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CC4和miR-125b-5p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检测ABC转运蛋白家族4(ABCC4)、miR-125b-5p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与前列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组织学诊断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60例,前列腺癌新鲜组织标本均在前列腺癌手术中切取,分为前列腺癌组(癌组织)和对照组(癌旁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前列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ABCC4 mRNA、miR-125b-5p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石蜡切片中ABCC4的表达情况,分析ABCC4、miR-125b-5p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前列腺癌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Pearson法分析前列腺癌组织中ABCC4 mRNA和miR-125b-5p水平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ABCC4、miR-125b-5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价前列腺癌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结果:RT-qPCR检测结果显示,前列腺癌组ABCC4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miR-125b-5p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前列腺癌组织中ABCC4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BCC4 mRNA表达水平与miR-125b-5p呈负相关( r=-0.687, P<0.05)。前列腺癌患者中ABCC4、miR-125b-5p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Gleason评分、肿瘤转移有关( P<0.05)。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显示,ABCC4阳性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低于阴性患者( P<0.05),miR-125b-5p高表达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高于低表达患者( 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iR-125b-5p水平偏低、ABCC4水平偏高是前列腺癌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HR=2.685、3.461, P<0.05)。 结论:ABCC4在前列腺癌患者癌组织中高表达,miR-125b-5p呈低表达,两者与前列腺癌的多种临床病理及预后有关,是前列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类风湿关节炎滑膜中ABC转运蛋白基因差异表达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来自GEO数据库的数据和实验室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ATP结合盒(ATP-binding cassette,ABC)转运蛋白基因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表达情况,分析ABC转运蛋白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R语言软件对人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滑膜组织以及正常(normal,N)滑膜组织,体外实验中的人类滑膜成纤维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多基因差异表达谱数据集进行综合分析。将ABC转运蛋白的差异基因与其他差异基因相关联,以获得相关性更大的差异基因。使用KEGG对具有更高相关性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进行通路富集。利用Cytospace软件的STRING在线数据库,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鉴定枢纽(Hub)基因。结果:ABC转运蛋白基因差异表达:RA组与N组相比,ABCC4和ABCG1的表达显著增加,而ABCA8的表达显著降低( P<0.001);RA组与OA组相比,ABCC4的表达显著增加,ABCA8的表达显著降低( P<0.001);与对照组相比,TNF-α组ABCA5的表达显著增加。与上述ABC家族具有高度相关性的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和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进一步发现,大多数已确定的通路参与炎症、增殖、细胞存活和血管生成的调节。 结论:本研究发现了在类风湿关节炎中潜在的一组ABC家族差异基因,这将为RA的早期诊断提供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将有助于研究ABC转运蛋白在RA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分子靶向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基因芯片技术研究生物黏附材料促进三七皂苷吸收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3种生物黏附材料———壳聚糖、卡波姆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促进三七皂苷(PNS)吸收的机制.方法 将药物分为4组,分别是PNS组、PNS-壳聚糖组、PNS-卡波姆组和PNS-HPMC组,各组药物经Caco-2细胞转运后,通过基因芯片分析发生显著性变化的溶质运载蛋白(the solute carrier,SLC)和 ABC 家族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s,ABC)基因,从而探索生物黏附材料对PNS吸收的影响机制.