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及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和管理现状。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接受调查者(受调者)的基本信息、围手术期镇痛药管理、围手术期镇痛医疗行为和镇痛药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等4个维度共55个问题(4个维度分别为8、10、22和15个问题)。通过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的委员以微信发送问卷星链接形式发放调查问卷,麻醉医师、外科医师/护士和临床药师自愿参与调研,以无记名形式直接提交问卷。调查时间为2020年8月1—31日。结果:收到有效问卷204份,来自全国19个省市的45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43家(95.6%),二级医院2家(4.4%)。204位受调者中外科医师46人(22.5%),麻醉医师80人(39.2%),临床药师32人(15.7%),外科护士46人(22.5%)。受调者所在的45家医院中,35家(77.8%)建立了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定期沟通机制,22家(48.9%)有临床药师辅助临床科室医师的工作。204位受调者中每年接受1~2次镇痛药相关知识培训者占76.5%(156人)。60.3%的受调者(123/204)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过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的不合理问题,排在前3位的问题为药物选择[74.0%(91/123)]、用法用量[69.1%(85/123)]和药物相互作用[46.3%(57/123)]。37.3%的受调者(76/204)发现过镇痛泵不合理使用的问题,排在前3位的问题为用法用量[69.7%(53/76)]、药物选择[67.1%(51/76)]和禁忌证[36.8%(28/76)]。受调者镇痛药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的成绩≥120分(满分为150分)者仅占13.7%(28/204),53.9%(110/204)的受调者成绩<90分[外科医师、麻醉医师、临床药师、外科护士中<90分者占比分别为50.0%(23/46)、43.8%(35/80)、46.9%(15/32)和80.4%(37/46)];15个问题中仅有4个问题的回答正确率>50%。结论:接受调查的医院多数已建立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相关机制,但仍存在围手术期镇痛药和镇痛泵使用不合理的问题;约半数外科医师、麻醉医师、临床药师和大多数外科护士对镇痛药相关知识知晓程度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年人非心胸手术中通气管理的临床实践:一项全国问卷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中国麻醉医师在成年人非心胸手术中通气管理的临床实践现状。方法:2021年8月至2021年9月,向中国81家大型三甲综合医院麻醉科发出电子调查问卷进行全国调查性研究,分析小潮气量(V T)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及肺复张手法(ARM)的应用情况和"肺保护性通气(LPV)策略"的理论认识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全国57家调查中心参与调查,调查中心回复率为70%,回收有效问卷1 089份。92.7%的麻醉医师术中常规使用小V T通气。77.1%的麻醉医师术中常规设置PEEP,1~5 cmH 2O(1 cmH 2O=0.098 kPa)是最常采用的PEEP水平。84.6%的麻醉医师术中常规实施ARM。绝大多数麻醉医师(97.9%)认为"LPV策略"是指联合使用"小V T、PEEP及ARM"。64.8%的麻醉医师术中常规联合使用小V T、PEEP及ARM。 结论:中国大型三甲综合医院的麻醉医师在成年人非心胸手术中通气管理中的临床实践现状存在异质性,LPV策略的临床实践与理论认识存在一定差距。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医疗机构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的风险防范与管理指导原则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围手术期镇痛药的使用及管理全过程均存在风险,可由镇痛方式、患者个性化因素或用药错误等引起。为了减少围手术期镇痛药的使用风险,提高安全用药水平,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专业委员会、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和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安全用药工作组组织国内药学专家和麻醉学专家制定了本指导原则,从管理、药品和特殊人群3个方面阐述围手术期镇痛药的风险防范与管理措施。管理相关风险包括镇痛方案制定过程中的风险、信息/物品/药品传递风险、术中镇痛药和镇痛泵使用的相关风险,可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加强培训和完善信息化等途径进行防范。药品相关风险是药品的固有属性,镇痛药分为麻醉性镇痛药、解热镇痛药和镇痛辅助药等,可根据具体药物的风险点制定相应的防范策略。特殊人群包括老年人、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以及儿童等有各自的生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特点,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应对措施。通过对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的全方位监测,可进行风险预测和制定规避方案,实施药学监护,从而保障患者围手术期用药安全。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和监测的所有医务人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50例,性别不限,年龄35~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5~25.0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50):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EAS组)、非电刺激组(NS组)和经皮非穴位电刺激组(TENAS组)。