殖小胶质细胞组小鼠(3.25±0.97、56.25±6.96)mNSS评分( F=109.400, P<0.05)及右侧转角百分比( F=12.590, P<0.05)明显低于单纯ICH组(4.75±1.39、68.75±7.81)。且与单纯ICH组(术后第3天:2.63±0.35、18.57±7.78;术后第14天:2.48±0.56、13.72±3.27)比较,再殖小胶质细胞组(术后第3天:1.47±0.31、4.46±4.56;术后第14天:1.20±0.02、4.57±1.83)小鼠血肿周围脑组织中IL-6、IL-1β等促炎性细胞因子在ICH后第3天(IL-6: t=4.270, P<0.05;IL-1β: t=2.710, P<0.05)和第14天(IL-6: t=3.956, P<0.05;IL-1β: t=4.232, P<0.05)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单纯ICH组。 结论:再殖小胶质细胞能改善小鼠ICH后长期神经功能缺损障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神经炎症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氨甲环酸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管拔除时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对术后引流管拔除时机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拟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82例,男42例,女140例;年龄(68.1±7.1)岁(范围60~76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氨甲环酸1组45例、氨甲环酸2组46例、氨甲环酸3组46例和非氨甲环酸组45例,分别于术后12 h、18 h、24 h、24 h拔除引流管。氨甲环酸1~3组术前30 min静脉滴注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非氨甲环酸组术后仅以100 ml生理盐水关节腔内局部灌注。比较四组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关节肿胀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差异。结果:氨甲环酸1~3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85.5±34.3) ml、(189.4±72.3) ml、(215.3±93.4) ml,少于非氨甲环酸组的(351.3±113.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5, P=0.005),其中氨甲环酸1组术后引流量少于氨甲环酸2组和氨甲环酸3组;氨甲环酸1~3组术后总失血量分别为(699.0±255.7) ml、(710.4±296.1) ml、(715.8±248.2) ml,少于非氨甲环酸组的(1 130.5±354.2)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3.1, P=0.001)。氨甲环酸1~3组术后第4天膝关节肿胀度分别为1.25±0.07、1.13±0.12、1.12±0.13,小于非氨甲环酸组的1.43±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23, P=0.015),其中氨甲环酸1组大于氨甲环酸2组和氨甲环酸3组。非氨甲环酸组和氨甲环酸3组分别出现细菌培养阳性2例;非氨甲环酸组出现血肿3例,其中伤口延迟愈合1例。 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氨甲环酸的应用能减少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术后18 h拔除引流管既能充分引流、减轻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又能有效降低引流管导致的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我调节联合健康教育对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情绪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自我调节联合健康教育对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情绪等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出血术后患者118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每组59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联合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自我调节护理。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脑水肿量、脑血肿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术后DVT发生率和凝血指标。结果:护理前, 2组患者脑水肿量、脑血肿量、NIHSS评分、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联合组患者脑水肿量、脑血肿量、NIHSS评分分别为(16.42 ± 6.41) ml、(6.74 ± 0.81) ml、(11.30 ± 4.43)分,低于常规组的(20.44 ± 5.04) ml、(9.93 ± 1.30) ml、(15.31 ± 4.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3.79、16.00、4.80,均 P<0.05)。护理后,联合组患者SAS、SDS评分分别为(37.21 ± 2.71)、(41.32 ± 3.26)分,低于常规组的(45.23 ± 4.65)、(46.56 ± 4.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45、7.08,均 P<0.05);联合组患者护理期间DVT发生率为1.69%(1/59),低于常规组的13.56%(8/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3, P<0.05)。护理后,2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自我调节联合健康教育可明显减轻脑出血术后患者的不良情绪,有效改善患者神经缺损与脑血肿、脑水肿情况,同时能预防患者下肢DVT发生,且对患者凝血指标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短期内血肿扩大或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短期内血肿扩大或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绍兴市柯桥区中医医院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209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就诊时和短期(发病24 h)头颅CT结果进行分组,其中短期内血肿扩大和再出血28例(A组),短期内单纯血肿扩大47例(B组),短期内单纯再出血13例(C组),短期内无血肿扩大和再出血121例(D组)。