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NK信号通路在过敏性鼻炎中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一种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gE)诱导以鼻塞、流鼻涕和鼻痒为主要症状的鼻部炎症反应性疾病.机制是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释放,并在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后,导致鼻黏膜出现非感染性炎症反应.c-Jun氨基末端激(c-Jun N-terminal kinase,JNK)家族是MPK家族中的一部分,JNK信号转导通路可以在多种环境条件,比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压力等情况下被激活.JNK对应激反应、细胞凋亡、细胞增殖与分化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经研究证实JNK和许多疾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JNK的信号转导通路能够促进大量炎症细胞产生,在哮喘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哮喘和AR属于"一气一道"疾病,所以JNK的信号通路在AR中也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探索,AR模型小鼠体内的JNK磷酸化水平在AR小鼠体内呈现出高度的增长,这提示JNK信号通路对AR的发展起到了调控作用.该文就近年来JNK信号通路参与AR机制研究进展及中医药干预AR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无痛麦粒化脓灸治疗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改良无痛麦粒化脓灸治疗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方法:将98例常年性肺虚感寒型AR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脱落 2 例)和对照组(49 例,脱落 2 例).对照组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喷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双侧肺俞、膏肓、足三里及身柱穴采用改良无痛麦粒化脓灸治疗,身柱隔天灸1 次,每次灸3 壮,施灸约1 周后形成灸疮,此后每隔2 d灸治1次;肺俞、膏肓、足三里左右侧分开施灸,先连续灸一侧穴位,隔天灸1次,每穴灸3壮,直至灸疮形成,再灸对侧穴位,如此两侧交替施灸.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 4、12 周随访时鼻部症状评分(TNSS)、鼻部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QLQ)评分,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gE以及IL-10 含量,并观察两组疗效及随访复发率.结果: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TNSS、VAS、RQLQ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以上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除对照组随访时各时点及观察组随访 4 周 TNSS 评分外,两组患者以上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gE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0.05),血清IL-10含量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IgE 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 IL-10 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3.6%(44/47),高于对照组的74.5%(35/47,P<0.05);观察组随访4、12 周时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4.5%(2/44)vs 22.9%(8/35),9.1%(4/44)vs 40.0%(14/35),P<0.05)].结论: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基础上加用改良无痛麦粒化脓灸可以明显改善肺虚感寒型AR患者临床症状,且远期疗效更巩固,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IgE、IL-10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奥马珠单抗注射治疗在过敏性疾病中的效果研究及护理体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观察奥马珠单抗对过敏性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总结护理工作,进而指导完善相关的护理策略。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过敏科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的108例过敏性疾病患者的病史、治疗基线血清总IgE水平、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治疗后患者总体印象变化(PGIC)。临床疗效以治疗前后肺部和鼻部症状的VAS评分的差异为主要评价指标。结果:注射奥马珠单抗无论是否足量均能改善鼻部及肺部症状( P<0.05),但注射足量的患者与注射不足量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注射次数与气短/呼吸困难的改善程度呈正相关( r=0.225, P<0.05)。注射足量的患者PGIC得分3.0(2.0,3.0)分,注射不足量的患者PGIC得分2.0(2.0,3.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73, P>0.05)。 结论:注射奥马珠单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鼻部及肺部症状,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策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确保规范化治疗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预判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变应性鼻炎是常见的慢性上呼吸道疾病,以喷嚏、流清涕、鼻痒、鼻塞等鼻部症状为特征,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是目前唯一能诱导变应原耐受的疗法。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由于皮下注射副作用多,大部分患者选择舌下含服。由于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疗程长、起效慢,通常需要3年时间,导致治疗过程患者的依从性较差。目前临床上对疗效的评估主要依靠患者主观评分,使用客观生物标志物预判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的疗效在临床应用较少。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可以预判变应性鼻炎舌下免疫治疗疗效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做一综述,为临床预判免疫治疗疗效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真菌性蝶窦炎所致视觉功能损伤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真菌性蝶窦炎所致视觉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初步分析其与视力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0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经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确诊的真菌性蝶窦炎致视觉功能损伤患者44例55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因单眼或双眼视力下降,或双眼复视、眼球运动受限、上睑下垂首诊于眼科。