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前诊断7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8岁,G 3P 1,孕12 +5周超声测量胎儿颈后透明带为3.0 mm,孕中期血清学筛查21三体、18三体均为低风险,升级版无创产前检测提示胎儿7号染色体部分单体综合征高风险。夫妻双方外观无异常,否认孕早期毒物及放射物接触史。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孕18 +4周抽取羊水30 mL以及双方外周血样各2 mL,其中10 mL羊水用于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结果为arr[hg19] 7p14.1p11.2(38529602_55367509)×1(图1),提示胎儿7p14.1p11.2区存在约16.8 Mb的缺失。对剩余20 mL羊水进行常规细胞培养、制片、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参照《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 2016)》进行描述,胎儿染色体核型为46,XN,del(7)(p11.2p14)(图2)。孕23 +1周超声提示胼胝体发育不良可能、心脏发育异常(右心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狭窄可能、房室间隔缺损可能)。孕妇夫妇系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病史,第1胎生长发育未见明显异常,双方染色体核型未见明显异常,但拒绝接受CMA亲代验证。鉴于胎儿7号染色体短臂存在大片段缺失以及超声提示的结构异常,孕妇夫妇选择终止妊娠。本研究通过了温州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伦审(2021)第(56)改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产前诊断18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胎儿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1例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提示18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胎儿的遗传学原因。方法:抽取孕妇及丈夫外周血、胎儿羊水进行常规染色体G显带,应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对核型结果精确定位,运用着丝粒探针Cep11 Aqua和端粒探针Tel11q SO、Tel18 SG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验证胎儿羊水和孕妇夫妻缺失位点。 结果:胎儿羊水细胞常规染色体G带核型为46,XN,del(18)(p11.3);CMA结果显示胎儿18号染色体部分单体,缺失区域为染色体短臂部分p11.32-p11.31(136 226-6 796 178),片段大小6.66 Mb;FISH结果为18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孕妇外周血核型及CMA分析结果显示存在与胎儿羊水细胞一样大小片段的缺失。丈夫外周血核型及CMA结果正常。结论:本例孕妇、胎儿18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相同,孕妇无缺失综合征相关临床表现,可能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而外显率低外显不全。但胎儿孕33周时胚胎停育,不排除母代外显不全子代外显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例10p15.3缺失及18短臂部分三体患儿的临床表型与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明确一例发育迟缓患儿染色体拷贝数变异的性质和来源,分析其与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技术以及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检测。结果:SNP array分析显示患儿在10p15.3区存在1.2 Mb的微缺失,18p11.21-pter区存在15 Mb的重复,其父母未见染色体拷贝数异常。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患儿的10号染色体存在结构异常,其父亲染色体核型为46,XY,t(10;18)(p15;p11.2),其母亲核型未见异常。结论:患儿10号染色体的结构异常源自其父携带的t(10;18)平衡易位,其核型为46,XX,der(10)t(10;18)(p15;p11.2)pat。10p15.3区微缺失和18p11.21-pter区重复是导致患儿异常表型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8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合并1型糖尿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报道1例以1型糖尿病(T1DM)就诊的18号染色体短臂缺失患儿的诊疗经过。患者为14岁男童,以“多尿、多饮、乏力3个月”入院,入院后完善胰岛功能检查,排除单基因糖尿病,诊断为T1DM,予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由于患者存在生长及智力发育异常,完善遗传学检测后发现18号染色体短臂存在14.05 Mb缺失。18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合并T1DM在国内外均罕见,机制可能与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2型( PTPN2)基因缺失导致的自身免疫异常有关。儿童糖尿病合并身材矮小及智力障碍时需考虑18号染色体短臂缺失综合征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例18q21.2q21.32杂合缺失所致Pitt-Hopkins综合征患儿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1例全面发育迟滞伴智力障碍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采用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以及染色体高分辨技术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变异筛查,并明确其亲代来源。结果:患儿及其父亲的染色体核型均为46,XY,del(18)(q21.1q21.3),母亲为46,XX。CNV-seq提示患儿为arr[19]18q21.2-q21.32(chr18:48 422 190-58 039 582)×1,即存在约10.58 Mb缺失,涉及 TCF4基因,而父母均未发现相同缺失。经染色体高分辨技术发现患儿父亲18号染色体长臂的部分片段(18q21.1q21.3)插入到了5号短臂(5p13.1)。 