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术前访视时前瞻性干预对慢性鼻窦炎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和术后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访视时行前瞻性干预对慢性鼻窦炎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和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在成都市大邑县人民医院行全身麻醉手术的8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组和G组,各40例,D组按照常规方法行术前访视,G组按照前瞻性干预方法进行术前访视。记录两组患者术前30 min(T 1)和术毕拔出气管导管后1(T 2)、5(T 3)、10(T 4)、30 min(T 5)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以及术后第一天焦虑、抑郁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鼻腔鼻窦结局测试量表-20(SNOT-20)评估两组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G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D组[7.5%(3/40)比25.0%(1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50, P<0.05)。两组T 1、T 5时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T 2、T 3和T 4时G组上述指标水平均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一天G组状态焦虑询问表(S-AI)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D组[(35.45 ± 5.32)分比(39.35 ± 4.91)分、(35.42 ± 7.82)分比(38.76 ± 5.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麻醉苏醒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鼻窦炎症状、鼻部症状、睡眠障碍、情感障碍评分较术前均降低,且G组低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麻醉前访视时行前瞻性干预应用于慢性鼻窦炎手术患者可减轻机体应激反应,改善不良情绪,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促进术后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D打印技术结合可塑形钛网在修复上颌骨缺损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可塑形的个体化钛网在修复上颌骨缺损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因上颌骨良恶性肿瘤行上颌骨部分或全部切除、或严重复合性外伤后的获得性上颌骨缺损的患者共14例,男性12例,女性2例,年龄16~51岁。其中鳞状细胞癌2例;良性肿瘤7例,包括血管瘤1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3例、骨囊肿2例和骨巨细胞瘤1例;复合性上颌骨外伤5例。根据术前薄层CT扫描数据,通过计算机建模数据传送至3D打印机,分别打印出原始状态和重塑后的上颌骨树脂模型。在患者的原始模型上,术前模拟肿瘤切除和上颌骨重建,在重塑的模型上塑形钛网,使其能恰当重建缺损的骨结构。术中将预制好的钛网植入缺损区域,将软组织瓣复位,分层缝合,术后局部加压包扎。术后通过临床和CT检查,评价患者颌面部外形、鼻腔功能及并发症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肿瘤病例均能在术前3D打印模型预测的范围内完整切除病灶,与外伤病例在清创后植入钛网一样,无需于术中再次对钛网进行塑形和修剪,钛网可完整覆盖缺损的骨面,周边贴合紧密,钛钉固定顺利,植入钛网坚固稳定。术后随访6~20个月,患者对面部外形满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3D打印技术结合可塑形钛网应用于上颌骨缺损的修复,能精确恢复上颌骨骨性结构对于软组织的支撑,恢复面部形态及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对慢性鼻-鼻窦炎术后嗅觉、通气及鼻黏膜纤毛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对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术后患者嗅觉功能、鼻腔通气功能、鼻黏膜纤毛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6年1月-2019年1月南京市溧水区中医院CRS术后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布地奈德雷喷鼻剂喷鼻,左氧氟沙星胶囊口服,生理盐水冲洗鼻腔;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方。2组均连续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鼻内镜检查量化评估,采用Lund-kennedy法进行水肿、瘢痕、结痂、鼻漏、息肉评分;检测鼻窦CT并进行窦口鼻道复合体、额窦、上颌窦、蝶窦、前后组筛窦评分;采用T&T嗅觉测试(T&T olfactometer test)对嗅觉功能进行评估;采用前鼻压测压器检测鼻腔通气功能;采用糖精实验检测鼻黏膜纤毛清除速度、黏膜纤毛清除率、糖精清除时间。