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托伐他汀联合吲哚布芬治疗老年糖尿病肾脏病合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恢复期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吲哚布芬治疗老年糖尿病肾脏病(DKD)合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LAA-IS)恢复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2年4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102例老年DKD合并LAA-IS恢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吲哚布芬治疗51例(观察组),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51例(对照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栓前状态指标,包括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FIB)、蛋白C;神经功能和日常生命质量,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日常生命质量;颈动脉超声指标,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最大斑块面积;肾纤维化指标,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透明质酸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FIB、NIHSS评分、IMT和最大斑块面积明显低于治疗前,蛋白C和MBI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TGF-β 1、MMP-9、透明质酸和PDGF-BB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39.46 ± 6.89) μg/L比(45.04 ± 8.20) μg/L、(278.46 ± 49.39) μg/L比(327.30 ± 57.28) μg/L、(102.37 ± 20.62) μg/L比(116.84 ± 24.97) μg/L和(25.26 ± 4.45) μg/L比(28.13 ± 5.08)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84%(4/51)比23.53%(1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相比,老年DKD合并LAA-IS恢复期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吲哚布芬在改善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命质量、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效果相当,但阿托伐他汀联合吲哚布芬能进一步保护患者肾功能,安全性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础-餐时胰岛素转换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道1例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从基础-餐时胰岛素转换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的过程。70岁男性患者,主因多尿、多饮伴体重下降28年,血糖控制欠佳3个月入院。采用甘精胰岛素每晚20 U+谷赖胰岛素三餐前各6 U皮下注射,联合二甲双胍0.5 g(3次/d)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8.71 mmol/L,餐后2 h血糖16.56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 1c)8.10%。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诊断为T2DM,伴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慢性肾脏病、脑梗死。入院后逐渐将方案转换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20剂量单位(1次/d)联合达格列净10 mg(1次/d)治疗,血糖控制平稳,无低血糖事件发生。第3个月随访时,复查空腹血糖为6.8 mmol/L,餐后2 h血糖为10.9 mmol/L,HbA 1c为6.9%,体重下降3 kg,腰围下降3 cm,动态血糖监测结果示患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为89.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转换为司美格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回顾性分析1例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转换为司美格鲁肽的治疗过程。患者为71岁男性,因“血糖升高16年,多尿、口干半年”入院,病程长,未规律使用降糖药物及监测血糖,患者9个月前发生脑梗死,为2型糖尿病合并ASCVD。住院后予胰岛素泵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逐步简化方案为司美格鲁肽0.25 mg、1次/周皮下注射联合二甲双胍0.5 g、3次/d,阿卡波糖100 mg、3次/d,以及达格列净10 mg、1次/d口服治疗,血糖控制良好,患者接受程度高。司美格鲁肽是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周制剂,具有良好的降糖疗效和心血管获益,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缺血性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尿路感染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防治尿路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首次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既往2型糖尿病患者459例。根据是否发生尿路感染,分为感染组(149例)和非感染组(31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包括年龄、性别、缺血性脑卒中类型、身体质量指数(BMI)、冠心病史、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葡萄糖(GLU)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49例患者(32.5%)发生尿路感染。