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苯并(a)芘对变应性鼻炎模型鼻黏膜功能及Treg细胞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苯并(a)芘对变应性鼻炎(AR)模型鼻黏膜功能及Treg细胞甲基化水平的影响.方法 36只SPF级BALB/c雌性小鼠中选取12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剩余小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R模型组和苯并(a)芘干预组,各12只.AR模型组和苯并(a)芘干预组进行建模处理.建模后,苯并(a)芘干预组腹腔注射7.89 mg/kg苯并(a)芘,正常对照组和AR模型组给予等量的无菌PBS溶液腹腔注射.对各组小鼠的鼻炎症状评分和鼻腔灌洗液细胞涂片嗜酸细胞(EOS)计数、血清中卵清蛋白特异性IgE(OVA-sIgE)、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3(IL-13)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水平、小鼠鼻黏膜病理学变化、小鼠鼻黏膜Th亚群及Foxp3甲基化和蛋白水平进行对比.结果 与AR模型组相比,苯并(a)芘干预组中小鼠鼻炎症状评分和鼻腔灌洗液细胞涂片EOS计数增加最为明显(P<0.05),小鼠血清中 OVA-sIgE、GM-CSF、TNF-α、IL-13 和 Eotaxin 水平升高最为明显(P<0.05);苯并(a)芘干预后,可见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鼻黏膜上皮组织排列紊乱,增生和血管扩张严重,纤维上皮也受到严重的损伤,出现大量的杯形细胞,苯并(a)芘干预组小鼠鼻黏膜中AhR阳性细胞数量升高最为明显(P<0.05);Th1和Treg占比降低最为明显,Th2、Th17占比升高最为显著(P<0.05);小鼠脾脏CD4+CD25+调节性T细胞Foxp3基因甲基化水平升高最为明显(P<0.05),小鼠脾脏中Foxp3蛋白水平降低最为明显(P<0.05).结论 苯并(a)芘通过增加CD4+CD25+调节性T细胞Foxp3基因甲基化,降低Treg细胞比例,加重了鼻黏膜炎症和免疫失衡,进而参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鼻胃管固定胶布对预防鼻部压力性损伤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新型固定胶布对预防经鼻三腔喂养管压力性损伤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2019年5月至2021年8月选取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留置三腔喂养管的住院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区组随机化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胶布固定三腔喂养管,试验组患者使用新型胶布固定三腔喂养管;比较2组患者鼻部出现压力性损伤、疼痛、鼻部摩擦感和睡眠情况。结果:对照组鼻部压力性损伤发生率、鼻部疼痛发生率、鼻部有摩擦感及入睡困难发生率为70.00%(21/30)、73.33%(22/30)、66.67%(20/30)、43.33%(13/30),均高于试验组的16.67%(5/30)、13.33%(4/30)、23.33%(7/30)、10.00%(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8.52~22.45,均 P<0.05)。 结论:使用新型胶布固定三腔喂养管可有效预防鼻部压力性损伤进而减轻疼痛、提高患者鼻部舒适度,改善了经鼻插管引起的入睡困难,进而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专家共识》系统阐述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机制与治疗数据、免疫治疗技术参数、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及处理,以及临床诊疗实践,旨在指导国内同行安全、科学和规范地开展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免疫治疗及相关的临床试验。论著《携带线粒体DNA致病突变家庭的聋病遗传咨询特征分析》发现携带线粒体DNA致病突变个体及其母系家庭成员发生耳聋的风险较高,但携带者的发病年龄、听力损失程度及外显率等存在显著差异,在遗传咨询中需要明确排除核基因可疑致病变异并分析携带者的线粒体DNA突变比例,同时完善首诊个体及其母系家庭人员的听力检测,以咨询家庭为单位进行线粒体突变表型-基因型特征分析,有利于线粒体耳聋遗传咨询个性化的临床决策。论著《坏死性外耳道炎23例临床分析》提出坏死性外耳道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需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可根据不同临床分期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治疗以多学科综合治疗为基础,以手术治疗为主;尽早干预预后较好,但合并多组颅神经损伤及颅内感染的患者预后不佳。论著《顺铂诱导氧化应激引起耳蜗血管纹周细胞线粒体途径的细胞凋亡》发现顺铂可升高耳蜗内氧化应激水平导致C57BL/6J小鼠耳蜗血管纹周细胞凋亡,从而提血迷路屏障的通透性,造成听力损失。论著《siRNA沉默STAT6抑制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产生的实验性研究》发现经鼻滴入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STAT6)小干扰RNA(siRNA)可下调鼻黏膜STAT6表达,降低磷酸化STAT6(p-STAT6)水平,抑制小鼠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的产生。新技术新材料《汉语普通话CMnBio测听句表的编制及在成年人工耳蜗植入者中的验证》建立了面向成年人工耳蜗植入者、具有良好等价性的26张普通话CMnBio句表,并提供了使用单张表和二张表时识别率得分95%置信度下的临界差值,为普通话成人人工耳蜗临床实践及开展跨语种成效对比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避免天花板效应的实用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黄花蒿花粉破坏鼻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黄花蒿花粉对鼻黏膜上皮细胞(HNEpC)紧密连接的损伤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NEpC,采用不同质量浓度黄花蒿花粉(0、20、40、80、100、160、200 μg/ml)分别干预细胞24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p38丝裂原素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干预HNEpC前后,Western Blot法检测p38MAPK信号通路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法、Western Blo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观察细胞紧密连接Occludin、Claudin-1的表达和分布情况。