收集四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首次CT检查时间、首次出血量、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入院收缩压、入院舒张压、入院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入院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入院白细胞计数、血肿部位、破入脑室、不规则血肿、手术时机、入院24 h最高体温、术中止血困难、术后血压控制不理想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短期内血肿扩大或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四组性别构成、年龄和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入院收缩压≥140 mmHg(1 mmHg = 0.133 kPa)、入院舒张压≥90 mmHg、入院APTT≥37 s、入院ALT≥40 U/L、入院白细胞计数≥10×10 9/L、入院GCS、入院24 h最高体温≥37 ℃、首次出血量≥60 ml、首次CT检查时间≥3 h、发病至手术时间≥12 h、血肿形态不规则、丘脑部位出血、破入脑室、术中止血困难、术后血压控制不理想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C组和D组[92.86%(26/28)比55.32%(26/47)、7/13和23.97%(29/121),89.29%(25/28)比51.06%(24/47)、6/13和17.36%(21/121),92.86%(26/28)比48.94%(23/47)、6/13和14.88%(18/121),78.57%(22/28)比42.55%(20/47)、5/13和16.53%(20/121),89.29%(25/28)比53.19%(25/47)、7/13和18.18% (22/121),89.29%(25/28)比57.45%(27/47)、7/13和23.14%(28/121),92.86%(26/28)比55.32% (26/47)、7/13和23.97%(29/121),85.71%(24/28)比48.94%(23/47)、6/13和16.53%(20/121),89.29%(25/28)比53.19%(25/47)、7/13和23.14%(28/121),89.29%(25/28)比44.68%(21/47)、6/13和17.36%(21/121),96.43%(27/28)比51.06%(24/47)、7/13和22.31%(27/121),67.86%(19/28)比46.81%(22/47)、6/13和20.66%(25/121),89.29%(25/28)比42.55%(20/47)、6/13和18.18% (22/121),92.86%(26/28)比53.19%(25/47)、7/13和20.66%(25/121),89.29%(25/28)比48.94% (23/47)、6/13和16.53%(20/121)],B组和C组各发生率明显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与C组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24 h最高体温、发病至手术时间≥12 h、丘脑部位出血、术中止血困难和术后血压控制不理想为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短期内血肿扩大或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 3.271、25.739、4.255、3.995和13.749,95% CI 1.072~9.977、7.711~85.919、1.297~13.954、1.252~12.747和3.961~47.732, P<0.05或<0.01)。 结论: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部分患者可短期内出现血肿扩大或再出血,入院体温、出血部位、术中止血情况、术后血压控制情况、手术时机均为其影响因素,相应干预可能有助于预防短期内出现血肿扩大或再出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导管溶栓术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导管溶栓术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就诊选择采用导管溶栓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27例(33条患肢)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结果:导管溶栓术后,31条患肢成功行腔内血管成形治疗,手术成功率93.9%(31/33);腔内治疗成功患者ABI从术前的0.47±0.09提高到术后的0.80±0.11 ( P<0.01);术后随访6、12、24个月的通畅率分别为90.32%、80.65%、77.42%。术后血肿形成1例(3.85%),未出现髂动脉破裂,动静脉瘘、深静脉血栓、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 结论:导管溶栓能够有效地减少甚至去除动脉腔内血栓容积,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成功率高,近远期通畅率高、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腋窝无充气后方入路腔镜甲状腺系膜切除术清扫右侧喉返神经深层(ⅥB区)淋巴结350例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经腋窝无充气后方入路腔镜甲状腺系膜切除术在清扫右侧喉返神经深层(ⅥB区)淋巴结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采用经腋窝无充气后方入路腔镜甲状腺系膜切除术进行治疗的右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资料,术式均为甲状腺右侧叶及峡部切除术+右侧中央区淋巴清扫术。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入组350例患者,其中女性303例,男性47例,年龄(36.3±9.2)岁。pT1a期287例,pT1b期62例,pT2期1例,无T3及T4期患者。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没有中转开放。右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为(8.11±4.65)枚(范围:1~31枚)。右侧ⅥB区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62±1.86)枚(范围:1~12枚)。14.86%(52/350)的患者存在ⅥB区淋巴结转移,0.86%(3/350)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0.86%(3/350)出现术后血肿。结论:经腋窝无充气后方入路腔镜甲状腺系膜切除术可以清扫ⅥB区淋巴结,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