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嗅觉恢复、流涕鼻塞、囊泡消失、黏膜水肿症状缓解时间,评价临床疗效。随访6个月,记录治愈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41/45)、对照组为77.8%(35/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027, P<0.01)。治疗后,观察组嗅觉恢复、流涕鼻塞、囊泡消失、黏膜水肿症状缓解时间均早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7.392、5.740、15.002、3.657, P值均<0.01);Lund-kennedy评分、鼻窦CT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4.273、5.740, P值均<0.01);嗅觉功能评分、鼻腔通气功能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4.581、16.414, P值均<0.001);鼻黏膜纤毛清除速度、黏膜纤毛清除率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4.021、-12.073, P值均<0.001),糖精清除时间短于对照组( t=6.292, P<0.01)。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4.0%(1/25)、对照组为25.0%(4/1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18, P=0.045)。 结论: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可明显缓解CRS术后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嗅觉功能、鼻腔通气功能、鼻黏膜纤毛功能的恢复,且不易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腺样体肥大患者上气道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的构建及数值模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构建腺样体肥大患者上气道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型并分析其气流流场特征,分析鼻腔气流和口腔气流对硬腭产生的压强差。方法:从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就诊于河北省眼科医院口腔正畸科和耳鼻咽喉科的儿童患者锥形束CT资料中,根据腺样体厚度占鼻咽腔宽度的占位率(A/N)选取腺样体正常(A/N<0.6)、轻度肥大(0.6≤A/N<0.7)、中度肥大(0.7≤A/N<0.9)和重度肥大(A/N≥0.9)的患者锥形束CT资料各1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6.0±1.2)岁(5~7岁)。采用ANSYS 2019 R1软件建立上气道CFD模型,并对CFD模型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选取第四颈椎平面、第三颈椎平面、枢椎平面、软腭尖平面、寰椎平面、腺样体平面、硬腭鼻腔平面、硬腭口腔平面作为流场信息的观测平面,观测指标包括压强、压强差、气流流速及流量。结果:腺样体正常CFD模型最大压强差发生于寰椎平面与软腭尖平面之间,为27.98 Pa;轻度和中度肥大CFD模型压强最小和最大流速均位于腺样体平面。腺样体正常和轻度肥大CFD模型的气流完全通过鼻腔,中度肥大CFD模型口腔-鼻腔气流流量比值接近2∶1,重度肥大CFD模型的气流完全通过口腔。腺样体正常和轻度肥大CFD模型的硬腭受到向下的正压力,压强差分别为38.34和23.31 Pa,中度和重度肥大CFD模型的硬腭受到向下的负压力,压强差分别为-2.95和-21.81 Pa。结论:CFD模型可客观量化描述腺样体肥大患者的上气道气流流场信息。随着腺样体肥大程度不断增加,鼻腔气流流量逐渐减少、口腔气流流量逐渐增加;硬腭的口腔侧、鼻腔侧所受压强差逐渐减小直至负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期无重点号。专家观点《鼻咽癌外科治疗专家共识》,收集了来自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特别行政区医疗单位的1 096份专业人员调查问卷,参与调查的专家包括耳鼻咽喉科、鼻颅底外科、头颈肿瘤科、放疗科和肿瘤内科。内容包括原位复发鼻咽癌的外科治疗、初治鼻咽癌的外科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遗症的外科治疗、复发区域淋巴结的外科治疗以及特殊病理类型鼻咽癌的外科治疗。论著《颈静脉孔区软骨肉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通过回顾分析15例颈静脉孔区软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认为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其影像学特点有助于鉴别诊断,最终确诊依靠病理检查。外科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伴有面神经麻痹患者应尽早手术切除肿瘤并积极修复面神经。并提出软骨肉瘤术后有复发风险,患者应接受长期随访。论著《平阳霉素纤维蛋白胶复合剂与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复合剂治疗咽喉部静脉畸形的疗效比较》,研究认为两者均是治疗咽喉部静脉畸形安全有效的复合硬化剂,但对于较大体积的病变,平阳霉素纤维蛋白胶复合剂治愈率更高且治疗次数更少。论著《行手术为主导治疗模式的456例下咽癌疗效分析》总结456例行手术为主综合治疗的原发下咽癌患者资料,认为通过对下咽癌的术前评估、手术切除与修复方式的改进、主动的咽后淋巴清扫及第二原发癌的全程干预,可提高下咽癌的疗效。