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淅川下寨遗址人骨的C和N稳定同位素
编辑人员丨2024/8/10
河南淅川下寨遗址史前人骨遗存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揭示了不同时期史前先民的食谱特征.仰韶晚期先民(δ13C=-10.2±1.4‰,δ15N=9.4±0.5‰,n=19)以粟黍为主粮,与同时期中原先民相似;石家河文化时期先民(δ13C=-13.6±2.1‰,δ15N=9.5±0.9‰,n=28)呈现稻粟黍混合的食谱特征,水稻与旱地作物的氮同位素特征差异导致先民食谱特征内部出现明显差异;龙山晚期和二里头时期先民δ13C平均值为-9.9±1.2‰(n=21),表明粟黍重新成为当地主粮,食谱特征的内部差异也明显降低.这种现象说明,文化变迁深刻地影响了当地的农作物体系和先民食物结构.粟黍和水稻在先民食谱中的地位变化也反映了黄河流域文化与长江流域文化对该地区的交替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徐堡遗址龙山文化居民颅骨的形态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徐堡遗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武德镇徐堡村东部,地处豫西北黄河与沁河冲积扇平原内,是分布在黄河北岸的一处典型龙山文化聚落,距今约4500-4000年,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时期人骨标本,对探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人群的源流关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通过对2例女性颅骨的形态学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徐堡组的颅面部特征可以概括为:中颅型、高颅型与狭颅型相结合的颅型特点,中面型、阔鼻型、中眶型、鼻根点略有凹陷、鼻前棘不显,犬齿窝欠发达,颅顶缝发育简单;徐堡组应属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范畴,与亚洲蒙古人种近代抚顺组(均方根值R=1.08)关系密切;在与古代组的对比中,徐堡组与宝鸡组(R=0.48)、庙子沟组(R=0.49)、大甸子Ⅰ组(R=0.55)和游邀组(R=0.59)较为接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安徽临泉宫庄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与龙山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发展的植硅体证据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新石器时代晚期(7.0-5.0 ka BP)是淮河中游地区单一稻作农业向稻旱兼作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然而,由于相关研究资料的匮乏,目前学术界对这一转变过程以及该时期淮河中游地区农作物的驯化水平等问题依然不清楚.本文利用植硅体分析方法,结合相对应年代分析结果,对安徽临泉宫庄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龙山文化时期的的农业发展与植物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在宫庄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大多数土样中都发现有水稻特征型植硅体,且水稻植硅体的百分含量随时间推移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同时未发现粟、黍等其它农作物遗存的证据.这一结果表明大汶口文化早期和龙山文化时期,该遗址先民从事的是单一稻作农业,基本沿袭着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的稻作农业传统.对水稻扇型植硅体边缘鱼鳞状纹饰数量统计结果显示,宫庄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水稻的驯化水平已接近于现代栽培稻.此外,本研究还在该遗址所有样品中发现有较丰富的竹亚科植物特征型植硅体,推测宫庄遗址先民可能较普遍的利用竹亚科植物作为工具、建筑、食物等的原材料.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末期先民的植物资源利用概况,农作物结构演替,水稻的驯化历程等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石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我国新石器考古研究者往往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磨制石器上,如近年兴起的对磨制石器的制作过程实验性研究及功能探讨,但对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很少给予足够地重视.本文通过对地处晋西黄土高原龙山时期的碧村遗址2015年来发现的打制石器和部分磨制石器的观察与初步研究发现,打制石器虽是碧村遗址众多手工业中的一个小项,但其存在表明了石器文化传统有着强劲的生命力——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至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时期,狩猎采集也是龙山时期晋西黄土高原人类的辅助性生计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淇县宋庄东周墓殉人颅骨的形态学
编辑人员丨2023/8/5
