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番连化浊方对急性高脂血症小鼠胆固醇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番连化浊方对急性高脂血症小鼠胆固醇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Triton-WR1339构建C57BL/6小鼠急性高脂血症模型,给药5 d后,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油红O染色检测肝脏内脂质累积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脏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1(ASGR1)、肝X受体α(LXRα)、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A1(ABCA1)、ABCA5、细胞色素P450 7A1(CYP7A1)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番连化浊方能显著降低血清中TC、TG、LDL-C、GOT、GPT含量,同时升高HDL-C含量(均P<0.05);显著上调ABCA1、ABCG5、LXRα、CYP7A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ASGR1蛋白表达水平(均P<0.05);显著减少肝细胞内脂质累积,改善肝脏病理形态.结论:番连化浊方可能通过调控ASGR1/LXRα/CYP7A1信号通路促进急性高脂血症小鼠的胆固醇外排,降低血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鹅不食草治疗支气管哮喘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筛选鹅不食草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构建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探讨鹅不食草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和Drugbank数据库筛选鹅不食草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靶点间相互作用网络并进行交联分析,筛选出鹅不食草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活性成分及靶点,基于DAVID数据库进行GO分类富集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获取通路相关信息并进一步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模型。结果:预测得到15个鹅不食草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活性成分和75个主要靶点,并推断其作用机制可能与ATP结合信号通路、趋化因子激活信号通路、胞外网状结构信号通路等有关,其中IL-6、TNF、MAPK1、肿瘤蛋白p53、JUN等基因可能为关键靶点。结论: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鹅不食草治疗支气管哮喘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为阐述鹅不食草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和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吸入高浓度氢气对小鼠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吸入高浓度氢气对小鼠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ICR小鼠200只,6~8周龄,体重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50):假手术组(Sham组)、SAE组、假手术+高浓度氢气组(Sham+H 2组)和SAE+高浓度氢气组(SAE+H 2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小鼠SAE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和6 h时,Sham+H 2组和SAE+H 2组吸入氢氧混合气体(67%H 2-33%O 2)1 h,Sham组和SAE组吸入氮氧混合气体(67%N 2-33%O 2)1 h。记录造模后7 d小鼠生存情况。分别于造模后3、5和7 d时,采用Y迷宫实验评估认知功能。于造模后24 h处死小鼠,取海马组织,行尼氏染色,光镜下观察CA1区病理学结果,计数正常神经元;采用ELISA法检测TNF-α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含量,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采用荧光素-荧光酶发光法检测线粒体ATP含量。 结果:与Sham组相比,SAE组和SAE+H 2组造模后7 d生存率降低,造模后各时点自发交替百分比降低,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计数降低,TNF-α和HMGB1含量升高,MMP和ATP含量降低( P<0.05),Sham+H 2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AE组相比,SAE+H 2组造模后7 d生存率升高,造模后各时点自发交替百分比升高,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计数升高,TNF-α和HMGB1含量降低,MMP和ATP含量升高( P<0.05)。 结论:吸入高浓度氢气可减轻小鼠SAE,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海马炎症反应和改善线粒体功能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Unity MR加速器临床应用各阶段时间统计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Unity MR加速器放疗系统在临床应用中各阶段的时间特征,为临床优化流程时间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使用Unity MR加速器治疗的患者55例,根据治疗计划方式分为位置自适应(ATP)和形状自适应(ATS)两组,统计对比两种治疗流程中各阶段所需时间、各部位的扫描序列名称和序列所需时长、计划射野数、子野数及跳数。此外,按治疗部位不同统计摆位时间。两种流程各分步时间及各部位摆位时间的结果采用中位数M (Q 1, Q 3)方式描述,各计划的子野数、射野数及跳数采用Mean±SD方式描述。 结果:行ATP治疗流程42例,共计305治疗分次:摆位、MR扫描、配准、自适应计划、出束、总时间分别为3(2, 5)、5(4, 7)、3(3, 4)、8(4, 12)、8(6,11)、30(25, 36) min;行ATS治疗流程13例,共计65治疗分次:摆位、MR扫描、配准、靶区及OAR勾画、自适应计划、出束、总时间分别为2(2, 3)、7(5, 8)、4(3, 5)、12(9,16)、11(10,14)、10(9,11)、55(49,61) min。