结论: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与CNV-seq技术能有效诊断Pitt-Hopkins综合征,染色体高分辨技术有助于明确染色体异常的亲代起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例18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合并重复胎儿的产前诊断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 CMA)技术检测1例无创产前DNA筛查提示18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胎儿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的临床价值,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常规染色体G显带技术分析羊水细胞的核型后,CMA技术检测潜在的染色体微缺失或微重复,并对胎儿进行系统超声检查,同时对其父母行相关检测。结果: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显示胎儿核型为46,XX,18p+;CMA检测结果显示胎儿18号染色体短臂p11.32-p11.31区段存在约5 Mb缺失,18p11.31-p11.23区域(约2.9 Mb)约6~8个拷贝及18p11.23-p11.22区域(约2.5 Mb)4个拷贝,父母染色体核型分析及芯片检测结果均正常,为新发变异。结论:从无创产前DNA筛查到CMA分子遗传学诊断分析能有效检出染色体微缺失或微重复,明确胎儿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对应关系,为染色体微缺失重复综合征的产前诊断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例18p染色体缺失综合征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18p染色体缺失综合征(OMIM:146390)是一种连续基因缺失综合征,由18号染色体短臂的全部或部分缺失引起,发病率约为活产婴儿的1/5万,女性与男性发病率的比例为3:2[1].临床特点包括生长发育迟缓、特殊面容、肌张力障碍、骨骼畸形等.18p染色体缺失综合征根据缺失区域和大小不同,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和表型异质性,身材矮小是18p染色体缺失综合征患者的常见表现,但目前对于是否使用生长激素治疗仍存在争议.本文报告1例18p染色体缺失综合征病例,并结合既往报道的华人病例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18p缺失综合征伴肌张力障碍患儿的遗传学分析及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分析18p缺失综合征伴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点和遗传学特征,以及18p缺失综合征的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 例18p缺失综合征伴肌张力障碍患儿的临床表现、细胞遗传及分子遗传结果,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18p缺失综合征的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遗传学特征,以及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本例患儿主要表现为特殊面容(小头畸形、发际线低、短颈、眼距过宽、耳位偏低)、颈斜、口齿不清、智力障碍,染色体核型为46,XX,del(18)(p11.2),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结果显示患儿18 号染色体p11.32p11.21 区域存在14.97 Mb的缺失,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结果证实患儿18 号染色体的短臂末端存在部分缺失.该病不同基因型可表现为不同表型,本例患儿的表型与TWSG1 基因、LAMA1 基因、GNAL基因的缺失有关.结论 18p缺失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染色体疾病,临床表型多样,涉及GNAL基因缺失时会出现原发性扭转型肌张力障碍相关症状(痉挛性斜颈、构音困难等),在临床中遇到肌张力障碍患者特别是伴有智力障碍、面部畸形等症状时,应考虑18p缺失综合征,并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及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等进行确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无创产前检测发现18q缺失综合征胎儿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对一例产前血清学筛查临界高风险孕妇进行无创产前检测(高通量DNA测序法),结果显示该例胎儿21号、18号、1 3号染色体无三体异常,但存在1 8号染色体局部缺失del(18)(q21.33q23).本研究对其羊水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高通量测序,并对胎儿进行系统超声检查,同时分析其亲代外周血的染色体核型.结果确证了无创产前检测的发现,即胎儿18号染色体q21.33-q23区域存在约16.5Mb的缺失,属于18q缺失综合征.羊水细胞高通量测序还发现胎儿1号染色体短臂p35.2-p35.1位置存在长约0.7 Mb的微重复.该孕妇于孕26周行引产术终止妊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8q21杂合缺失致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伴智能发育落后1例病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报告1例18q21杂合缺失致ATP8B1缺陷病(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合并皮特-霍普金斯综合征(PHS).方法 总结患儿的临床特征、染色体芯片和基因检查结果.结果 男,3个月2d,因皮肤巩膜黄染2月余就诊.体重4 kg(<P3).颜面、躯干和四肢皮肤轻中度黄染,巩膜中度黄染,手心和足心无黄染.血清总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ALT、AST、总胆汁酸(TBA)、甲胎蛋白(AFP)升高,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白蛋白(ALB)正常,提示为低GGT胆汁淤积症.染色体芯片分析发现,患儿18号染色体长臂(18q21.2-q21.33)缺失11.6 Mb,8号染色体短臂(8023.2)缺失961 kb.18号染色体缺失区域包含ATP8B1及TCF4基因,可分别解释肝内胆汁淤积症和PHS表现.ATP8B1基因测序发现两个SNP,经Mutationtaster软件预测为非致病性.口服熊去氧胆酸及补充脂溶维生素,1岁龄黄疸消退,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随访至2岁10个月,身高90 cm(P3~P10),体重12 kg(P3~P10),头围42.5 cm(<P3),呈特殊面容(嘴宽大,唇厚,鼻梁宽而高,鼻尖突出,下颌略微前突),有明显的智力发育落后,便秘严重.结论 采用染色体芯片技术和基因测序确诊了1例婴儿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合并PHS病例,提示原因不明的胆汁淤积,应重视分子学诊断,常规的基因外显子测序技术可能会漏诊一些染色体片段缺失的病例,应联合使用染色体芯片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