河南省鹤壁市的淇县宋庄东周墓地的多座墓葬不仅出土大量青铜礼乐器和陶器,而且存在人殉现象,宋庄墓地的发现为探讨东周时期豫北地区考古学文化与政治格局提供了重要线索.为了分析宋庄墓地东周墓葬人殉的种系来源,本文对其中保存较好的7例女性人殉颅骨进行了形态学分析.淇县宋庄组与仰韶文化的宝鸡组和大汶口、龙山文化的呈子组均具有较大相似性,与青铜时代的毛饮合并B组、西村周组和双楼组也较为接近.初步认为,淇县宋庄女性人殉与东周时期的豫北和晋地传统居民在体质特征存在一定的区别,而与周人畿内和郑韩故城及其以西以北地区的中原文化居民有更多的亲缘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商代前期中原地区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的初探:以河南新郑望京楼遗址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华夏文明形成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郑洛地区作为夏商王朝建都和统治的核心区域,其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在龙山时期中原地区的出现,在华夏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索这一种植制度在商代前期中原地区的具体实践情况,本文选取河南新郑望京楼遗址夏商时期(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时期)29例先民肢骨和23例先民肋骨进行C、N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 表明,先民骨胶原的δ13C值变化范围为-18.1‰~7.0‰,平均值为-9.5‰土2.1‰ (n=52),δ15N值变化范围为7.3‰~10.5‰,平均值为8.9‰土0.7‰(n=52),先民仍以C4类食物(粟黍)为主,但是也包含少量C3类(水稻、小麦或大豆)食物,证明中原地区自龙山时代出现的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在商代得以延续,但是粟作农业的主导地位,始终未发生明显变化,这可能与中原地区长期以来的旱作农业经济模式习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从文坎沟东地点的植物遗存分析南阳盆地先秦时期的农业活动
编辑人员丨2023/8/5
南阳盆地,作为地理过渡地带和文化交汇区,其考古学文化面貌呈现出南北交融的典型特征.文坎沟东地点是南阳盆地淅川县龙山时代晚期和西周时期的重要遗存,本文综合运用大植物和植硅体分析的方法,结合已有的植物考古证据和最新的测年结果,全面探讨了文坎先民先秦时期的种植模式和特点.研究结果显示,龙山时代晚期,文坎先民是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为生,兼种少量水稻和小麦,小麦和水稻在先民生活中的作用比较微弱;西周时期,延续了旱作农业为主的生产模式,种植规模略有扩大,未见炭化水稻的踪迹,但植硅体分析显示仍有水稻种植的现象;受中原宗周势力的影响和版图扩张的需求,小麦逐渐开始在先民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文坎沟东地点植物遗存的发现与研究,为揭示豫西南先秦时期的文化面貌和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城子崖遗址植硅体反映的生业经济模式
编辑人员丨2023/8/5
龙山文化是中国史前社会形态演进的关键阶段,亦是农业强化生产的关键时期.城子崖遗址是鲁北平原史前区域中心城址,其生业经济研究有助于理解该地区社会复杂化及文明进程.本文对城子崖遗址龙山时期不同遗迹单位的15份土样进行了系统的植硅体分析,尝试探讨了该遗址龙山文化时期的社会发展和生业经济水平、农作物生产和加工方式、野生植物资源利用情况以及各遗迹堆积及其所反映的人类行为活动信息.结果显示,该遗址龙山文化时期已形成粟、黍、稻、小麦、稗(可能)的农作物组合方式;同时,广泛采集利用聚落周边的自然植物资源,是农业与采集业并存发展的生业经济模式.先民在作物栽培中进行了锄草、灌溉等较为精细的管理,其中,黍较粟更具耐旱抗病特性,加上田间管理需求较低而被优先选择栽培.先民在收获作物时,采用类似割穗、掐穗等方法以减少作物茎秆及杂草混入,随后在户外进行小规模地脱壳、扬场工作.此外,根据灰坑中植硅体的组合特征可将其分为生活垃圾、谷物加工、蓄水淘米三个类型,水井和墓葬内的植硅体则分别与生活环境和丧葬环节等信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海岱地区史前居民的拔牙习俗
编辑人员丨2023/8/5
在海岱地区古代居民中,北辛文化居民最早出现拔牙现象,都是拔除双侧上颌侧门齿,单一形式且高出现率的拔牙现象可能与成年仪式相关.结合考古材料和民族学资料来看,凿、敲或打应该是海岱地区史前居民去除牙齿的主要方式,具体操作应该是用细小且坚硬的工具抵在需去除的牙齿上,然后用石块等工具进行敲打.海岱地区古代居民对去除后的牙齿进行了相对随意或特意的处理,且原牙位空间没有进行其他填充.这种拔牙现象的消逝可能始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进入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的这种拔牙现象出现了整体性的衰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植硅体分析及其指示的龙山文化时期农业活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禹会村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的一处大型龙山文化时期城址,了解其农业活动有助于认识本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农业发展水平与社会组织形式等.本文对禹会村遗址2017年和2020年两个发掘区的49份样品进行了植硅体分析,在多个遗迹单位中发现不同浓度的水稻特征性植硅体,未发现粟遗存的证据.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禹会村遗址龙山文化时期的农作物以水稻(Oiyza sativa)为主,粟(Setaria italica)在农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较低.遗址中发现的水稻植硅体以来自茎叶的扇型植硅体为主,而且不同区域水稻植硅体分布浓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反映禹会村遗址的水稻收割方式可能为连杆收割,将水稻带入遗址内分开完成脱粒与脱壳行为.其中城垣区水稻加工活动可能存在集中完成的现象,而生活遗迹区是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此外,水稻扇型植硅体形态参数分析结果显示,禹会村遗址龙山文化时期水稻驯化水平较低,可能存在包括粳稻在内多个水稻品种.本文揭示了禹会村遗址龙山文化时期农业结构、农作物的加工活动及农业发展水平等相关信息,为进一步研究淮河中游地区龙山文化时期农业生产及与其相关的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