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变应性鼻炎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发病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学对变应性鼻炎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鼻黏膜细胞间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探索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及关键基因.方法 从GEO数据库中下载5名健康对照者鼻上皮细胞样品和7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鼻上皮细胞样品的芯片数据(GSE43523).应用R语言中"limma"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运用STRING数据库来构建所筛选差异基因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ytoscape中的"Cytohubba"筛选关键基因;并采用DAVID数据库对选定的差异性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EGG)途径探讨;通过ImmuCellAI数据库分析GSE43523芯片数据的24类免疫细胞的含量及比例.选取2023年9月至12月青岛市中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手术中收集的15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和15名健康对照者的下鼻甲黏膜组织用于进一步的关键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274个差异表达基因,包含上调差异表达基因144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130个.基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获取5个关键基因,即CD80、CD69、EPAS1、MYOM2和ATP12A.GO功能富集显示,在生物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生物合成过程、NF-κB信号通路等;在细胞组成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细胞外间隙、质膜的组成部分等;在分子功能中,差异表达基因参与NAD活性、ATP酶结合活性等.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铁死亡信号通路、凋亡信号通路等.免疫浸润分析结果显示,变应性鼻炎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在活化的CD4天然细胞、CD8天然细胞、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变应性鼻炎患者下鼻黏膜组织中CD80和EPAS1的mRNA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者,而CD69、MYOM2和ATP12A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者(P<0.01).结论 本研究发现了274个与变应性鼻炎密切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得到了5个重要基因,为变应性鼻炎的早期诊断、干预治疗以及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熊果酸对变应性鼻炎PM2.5暴露后氧化应激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熊果酸(ursolic acid,UA)对变应性鼻炎(AR)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2.5)吸入暴露后氧化应激和多种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C组)、PM2.5未暴露AR组(AR组)、PM2.5暴露AR组(ARE组)、UA干预AR组(AR+UA组)和UA干预PM2.5暴露AR组(ARE+UA组),每组12只。采用卵清蛋白(OVA)腹腔注射基础致敏和滴鼻激发进行AR造模。采用吸入性暴露系统进行PM2.5吸入暴露,浓度为200 μg/m 3,3 h/d,连续30 d。对UA干预组采用UA灌胃,浓度为20 mg/(kg·d)。观察各组大鼠的AR症状及鼻黏膜的病理学改变。检测鼻黏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丙二醛的水平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OVA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OVA-sIgE)、白细胞介素(IL)-6和IL-17的水平变化。蛋白芯片技术检测鼻黏膜多种炎性因子水平。采用SPSS 20.0软件,以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在UA干预后,ARE+UA组较ARE组大鼠的AR症状减轻,鼻黏膜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减少,上皮层病理损伤减轻。ARE+UA组鼻黏膜SOD活性较ARE组升高[(50.10±3.09)U/mg比(20.13±1.30)U/mg, F=597.54, P<0.01],ARE+UA组鼻黏膜丙二醛含量较ARE组下降[(57.78±12.36)nmol/g比(124.12±9.40)nmol/g, F=115.51, P<0.01]。ARE+UA组血清OVA-sIgE、IL-6和IL-17水平较ARE组显著下降[(11.61±0.27)ng/ml比(20.30±0.67)ng/ml、(47.59±15.49)pg/ml比(98.83±10.98)pg/ml、(623.30±8.75)pg/ml比(913.32±9.06)pg/ml, F值分别为283.42、80.45、683.73, P值均<0.01]。蛋白芯片检测显示ARE+UA组鼻黏膜中IL-4、IL-6、IL-13、趋化因子CXCL7、IL-1α、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较ARE组下降,而干扰素γ和IL-10的水平明显升高( P值均<0.01)。 结论:UA可抑制AR的氧化应激反应及炎性因子的表达和释放,对PM2.5吸入暴露诱发和加重的AR病理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某钢厂接触铬酸盐作业工人职业危害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某钢厂接触铬酸盐作业人员的职业损害状况。