论著《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临床诊疗及预后分析》总结得出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罕见、病死率高,感染性休克、降钙素原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评分增高、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是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尽早切开引流与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使用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论著《咽喉反流患者唾液菌群初步研究》发现咽喉反流患者唾液菌群发生变化,出现菌群失调,可能与咽喉反流的发生发展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株感染后嗅觉和味觉障碍的发病率和预后:35 566份中国多中心大规模调查数据分析》得出,①女性、有吸烟史的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更易发生嗅觉味觉障碍;②接种4针疫苗、有饮酒史的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更不容易发生嗅觉味觉障碍;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嗅觉味觉功能多数在一定程度上自发改善,但短期内未能恢复至原有水平,少数可能长期存在;④男性、接种2针和3针疫苗、无吸烟史、无持续的伴随症状、既往有头面部外伤史以及有鼻腔口腔健康问题的患者更易恢复嗅觉味觉功能。新技术新材料《联合听觉监测技术在前庭神经鞘瘤切除术中的初步应用》发现前庭神经鞘瘤切除术中联合应用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蜗神经复合动作电位监测,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蜗神经解剖及听力保留率。短篇论著《免注气经下唇前庭入路机器人甲状腺手术初步经验》认为采用悬吊法进行免注气经下唇前庭入路机器人甲状腺手术安全、可行,术后美观效果好,可为部分经选择的甲状腺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国外研究进展《中、美、德三国突发性聋诊疗指南的解读与分析》指出三国关于突发性聋的分型和治疗存在差异,文章对三国指南的最新版本进行解读和比较,为国内同仁进一步修订指南和开展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鼻-眶-脑毛霉病诊疗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52岁,因"头痛8 d,视力下降5 d"2021年8月24日入住本院耳鼻喉科。患者8 d前受凉后出现头痛,伴双侧鼻塞和嗅觉减退,无涕中带血,无鼻腔异味,无眶周肿痛,无视力下降,自行口服头孢类抗生素治疗3 d,头痛较前减轻。5 d前出现眼周胀痛、红肿,视力下降,就诊眼科及耳鼻喉门诊,行颅脑MR检查:鼻窦炎。眼眶CT :左眶内炎症。给予抗炎治疗3 d,无效。既往史:糖尿病病史10余年,未治疗,平素未检测血糖。查体:体温36.1 ℃,脉搏64次/min,呼吸频率16次/min,血压130/81 mmHg,神志清,左眼突出,视物不见,左侧上睑下垂,眼球各方位运动受限,球结膜充血(+++)、结膜下出血(++),球结膜呈紫红色表现,全角膜白色浑浊,余眼内结构无法窥见。右眼查体未见异常。鼻外形正常,鼻根部皮肤充血(见图1)。辅助检查:电子鼻咽镜示左侧鼻腔内大量干痂附着,予以清理后见部分痂皮与下鼻甲组织黏连紧密,中鼻道见少许菌丝样物质,少许白色分泌物流出,局部见质软肉芽组织,左侧中鼻道、嗅裂未窥及,鼻中隔略右偏,右侧鼻腔未见明显新生物(见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MRI动态图像观察吞咽时器官动度对头颈部肿瘤调强放疗靶区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利用MRI技术连续采集头颈部肿瘤患者吞咽时图像,观察并测量软腭、舌、喉的运动规律及最大活动度。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7月-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调强放疗的原发头颈部恶性肿瘤20例患者,其中男17例、女3例,中位年龄58.5岁(28~78岁)。20例患者中鼻咽癌7例,口腔癌3例,口咽癌5例,下咽癌3例,鼻腔鼻旁窦2例。根据AJCC第八版分期Ⅰ-Ⅱ期患者2例,Ⅲ期8例,Ⅳ期10例。结果:吞咽时软腭向上移动移动距离为(1.06±0.31) cm且服从正态分布,向后移动距离为(0.83±0.24) cm且近似正态分布。舌体向后移动距离为(0.77±0.22) cm,且服从正态分布。含压舌板行图像采集患者舌上移位移为0,无压舌板患者舌体中位上移距离为1.23 cm (0.59~1.41 cm)。喉向上移动距离为(1.14±0.22) cm且服从正态分布,向前移动的中位距离为0.4 cm (0.27~0.90 cm)。结论:吞咽运动有可能发生于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过程中,并引起大体肿瘤体积(GTV)及周围正常组织移动;因此在制定放疗计划时应注意GTV至PGTV的个体化外放距离,以保证肿瘤处方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身麻醉下齿科整形手术后头部受压性脱发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儿,男性,年龄6岁5个月,体重23 kg,身高130 cm,因"牙齿龋坏1年余,患儿门诊治疗无法配合,家属要求全身麻醉下治疗"入院。