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缺血性脑卒中类型、合并冠心病、BMI、HbA1c含量、ALB含量可能与发生尿路感染有关(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3.917,95%CI(7.061,27.431), P<0.001]、HbA1c≥6.5%[OR=2.425,95%CI(1.397,4.209), P=0.002]、ALB<40g/L[OR=2.071,95%CI(1.207,30552), P=0.008]、肥胖(BMI≥28.0 kg/m 2)[OR=2.240,95%CI(1.183,4.241), P=0.013]、非腔隙性脑梗死[OR=2.649,95%CI(1.639,4.280), P<0.001]是缺血性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女性、肥胖、高HbA1c水平、低ALB水平、非腔隙性脑梗死是其并发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未来可针对以上危险因素进一步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PAS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Hcy和RBP4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PAS)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本科于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126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AS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普罗布考治疗(PAS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同时监测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Hcy、RBP4变化情况,统计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7.3%(55/63),对照组为68.3%(43/63),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hs-CRP、Hcy、RBP4明显降低( P<0.05),且观察组TNF-α、hs-CRP、Hcy、RBP4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AS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安全有效,能够有效降低血清Hcy和RBP4水平,缓解炎症损伤,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去骨瓣减压术在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去骨瓣减压术在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新乡医学院第四临床学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6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9例患者采用传统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简称传统手术组),另47例采用新型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简称新型手术组)。术后3个月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其中0~3分为预后良好,4~6分为预后不良;同时询问患者的颞肌萎缩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时间、术后脑脊液漏和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术后3个月颞肌萎缩的发生率及其预后。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或心房颤动、吸烟史、体重指数、从出现症状至手术时间、术前症状严重程度及术前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基线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新型手术组的手术时间较传统手术组短[分别为(68±7)min、(82±8)min, P<0.05],术后脑脊液漏[分别为0%(0/47)、4.1%(2/49)]和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1%(1/47)、10.2%(5/49)]均较传统手术组低(均 P<0.05)。术后3个月,两组mR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是新型手术组发生颞肌萎缩的概率低于传统手术组[分别为0%(0/47)、8.2%(4/49), P<0.05]。 结论:与传统去骨瓣减压术比较,新型去骨瓣减压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脑脊液漏、切口感染及颞肌萎缩发生率低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封闭髂内动脉对患者术后发生盆腔缺血性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术(EVAR)中封闭髂内动脉对患者术后发生盆腔缺血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77例接受EVAR封闭髂内动脉治疗的肾下型AA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中髂内动脉的封闭情况分为A、B、C组。A组( n=20)患者EVAR术中封闭双侧髂内动脉,B组( n=75)患者EVAR术中封闭单侧髂内动脉,C组( n=82)患者EVAR术中保留双侧髂内动脉。分别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在术后及随访期间盆腔缺血性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3组之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及其连续校正法。 结果: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瘤体最大径、吸烟、饮酒及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和B、C组比较,盆腔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2、0.007);B组与C组比较,盆腔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EVAR手术治疗肾下型AAA时,术中封闭双侧髂内动脉较封闭单侧髂内动脉或保留双侧髂内动脉,术后盆腔缺血性发生率明显增加,建议术中尽量保留髂内动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龄内科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资料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高龄内科住院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老年内科收治高龄老年人,其中确诊下肢DVT患者106例,男性58例(54.7%),女性48例(45.3%),年龄80~99岁。单纯DVT患者91例(85.9%),合并肺栓塞15例(15.2%),随访半年内的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106例患者中有症状45例(42.5%),无症状61例(57.6%)。累及下肢近端深静脉(腘静脉及以上静脉)28例(26.4%),仅累及远端深静脉78例(73.6%)。除高龄外,其他DVT危险因素为肺部感染60例(56.6%)、卧床(>3 d)58例(54.7%)、2型糖尿病50例(47.2%)、脑梗死46例(43.4%)、心力衰竭37例(34.9%)、活动性恶性肿瘤28例(26.4%)。静脉血栓评分高风险80例(75.5%),出血高风险68例(64.2%)。