方法:于2021年3月,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16年至2017年山东省某钢厂工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50例接触铬酸盐的工人作为观察组,598例未接触铬酸盐的工人作为对照组,收集体检资料中职业相关信息、血常规、空腹血糖、鼻部、皮肤、胸部X线片等检查结果,分析铬作业人员的职业危害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鼻损害、皮肤损害、谷丙转氨酶增高、胸片异常、血常规异常、血糖异常情况的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25.69、12.25、5.82、10.37、10.46、20.66, P=0.000、0.000、0.016、0.001、0.001、0.000);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鼻中隔偏曲、鼻黏膜充血、鼻黏膜糜烂、鼻炎症状的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1.54、4.07、13.20、32.05, P=0.000、0.044、0.000、0.000)。对照组与观察组工种、年龄、铬接触工龄与鼻黏膜糜烂面积的发病率无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5.31、0.42、0.28, P=0.505、0.662、0.871)。 结论:接触铬酸盐的职业性危害不容忽视,应注意加强铬接触工人的职业防护和健康宣教,提高其重视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自身免疫性胃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患儿,男,11岁7月,因“厌食、发现维生素B12缺乏6个月”入院,该患儿入院前6个月开始出现进食明显减少,早饱,偶有呕吐,无恶心及腹痛,尿便正常。在当地医院体检时发现维生素B12水平降低,家长给予患儿维生素B12间断口服治疗,具体情况不详,口服药物期间患儿食欲曾有所好转,但停药后症状反复,复查维生素B12水平逐渐降低,病程中患儿无发热、鼻衄、无牙龈及皮下出血症状,但有多汗、脱发表现,在我院门诊检查血维生素B12水平为9 pg/ml。故因“维生素B12缺乏”收入院治疗。既往病史:患儿第1胎第1产,生长发育同正常同龄儿,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无传染病及遗传病史,饮食结构正常。患儿自1岁开始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每年数次因“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入院治疗。有“慢性鼻炎”“鼻窦炎”“免疫紊乱”病史,6岁时患有“Evans”贫血。3年前曾因“肺炎、肺不张”在北京儿童医院就诊,曾考虑患儿可能存在“免疫功能缺陷”已完善基因测定检查,但检查结果未见异常,多年来因“缺铁性贫血”间断补充铁剂治疗,曾完善骨髓穿刺检查,结果提示“缺铁性贫血”,患儿补铁后血红蛋白可升至正常,停用铁剂后血红蛋白降低,最低时80~90 g/L,最高时130 g/L左右,但入院前半年血常规检查正常范围。家族史:父母及同胞妹妹身体健康,无相关免疫性疾病病史。查体:体温:36.2 ℃;脉搏:96次/分;呼吸:20次/分;体重:40 kg;血压:116/62 mmHg,神志清楚,精神略萎靡,呼吸平稳,面色略白,周身未见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部有斑片状脱发,咽部无充血,双肺呼吸音清晰,心音有力,节律规整,腹部平坦,无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4次/分,四肢温暖,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入院后辅助检查:胃镜检查图(),黏液湖混浊,轻度胆染,胃底及胃角黏膜未见明显异常,胃体大弯黏膜变薄,颜色发白,血管显露,胃窦黏膜颜色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幽门前区黏膜轻度发红。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未见明显异常。结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益生菌对儿童变应性鼻炎的辅助治疗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益生菌对儿童变应性鼻炎(AR)的辅助治疗作用,为该类患儿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我院耳鼻喉科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确诊为AR的6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37例作为AR组,另纳入4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组,分别收集两组对象粪便进行高通量测序.将62例AR患儿进一步分为对照组和益生菌组,各31例.对照组患儿给予糠酸莫米松喷鼻治疗,益生菌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监测治疗期间两组患儿肠道主要菌群的变化并对治疗前后患儿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建立AR大鼠模型,验证益生菌对AR的治疗效果.结果 AR组患儿肠道菌群Faith'sPD指数、Shannon 指数、Simpson 指数、Pielou_e 指数均显著低于健康组(U=538.000、459.000、445.000、446.000,均P<0.05).AR患儿与健康儿童相比,肠道拟杆菌属、粪杆菌属均显著增多(U=275.000、412.000,均P<0.05),而双歧杆菌显著减少(U=304.000,P<0.001).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组患儿治疗后肠道双歧杆菌属、肠球菌属均显著增加(U=-241.500、-212.000,均P<0.05),拟杆菌属显著减少(U=-327.000,P<0.05)且症状改善更加显著(t=11.63,P<0.05).补充益生菌可以显著缓解大鼠鼻腔黏膜的炎症.结论 AR患儿与健康儿童相比肠道菌群发生显著变化.补充的双歧杆菌、肠球菌能有效地在AR患儿的肠道中定植,且对肠道中的拟杆菌可能有抑制作用.益生菌对儿童AR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新九针疗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案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患者,男,45岁.初诊日期:2022年9月19日.主诉:右耳听力严重下降伴堵塞感2个月.现病史:2022年4月因感冒后剧烈咳嗽右耳出现堵闷伴听力下降,捏鼻子鼓气后,自觉听力恢复正常.2022年7月初再次出现右耳堵塞感伴听力下降,捏鼻子鼓气后听力无改善,就诊于某三甲医院,诊断为鼻炎、分泌性中耳炎,予金康速力片口服和辅舒良鼻喷剂外用,堵塞感和听力下降症状未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过敏性鼻炎患者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过敏性鼻炎(AR)患者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EOS)与患者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陕西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AR患者作为鼻炎组(AR组),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的10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人组(NP组).