采用SPSS 21.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CCK-8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不同质量浓度黄花蒿花粉干预6 h后,HNEpC增殖活性均增高( P值均<0.05);干预12 h后,20、40、80、100、160 μg/ml组的HNEpC增殖活性未见明显改变( P值均>0.05),200 μg/ml组降低( P<0.05);干预24 h后,20、40 μg/ml组的细胞增殖活性未见明显改变( P值均>0.05),80、100、160、200 μg/ml组降低( P值均<0.05)。免疫荧光染色可见正常对照组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定位于细胞膜上,表达多,围绕细胞膜形成环状结构;而在高浓度黄花蒿花粉干预下,其表达水平下降,出现断裂、模糊,分布不均匀。Western Blot和qPCR实验结果表明,干预24 h后,黄花蒿花粉(40、80、100、160、200 μg/ml)干预组HNEpC Claudin-1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mRNA表达量分别为0.567±0.214、0.443±0.109、0.462±0.160、0.497±0.134、0.388±0.076比1.001±0.067, P值均<0.05),而Occludin蛋白及其mRNA仅在200 μg/ml黄花蒿花粉处理组降低(mRNA表达量为0.631±0.109比1.016±0.026, P<0.05),其他处理组均增高(mRNA表达量分别为1.258±0.134、1.827±0.1034、2.429±0.077、1.707±0.085、1.477±0.066比1.016±0.026, P值均<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100、160、200 μg/ml黄花蒿花粉干预24 h后,磷酸化p38MAPK(p-p38MAPK)表达增加。SB203580能够抑制黄花蒿花粉引起的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下降(mRNA表达量为1.255±0.179比0.631±0.109, P<0.05),而对Claudin-1蛋白表达无影响。 结论:黄花蒿花粉可能通过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破坏HNEpC的紧密连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间充质干细胞在鼻黏膜损伤缺失后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鼻黏膜是上呼吸道系统的第一道防御屏障,在抵御外来不良刺激,维持鼻腔正常生理功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鼻黏膜广泛损伤缺失后,其愈合常受到各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及蛋白酶等因素的干扰而导致再生鼻黏膜的功能障碍。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具有归巢性、免疫调节功能,分泌细胞因子和促进生长因子增殖等优势,可通过分泌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及白介素等,加快再上皮化过程和纤毛再生的速度,从而促进鼻黏膜损伤缺失后的再生过程。将MSC运用到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或鼻颅底外科手术产生的缺损中,可提高鼻黏膜的再生活性。目前MSC在鼻黏膜再生治疗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就此作一综述,为将来临床上该方法的进一步研究和运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鼻黏膜上皮细胞基因转录组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研究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与对照组鼻黏膜上皮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并分析其功能,寻找参与调控CRSwNP鼻黏膜上皮屏障功能损伤的关键基因。方法: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从可公开获得的GEO数据库下载编号为GSE107624(7例CRSwNP和7例对照)和GSE69093(13例CRSwNP和11例对照)的mRNA表达芯片数据,对两个数据集进行联合分析,筛选CRSwNP患者鼻黏膜上皮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基因进行相互作用网络、功能注释和参与调控通路分析,根据基因注释结果筛选参与CRSwNP调控的重要基因。同期,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CRSwNP患者鼻息肉组织(14例,46.8±17.9岁)和鼻中隔偏曲患者的钩突黏膜组织(7例,23.4±2.3岁)作为对照组,对组织进行原代上皮细胞培养,并提取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对筛选出关键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验证。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SE107624数据库中CRSwNP患者与对照组上皮细胞中差异基因为3 856个,GSE69093数据库中为771个。在2个数据库中,CRSwNP患者鼻黏膜上皮细胞同时表达上调的基因共55个,表达下调的基因共3个。对这58个基因进行GO基因功能注释分析发现 SPTBN1、 FNBP1L、 VAPB、 SNX1参与细胞黏附功能, MAP1B参与微管相关复合体构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 BAMBI、 SIAH1参与调节果蝇无翅/整合素(Wingless/Integrated,Wnt)通路, COL6A1、 EIF4E参与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通路;String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发现微管相关蛋白1B(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B,MAP1B)、VAMP相关蛋白B和C(VAMP associated protein B and C,VAPB)为核心功能蛋白。对筛选出差异倍数前3位基因( COL6A1、 MAP1B和 BAMBI)进行Q-PCR验证, MAP1B在CRSwNP患者鼻黏膜上皮细胞表达水平升高。 