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Flow彩色血流编码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研究iFlow彩色血流编码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10月期间确诊的106例LEASO患者作为本研究的LEASO组,以一般资料与LEASO组匹配且无动脉病变的8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采用iFlow彩色血流编码成像技术检测股骨头区域和踝关节区域达峰时间(TTP)、计算踝关节区域与股骨头区域 TTP的差值,测量踝肱指数(ABI).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股骨头区域TTP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ASO组踝关节区域TTP及TTP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EASO组中不同Rutherford分类患者股骨头区域TTP的比较以及左侧病变患者与右侧病变患者股骨头区域TTP、踝关节区域TTP、TTP差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utherford分类越高,踝关节区域TTP及TTP差值越低(P<0.05);经Pearson检验,LEASO患者的踝关节区域TTP、TTP差值与ABI呈负相关(P<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踝关节区域TTP、TTP差值对LEASO具有诊断效能;经Delong检验,TTP差值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踝关节区域TTP(P<0.05).结论 iFlow彩色血流编码成像技术测定踝关节区TTP及TTP差值是诊断LEASO的量化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碳酸镧与碳酸钙治疗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碳酸镧与碳酸钙治疗终末期肾病(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高磷血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将ESRD行MHD治疗伴高磷血症发生的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给予碳酸镧咀嚼片口服,每次250 mg,tid;对照组给予碳酸钙咀嚼片口服,每次500 mg,bid,2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钙磷代谢、血管硬化指标[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踝臂指数(ABI)、同型半胱氨酸(Hey)]、血清肾功能指标[β2微球蛋白(β2-MG)、血肌酸酐(SCr)、血尿素氮(BUN)]、血清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纳入104例和96例.治疗后,试验组有效率为94.23%(98例/104例)高于对照组的85.42%(82例/96例),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血磷水平分别为(1.42±0.19)和(1.68±0.20)mmol·L-1,血钙水平分别为(2.32±0.30)和(249±0.24)mmol·L-1,钙磷乘积分别为(49.28±6.25)和(52.05±5.60)mg2·dL-2,baPWV 水平分别为(1 560.72±114.90)和(1 613.49±109.77)cm·s-1,ABI 水平分别为 1.20±0.09 和 1.17±0.07,Hey 水平分别为(32.02±3.21)和(34.84±2.89)μmol·L-1,试验组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肾功能指标(β2-MG、SCr、BUN)以及炎性指标(hs-CRP、TNF-α、IL-6)水平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腹泻、皮疹;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腹泻、高血钙,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88%和3.13%,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碳酸镧治疗ESRD行MHD伴高磷血症降磷、钙磷代谢改善效果优于碳酸钙,且相较于碳酸钙可延缓血管硬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效果及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效果及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1年6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下肢ASO患者182例,其中男126例、女56例,年龄46~93(70.5±10.2)岁。患者术前均行CTA或动脉造影检查,踝肱指数(ABI)为0.15~0.58(0 .38±0.18)。182例患者均行腔内治疗。观察指标:(1)观察182例患者腔内治疗的疗效(血管一期通畅率、治疗后1个月ABI等),以及围手术期心脑血管意外、肾功能不全、大截肢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2)统计182例患者术后12个月动脉再狭窄发生情况。依据患者是否发生动脉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对2组患者性别、年龄、Fontaine分期、内科合并症、吸烟史等临床基线资料,以及下肢ASO病变部位、狭窄程度、病变长度、治疗方式、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时间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对 P<0.01的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18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无大截肢、消化道出血及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病例。术后血管一期通畅率100%,治疗后1个月ABI为0.68±0.25,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15, P<0.001)。(2)182例患者术后12个月发生动脉再狭窄100例,发生率54.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下肢ASO病变长度、抗血小板治疗时间、吸烟史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8.69、8.43、9.25, P值均<0.01);而性别、年龄、内科合并症及下肢ASO病变部位、狭窄程度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长度≥3 cm( OR=2.835,95% CI:1.478~5.438)、吸烟( OR=2.776,95% CI:1.460~5.277)是ASO患者腔内治疗后发生动脉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P值均<0.001),而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 OR=0.220,95% CI:0.084~0.574)是腔内治疗术后预防管腔再狭窄的保护因素。 结论:采用腔内治疗下肢ASO安全有效;ASO患者病变长度≥3 cm、有吸烟史是影响术后发生动脉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而术后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是预防管腔再狭窄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非负重运动项目的研发及可行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构建适合糖尿病足溃疡(DFU)患者的非负重运动项目,并评价其可行性。