结果 与PNS组相比,壳聚糖和卡波姆均提高了SLC基因的表达水平.壳聚糖降低了多药耐药基因和P-gp外排基因的表达水平.HPMC对SLC和ABC两大蛋白家族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结论 壳聚糖和卡波姆提高 PNS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与SLC和ABC转运蛋白有关.而 HPMC对基因变化影响较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延长吸收部位滞留时间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药用植物铁皮石斛ABC转运蛋白基因的鉴定及其差异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ABC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s)是一类普遍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的跨膜转运蛋白,在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的转运与积累、植物激素运输、脂质代谢、外源毒素的解毒、植物抗病等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基于铁皮石斛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初步鉴定了88个铁皮石斛ABC转运蛋白,并预测了其功能及亚细胞定位.这些蛋白分为ABCA-ABCI等7个亚家族,包括4个ABCA、19个ABCB、12个ABCC、3个ABCD、9个ABCF、37个ABCG和4个ABCI,主要定位在细胞质膜、液泡及高尔基体上.结合转录组数据比较分析了铁皮石斛种子无菌及接菌共生萌发过程中ABC转运蛋白表达模式.结果表明ABCB和ABCG蛋白家族部分成员在种子接菌共生萌发过程中显著差异上调表达.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无菌萌发相比,2个ABCG-PDR基因和2个ABCB11基因在铁皮石斛种子接菌共生萌发组中显著高表达(fold change≥10.0).基于蛋白同源性分析,预测这些蛋白主要参与了脱落酸、生长素等激素的运输,暗示这些蛋白在铁皮石斛种子萌发及与微生物相互作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14种潜在毒力基因的检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性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潜在毒力基因分布情况.方法 以54株食源性LM DNA为模板,针对14个潜在毒力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并利用PCR技术检测潜在毒力基因.结果 54株分离株均携带潜在毒力基因,其中5563分离株携带率最高,为57.14%(8/14),21L662分离株携带率最低,为21.43%(3/14),其余分离株携带率在28.57%(4/14)~50%(7/14)之间.潜在毒力基因检出率不同,其中寡肽转运蛋白、内化素样蛋白、细胞壁表面锚定家族蛋白、单价阳离子/H+逆向转运蛋白、肽聚糖结合蛋白、组氨酸代谢系统、合成致死KAR3样蛋白、精氨酸/鸟氨酸逆向转运蛋白、ABC转运蛋白、Ⅱ型限制酶修饰系统Sau3 Al,磷酸葡萄糖转移酶系统基因的检出率分别是98.15%、81.48%、77.78%、64.81%、59.26%、53.70%、51.85%、35.19%、12.96%、9.26%、9.26%,芳香族氨基酸合成因子,EsaC蛋白类似物,差向异构酶/脱水酶家族蛋白和转录调控因子3种潜在毒力基因未检出.结论 检测食品源LM分离株14种潜在毒力基因的分布,为研究LM致病性和食品LM的溯源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ATP结合盒转运蛋白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 模型鼠的差异表达及其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炎性细胞因子与ATP结合盒(ABC)转运蛋白表达调控的相关性.方法 建立Ⅱ型胶原诱导的小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4只小鼠于初次免疫后7周处死取材.根据滑膜病理评分将CIA组分为轻度病变组、中重度病变组,选取4只健康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流式多种蛋白定量技术(CBA)检测血清中IL-1β,IL-2,IL-6,IL-10,TNF-α,IL-17的水平.采用反转录(RT)-PCR检测脾淋巴细胞中的P-糖蛋白(P-gp),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的mRNA表达水平.进一步分析不同炎性细胞因子与耐药蛋白的相关性及其浓度依赖性,选出最具相关性的蛋白进行关节滑膜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非参数Kruskal-Wallis H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①3组IL-6相比,中重度CIA组[45.03(38.87,64.02)pg/ml]高于轻度组[25.31(15.15,29.27)pg/ml]、正常对照组[7.75(5.14,9.17)pg/ml](Z=14.383,P<0.05);3组TNF-α比较,相较于正常对照组[22.81(20.84,28.17)pg/ml],轻度[45.00(32.76,58.51)pg/ml]、中重度CIA组[45.00(39.78,58.95)pg/ml]均升高(Z=8.375,P<0.05),中重度CIA组与轻度CI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中重度CIA组MRP1 mRNA[2.07(1.77,2.22)pg/ml]高于轻度CIA组[1.32(1.08,1.49)pg/ml]、正常对照组[1.08(0.65,1.30)pg/ml](Z=12.634,P<0.05).3组P-gp,BCRP的mR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P1与P-gp有相关性(r=0.635,P=0.015).③MRP1 mRNA的表达与IL-6呈正相关(r=0.711,P=0.004).④MRP1的表达与IL-6水平有一定浓度依赖性.⑤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IA模型组膝关节与踝关节滑膜组织细胞胞质/胞膜呈棕黄色,提示MRP1表达阳性.