TEAS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至术毕经皮电刺激双侧内关穴及合谷穴,频率2~100 Hz,疏密波型,电流强度6~10 mA;NS组诱导前在相同穴位放置刺激电极片,但不给予电流;TENAS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在非穴位经皮电刺激直至术毕。于术前1 d、术后1、3和7 d时记录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于术后1和2 d时记录患者康复质量评分量表-15(QoR-15)评分。记录PA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观察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NS组和TENAS组比较,TEAS组术后1、3和7 d时PSQI和AIS总分及术后睡眠障碍发生率降低,术后1和2 d时QoR-15评分升高,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A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缩短( P<0.05)。3组患者呼吸抑制、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高血压、低血压和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改善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睡眠质量,促进术后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构建防疫培训体系 助力学科内涵建设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虽然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但依然严峻复杂。在响应国家分区、分级、差异化管理的总体战略下,一方面严密防控疫情不放松,另一方面积极复工复产,恢复正常的医疗秩序迫在眉睫。在继续落实严防严控、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措施的前提下,如何针对我国麻醉学科建设所暴露出来的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内涵建设不健全、感控体系普遍薄弱等问题,通过加强防疫培训体系建设,着力完善感控体系,加强麻醉学科内涵建设,满足社会对麻醉学科提高医疗服务能力的刚性需求,是摆在麻醉学科面前的首要任务。本文以"互联网+"时代下麻醉学科加强人员感控培训、科学应对复工复产为切入点,探讨麻醉学科完善人员结构、岗位职责划分及学科内涵建设的思路和举措,供麻醉界同道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身麻醉下宫腹腔镜输卵管整形术后患者早期饮水的可行性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全身麻醉术后患者早期少量饮水的可行性。方法:2018年12月—2019年5月选择烟台毓璜顶医院行全身麻醉下宫腹腔镜输卵管整形术患者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常规禁饮、禁食,试验组患者术后神志清醒,咳嗽、吞咽反射恢复后给予少量饮水。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口干、饥饿感的发生率,记录肛门排气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为(12.0±1.22)h,对照组为(15.1±1.0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527, P<0.01)。试验组发生口干患者占38.5%(25/65)、饥饿占13.8%(9/65),对照组患者分别为58.5%(38/65)和32.3%(21/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5.205、6.240; P<0.05)。 结论:全身麻醉下宫腹腔镜输卵管整形术后患者在恢复室内清醒,咳嗽、吞咽反射恢复后即给予饮水,可以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减少不良反应,有利于促进胃肠功能尽早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引导骶管阻滞用于新生儿肛门成形术麻醉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骶管阻滞用于新生儿肛门成形术麻醉的效果。方法:拟行肛门成形术的肛门闭锁新生儿6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T组采用传统盲探法行骶管穿刺,U组在超声引导下骶管穿刺。穿刺成功后均注射0.2%罗哌卡因1 ml/kg。记录2组患儿一次骶管穿刺成功情况、穿刺时间、骶管阻滞成功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T组比较,U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升高,穿刺时间缩短( P<0.05),U组骶管阻滞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U组在超声下可见新生儿骶尾内容物及硬膜囊的终止处。T组出现1例穿刺针内回血,U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骶管阻滞用于新生儿肛门成形术麻醉的效果优于盲探骶管阻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孕妇11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AD)孕妇的治疗及母儿结局。方法: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1日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母儿结局。结果:(1)临床特点: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的发病年龄为(30±5)岁,发病孕周为孕(31.4±8.0)周;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突发胸背部疼痛或腰背部疼痛;AD分型:Stanford A型8例,B型3例;主动脉宽度为(42±11)mm。