方法:基于启发式框架,于2021年9—10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招募109例DF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调查、质性访谈、汉化方案和专家会议的方法形成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非负重运动项目;并于同年11—12月招募15例DFU患者开展类实验研究评价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收集研究对象进行非负重运动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 1c)、踝肱指数(ABI)、下肢肌力和溃疡面积。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对干预前后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DFU患者运动行为不佳,其运动障碍包含心理、生理和环境障碍3个主题。通过专家会议构建的非负重运动项目围绕DFU患者的运动障碍,开设自我、能力和环境需求主题课程并配备运动视频及手册。类实验研究结果显示,87%(13/15)的DFU患者完成了非负重运动项目(每周至少进行2次运动干预),干预期间无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发作、猝死)、代谢紊乱(低血糖、高血糖)及骨、关节、韧带损伤等不良事件发生;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DFU患者的ABI和下肢肌力均升高,HbA 1c和溃疡面积均下降( P<0.05)。 结论:构建的非负重运动项目符合中国DFU患者临床情境和运动心理,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后1年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血管成形术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患者术后1年再狭窄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21年8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股腘动脉ISR患者58例(58条肢体),其中男40例、女18例,年龄52~85(71.9±7.6)岁。术前踝肱指数(ABI)为0.34±0.10,下肢缺血Rutherford分级为2级6例、3级23例、4级20例、5级9例。58例患者均采用DCB血管成形术治疗,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12个月,根据患者有无临床驱动的靶病变段重建(CD-TLR),结合多普勒超声检查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比(PSVR),评价手术患者靶病变段通畅与否,并据此将患者分为通畅组(无CD-TLR、PSVR≤2.4,43例)与非通畅组(有CD-TLR、PSVR>2.4,15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术后1年靶病变段通畅率和免于CD-TLR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DCB血管成形术后1年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58例患者股腘动脉ISR血管均重建成功,术后间歇性跛行及静息痛等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术后第3天患者Rutherford分级为0级17例、1级19例、2级19例、3级3例,术后1年ABI为0.72±0.16,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6.73, t=-24.32, P值均<0.001)。靶病变段血管术后1年通畅率为74.1%,1年免于CD-TLR率为78.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通畅组和非通畅组患者的血管钙化程度、TosakaⅢ型、术后规律用药及甘油三酯水平比较,比值比( OR值)及[95%可信区间( CI)]分别为4.714(1.915~11.606)、14.458(3.058~68.357)、0.048(0.005~0.454)和1.969(1.119~3.4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重度钙化和TosakaⅢ型是术后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 OR值(95% CI)分别为10.965(1.786~67.326)、57.385(1.848~1 782.021), P值均<0.05],术后规律用药是DCB治疗ISR术后发生狭窄的保护因素[ OR值(95% CI)为0.041(0.002~0.799), P=0.035]。 结论:对于采用DCB血管成形术治疗的股腘动脉ISR患者,靶病变段血管术后1年再狭窄的发生与患者血管的钙化程度、Tosaka分型及术后是否规律用药有关,重度钙化和TosakaⅢ型是其危险因素,术后规律用药是其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药物涂层球囊与普通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药物涂层球囊(DCB)与普通球囊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支架术后再狭窄(ISR)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本院血管外科收治的下肢ASO支架术后ISR患者43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2组:行DCB血管成形术18例为DCB组,行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SAB)25例为SAB组,术后随访6~12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并发症及主要不良事件(MAE)发生情况、靶病变血管通畅率、临床驱动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CD-TLR)率以及Rutherford分级,测定踝肱指数(ABI)、血浆P选择素、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结果:DCB组与SA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12个月,DCB组的Rutherford 分级≥2级率均低于SAB组( P<0.05)。术后6、24 h和2周,DCB组的血浆ET-1低于SAB组,高于SAB组( P<0.05),但P选择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 d、6和12个月,2组的ABI值均升高,且术后6、12个月时DCB组高于SAB组( P<0.05)。术后6、12个月,DCB组的管腔丢失明显低于SAB组( P<0.05)。术后6、12个月,DCB组的靶血管通畅率为100.00%、88.89%,高于SAB组的72.00%、52.00%( P<0.05);DCB组的CD-TLR率为11.11%,低于SAB组的48.00%( P<0.05)。 结论:DCB治疗下肢ASO支架术后IRS疗效优于SA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中膝周肌瓣构建侧支血管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应用与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中膝周肌瓣构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术后人工血管闭塞后膝下血供的代偿作用。方法:回顾性描述性研究。选取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6月—2020年7月ASO患者31例,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52~87(72.3±3.6)岁。