结论:CRSwNP鼻黏膜上皮细胞中表达水平升高的 MAP1B基因,以及相关的Wnt、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异常可能介导了CRSwNP鼻黏膜上皮细胞屏障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熊果酸对变应性鼻炎PM2.5暴露后氧化应激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熊果酸(ursolic acid,UA)对变应性鼻炎(AR)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2.5)吸入暴露后氧化应激和多种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C组)、PM2.5未暴露AR组(AR组)、PM2.5暴露AR组(ARE组)、UA干预AR组(AR+UA组)和UA干预PM2.5暴露AR组(ARE+UA组),每组12只。采用卵清蛋白(OVA)腹腔注射基础致敏和滴鼻激发进行AR造模。采用吸入性暴露系统进行PM2.5吸入暴露,浓度为200 μg/m 3,3 h/d,连续30 d。对UA干预组采用UA灌胃,浓度为20 mg/(kg·d)。观察各组大鼠的AR症状及鼻黏膜的病理学改变。检测鼻黏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丙二醛的水平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OVA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OVA-sIgE)、白细胞介素(IL)-6和IL-17的水平变化。蛋白芯片技术检测鼻黏膜多种炎性因子水平。采用SPSS 20.0软件,以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在UA干预后,ARE+UA组较ARE组大鼠的AR症状减轻,鼻黏膜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减少,上皮层病理损伤减轻。ARE+UA组鼻黏膜SOD活性较ARE组升高[(50.10±3.09)U/mg比(20.13±1.30)U/mg, F=597.54, P<0.01],ARE+UA组鼻黏膜丙二醛含量较ARE组下降[(57.78±12.36)nmol/g比(124.12±9.40)nmol/g, F=115.51, P<0.01]。ARE+UA组血清OVA-sIgE、IL-6和IL-17水平较ARE组显著下降[(11.61±0.27)ng/ml比(20.30±0.67)ng/ml、(47.59±15.49)pg/ml比(98.83±10.98)pg/ml、(623.30±8.75)pg/ml比(913.32±9.06)pg/ml, F值分别为283.42、80.45、683.73, P值均<0.01]。蛋白芯片检测显示ARE+UA组鼻黏膜中IL-4、IL-6、IL-13、趋化因子CXCL7、IL-1α、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较ARE组下降,而干扰素γ和IL-10的水平明显升高( P值均<0.01)。 结论:UA可抑制AR的氧化应激反应及炎性因子的表达和释放,对PM2.5吸入暴露诱发和加重的AR病理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幼儿鼻咽部骨性异物误诊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男,12个月,因"鼻塞流涕伴夜间呛咳4 d"在外院诊断为"急性鼻炎",予以雾化吸入及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患儿流脓涕逐渐增多,易哭闹,反复揉鼻,进食差,夜间反复呛咳。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22-06-25就诊于亳州市人民医院,门诊行鼻内镜检查见患儿鼻黏膜水肿、右侧鼻腔深处大量脓性分泌物附着(图1A)。鼻咽部CT检查示:右侧鼻咽部骨质密度影,考虑鼻咽部骨性异物可能性大(图1B)。反复询问患儿发病前的饮食生活情况,家属诉发病前4 d有喂食鸡肉史,当时有短暂呛咳,但无其他不适,故未予重视,之后患儿开始逐渐出现上述症状。结合患儿病史及CT检查,高度怀疑鼻咽部异物,遂安排急诊入院并于当日在全麻下行鼻内镜下右侧鼻腔探查+异物取出术,术中见右侧鼻腔大量脓涕,予以清理并用含适量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棉片充分收敛鼻腔黏膜后见鼻咽部有一骨性异物,大小约1.8 cm×0.6 cm,推入口腔后经口腔顺利取出。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鼻腔及鼻咽部,观察鼻腔及鼻咽部黏膜无明显损伤及新生物。患儿术后禁食水4 h,第2天顺利出院。随访患儿未再出现鼻塞流涕及夜间呛咳,鼻内镜检查鼻腔通畅、鼻咽部黏膜光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鼻肠内营养并发鼻黏膜压力性损伤风险预警分级标准及干预方案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经鼻肠内营养并发鼻黏膜压力性损伤风险预警分级标准及措施,为鼻黏膜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护理和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文献回顾、小组讨论和专家函询以及层次分析等方法确立肠内营养并发鼻黏膜压力性损伤风险预警分级及干预方案。结果:2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和94.4%,权威系数分别为0.900和0.916,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552和0.618,说明专家积极性较好,专家权威程度较高,专家意见逐渐趋于一致。指标权重的一致性检验值均<0.1,最终形成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分级标准)及20个二级指标(处理措施)的干预方案。结论:研究构建的鼻黏膜压力性损伤风险预警分级标准及干预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利于指导临床肠内营养并发症的预防及提高其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间充质干细胞促进鼻黏膜损伤修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鼻黏膜是人体呼吸道与外界连通的第一道防御屏障,对于保护末梢小气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鼻黏膜受到损伤后,其愈合会受到鼻腔环境、各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及蛋白酶等因素的干扰而导致再生黏膜的功能障碍。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自我更新、可培养扩增的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归巢性、分泌细胞因子、免疫调节和较低的免疫原性特点,可通过分泌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及白细胞介素等加速伤口及黏膜愈合。研究发现干细胞及其衍生物在损伤修复、抑制炎症及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鼻黏膜损伤后的再生治疗与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