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茵陈水提物对多药耐药蛋白3基因突变致新生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茵陈水提物对多药耐药蛋白 3(MDR3)基因突变导致的新生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①将人原代培养肝细胞应用体外细胞培养、CRISPR/Cas9 慢病毒感染、MDR3 突变基因导入等技术处理后,比较 1%脂肪乳诱导处理前(0)和处理后 16、32、48 h不同时间点肝细胞上清液中肝胆生化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汁酸(TBA)]的水平,确定构建MDR3 基因突变PNAC肝细胞模型脂肪酸诱导所需的时间.②将人原代培养肝细胞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MDR3 基因野生型组、MDR3 基因突变组、茵陈水提物干预组.空白对照组只用培养液处理,MDR3 基因野生型组应用慢病毒感染融入野生型MDR3基因和培养液培养,MDR3 基因突变组应用慢病毒感染慢病毒导入MDR3(c.485T>A、c.2793insA、c.1031G>A、c.3347G>A)突变基因和培养液培养,茵陈水提物干预组应用慢病毒感染导入MDR3 突变基因和培养液培养的基础上,加入 100 g/L茵陈水提物预处理,然后将 4 组肝细胞分别加入 1%脂肪乳诱导处理,处理时间为构建MDR3 基因突变PNAC肝细胞模型脂肪酸诱导所需时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 4 组肝细胞上清液中肝胆生化(ALT、AST、TBil、DBil、IBil、TBA)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组肝细胞编码MDR3、胆盐输出泵(BSE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2~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蛋白(ABCB4、ABCB11、ABCC2、ABCC3、ABCC4)和TNF基因mRNA的表达丰度.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和MDR3基因野生型组比较,MDR3基因突变组在经1%脂肪乳诱导处理前和处理后16h肝细胞上清液中肝胆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IBil、TB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 1%脂肪乳诱导处理 32h和 48 h MDR3 基因突变组肝细胞上清液肝胆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IBil、TBA)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确定构建MDR3 基因突变PNAC肝细胞模型脂肪酸诱导所需的时间为 32 h.与MDR3 基因突变组比较,茵陈水提物干预组肝细胞在脂肪乳处理后 32h肝细胞上清液中肝胆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TBA)水平均明显降低[ALT(ng/L):148.3±2.3 比 164.9±7.0,AST(ng/L):2767.4±78.8 比 3239.4±107.1,TBil(μmol/L):7.6±0.2比13.6±0.3,DBil(μmol/L):1.8±0.1比5.7±0.2,TBA(μmol/L):3.4±0.2比6.7±0.1,均P<0.05];空白对照组、MDR3 基因野生型组、MDR3 基因突变组和茵陈水提物干预组肝细胞编码MDR3、MRP2、MRP3、MRP4 的ABCB4、ABCC2、ABCC3、ABCC4 基因mRNA表达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NF基因mRNA在MDR3基因突变组呈高表达(2-??Ct:1.258±0.200比1.001±0.052),茵陈水提物干预组呈低表达(2-??Ct:0.387±0.247 比 1.258±0.2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DR3 基因突变组比较,茵陈水提取物干预组肝细胞编码BSEP的ABCB11 基因mRNA的表达丰度明显增高(2-??Ct:2.955±0.479 比 1.333±0.529,P<0.05).结论 茵陈水提物对MDR3 基因突变导致的PNAC有一定保护作用,可能与拮抗炎症反应,降低TNF基因的mRNA表达和改善编码BSEP的ABCB11 基因的mRNA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帕洛诺司琼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术后恶心呕吐预防效果的遗传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预防性使用帕洛诺司琼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手术术后恶心呕吐(PONV)效果的遗传相关因素。方法:75例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患者,诱导前抽取外周全血,对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进行评分,54例患者术后完全未发生恶心呕吐即为CR组,21例患者出现恶心或呕吐即为NV组。外周全血DNA进行Sanger测序,对SLC6A4 rs1042173,ABCB1 rs1045642和CYP3A5 rs776746 3个位点的等位基因进行分型,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3个等位基因携带频率,评估遗传位点多态性对使用帕洛诺司琼预防PONV效果的影响。