均为单侧肢体病变,左侧14例、右侧17例,Rutherford分期3级以上,踝肱指数(ABI)为0.32±0.13。均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术中将离断的腓肠肌内侧头与同侧的半膜肌、半腱肌及缝匠肌瓦合叠加缝合,以膝周肌瓣构建侧支血管。术后,在超声检查人工血管闭塞(无血流信号)后,观察患者肢体缺血情况,同时观察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ABI;出院时按照Rutherford标准评价患者手术疗效;随访期间观察并统计患者截肢率,观察成功保肢患者的生活状态。结果:3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术期死亡患者。术后1周ABI为0.58±0.19,高于术前的0.32±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2, P=0.002)。出院时手术疗效评价:显著有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恶化2例。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24.6个月。患者在人工血管闭塞后,下肢虽有一过性疼痛、发凉等缺血症状,但经抗凝治疗症状缓解。术后2、24个月分别有1例患者死于心肌梗死,术后3年1例死于脑梗死,生前均无下肢静息痛症状,可作室内活动;2例因股深动脉多节段闭塞、膝下组织血供不足,分别于术后6、15个月行截肢术,余26例患者成功保肢,随访6个月~5年,均无需行临床再干预,均无静息痛。 结论:股腘动脉旁路术治疗的ASO患者,采用腓肠肌肌瓣在膝周构建侧支血管,在人工血管闭塞后,下肢缺血无明显加重,说明肌瓣构建对缓解患者膝下肢体缺血状态有一定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类型球囊扩张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普通球囊(POBA)和药物涂层球囊(DCB)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70例,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均行腔内介入手术,其中观察组采用POBA和DCB治疗,对照组则采用DCB治疗,比较两组靶血管一期通畅率、靶病变血运重建率、手术前后最小管腔直径和踝肱指数(ABI)水平、术后随访Rutherford分级、术后随访晚期管腔丢失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5.71%(30/35)比62.86%(22/35)、80.00%(28/35)比48.57%(17/35)], P<0.05;观察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8.57%(3/35)比28.57%(10/35)], 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最小管腔直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术前[(3.20 ± 0.66) mm比(1.53 ± 0.38)和(0.45 ± 0.09) mm、(2.97 ± 0.60) mm比(1.40 ± 0.35)和(0.45 ± 0.09)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ABI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前(0.86 ± 0.17比0.63 ± 0.09和0.24 ± 0.06、0.82 ± 0.14比0.60 ± 0.08和0.24 ± 0.06), P<0.05;观察组晚期管腔丢失量和术后12个月Rutherford分级>3级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42 ± 0.10) mm比(1.59 ± 0.32) mm、17.14%(6/35)比57.14%(20/35)];同时观察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DCB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均优于POBA,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准分子激光消蚀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膝下动脉疾病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联合药涂球囊治疗膝下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11月在两个中心接受准分子激光联合药涂球囊治疗的膝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22例患者。病变包括3例(13.6%)狭窄和19例(86.4%)完全闭塞。平均病变长度(25.6±5.7)cm。技术成功率为95.5%。限流性夹层发生率4.5%,植入补救支架。踝肱指数在每个随访时间点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中位随访时间21.5个月,1年的一期通畅率为80.3%。结论:准分子激光联合药涂球囊治疗膝下动脉病变安全、有效,显著提高一期通畅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25-羟维生素D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与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动脉斑块及踝肱指数(ABI)<0.9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内分泌二科就诊的298例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动脉斑块,并测量ABI。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下肢动脉无斑块组(无斑块组,133例)、下肢动脉有斑块并ABI≥0.9组(斑块并ABI≥0.9组,108例)和下肢动脉有斑块并ABI<0.9组(斑块并ABI<0.9组,57例)。记录及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指标,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25(OH)D的水平。比较各组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下肢动脉斑块及ABI<0.9的危险因素。结果:无斑块组血清25(OH)D水平为(15.29±6.46)ng/ml,斑块并ABI≥0.9组及斑块并ABI<0.9组的血清25(OH)D水平分别为(13.40±5.04)、(12.02±4.02)ng/ml,均低于无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下肢动脉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间在不同四分位25(OH)D水平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ABI≥0.9组和ABI<0.9组2组间,以及无斑块组、斑块并ABI≥0.9组和斑块并ABI<0.9组3组间在不同25(OH)D水平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年龄、收缩压(SB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病程、超敏C反应蛋白、25(OH)D及大血管病变与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下肢动脉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 P<0.05);年龄、SBP、甘油三酯、糖尿病病程、25(OH)D及大血管病变与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出现ABI<0.9的风险密切相关( P均<0.05)。 结论:在绝经后女性T2DM中,低水平的25(OH)D是下肢动脉斑块发生及下肢ABI<0.9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