结论 在CIA关节炎模型中,ABC转运蛋白家族中MRP1表达与滑膜病变严重程度相关,且其与血清中炎性因子IL-6水平高度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草地贪夜蛾解毒代谢相关基因家族的进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在世界各地猖獗为害,其寄主范围广,且已对多种化学药剂和转Bt玉米产生抗性.本文对包括草地贪夜蛾在内的14种昆虫进行了解毒代谢相关基因家族的注释,在草地贪夜蛾中发现了152个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P450)、92个ABC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ABC transporter)、44个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以及39个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UGT).与其他鳞翅目物种相比,草地贪夜蛾的P450和GST基因数量最多,其中152个P450基因可被归类至Mito、CYP2、CYP3和CYP4四个簇中;Mito和CYP2簇的P450基因总数与家蚕Bombyx mori相近,但CYP3和CYP4簇的P450基因明显多于家蚕,进化分析结果显示CYP3和CYP4簇的P450基因发生了明显的扩增;与家蚕P450基因的共线性分析发现草地贪夜蛾89个P450基因在其基因组上呈簇分布并发生了簇的扩增;与家蚕相比,GST和ABC转运蛋白家族基因的数量明显增多.UGT基因家族没有明显增加,但在基因进化分析中有成簇现象,表明可能存在近期的扩增事件.本研究首次从基因组水平鉴定了草地贪夜蛾解毒代谢相关基因家族,对理解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特性及抗性的形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在肾脏尿酸排泄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特征为血尿酸水平升高,其发生与尿酸生成增加和/或尿酸排泄不足有关.肾作为尿酸排泄的主要器官,负责机体2/3的尿酸排泄.目前研究认为,肾脏尿酸盐相关转运蛋白介导了尿酸的重吸收和再分泌,在维持人体血尿酸的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表达异常和功能改变与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尿酸转运相关蛋白的研究涉及尿酸盐阴离子转运蛋白1 (URAT1)、葡萄糖转运蛋白9、ATP结合盒式蛋白(ABC)家族、钠依赖性磷酸盐转运蛋白1(NPT1)、NPT4和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家族的转运蛋白(OAT)等.本文就目前发现的主要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家族成员(OAT1、OAT2、OAT3、OAT4、OAT10和URAT1)在肾脏尿酸排泄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草地贪夜蛾与斜纹夜蛾解毒相关基因的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近期在中国为害猖獗,由于繁殖速度快,迁飞能力强,在本土呈现爆发趋势,严重为害了我国农作物.与本地近缘物种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相比,草地贪夜蛾更偏好玉米、水稻、小麦等禾本科农作物,且对多种化学杀虫剂及转基因Bt玉米产生抗性.寄主适应性以及杀虫剂抗性与解毒代谢相关蛋白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对这两种夜蛾科害虫的解毒代谢相关蛋白——细胞色素P450、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及ABC转运蛋白进行了全基因组水平系统的搜集和数目比较,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对P450和GST部分基因扩张分支进行氨基酸差异位点分析.结果显示,在草地贪夜蛾中共鉴定出213个P450基因、58个GST基因、102个ABC基因,其中P450基因与GST基因数目远远多于斜纹夜蛾(116,37),而ABC基因数目与斜纹夜蛾(99)接近.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草地贪夜蛾P450在CYP6、CYP9以及CYP4功能簇,GST在部分进化分支上都发生了显著基因扩张,发生显著扩张的基因中有数个氨基酸突变,其中一些突变被预测可能影响蛋白质功能.但出乎意料的是,ABC亚家族B和E在斜纹夜蛾聚集成簇并发生了显著的基因扩张现象.以上结果暗示入侵种草地贪夜蛾和本地近缘物种斜纹夜蛾在抗性方面可能发展出各自独特的应对机制.本研究为解析草地贪夜蛾解毒抗性特征机制提供基因数据,为草地贪夜蛾的生物防治及抗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肝细胞型胆汁淤积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胆汁淤积是由于肝内外胆管阻塞或肝细胞功能障碍所致的胆汁不能到达十二指肠而在肝细胞和血液积聚的一种病理学状态.肝细胞是胆汁合成和分泌的主要场所.当肝细胞上的胆盐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BSEP)、ATP结合盒(ATP-binding cassette,ABC)转运蛋白、多耐药相关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MRP2)功能障碍或受抑制,则可导致胆汁酸或其结合胆盐在肝细胞和血清中聚积引起肝细胞型胆汁淤积[1].引起肝细胞型胆汁淤积的常见病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感染、酒精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自身免疫性或药物相关性肝损伤、全胃肠外营养、重症相关(缺血性)肝内胆汁淤积、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benign 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BRIC)、进展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PFIC)、ABCB4基因缺乏、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霍奇金病、转移性肿瘤、肉芽肿性肝炎和肉芽肿病、血管性疾病(如布加综合征和肝窦阻塞综合征)和各种原因的肝硬化等[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