诊断方法:均通过经胸壁超声心动图(TTE)、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或增强CT检查明确AD的诊断,其中4例CTA检查、4例TTE检查、3例增强CT检查确诊。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为(15.4±8.7)×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为(13.5±8.5)×10 9/L;中位D-二聚体水平为2.7 mg/L(2.1~9.2 mg/L),中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为12.0 mg/L(5.4~36.1 mg/L)。(2)治疗: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均急诊入院,术前心外科、产科、儿科、麻醉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均行主动脉手术,其中6例终止妊娠与主动脉手术同期进行,且均先行剖宫产术再行主动脉手术;4例终止妊娠与主动脉手术分期进行,其中2例剖宫产术后行主动脉手术、2例主动脉手术后行剖宫产术;1例(孕12 +6周)主动脉手术后当天自然流产。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的终止妊娠孕周为孕(32.9±7.4)周。主动脉手术方式:7例行体外循环下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瓣置换±冠状动脉移植(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左右冠状动脉Cabrol分流+全弓置换(或主动脉弓置换)±支架置入术,1例行体外循环下主动脉根部置换术,3例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3)母儿结局: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中,9例(9/11)孕妇存活,2例(2/11)死亡,死亡的2例孕妇发病前均有双下肢缺血表现;9例孕妇分娩后共获新生儿10例(其中1例为双胎),2例分别为孕早期(孕12 +6周)主动脉手术后自然流产、孕中期(孕26 +3周)剖宫取胎术后胎儿死亡。10例新生儿中,3例为足月儿,7例为早产儿;新生儿出生体重为(2 651±784)g;其中6例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出生后随访(5.6±3.6)年,随访期内婴幼儿发育良好。 结论:妊娠合并AD发病凶险,胸背部疼痛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尽早识别并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多学科协作诊治,母儿可获得良好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我国麻醉科护士培训与管理的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我国麻醉科护士培训与管理现状进行抽样调查与分析,以期为推进我国麻醉科护士培训与管理工作的规范与统一提出参考意见。方法:以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召开2018全国年会为契机,采用随机抽样法,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参加年会护理分会场的麻醉科医护人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并对回收的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245份,回收有效问卷210份,有效回收率85.7%。210份有效问卷中175份(83.3%)由临床麻醉科护士填写,其中有8名(4.6%)护士反馈所在医院未组织过麻醉护理相关培训,102名(58.3%)护士反馈所在医院的专业培训由麻醉科和护理部联合组织,采取医师和护士联合培养;117名(66.9%)护士参加了护理部组织的规范化培训;159名(90.9%)护士在上岗前参加了麻醉科组织的岗前培训;进入麻醉科工作后,134名(76.6%)护士需要接受日常培训。关于培训现状评价,满意或非常满意的护士为92名(52.6%),其中71名(77.2%)为参加麻醉科和护理部联合培养者。结论:随着国家层面政策出台,目前亟待就麻醉科护士的培训与管理制定相应规范,应借鉴国外麻醉科护士培养与使用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尽快明确麻醉科护士尤其是临床麻醉科护士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与培训时间等重要内容,由此推进我国麻醉科护理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我国分娩镇痛相关网络科普教育资料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我国分娩镇痛相关网络科普教育资料现状。方法:根据搜索引擎用户习惯,检索并筛选分娩镇痛相关资料。由3位麻醉科医师对内容覆盖率、准确率进行评价,利用中文版患者教育资料印刷品评估工具(C-PEMAT-P)从医学文本角度对可理解性及可操作性进行主观评估。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法对3位麻醉科医师的评价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采用机器学习联合ChatGPT-4.0方法建立中文可读性分级模型,从中文文本角度对纳入资料的阅读难易程度进行客观评估。结果:共检索到97篇网页资料,共21篇资料纳入研究。分娩镇痛禁忌证的内容覆盖率仅62%(13/21);准确率在90%以上的网页资料构成比为71%(15/21);易于理解的网页资料构成比为81%(17/21),具有指导意义的网页资料构成比为5%(1/21)。对于内容覆盖率、准确率、可理解性及可操作性一致性评价的ICC值分别为0.975、0.833、0.758和0.773( P<0.001)。适合义务教育水平(可读性评分2分)读者的网页资料构成比为5%(1/21),适合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可读性评分为3分)读者的网页资料构成比为43%(9/21)。 结论:我国分娩镇痛相关网络科普教育资料数量多,但质量有待提高。未来应开展"麻醉学+语言学"合作模式,为患者提供内容更全面、准确更高、更适合孕妇理解的科普教育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