结果:突变型rs1042173 C→A基因型显著富集于CR组,携带等位基因A的术后患者对帕罗诺司琼的完全有效有效率高于野生型,为野生型的11.36倍[比值比( OR)=11.36, P<0.01];突变型rs1045642 G→A基因型显著富集于NV组,野生型G/G的患者对帕罗诺司琼的完全有效有效率高于携带等位基因A的患者,为后者的20.16倍( OR=20.16, P<0.01);突变型rs776746 C→T基因型显著富集于NV组,野生型C/C的患者对帕罗诺司琼的完全有效有效率高于携带等位基因T的患者,为后者的7.91倍( OR=7.91, P<0.01)。 结论:腹腔镜子宫切除术预防性使用帕洛诺司琼的效果受SLC6A4 rs1042173、ABCB1 rs1045642和CYP3A5 rs776746多态性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肝硬化相关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的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3型)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为一种罕见遗传疾病,其中3型与ABCB4基因缺陷相关,临床上多表现为黄疸、皮肤瘙痒等,且多为儿童时期起病,青少年或成人时期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起病的病例较为罕见,此前鲜有报道。现报道1例以肝硬化相关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的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3型),并通过文献回顾加深了对该疾病的认识及肯定了基因检测等手段在该类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BCB1 2677G>T/A基因多态性与自身免疫病患者环孢素A血药浓度个体差异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测定自身免疫病患者的全血环孢素A(CsA)药物浓度,并对可能影响环孢素A血药浓度的代谢酶、转运体和作用靶点的基因多态性等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酶放大免疫测定法检测193例自身免疫病患者环孢素A稳态血药谷浓度(CsA C 0),并检测入组患者的基因型:CYP3A4 20230C>T、CYP3A5 6986A>G、ABCB1 1236C>T、ABCB1 2677G>T/A、ABCB1 3435C>T、POR 1508C>T及FPR1 C>G。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 t检验及 χ2检验上述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对环孢素A血药浓度的影响。 结果:193例自身免疫病患者服用环孢素A剂量为75~200 mg/d,患者的血药浓度分布为33.0~313.8 ng/ml。服药日剂量( χ2=21.908, P=0.001)和年龄( F=4.262, P=0.006)对患者环孢素A血药浓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CB1 2677G>T/A(rs2032582)基因多态性对单位剂量CsA C 0(CsA C 0/d)有影响,野生型(GG)患者的CsA C 0/d[(0.81±0.42)ng·ml -1·mg -1]较杂合突变型[GT/GA,(0.65±0.30)ng·ml -1·mg -1, P=0.023]和纯合突变型[TT/AA/TA(0.66±0.34)ng·ml -1·mg -1, P=0.039]显著升高。 结论:环孢素A血药浓度在个体间差异大,ABCB1 2677G>T/A基因的野生型患者环孢素A血药浓度的C 0/d显著高于突变型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ABCB4基因突变所致的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3型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ATP结合盒转运蛋白B4(ABCB4)新型剪接变异的分子致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致病突变并进行Sanger测序验证,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突变位点的致病性,通过mRNA异常剪接的Minigene体外验证实验对可能致病突变进行体外功能验证,并随访患儿出院后的临床转归。结果:患儿 男,5岁,11月龄出现胆汁淤积,体格检查显示肝脾明显肿大,肝功能、腹部超声及肝脏病理等检查提示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基因分析结果显示患儿为ABCB4基因致病性突变c.2860G>A和新发突变c.2065-8T>G的复合杂合子,突变分别来源于其父母,对c.2065-8T>G位点进行保守性预测,显示该区域高度保守并可能影响剪接。Minigene实验结果证实c.2065-8T>G突变导致内含子16滞留7 bp序列在成熟的mRNA中,在未发生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的情况下,氨基酸移码形成截短蛋白(p.Glu689ValfsTer19),最终确诊为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3型(PFIC3),予熊去氧胆酸(UDCA)等药物治疗,在18个月的随访期内,患儿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结论:ABCB4基因c.2065-8T>G位点被证实影响剪接过程,与c.2860G>A构成复合杂合子,确定为PFIC3的致病原因,携带此突变的PFIC3患儿以胆汁淤积性肝病为主要表现,疾病进展相对缓慢,对UDCA治疗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CN2A和 ABCB1与 CYP2C19*3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抑郁症遗传易感性的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遗传因素可增加抑郁症的发病风险,本研究通过分析13个候选基因与抑郁症的关联,探讨中国汉族人群抑郁症的遗传风险因子。