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探头内镜超声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小探头内镜超声扫查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在管壁的分布特点以及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0月在武汉协和医院行小探头内镜超声检查消化道隆起性病变316例,患者均行内镜下治疗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通过超声检查结果结合病理诊断明确病变的层次和性质。结果:316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黏膜下病变198例,其中平滑肌瘤118例,间质瘤27例,脂肪瘤、囊肿各15例,乳头状瘤4例,神经内分泌瘤7例,异位胰腺9例,颗粒细胞瘤、神经鞘瘤和布氏腺瘤各1例。病变分布在整个消化道管壁,以起源于黏膜肌层最常见,有7例病变在小探头内镜超声下未明确层次。结论:小探头内镜超声可以明确黏膜下病变在消化道中的分布,并对病变大小、层次起源提供高准确率的判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亦有重要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清胃镜下早期胃癌筛检策略的单中心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验证高清胃镜下早期胃癌筛检策略的效能。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2月—2019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行胃镜检查的849例年龄≥35岁的患者。在胃镜检查时,从未感染过幽门螺杆菌者对任何可疑病灶活检;溃疡型病灶于溃疡边缘活检;萎缩区域外,贲门部对白光下呈红色的病灶活检,非贲门部对具有清晰边界或白光下呈白色的病灶活检;萎缩区域内,隆起型病灶中具有清晰边界或顶部有不规则凹陷者活检,平坦/凹陷型病灶中边界不规则或窄带光下呈赭色者活检。此外,可对不符合上述策略但认为有必要活检的任何病灶进行活检。其后根据活检或手术病理,对胃癌高危患者进行胃镜随访,分析该策略对胃部早期肿瘤性病变的检出及漏诊情况,明确该策略的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结果:共对548例患者的781处病灶进行了活检。在符合上述策略的327处病灶中,诊断上皮肿瘤性病灶16处(4.9%,16/327),其中高级别肿瘤10处(3.1%,10/327);而在不符合上述策略的454处病灶中,诊断上皮肿瘤性病灶仅1处(0.2%,1/454),无高级别肿瘤。该筛检策略对胃上皮肿瘤性病灶和高级别肿瘤的阳性预测值均高于不符合策略而取活检者(4.9%比0.2%, χ2=19.49, P<0.001;3.1%比0, P<0.001)。共有146例(17.2%,146/849)患者接受胃镜随访,随访中发现2处黏膜内高级别肿瘤,符合筛检策略。该筛检策略在初次胃镜检查中检出了84.2%(16/19)的上皮肿瘤性病灶和83.3%(10/12)的高级别肿瘤。 结论:高清胃镜下早期胃癌筛检策略可以高效地检出早期胃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静脉麻醉对诊断性胃镜检查中病变检出率的影响——基于倾向性得分匹配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静脉麻醉对诊断性胃镜检查中病变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诊断性胃镜检查的受试者9 071例。从胃镜质控系统收集受试者年龄、性别、检查医师、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查方式、退镜时间、留图数目、活检次数、活检部位、胃镜诊断、病理诊断等资料,根据检查方式分为麻醉组和普通组,对两组受试者进行倾向性得分匹配(PSM),排除混杂因素,分析两组受试者在病变部位、病变类型方面的检出情况;同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上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恶性肿瘤检出率的影响因素。结果:经过PSM,两组各纳入1 655例受试者,在病变部位方面,麻醉组对胃体病变的检出率高于普通组( P<0.05),对食管病变的检出率低于普通组( P<0.05);在病变类型方面,麻醉组对胃息肉、黏膜隆起性病变、黏膜萎缩、肠化等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均高于普通组(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静脉麻醉是诊断性胃镜检查中癌前病变及恶性肿瘤检出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OR=1.338,95% CI:1.070~1.674, P<0.05)。 