74例接受抗凝治疗(69.8%),与抗凝组(32例,30.2%)患者比较,未抗凝组卧床、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脑梗死的患病率及全因死亡率高( P<0.05或 P<0.01)。未抗凝患者出血高风险高于抗凝患者( P<0.01)。抗凝患者合并肺栓塞、近端深静脉受累比率及复查好转率高于未抗凝患者( P<0.05或 P<0.01)。抗凝患者中,26例接受住院期间短期的低分子肝素抗凝,48例(45.3%)出院后继续口服抗凝药物。3个月时抗凝治疗率为31.1%(33例),6个月为24.5%(26例)。抗凝患者4例发生非致死性出血,但与未抗凝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龄内科住院患者应警惕肺部感染、卧床、脑梗死、恶性肿瘤等DVT危险因素;高龄内科住院患者出血高风险比例较高,接受规律抗凝治疗比例偏低,需全面评估患者抗凝治疗的风险及获益,给予个体化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与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DM)患者急性脑梗死(ACI)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ACI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38例)和非END组(98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评估FIB与END的关系。将老年ACI合并DM患者分为END组(18例)和非END组(26例),进行倾向评分匹配分析,匹配调整后将年龄、性别、高血压、TOAST分类和FIB进行Logistic回归多元分析。结果:136例ACI患者中,有38例(27.9%)出现END,有98例(72.1%)未发生END。136例老年ACI患者中,END组在年龄[(62.3±2.4)岁和(59.2±1.8)岁, t=2.035, P=0.044]、高血压病史(76.3%和57.1%, χ2=4.295, P=0.038)、糖尿病史(47.4%和26.5%, χ2=5.433, P=0.020)、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8.5±5.7)分和(6.1±4.6)分, t=2.548, P=0.012]、TOAST[大动脉粥样硬化(65.8%和40.8%),心源性栓塞(5.3%和10.2%),小动脉闭塞(23.7%和23.5%),其他(2.6%和20.4%),不明原因型(2.6%和5.1%), χ2=10.314, P=0.035]、血糖[(8.89±1.28)mmol/L和(7.36±1.64)mmol/L, t=6.048, P=0.000]、FIB[(3.57±1.33)g/L和(3.07±1.14)g/L, t=2.236, P=0.027]水平方面明显高于非END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较高的FIB水平与END无关( P>0.05)。基于倾向评分匹配分析44例老年ACI合并DM患者,匹配前END组患者高血压病史、NIHSS评分、FIB水平均明显高于非END组(均 P<0.05),匹配后END组患者FIB水平高于非END组( 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FIB与END显著相关。 结论:FIB水平增高与ACI合并DM患者的END的风险密切相关,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隐源性脑卒中合并右向左分流患者的临床和影像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隐源性脑卒中(CS)合并大小不同分流量的右向左分流(RL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对其脑卒中发病机制进行推断和总结。方法:对2012年4月至2022年7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年龄18~65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脑梗死病因TOAST分型标准,对评估为CS的患者行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cTCD)检查,将其中有RLS的患者(RLSⅠ~Ⅳ级)分为大分流组(平静呼吸或Valsalva动作后出现Ⅲ~Ⅳ级的RLS)和小分流组(平静呼吸或Valsalva动作后出现Ⅰ~Ⅱ级的RLS),通过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之间临床资料及神经影像学特点,并进一步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RLS的相关因素,推测RLS相关脑卒中的发病机制。结果:最终将共计167例经cTCD检查有RLS的CS患者纳入本研究,男女比例88∶79,发病年龄(45.27±9.02)岁。大分流组92例(55.1%),发病年龄(45.61±9.32)岁,其中男性35例(38.0%),合并高血压病者9例(9.8%),有吸烟史者18例(19.6%),反常性栓塞风险量表(RoPE)评分为(7.08±0.12)分。小分流组75例(44.9%),发病年龄(44.85±8.68)岁,其中男性53例(70.7%),合并高血压病者29例(38.7%),有吸烟史者31例(41.3%),RoPE评分为(6.20±0.14)分。大分流组男性比例显著低于小分流组(χ 2=17.640, P<0.001),有高血压病(χ 2=19.611, P<0.001)及吸烟史(χ 2=9.443, P<0.01)的比例显著低于小分流组,RoPE评分大于小分流组( F=21.580, P<0.001)。全部6例肺动静脉瘘患者(6.5%,6/92)都在大分流组,小分流组无肺动静脉瘘患者( P<0.05)。两组患者在发病年龄,合并高脂血症、糖尿病,既往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脑卒中家族史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 OR=2.848,95% CI 1.223~6.632, P<0.05)、无高血压病史( OR=3.937,95% CI 1.593~9.727, P<0.01)和大分流显著相关。对两组患者梗死病灶的影像学表现按血管支配及分布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大分流组梗死病灶位于单侧前循环者54例(58.7%),位于后循环者34例(37.0%),没有同时累及双侧前循环者,前后循环均受累者4例(4.3%);有皮质梗死者31例(33.7%),有皮质下梗死者9例(9.8%),有深部梗死者36例(39.1%),有混合多发梗死者16例(17.4%)。小分流组病灶位于单侧前循环者36例(48.0%),位于后循环者29例(38.7%),位于双侧前循环者4例(5.3%),前后循环均受累者7例(9.3%);有皮质梗死者7例(9.3%),有皮质下梗死者8例(10.7%),有深部梗死者39例(52.0%),有混合多发梗死者21例(28.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皮质梗死灶和大分流显著相关( OR=5.981,95% CI 1.882~19.007, P<0.01),其余病灶分布特征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cTCD显示有RLS的CS 患者中,大分流组女性、无合并高血压病者更多,RoPE评分更高,梗死病灶更多见于皮质,推测大的分流与脑卒中的相关性较高,脑卒中合并大的RLS患者的发病机制为栓塞的可能性较大。而小分流组男性、合并高血压者更多,提示脑卒中合并小的RL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更可能为其发病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