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20年2月至2021年9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成人精神科和老年科住院的439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病例组,男性158例、女性281例,年龄为(29.84±14.91)岁;464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男性196名、女性268名,年龄为(30.65±12.63)岁。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MALDI-TOF)质谱仪分析所有受检对象的13个候选基因20个位点。性别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年龄和基因型分布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采用PLINK软件中“哈迪-温伯格”和“等位基因频率”程序用于分析哈迪-温伯格平衡与基因频率,采用PLINK软件中“标准病例/对照关联测试”、“Max(T)置换”和“Bonferroni多次测试校正”程序用于分析基因与疾病的关联。 结果:PLINK分析显示,Bonferroni校正前 SCN2A rs17183814、 ABCB1 rs1045642与 CYP2C19*3 rs4986893、 NAT2*5A rs1799929与抑郁症有关联(χ 2=10.340, P=0.001;χ 2=11.010, P=0.001;χ 2=9.781, P=0.002;χ 2=4.481, P=0.034)。以上位点在对照组中的较小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2.07%、43.64%、2.59%和3.88%;病例组中较小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7.43%、35.99%、5.47%和6.04%;比值比(odds ratio, OR)分别为1.538、0.726、2.178和1.592。采用Max(T)置换程序经1 000 000次置换测试后上述4个位点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经验 P值(EMP1)分别为0.002、0.001、0.003和0.042。Bonferroni校正后,只有 SCN2A rs17183814、 ABCB1 rs1045642与 CYP2C19*3 rs4986893位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后 P值分别为0.026、0.018和0.035。 结论:SCN2A rs17183814、 ABCB1 rs1045642与 CYP2C19*3 rs4986893位点与抑郁症易感性有关,其中 SCN2A rs17183814与 CYP2C19*3 rs4986893的A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抑郁症的危险因素,而 ABCB1 rs1045642的T等位基因可能为中国汉族人群抑郁症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同时性多原发实体瘤12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合并同时性多原发癌(SMPC)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7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平顶山市新华区医院、平顶山市第一人民院住院的12例AML合并SMPC的患者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进行总结。结果:12例患者中,男6例,女6例,年龄[ M(范围)]58岁(39~70岁);AML分类:12例AML患者中,按法美英分型系统(FAB)分型,M 0 1例,M 1 1例,M 2a 5例,M 2b 1例,M 3 2例,M 5 2例;按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预后分层,低危组1例,中危组4例,高危组7例。实体肿瘤分类:肺癌3例,乳腺癌1例,胃癌2例,食管癌3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侵袭性葡萄胎1例,乙状结肠癌1例。诊断两种原发恶性肿瘤的间隔时间中位数为4.0(2.6~5.6)个月。AML预后基因检测结果:共检出ASXL1、JAK2、TET2、U2AF1、ABCB1、FLT3-ITD、RUNX1、SETBPIT、TET2(SNP)、P53、IKZF1、IDH2 12种基因异常;实体瘤相关基因检测结果:共检出Her-2、EGFR、K-RAS、MSI 4种基因异常。12例患者中1例失访,2例治疗中,3例治疗结束,病情稳定,6例死亡;12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2.5(3.8~48.0)个月。 结论:AML和实体肿瘤同时发生是否有一定的相关性尚无定论,二者同时发生虽然少见但并不罕见,应同时对两种肿瘤进行积极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药物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对难治性肾病患儿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及安全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药物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患儿他克莫司(TAC)血药浓度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研究设计为前瞻性观察性临床研究。