结论:静脉麻醉是诊断性胃镜检查中癌前病变及恶性肿瘤检出率的独立影响因素,且能提高上消化道病变检出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胃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intravascular papillary endothelial hyperplasia,IPEH),又称Masson瘤,是一种局限于血管内的内皮细胞反应性增生,通常是由于血管损伤继发血栓机化引起。病变好发于手指、头颈部、躯干等皮肤黏膜的浅表部位,而发生于胃的IPEH极为罕见,胃镜表现为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通常有不明原因的黑便、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等消化道出血症状。术前病理活检难以明确诊断,临床上易误诊为胃肠道间质瘤、异位胰腺、黏膜下血管瘤等黏膜下病变,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认识其存在并熟悉相关组织形态学特征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防止误诊、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直肠嗜酸性肉芽肿合并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一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对儿童嗜酸性肉芽肿合并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E)临床病例分析,增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江南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儿童直肠嗜酸性肉芽肿合并EGE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患儿,男,10岁,因“腹痛2月余”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实验室炎症指标及过敏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胃镜及结肠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回肠末端、盲肠、全结肠黏膜未见明显异常,直肠距肛门口5 cm见—黏膜下隆起,约1.0 cm×1.0 cm。结肠镜病理示回肠末端、盲肠、升结肠黏膜慢性炎症,淋巴组织增生,3个部位嗜酸性粒细胞>20个/高倍视野。超声肠镜示直肠黏膜下隆起,考虑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完善内分泌腺功能及肿瘤相关指标检测,未见异常,随后行结肠镜下直肠黏膜下隆起剥离手术,术后标本病理结果示嗜酸性肉芽肿性病变。诊断直肠嗜酸性肉芽肿合并EGE,予回避可疑过敏食物,口服孟鲁司特钠、奥美拉唑等治疗,患儿腹痛症状缓解,好转出院,持续随访中。结论:儿童嗜酸性肉芽肿缺乏典型临床表现,易漏诊误诊,病变切除是本病首选治疗方法,效果好,预后佳;儿童EGE临床表现多样,轻度首选饮食干预,中至重度需配合药物治疗,但病情易反复,需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内镜超声在结直肠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结直肠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9年10月天津市人民医院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并经EUS及手术切除后病理学确诊的229例结直肠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资料,分析病变的位置分布、种类、EUS特征及EUS初步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情况。结果:病变部位以直肠[44.98%(103/229)]、升结肠[15.28%(35/229)]常见。病理结果显示病变以脂肪瘤最常见[34.93%(80/229)],部位以横结肠[22.50%(18/80)]、升结肠[20.00%(16/80)]为主;其次为神经内分泌瘤[33.63%(77/229)],部位以直肠[96.10%(74/77)]为主;再次为囊肿[18.78%(43/229)]。EUS下229例病变起源于黏膜下层215例,黏膜肌层11例,固有肌层3例。EUS诊断与病理结果整体诊断符合率为89.08%(204/229),EUS诊断符合率脂肪瘤为100.00%(80/80)、气囊肿为5/5、间质瘤为3/3、神经内分泌瘤为81.82%(72/88)、囊肿为89.13%(41/46)、平滑肌瘤为1/4、淋巴管瘤为2/5,颗粒细胞瘤、神经纤维瘤均为0。结论:EUS对结直肠黏膜下病变的起源层次、回声特点及病变性质等具有较准确的诊断,但对颗粒细胞瘤及神经纤维瘤等少见肿瘤的诊断具有一定局限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盲肠胃黏膜异位伴反复出血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27岁,因“间断便血5年,再发1 d”入院。行腹部CT检查提示回盲部肠管壁增厚,周围脂肪密度增高,伴系膜多发小淋巴结。患者10年前曾行阑尾切除术,5年前第1次发病时曾在本院行胃镜检查未见异常,结肠镜检查提示:盲肠部1个大小约2.0 cm×1.0 cm分叶状息肉样隆起,表面粗糙,基底深凹陷,周边黏膜水肿,病理提示慢性黏膜炎。