按治疗部位统计摆位时间:头颈、胸、腹部分别为4(2, 4)、2(2, 4)、3(2, 5) min;行ATP各计划的子野数、射野数及跳数分别为:头颈部8.1±1.7、49.9±31.2、846.75±363.44 MU,胸部8.0±2.0、60.7±13.3、790.21±279.00 MU,腹部9.7±2.0、81.2±22.3、2007.32±1053.81 MU;行ATS计划的子野数、射野数及跳数分别为:头颈部(仅1例)13、39、993.07 MU,腹部9.5±1.5、65.5±6.3、2763.26±835.41 MU。结论:MR引导放疗具有较大临床应用潜力,目前整体治疗时间较长,但仍有改进的空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75例肝型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临床表型及 ATP7B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西北地区肝型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患儿的临床特征与 ATP7B基因变异情况。 方法:回顾分析75例肝型WD患儿的临床及 ATP7B基因变异的特点。 结果:75例患儿中,症状前患儿4例,表现为单纯转氨酶升高者59例,急慢性肝病者12例; ATP7B基因纯合变异9例,复合杂合变异64例,杂合变异2例;共检测出49个变异,高发变异位点为c.2333G>T(p.Arg778Leu)、c.2621C>T(p.Ala874Val)及c.2975C>T(Pro992Leu),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8.7%、12.7%及9.3%;检出了c.1908dupC(p.Asn637Glnfs*118)、c.4179_4180insC(p.Pro1394Profs*15)、c.1604A>G(p.Glu535Gly)、c.2278C>T(p.Pro760Ser)、c.3008C>A(p.Ala1003Glu)及c.3532A>C(p.Thr1178Pro)6个新变异,除c.1604A>G(p.Glu535Gly)为临床意义不明确变异外,余均为可能致病性变异。儿童肝型WD的基因型-表型间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西北地区肝型WD患儿常见 ATP7B变异类型为c.2333G>T(p.Arg778Leu)、c.2621C>T(p.Ala874Val)及c.2975C>T(p.Pro992Leu),基因型-表型间无明显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P2X受体信号与间质性膀胱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模型小鼠的膀胱外周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和P2X受体介导的嘌呤能信号传导的变化。方法:雄性C57小鼠50只,2月龄,体质量16~20 g。通过在膀胱壁上注射逆行示踪荧光染料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DiI),标记腰骶(LS:L 6~S 2)和胸腰(TL:T 13~L 2)背根神经节中的膀胱感觉神经元。两周后,在第1、3和5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YP,80 mg/kg,1次/48 h)建立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小鼠模型(CYP组, n=25),对照组( n=25)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6天取小鼠膀胱组织,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评估膀胱组织病理学改变,髓过氧化物酶(MPO)测试评估组织炎症水平,并使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LS和TL背根神经节中的DiI阳性膀胱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和三磷酸腺苷(ATP)诱导的P2X受体电流。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80 mg/kg CYP未诱发显著组织学改变或影响MPO水平,但提高了LS和TL膀胱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CYP组和对照组LS神经元基强度分别为(119±9)、(144±8)pA,TL神经元基强度分别为(123±10)、(162±17)pA;相比于对照组,CYP组LS和TL神经元基强度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025、2.047,均 P<0.05)。给予P2X受体激动剂ATP灌流后,CYP组的LS膀胱感觉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CYP组LS神经元的P2X2受体介导持续性电流比例为3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5%;P2X2/3受体介导的慢脱敏电流比例为60.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5),提示CYP组小鼠LS神经元中的P2X2受体功能上调;TL膀胱感觉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类型(主要为P2X2/3受体介导的慢脱敏电流和P2X3受体介导的快脱敏电流)占比无明显变化。 结论:IC/BPS模型小鼠的膀胱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并且LS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成分出现变化,提示膀胱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和P2X受体的功能上调早于器质性病理改变,感觉神经元嘌呤能信号传导变化可能是IC/BPS的重要病理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ZBP1/RIPK1信号通路在LPS-ATP致小鼠巨噬细胞焦亡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Z-DNA结合蛋白1(ZBP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信号通路在脂多糖(LPS)-三磷酸腺苷(ATP)致小鼠巨噬细胞焦亡中的作用。方法:常规培养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 n=9):空白对照组(C组)、LPS-ATP组、LPS-ATP+转染阴性对照scRNA组(LPS-ATP+scRNA组)、LPS-ATP+ZBP1小干扰RNA组(LPS-ATP+siRNA组)、LPS-ATP+二甲基亚砜组(LPS-ATP+DMSO组)和LPS-ATP+RIPK1抑制剂nec-1组(LPS-ATP+nec-1组)。LPS-ATP+siRNA组使用siRNA技术抑制ZBP1的表达,LPS-ATP+nec-1组给予nec-1抑制RIPK1的表达;C组常规培养,余5组给予10 μg/ml LPS孵育24 h,然后加入5 mmol/L ATP孵育30 min构建细胞焦亡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IL-1β、IL-6、IL-18和TNF-α浓度;碘化丙啶荧光染色法测定细胞焦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ZBP1、RIPK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和消皮素D(GSDMD)表达。 