患者均行视力、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同时行鼻窦或眼眶CT检查37例,副鼻窦、颅脑或眼眶磁共振成像(MRI)检查34例。患者均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联合窦内病灶清除手术;手术后行抗真菌药物治疗14例。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59.61±37.70)个月。侵袭性、非侵袭性真菌性蝶窦炎患者临床特征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选取单因素分析中 P<0.2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44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25例;男女性别比为1∶1.3;出现视觉症状时平均年龄(61.48±12.17)岁。患有免疫功能异常性疾病23例(52.3%,23/44),其中糖尿病21例。主述视力下降33例44只眼(75.0%,33/44);双眼复视伴眼球运动障碍15例(34.0%,15/44),其中同时伴视力下降6例。就诊时患眼视力无光感~0.8。伴头痛35例(79.5%,35/44),伴鼻部症状14例(31.8%,14/44 )。蝶窦曲霉菌、毛霉菌感染分别为40、4例。行鼻窦或眼眶CT检查的37例患者,均可见窦腔内软组织填充;其中窦腔内高密度钙化影19例(51.4%,19/37 ),窦壁骨质缺损24例(64.9%,24/37 ),窦壁骨质增生硬化26例(70.3%,26/37 )。行副鼻窦、颅脑或眼眶MRI检查的34例患者中,蝶窦内病变T1WI呈弱信号、强信号、等信号分别为14、10、9例;T2WI呈强信号、弱信号、等信号分别为13、16、2例;增强后病变强化11例,无明显强化23例,病变周围黏膜增厚强化。病变累及眶尖、海绵窦分别为18、16例;同时累及眶尖及海绵窦12例。手术后6个月,视力显著提高27只眼(65.9%,27/41),视力无改善14只眼(34.1%,14/41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窦壁骨质增生硬化改变与较高视力改善率相关(比值比=0.089,95%可信区间0.015~ 0.529, P=0.008 )。 结论:真菌性蝶窦炎相关视觉功能损伤相对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女性患者;单眼视力下降伴持续头痛为最常见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发现蝶窦内病变是诊断的重要依据。蝶窦开放联合窦内病灶清除是其有效治疗方法,手术后多数患者视力可得到改善;蝶窦壁骨质有增生硬化改变者,视力预后相对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标准化螨过敏原提取物皮下冲击免疫治疗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观察及相关因素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3种不同剂量递增模式的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早期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炎性因子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更加安全有效地开展加速免疫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9—2022年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的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自愿原则分别进行常规免疫治疗(conventional immunotherapy,CIT)23例、集群免疫治疗(cluster immunotherapy,CLIT)25例和冲击免疫治疗(rush immunotherapy,RIT)18例,RIT组的患者治疗前1周行单针次的150 mg奥马珠单抗皮下注射。记录并分析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7、15周的主观评价指标[药物症状评分、鼻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鼻部单项症状评分]、客观评价指标(血清sIgE、tIgE、Th1/2及Th17细胞因子等)和不良反应等情况。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完成治疗的6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37例,女29例。与治疗前相比,在治疗1、7、15周时3组患者的药物症状评分、鼻部VA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 P值均<0.05)。3组对比发现,治疗1周时,RIT组鼻部VAS评分低于CIT组和CLIT组[(4.33±0.94)分比(9.48±1.37)分比(9.44±1.33)分, P<0.05];治疗15周时,RIT组药物症状评分低于CIT组和CLIT组[(0.62±0.23)分比(1.54±0.21)分比(1.06±0.22)分, P<0.05];在达到维持剂量时,RIT组对鼻痒症状的改善优于CIT组和CLIT组[(0.61±0.20)分比(1.78±0.38)分比(1.56±0.32)分, P<0.05]。RIT组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比CIT组和CLIT组低(11.76%比20.00%比16.53%, P<0.05)。3种SCIT均未发生3/4级全身不良反应,且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白细胞介素(IL)-4、IL-5、IL-6、IL-17、sIgE、sIgE/tIgE、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在3组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IL-10、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γ在治疗后无明显变化。 结论:3种标准化螨过敏原提取物SCIT的临床疗效均较为可观。单次奥马珠单抗注射联合RIT能够在早期显著提升疗效,且具有安全、有效、便捷等优点,是一种可靠的免疫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致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因素分析及治疗转归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致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因素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873例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呼吸道病原体检测,根据患者是否感染RSV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并分析两组患者哮喘急性发作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RSV感染致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因素;并将RSV感染引起的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干扰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转归情况。