一般情况可,生命体征平稳,无发热咳嗽,心肺腹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三项、胸部X片、心电图、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术前常规禁食禁饮6 h,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SpO 2、无创血压,开放静脉通路后开始麻醉诱导,依次静脉注射阿托品0.2 mg、丙泊酚70 mg、舒芬太尼5 μg、罗库溴铵10 mg,1 min后经右侧鼻腔进行气管插管,管号4.5 #,深度20 cm,套囊适量充气。机械通气,潮气量230 ml,通气频率20次/min,I∶E=1∶2,维持P ETCO 2 35~45 mmHg(1 mmHg=0.133 kPa)。固定气管插管于患儿右侧面部,面部与气管插管之间垫厚纱布预防压伤,患儿枕部垫硅胶甜甜圈预防压伤,见图1A。术中吸入2%七氟烷,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3 μg·kg -1·min -1维持麻醉深度,维持心率100~120次/min,血压100~90/60~50 mmHg。手术时间310 min,麻醉时间340 min,术中输5%葡萄糖600 ml,少量出血。手术过程顺利。术后不久患儿母亲发现枕部有一块约2 cm×2 cm红肿区域,触摸质地软,当时考虑手术时间较长,压迫所致,局部按摩,尽快恢复血供,请皮肤科会诊后建议局部涂抹激素软膏3 d。嘱咐患儿母亲密切观察红肿情况,如有不适随时来医院就诊,当日出院。术后21 d患儿母亲发现患儿枕部头发缺损,见图1B。术后30 d患儿复诊枕部头皮可见部分毛发已经长出,见图1C。术后90 d患儿枕部毛发已经完全长出,见图1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鼻声反射和鼻阻力对结构性鼻通气障碍患者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鼻声反射和鼻阻力对结构性鼻通气障碍患者的评估价值及与鼻腔结构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1月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结构性鼻通气障碍患者131例作为对象,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对患者的鼻堵情况进行评分,根据结果将其分为轻度鼻堵组36例、中度鼻堵组57例、重度鼻堵组38例,另选同期体检者42名作为对照组。各组均进行鼻声反射测量和鼻阻力测量。对各组间鼻声反射和鼻阻力测量情况进行比较,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鼻呼气相总阻力、鼻吸气相总阻力与鼻腔结构测量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重度鼻堵组鼻声反射指标与其他各组差异更为明显( P<0.05);鼻腔总阻力在对照组与轻度鼻堵组和中度鼻堵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与重度鼻堵组间有统计学差异;轻度鼻堵组、中度鼻堵组、重度鼻堵组的鼻腔阻力差异比均高于对照组( P<0.05),其中重度鼻堵组鼻腔阻力差异比与其他三组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鼻吸气相总阻力、鼻呼气相总阻力与下鼻甲前缘黏膜至鼻中隔之间距离、双侧下鼻甲软组织内侧缘之间最小距离(和双侧下鼻甲骨之间最小距离)呈负相关,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鼻声反射和鼻阻力检测对结构性鼻通气障碍患者的鼻通气功能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鼻腔扩容手术可以显著改善结构性鼻通气障碍患者的鼻通气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鼻炎3号方联合鼻负压置换治疗急性鼻窦炎(胆腑郁热证)的研究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鼻炎3号方联合鼻负压置换治疗急性鼻窦炎(胆腑郁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9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予鼻腔负压置换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鼻炎3号方治疗,治疗周期均为2周.观察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量表、Lund-Mackey评分、炎性指标、安全性评价.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84%,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SNOT-20量表、Lund-Mackey评分、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其中中医证候积分鼻涕、头痛、鼻分泌物、鼻黏膜充血4项,VAS评分脓涕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观察组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安全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炎3号方联合鼻负压置换治疗急性鼻窦炎(胆腑郁热证)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中医证候,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炎症反应,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