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AB39B基因c.536dupA突变导致X连锁遗传帕金森综合征的初步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突变型RAB39B基因的表达水平及RAB39B对细胞自噬水平和α-突触核蛋白的影响,并初步探索RAB39B基因c.536dupA突变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基于前期发现由RAB39B基因新的突变c.536dupA导致青少年型帕金森综合征家系的工作背景,构建含有RAB39B基因c.536dupA突变型的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HA-RAB39B-536),与RAB39B野生型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HA-RAB39B),利用脂质体法将重组表达质粒转染至N2a细胞培养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为接受pcDNA3.1-HA转染的N2a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蛋白质印迹、免疫荧光及免疫共沉淀等技术来明确突变型RAB39B的表达水平及RAB39B对自噬功能和α-突触核蛋白的影响。结果:在N2a细胞模型中,突变型RAB39B的转录水平约为野生型RAB39B的2倍,而突变型RAB39B的蛋白水平(0.30±0.00)明显低于野生型(1.50±0.25, t=8.313, P<0.05),加入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后突变型RAB39B蛋白水平有所升高(0.70±0.10, t=6.925, P<0.05);RAB39B基因突变组的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Ⅱ/Ⅰ值(3.11±0.30)显著低于野生组(7.03±0.20, t=18.831, P<0.05);过表达野生型和突变型的RAB39B不影响内源性α-突触核蛋白水平,而过表达野生型的RAB39B会导致外源性的野生型和突变型(p.A53T)α-突触核蛋白水平升高[野生型:由0.60±0.11上升至1.25±0.08, t=8.254, P<0.05;突变型:由0.55±0.08上升至1.15±0.08, t=9.293, P<0.05]。 结论:RAB39B基因c.536dupA突变型蛋白稳定性下降,突变型蛋白可能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通路降解,且该突变可能影响细胞的自噬水平;RAB39B蛋白可能与α-突触核蛋白存在体内相互作用关系,可能参与α-突触核蛋白的稳态水平的维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2例单基因遗传性骨病家系的产前诊断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22个单基因遗传性骨病家系的产前诊断特点,探讨产前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价值,切实阻断遗传性疾病的遗传链。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7月就诊于本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门诊的22个单基因遗传性骨病家系的产前分子诊断结果。结果:在22个家系中,X连锁低磷佝偻病家系10例,均为PHEX基因突变,共检测到胎儿突变8例;骨硬化症家系6例,其中CLCN7基因突变3例,TCIRG1基因突变2例,CTSK基因突变1例,共检测到患胎2例,携带者1例;成骨不全症4例,COL1A1基因突变2例,COL1A2和SERPINF1基因突变各1例,共检测到患胎1例,携带者1例;骨关节炎伴轻度软骨发育不良1例,由COL2A1基因突变所致,胎儿检测到该致病突变;低磷酸酶症1例,为ALPL基因突变,胎儿未检测到该致病突变。截止随访时间,12例患胎均终止妊娠,剩余10例胎儿除了1例仍在妊娠中,其余均已出生,健康状况良好。结论:产前分子诊断可以在妊娠早、中期明确胎儿是否携带遗传变异。对于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单基因遗传性骨病,可以通过推算子代再发风险的概率决定是否进行产前诊断。另外,对于子代出现新发突变的家系,需要注意亲代是否存在嵌合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罕见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缺乏症合并MECP2重复综合征一个家系的基因变异分析及产前诊断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1例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缺乏症(OTCD)合并MECP2重复综合征家系的基因变异特征,并为该家系提供产前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19日就诊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的1例患儿(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高通量测序结合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对患儿进行致病性变异分析。短串联重复序列(STR)连锁分析、MLPA以及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先证者为出生3 d的女婴,测序发现其携带 OTC基因第7 ~ 9外显子杂合缺失。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会变异相关指南,该变异被评级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VS1+PM2_Supporting+PP4),与其急性脑病发作合并代谢异常(血氨显著升高、血瓜氨酸降低、尿乳清酸增高)的临床表现相符,确诊其为OTCD。产前诊断未发现胎儿携带与先证者相同的 OTC基因缺失变异,但存在Xq28区重复,涵盖MECP2重复综合征的全部区域,且 SRY(+),母亲及先证者均证实携带该重复。结合先证者存在X染色体失活的可能性,考虑先证者同时罹患OTCD与MECP2重复综合征,而胎儿为MECP2重复综合征男性患者。 