入院后行结肠镜检查提示:盲肠部溃疡性病变,较5年前有所增大,最大直径约3 cm(图1),病理检查提示慢性黏膜炎。行手术治疗,术中见盲肠起始部1个局部质硬肿物,大小约3.0 cm×3.0 cm,遂切开肠壁,见溃疡性肿物,质地软,沿肿物边缘正常组织将肿物切除,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未见肿瘤病变,将盲肠创面全层缝合+浆肌层缝合,术后进一步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胃黏膜异位(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DF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DFL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43岁女性,因腹胀、间断恶心、厌食,进行胃镜检查显示十二指肠降部多发结节状隆起。组织学形态结果示:小肠黏膜淋巴细胞滤泡样增生,套区及边缘带不明显,呈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样改变。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肿瘤细胞表达CD20、CD10、bcl-6及bcl-2,CD21显示滤泡树突细胞网位于滤泡外围,呈环状包绕滤泡;Ki-67阳性指数较低。病理诊断为DFL后,行PET-CT示:全身其他部位无病变。患者未经任何治疗,随访10个月,胃镜示病情无进展。结论:DFL属于低度恶性的特殊类型的滤泡性淋巴瘤,组织学类似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滤泡树突细胞网位于滤泡外围,呈环状包绕滤泡有一定的特征性。诊断后应仔细检查全身,除外进展期病变及系统性病变后,预后较好,治疗策略应选择随访观察,避免过度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诊治结直肠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因结直肠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经超声内镜检查考虑为神经内分泌肿瘤(类癌),后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诊断性治疗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例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通过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和患者预后,评估ESD作为惰性淋巴瘤治疗策略的有效性。3例患者中男2例、女1例,年龄为55~71岁;术前均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肠镜下2例表现为乙状结肠黏膜下隆起型病变,1例为直肠黏膜下隆起型病变;均成功实施ESD诊断性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2例和滤泡性淋巴瘤1例,随访6~26个月,均未再行内镜治疗或追加外科手术,未行全身化学治疗。提示内镜下治疗惰性淋巴瘤具有一定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盆腔廓清术治疗肛管癌合并直肠阴道瘘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41岁。2021年6月出现便血,呈鲜红色。同年8月肠镜检查提示:距肛门口6 cm以下至肛门见1个隆起凹陷性病变,黏膜坏死有渗出,触之易出血,占肠腔周径约4/5。肛门口可见隆起肿物,质地硬。同时患者诉阴道内有排气、排便,色黄。直肠指检:左侧卧位肛门口见肿物突出,直肠下端5 cm至肛门3~6点方向可触及质硬肿块,不可推动,指套退出有染血。下腹部增强MRI检查:直肠、肛管占位,考虑恶性肿瘤性病变,侵及外膜及邻近盆底肌,直肠周围间隙、盆腔及两侧腹股沟区多发淋巴结部分肿大(图1A)。经肛门碘水造影:直肠肠腔部分狭窄,考虑直肠阴道瘘存在。血常规检查:红细胞3.18×10 12/L,血红蛋白54 g/L。诊断为直肠肛管占位、直肠阴道瘘、重度贫血。予以输血、肠外营养等对症治疗后,择期行腹腔镜下女性后盆腔廓清术(腹腔镜下腹会阴直肠切除+经腹子宫扩大切除+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阴道部分切除+阴道会阴成形术)。病理检查提示:肛管鳞癌,中分化,癌浸润肠壁全层至肠壁外纤维结缔组织,局灶累及阴道壁,部分至黏膜面伴溃疡形成。肿瘤大小:7.0 cm×4.0 cm×3.5 cm,未见明确神经、脉管侵犯(图1B、1C)。肠周淋巴结未见癌转移(0/17)。(253组淋巴结)未见癌转移(0/8)。免疫组化检查:肿瘤细胞ck-p(+),ck7(+),ck20(-),villin(+),p63(+),p40(+),ck5/6(+),p16(+),p53(++),cea(+),cd34(血管+),pd-1(-),pd-11(tps:3%;cps:5),ki-67(70%+)。术后随访半年,患者会阴部伤口已愈合,造口皮肤红润,通畅,未发现并发症。术后序贯化学治疗,未见肿瘤复发征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