提取所有研究对象的鼻分泌物做薄层涂片,并进行瑞-姬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EOS的数量分级、形态和阳性率,并对AR组患者EOS数量分级与症状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R组EOS数量分级显著高于NP组(P<0.01),而且,其EOS阳性率也明显高于NP组(P<0.01).EOS数量分级与AR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2 =0.839,P<0.01).结论 AR患者EOS数量分级明显高于正常人,数量分级与病情分度呈正相关,涂片检测鼻分泌物中EOS对协助诊断AR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鼻炎康片联合地氯雷他定对变应性鼻炎患者T细胞亚群及血清IL-4、IL-8、FN-γ和IgE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鼻炎康片联合地氯雷他定对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血清IL-4、IL-8、FN-γ、IgE水平的影响.方法 我院2014年7月~2016年8月收治的83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包括中单一组41例,仅予地氯雷他定治疗;联合组42例,予地氯雷他定加鼻炎康片治疗.10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3疗程.比较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及CD8+T细胞、CD4+/CD8+T细胞比值,血清IL-4、IL-8、FN-γ、IgE水平.疗程结束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疗效及各项检测值.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95.24%(40/42),明显高于单一组的73.17%(30/41),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相关比值、细胞因子与TgE水平比较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CD3+T细胞水平均无明显变化,但CD8+T细胞水平升高,CD4+/CD8+T细胞比值、CD4+T细胞水平均下降,但联合组CD8+T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单一组,CD4+/CD8+T细胞比值、CD4+T细胞水平则均低于单一组(P<0.05);两组血清IL-4、IL-8、IgE水平均下降,FN-γ水平上升,但联合组IL-4、IL-8、IgE水平明显低于单一组,FN-γ水平明显高于单一组,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 地氯雷他定联合鼻炎康片疗法可有效降低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4、IL-8、IgE水平及外周血CD4+T细胞数与CD4+/CD8+T细胞比值,提高FN-γ和CD8+T细胞水平,效果更为显著而且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鼻敏康汤剂联合依巴斯汀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鼻敏康汤剂联合依巴斯汀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分析.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门诊变应性鼻炎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和单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依巴斯汀片口服,每次1片,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鼻敏康汤剂,每日2次,每次150 mL.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的症状评分和血清学指标(IL-4、IL-12、IFN-γ、IL-4/IFN-γ、IgE)及复发率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显效32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26例,总有效率为6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单项症状评分和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血清IgE及IL-4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IFN-γ及IL-1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血清学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3,6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5.77%,9.62%,对照组的分别为35%,55%,治疗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鼻敏康汤剂联合依巴斯汀治疗变应性鼻炎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相关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临床疗效确切,远期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益生菌在辅助治疗变应性鼻炎中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益生菌辅助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84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鼻用糠酸莫米松喷雾剂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病例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培菲康,两组疗程均为4 w.比较观察 2 组治疗前、治疗 2 w、治疗 4 w后,患者的视觉模拟量表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在治疗 2 w及4 w时,两组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表(RQLQ)评分在日常活动、睡眠、非鼻-结膜炎症状、心里情感反应4个方面评分均显著下降(P <0.05).结论 采用益生菌联合鼻用糠酸莫米松喷雾剂及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变应性鼻炎,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临床总有效率,且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