结论:基因检测明确了OTCD合并MECP2重复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变异,可为患者家庭的精准治疗、遗传咨询及再次生育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两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血液代谢物与瘢痕疙瘩的因果关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血液代谢物和瘢痕疙瘩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该研究为基于两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的研究。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Catalog数据库中获取7 824名成年人志愿者及8 299名受试者的血液代谢物和481 912名瘢痕疙瘩患者相关数据进行研究。通过设置显著阈值 P<1.0×10 -5、连锁不平衡分析[ r2=0.001、千碱基对(kb)= 10 000)],以及 F统计量( F≥10),筛选与血液代谢物和瘢痕疙瘩显著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作为工具变量纳入MR分析。采用MR分析的5种方法,即以逆方差加权法(IVW)为主,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法(WM)、简单模型法及加权模型法作为辅助方法,分析血液代谢物(暴露因素)和瘢痕疙瘩(结局变量)的因果关系。对符合条件的血液代谢物SNPs进行敏感性分析,评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通过Cochran Q检验和MR-Egger回归检验评估其异质性,MR Egger截距检测排除其水平多效性,留一法检验评估是否存在单个SNPs对MR分析结果产生显著影响,MR-PRESSO法检验SNPs异常值,通过错误发现率(FDR)进行矫正(FDR<0.2),控制假阳性率。反向MR分析以瘢痕疙瘩为暴露因素,将前述MR分析筛选得到的血液代谢物作为结局变量进行效应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使用R 4.3.2软件及其中的TwoSampleMR程序包对数据进行分析,MR分析的因果效应值用比值比( OR)和95% CI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潜在因果效应的证据显著。构建森林图、漏斗图、散点图对MR分析、敏感性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 结果:从GWAS Catalog数据库中获得1 400种血液代谢物,共有34 843个SNPs,均符合遗传变异与暴露因素密切相关的假设;瘢痕疙瘩数据集共获得24 197 210个SNPs。IVW分析发现1种血液代谢物琥珀酰牛磺酸(16 ∶ 1n-7)有28个SNPs与瘢痕疙瘩具有因果关系( OR=1.13, 95% CI 1.06~1.19, P<0.001,FDR=0.070) ; MR-Egger回归法( OR=1.11, 95% CI 1.04~1.19, P=0.005)、加权中位数法( OR=1.11, 95% CI 1.02~1.20, P=0.014)和加权模型法( OR=1.12,95 % CI 1.04~1.20, P=0.004)分析结果也显示,琥珀酰牛磺酸(16 ∶ 1n-7)是瘢痕疙瘩疾病的风险因素;仅简单模型法结果显示琥珀酰牛磺酸(16 ∶ 1n-7)与瘢痕疙瘩疾病的因果关系不明显( OR=1.10, 95% CI 0.85~1.41, P=0.485)。MR整体分析结果表明,琥珀酰牛磺酸(16 ∶ 1n-7)与瘢痕疙瘩有显著的正向因果关系,即琥珀酰牛磺酸(16 ∶ 1n-7)水平升高,瘢痕疙瘩患病风险增高。Cochran Q检验( Q=26.98, P=0.465)、MR-Egger回归检验( Q=26.65, P=0.428)、MR-Egger截距检测( P=0.574)、MR-PRESSO综合检验( P=0.569)结果均显示,SNPs之间不存在异质性及水平多效性( P>0.05);留一法检验证实,单个SNPs对整体结果没有显著影响,说明结果具有可靠性和稳定性。而反向MR分析提示瘢痕疙瘩对琥珀酰牛磺酸(16 ∶ 1n-7)不存在因果关系(IVW: OR=0.98,95% CI 0.93~1.04, P=0.490)。 结论:血液代谢物琥珀酰牛磺酸(16 ∶ 1n-7)与瘢痕疙瘩存在显著的正向因果关系,琥珀酰牛磺酸(16 ∶ 1n-7)是瘢痕疙瘩疾病的风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家族性低血磷性佝偻病病例报道及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X-连锁显性低血磷性佝偻病(X-linked dominant hypophosphatemic rickets/osteomalacia, XLH)是一种罕见的骨骼矿化异常性疾病,发病率为(3.9~5.0)/10万 [1],是遗传性低血磷性佝偻病最常见的一型。XLH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是位于X染色体上与内肽酶同源的磷酸盐调节(phosphate-regulating endopeptidase homolog, X-linked, PHEX)基因失活性突变,引起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清除障碍,肾脏排磷增加,尿磷增多,血磷减少,最终导致骨骼矿化障碍 [2],其临床表现在儿童主要为低血磷、高尿磷、身材矮小、双下肢畸形、牙齿矿化不全等特征性佝偻病表现,而成人期则表现为骨软化症、骨关节炎、容易诱发骨折和假性骨折 [3]。本文通过临床表现及遗传学分析,报道1例XLH家系,旨在提高对X-连锁显性低血磷性佝偻病的认识,以利于早期诊断,并给予合理的治疗和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两个Alport综合征家系的 COL4A5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两例X连锁显性遗传Alport综合征家系的 COL4A5基因变异谱,为该病的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方法: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并结合PCR-Sanger测序法进行基因检测,确定基因疑似致病变异后,对家系中的其他人员进行相应位点的验证,并以100名健康人样本作为对照。采用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氨基酸变异位点的保守性,应用SWISS-MODEL评估位点变异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结果:二代测序和Sanger测序显示家系1先证者及其母亲均存在 COL4A5第28外显子c.2210G>A(p.Gly737Asp)杂合变异。家系2先证者及其母亲均存在 COL4A5基因第44外显子c.3799G>A(p.Gly1267Ser)纯合变异。检索文献发现,两种变异均为未见报道的新变异,且100名健康对照中未发生相应变异。 COL4A5基因编码的第737位和第1267位氨基酸在同源物种间高度保守。