结果:本研究873例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中RSV感染262例,未感染611例,RSV感染发生哮喘急性发作明显高于RSV未感染患者(30.53% vs 6.87% ,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哮喘次数>3、鼻部结构异常、院内感染、春夏季节、免疫低下均是RSV感染致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对RSV致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治疗后观察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咳嗽、呼吸困难及喘鸣音症状消失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哮喘次数>3、鼻部结构异常及院内感染、春夏季节、免疫低下均是RSV感染致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综合治疗有助于患者的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胸闷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胸闷变异性哮喘(CTVA)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为疾病的预防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以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因胸闷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的6~17岁患儿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78例,其中男性89例(50%)、女性89例(50%),年龄8.83(7.50,11.58)岁,根据是否诊断CTVA分为CTVA组130例,48例非CTVA患儿为对照组。收集患儿的人口学资料、个人既往史、家族史、临床特征、辅助检查结果等数据,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变应原、FeNO水平及肺功能各参数指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CTVA组学龄期儿童(6~11岁)较青春期儿童(≥12岁)占比更高[(113/130,86.9%) vs(26/48,54.2%), Z=21.985, P<0.01]。CTVA组合并湿疹[(74/130,56.9%) vs(19/48,39.6%), χ2=4.225, P<0.05]及伴发鼻部症状[(98/130,75.4%) vs(27/48,56.2%), χ2=6.138, P<0.05]比例较高,吸入变应原霉菌致敏[(52/130,40.0%) vs(11/48,22.9%), χ2=4.474, P<0.05]及多重致敏[(71/130,54.6%) vs(18/48,37.5%), χ2=4.108, P<0.05]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CTVA患儿FeNO升高(>20 ppb)的比例为20.8%(27/130),显著高于对照组4.2%(2/48)( χ2=7.086, P<0.01)。CTVA患儿的肺通气功能参数FEV 1、FVC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P均>0.05),FEV 1/FVC、PEF、FEF 25、FEF 50、FEF 75、MME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发鼻部症状( OR=2.351,95% CI 1.105~5.002, P=0.026)、多重致敏( OR=2.184,95% CI 1.046~4.557, P=0.038)、tIgE>60 kU/L( OR=3.080,95% CI 1.239~7.654, P=0.015)、FeNO>20 ppb( OR=6.734,95% CI 1.473~30.796, P=0.014)、小气道功能障碍( OR=3.164,95% CI 1.089~9.194, P=0.034)为胸闷变异性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FeNO联合FEF 50诊断CTVA的AUC最大( Z=2.744, P<0.01)。 结论:CTVA学龄期儿童较青春期更常见,伴发鼻部症状、多重致敏、tIgE>60 kU/L、FeNO>20 ppb、小气道功能障碍为CTVA发病的危险因素。FeNO联合小气道指标可提高对CTVA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鼻中隔偏曲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鼻中隔偏曲临床常见,但并非所有鼻中隔偏曲均有临床症状,需要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病因大致被分为先天性和非先天性,部分患者会因鼻中隔偏曲引起鼻部局部及全身症状,干扰正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手术依然是缓解症状的主要方法,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研究仍在不断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鼻腔微生物多样性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鼻腔微生物多样性,以及术后复发者鼻腔微生物组学特征和炎性细胞及因子特点,以了解微生物组学因素对CRSwNP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招募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手术治疗的77例CRSwNP患者,其中男34例,女43例,年龄29~76岁。收集患者的鼻腔分泌物和鼻息肉组织。于分泌物中提取鼻腔微生物DNA,基于16S核糖体RNA(16S rRNA)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细菌群落组成。使用Luminex分析鼻息肉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5、IL-8、IL-17A、IL-17E、IL-18、IL-27和干扰素γ(IFN-γ)等细胞因子。计数外周血和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含量。术后随访1年,记录鼻息肉的复发情况,分析鼻息肉复发与炎性因子、炎性细胞计数及鼻腔微生物多样性特征的相关性。对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对连续变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之间平均相对丰度的差异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随访1年时复发患者12例,其中男5例,女7例。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哮喘、变应性鼻炎、湿疹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发组的鼻部症状总分[42.3(30.2,67.1), M( Q1, Q3),后同]明显高于未复发组[37.8(29.4,50.3)], Z=-4.930, P<0.001。鼻息肉组织中,复发组患者嗜酸粒细胞[40.83(22.33,102.00)个/HP,HP为高倍视野,后同]和中性粒细胞[30.83(20.33,56.44)个/HP]数量显著高于未复发组[13.72(13.50,48.33)个/HP和18.50(12.00,26.08)个/HP, Z值分别为-6.997、-8.243, P值均<0.001]。复发组IFN-γ、IL-17A、IL-17E、IL-18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未复发组,但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属水平上,未复发组患者鼻腔棒状杆菌属的平均相对丰度为(11.90±20.31)%,高于复发组的(0.15±0.20)%,但校正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DR P=0.638)。未复发组葡萄球菌属平均相对丰度为(8.17±27.70)%,低于复发组的(8.99±15.89)%,但校正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DR P=0.638)。 结论:CRSwNP患者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与鼻息肉复发密切相关。鼻内镜术后鼻息肉的复发可能与保护性微生物丰度的减少和致病微生物数量的增加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