研究基础上加用对象选自2018年9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拟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基础上加用TAC(首次应用)的RNS患儿。患儿入组后均另行建立临床研究档案,详细记录TAC治疗6个月期间的各种临床情况。所有患儿在加用TAC第7天采集外周静脉血行TAC血药谷浓度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TAC剂量调整;住院期间择机采血进行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B1(ABCB1)、细胞色素P450(CYP)2C19、CYP3A4、CYP3A5和核受体亚家族1组I成员2(NR1I2)基因多态性检测。将完成6个月TAC治疗和随访的患儿,根据基因型检测结果分别分为野生型组、杂合突变型组和纯合突变型组,比较不同基因型组患儿初次TAC剂量调整血药谷浓度(C/D);并分别分为突变基因携带组(杂合突变型+纯合突变型)和野生型组,比较各组患儿TAC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纳入分析的患儿共39例,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龄3~13岁,中位年龄8岁。根据基因型分别分组进行TAC初次C/D比较的结果显示,CYP2C19纯合突变型(*2*2)组患儿初次TAC C/D明显高于野生型(*1*1)组[3.65(2.78,7.43)μg/L比1.53(1.27,3.33)μg/L, P=0.032),CYP3A5纯合突变型(*3*3)组患儿初次TAC C/D明显高于野生型(*1*1)组和杂合突变型(*1*3)组[3.68(3.05,5.14)μg/L比2.10(0.77,3.56)μg/L、1.74(1.47,3.25)μg/L, P=0.046, P=0.009),而CYP3A4、ABCB1和NR1I2基因不同基因型组之间TAC初次C/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TAC治疗6个月期间,39例患儿中有7例发生不良反应(Naranjo因果关系评估"很可能"2例,"可能"5例),其中感染4例,皮疹、高血压脑病和抽搐各1例。ABCB1突变基因(CT、TT)携带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野生型(CC)组患儿[30.4%(7/23)比0(0/16), P=0.033]。 结论:CYP2C19和CYP3A5基因多态性对TAC血药浓度有明显影响,ABCB1基因多态性对TAC安全性有明显影响,临床应给予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型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病例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2例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进行临床及遗传学分析,明确胆汁淤积的具体病因。方法:采集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家系成员的病史,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患者进行基因变异检测,并对疑似致病性变异的患者及其父母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全外显子测序显示,患者1(男,16岁)的ABCB4基因存在源自父亲的c.646C > T和源自母亲的c.927T > A的复合杂合突变;患者2(女,17岁)的ABCB4基因存在源自父亲的c.2784-1G > A和源自母亲的c.646C > T的复合杂合突变。c.646C > T、c.927T > A、c.2784-1G > A均为既往未见报道的新变异位点。结论:本研究的2例患者均为ABCB4基因突变引起的3型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本研究也丰富了ABCB4的致病变异谱;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为病因分析提供了可靠的诊断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3型患儿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3型(PFIC3)患儿的临床表现、病理和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医学部住院的11例PFIC3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基因变异及预后情况。采用肝病相关基因Panel或全外显子组的二代测序,并在患儿家系内进行Sanger测序验证;检出的致病基因变异与已知疾病数据库比对,新变异采用相关软件预测其有害性和蛋白结构,并进行致病性评估。结果:11例PFIC3患儿中男8例、女3例,发病年龄3.1(0.2,15.6)岁。首发症状不同,肝功能异常5例、肝脾肿大3例、腹胀2例、黄疸1例。11例患儿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均升高,分别为(113±40)、(150±44)、(270±156)U/L,直接胆红素升高9例,胆汁淤积8例。所有患儿影像学均提示肝纤维化,8例肝硬化。8例患儿行肝脏病理检查,病理结果示汇管区纤维化8例,小胆管增生7例,铜染色阳性4例,肝硬化5例。共检出17种ABCB4基因变异,包括c.589C>T(p.Q197X)、c.1230+1G>A(剪切)、c.2914G>A(P.D972N)、c.1058G>A(p.C353Y)、c.956G>T(p.G319V)、c.473T>A(p.L158Q)、c.164T>C(p.L55S)、c.2493G>C(p.R831S)、c.1150G>C(p.G384R)共9种新变异。11例患儿均给予熊去氧胆酸治疗,随访时间5.1(0.6,7.4)年,其中4例肝硬化持续进展,3例行肝移植,4例内科治疗病情稳定。结论:儿童PFIC3起病早,临床表现多样,纤维化淤胆进展快,预后差,基因检测有助于确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