Swiss-Model预测两种变异均明显影响COL4A5蛋白的三级结构。 结论:COL4A5基因c.2210G>A (p.Gly737Asp)和c.3799G>A(p.Gly1267Ser)变异可能为Alport家系的遗传学病因。该结果丰富了 COL4A5基因变异谱,对于Alport综合征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相关性和产前筛查的进一步研究具有较大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HDAC2基因多态性与汉族男性酒精使用障碍的关联性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istone deacetylase 2,HDAC2)基因多态性与汉族男性酒精使用障碍(alcohol use disorder,AUD)之间的关联性,为早期识别和干预酒精使用障碍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94例汉族AUD患者(病例组)和310例正常人(对照组),提取两组外周血基因组DNA,从HapMap数据库获得HDAC2基因的13个SNP位点,采用Agena MassARRAY SNP基因分型法对两组进行基因分型。SPSS 25.0分析两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并使用Haploview 4.2软件进行连锁不平衡以及单倍体分析,利用置换次数为50 000次的置换检验进行多重检验矫正。结果:HDAC2基因3个SNP位点(rs9481408,rs6568819,rs9488289)的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进一步在5种不同遗传模型中分析这3个位点,结果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三个位点在隐性遗传模式下与AUD存在显著相关( P=0.033,T/T与C/C-C/T基因型比较, OR=1.78,95% CI: 1.05~3.03; P=0.032,T/T与C/C-C/T基因型比较, OR=1.79,95% CI: 1.05~3.03; P=0.022,G/G与C/C-C/G基因型比较, OR=1.85,95% CI: 1.09~3.13)。构建7个SNP单倍型,其中GATCTGCCAATAA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关联比值比为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DAC2基因多态性位点rs9481408、rs6568819、rs9488289以及GATCTGCCAATAA单倍型与汉族男性人群酒精使用障碍的发病具有相关性,HDAC2基因是AUD易感基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SLC9A7基因变异所致X连锁精神发育迟滞1例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1例临床表现为智力低下、语言及运动发育落后、癫痫的患儿进行临床和遗传学分析。方法:以1例因"间断抽搐2个月"为代主诉于2020年3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进行高通量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患儿表现为智力低下、语言及运动发育迟缓、癫痫发作。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其 SLC9A7基因上存在半合剪接位点变异(NM_032591.3: c.1030-1G>C),遗传自母亲,既往未见报道。 结论:SLC9A7基因半合剪接位点变异(c.1030-1G>C)可能是该患儿的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X连锁无脑回畸形伴异常生殖器患儿1例的 ARX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1例X连锁无脑回畸形伴异常生殖器(XLAG)患儿进行 ARX基因变异及临床表征分析,以明确其遗传学病因。 方法:将2021年5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XLAG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高通量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检测。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针对测序数据利用Anno变异位点注释解读软件和XYGeneRanger变异位点检测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该家系患儿检出 ARX基因c.945_948del半合子变异,为第2外显子的移码变异,可能导致蛋白截短。患儿母亲携带该杂合变异,父亲为野生型,变异既往未见报道。 结论:ARX基因c.945_948del变异与患儿XLAG的发生相关。上述发现丰富了 ARX基因的变异谱,为患儿的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X连锁显性遗传型Alport肾病综合征患儿1例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1例X连锁显性遗传Alport综合征(XLAS)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就诊的1例XLAS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二代测序(NGS)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针对候选致病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结果:患为12岁男性,儿主要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蛋白尿、肾病综合征,呈渐进性肾损害,伴听力下降,肾穿刺病理活组织检查提示肾小球基底膜弥散厚薄不均。基因检测结果提示患儿及其母亲携带 COL4A5基因c.2632G>A(p.G878R)半合子变异,其父亲及弟弟该位点为野生型。该变异既往未见报道,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相关指南评估为致病性变异(PS1+PM1+PM2_Supporting+PP3) 结论:母源性 COL4A5基因c.2632G>A(p.G878R)变异可能为该XLAS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本研究丰富了 COL4A5基因的变异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