结果:与C组比较,LPS-ATP组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焦亡率升高,上清液IL-1β、IL-6、IL-18及TNF-α浓度升高,细胞ZBP1、RIPK1、caspase-1和GSDMD表达上调( P<0.05);与LPS-ATP组比较,LPS-ATP+scRNA组和LPS-ATP+DSMO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LPS-ATP+scRNA组比较,LPS-ATP+siRNA组细胞存活率升高,细胞焦亡率降低,上清液IL-1β、IL-6、IL-18及TNF-α浓度降低,细胞ZBP1、RIPK1、caspase-1和GSDMD表达下调( P<0.05);与LPS-ATP+DSMO组比较,LPS-ATP+nec-1组细胞存活率升高,细胞焦亡率降低,上清液IL-1β、IL-6、IL-18及TNF-α浓度降低,RIPK1、caspase-1和GSDMD表达下调( P<0.05),ZBP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ZBP1/RIPK1信号通路激活参与了LPS-ATP致小鼠巨噬细胞焦亡的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RASAL3通过上调FXYD6表达促进肝内胆管细胞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Ras蛋白激活类似物3(RASAL3)在肝内胆管癌(iCCA)中的表达并深入研究其促进iCCA进展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185例iCCA患者肿瘤与癌旁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化、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RASAL3的表达,并同时检测人胆管癌细胞株和人胆管上皮细胞中RASAL3和FXYD6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及Na +-K +-ATP酶活性。 结果:RASAL3在胆管癌组织和细胞株中高表达;生存分析结果显示RASAL3高表达与胆管癌的不良预后相关( P<0.05)。敲降RASAL3抑制胆管癌细胞的增殖;沉默RASAL3降低FXYD6表达水平,抑制Na +-K +-ATP酶活性。 结论:iCCA中RASAL3表达水平显著上调,RASAL3可通过激活FXYD6,上调Na +-K +-ATP酶活性促进iCCA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氧分压暴露对小鼠脑和肺组织腺苷代谢通路分子及相关酶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氧分压暴露对小鼠脑和肺组织内腺苷代谢相关分子含量及酶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氧性肺损伤(HILI)组和急性氧中毒(ACOT)组,每组12只。对照组仅暴露于常压空气中;HILI组动物暴露于0.25 MPa(2.5 ATA)氧分压下6 h;ACOT组动物暴露于0.40 MPa(4.0 ATA)氧分压下30 min。暴露结束后即刻,动物腹腔麻醉后取肺组织和脑组织,采用高效液相检测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单磷酸腺苷(AMP)和腺苷(Ado)含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CD37、腺苷脱氨酶(ADA)和腺苷激酶(ADK)蛋白表达。结果:不同氧分压暴露可一定程度升高动物肺和脑组织内的腺苷含量,这可能与高分压氧暴露后上调腺苷合成相关酶、抑制腺苷分解相关酶的表达有关。ACOT组脑组织的变化小于肺组织。结论:不同水平的氧分压暴露会影响腺苷代谢通路,增加肺和脑内的腺苷含量,可能作为一个保护机制对抗高分压氧的不良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并分析影响结直肠腺癌患者预后的铁死亡相关基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并分析影响结直肠腺癌患者预后的铁死亡相关基因(FRG)。方法:使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RNA测序数据,共545例结直肠腺癌患者临床信息,602例数据集。从FerrDb数据库下载FRG基因集。取FRG基因集与TCGA数据库基因集交集,得到FRG表达数据集。使用R软件筛选结直肠腺癌组织与癌旁组织间差异表达FRG和预后相关基因,获得影响结直肠腺癌预后的FRG。通过在线蛋白互作网络工具分析蛋白之间的互作关系及蛋白质表达的相关性。使用LASSO回归分析构建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预后风险模型,计算TCGA数据库509例结直肠腺癌样本的风险值,以中位风险值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中位风险值)、低风险组(<中位风险值),并绘制生存曲线。绘制依据FRG预后模型的风险值预测TCGA数据库中结直肠腺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时间依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筛选影响预后的因素。基于基因本体(GO)数据库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与结直肠腺癌预后相关的FRG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数据库中545例患者临床信息,602个数据集中,通过比较发现199个在结直肠腺癌中差异表达的FRG,28个预后相关的FRG,取交集后发现21个影响结直肠腺癌患者预后的FRG。DUOX2、NOX4、NOX1、DDIT3、JDP2、ATP6V1G2、ULK1、ATG3与WIPI1基因间可能有相关性;NOX4、NOX5、PLIN4和ATP6V1G2基因表达呈正相关,ULK1与MAPK1、MYB、FANCD2、ATG3、ATP5MC3基因表达呈负相关。使用LASSO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15个FRG(ATP5MC3、NOX4、NOX5、ALOX12B、ATG3、WIPI1、MAPK1、MYB、AKR1C1、DDIT3、JDP2、ATP6V1G2、DRD4、SLC2A3、PLIN4),构建风险模型,风险值=NOX4×0.139-ATP5M3×0.108+NOX5×1.486+ALOX12B×0.475-ATG3×0.030-WIPI1×0.170-MAPK1×0.271-MYB×0.063+AKR1C1×0.021+DDIT3×0.186+JDP2×0.292+ATP6V1G2×0.777+ DRD4×0.294+SLC2A3×0.059+PLIN4×0.113。高风险组患者总生存较低风险组差( P<0.001),低风险组5年总生存率为76.8%,高风险组5年总生存率为48.2%。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年龄和风险值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使用预后相关FRG构建的风险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患者5年总生存率(曲线下面积0.728)。高、低风险组患者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与细胞外基质组成和细胞外结构构成、局部黏附等基因通路有关。 结论:依据筛选的FRG构建的预后风险模型可较好评估结直肠腺癌患者预后,这些FRG有望成为结直肠腺癌预后相关新的候选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