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年人非心胸手术中通气管理的临床实践:一项全国问卷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中国麻醉医师在成年人非心胸手术中通气管理的临床实践现状。方法:2021年8月至2021年9月,向中国81家大型三甲综合医院麻醉科发出电子调查问卷进行全国调查性研究,分析小潮气量(V T)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及肺复张手法(ARM)的应用情况和"肺保护性通气(LPV)策略"的理论认识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全国57家调查中心参与调查,调查中心回复率为70%,回收有效问卷1 089份。92.7%的麻醉医师术中常规使用小V T通气。77.1%的麻醉医师术中常规设置PEEP,1~5 cmH 2O(1 cmH 2O=0.098 kPa)是最常采用的PEEP水平。84.6%的麻醉医师术中常规实施ARM。绝大多数麻醉医师(97.9%)认为"LPV策略"是指联合使用"小V T、PEEP及ARM"。64.8%的麻醉医师术中常规联合使用小V T、PEEP及ARM。 结论:中国大型三甲综合医院的麻醉医师在成年人非心胸手术中通气管理中的临床实践现状存在异质性,LPV策略的临床实践与理论认识存在一定差距。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桡动脉作为第二动脉旁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桡动脉作为第二动脉旁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9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心胸血管外科同时使用左胸廓内动脉和桡动脉进行旁路移植的连续5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36例,女性149例,年龄(63±10)岁(范围:36~86岁)。有糖尿病史者占40.7%(238/585),多支血管病变者占75.6%(442/585)。2017年1月后的手术患者接受旁路血管的术中即时流量测定。对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手术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体外循环手术占81.9%(479/585),11例患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43例患者同期接受瓣膜手术。远端吻合口(3.6±0.9)个(范围:2~6个),动脉旁路远端吻合口(2.1±0.3)个(范围:2~5个),560例患者桡动脉旁路吻合至钝缘支。靶血管近端狭窄程度均>70%,>90%者占72.5%(424/585)。151例患者术中即时流量测定结果显示,桡动脉旁路流量为(29.8±10.2)ml/min(范围:10~150 ml/min),搏动指数2.5±1.4(范围:0.7~5.0)。本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30 d后院内死亡2例,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近5年手术的188例患者中位随访3.2年,非心源性死亡2例,无心肌梗死发生,无需再血管化治疗病例。结论:桡动脉作为第二动脉旁路用于CABG安全有效,良好的靶血管选择和术中即时流量测定有助于取得满意的旁路通畅率和近中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脑氧饱和度监测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近红外光谱(NIRS)脑氧饱和度监测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脑卒中的相关性,为术中NIRS监测提供证据。方法:纳入2018—2020年在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接受急诊手术治疗及经右腋动脉选择性单侧脑灌注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193例。NIRS用于术中脑灌注的监测,记录基础值和深低温停循环期间的最低值。根据术后有无卒中发生分为无卒中组( n=178,92.2%)和卒中组( n=15,7.8%)。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临床差异,并分析最低NIRS值和NIRS变化值[(基础-最低)/基础]与术后卒中发生的关系。 结果:与无卒中组相比,卒中组术前合并心房颤动(6.7%比0.6%, P=0.026)和低血压(26.7%比9.0%, P=0.031)发生比例更高。两组患者手术方式无差异,但卒中组手术中体外循环时间长于无卒中组[(256.1±84.8)h比(217.8±58.4)h, P=0.020]。卒中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39.3±172.8)h比(35.6±45.6)h, P<0.001],气管切开(20.0%比1.1%, P<0.001)、急性肾损伤(73.3%比30.3%, P=0.001)和连续性肾替代治疗比例(46.7%比11.8%, P<0.001),以及死亡率(20.0%比5.1%, P=0.022)均高于非卒中组。两组患者术中左侧和右侧基础NIRS、深低温停循环期间最低NIRS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卒中组右侧NIRS变化值大于无卒中组(15.2%±15.7%比9.2%±7.0%, P=0.006)。 结论:NIRS用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中深低温停循环期间的脑氧饱和度监测对控制脑氧供需平衡具有指导价值,相较于最低NIRS值,NIRS变化值与术后卒中更具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细菌DNA移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肠道屏障功能损伤、细菌DNA移位及其与术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61例先天性心脏病行体外循环手术患儿,其中男29例,女32例;年龄为(744.8±947.8)d,年龄范围为2 d~14岁。按术后是否发生SIRS分为SIRS组及无SIRS组。术前和术后2 h、24 h采集静脉血,利用PCR技术进行细菌DNA检测,同时检测肠道损伤标志物二胺氧化酶及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并观察术后是否发生SIRS。结果:①所有患儿术前细菌PCR均为阴性,术后2 h(322.4±279.6 copies/μl)、术后24 h(366.6±294.9 copies/μl)细菌DNA拷贝数明显较术前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01);②体外循环术后2 h血清二胺氧化酶(148.5±93.2 mIU/ml)、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7.8±7.2 ng/ml)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24 h后开始下降,术后2 h、24 h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12、 P=0.0089);③SIRS组术后24 h二胺氧化酶、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与非SIRS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308、 P=0.0282)。 结论:体外循环术后早期即可发生肠道细菌DNA移位,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SIRS与肠道细菌DNA移位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胸痛为首发症状原发性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选择2019年4月26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1例61岁原发性心脏DLBCL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例患者病史、临床特征、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本例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对其进行诊断与治疗。本研究对本例患者的随访截至2021年4月28日。本研究以"原发性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ardiac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总结与本研究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相关病例的诊疗资料。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征得受试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结果:①本例患者因"反复胸闷、胸痛3 d"于当地医院就诊,发现心脏占位后转诊至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心胸外科,既往无特殊病史。②患者于2019年4月26日入本院后再次突发胸闷、胸痛,伴面色苍白,一过性黑矇,心电监护结果示,心率为45次/min,血压为78 mmHg/45 mmHg(1 mmHg=0.133 kPa),血氧饱和度为70%。遂立即予积极抢救,但是患者仍反复发作,考虑患者为右心房占位导致右心室流出道梗阻,有急诊手术指征,于就诊当日对其进行体外循环下右心房占位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三尖瓣后瓣及隔瓣交界处与冠状静脉窦之间,与心肌相互融合,阻挡三尖瓣瓣口开放及关闭,但是肿物与心肌组织融合,无法完全切除,遂沿肿瘤突起边缘部分切除肿物,以明确病变性质及解除肿物对三尖瓣活动的影响。术中肿物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CD20(+)、CD79a(+)、配对盒蛋白(PAX)-5(+)、CD3(-)、CD5(-)、CD10(-)、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MUM)-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CL)-6(-)、BCL-2(+)、c-Myc(-)、CD30(-)、EB病毒编码小RNA(EBER)(-)、CD117(-)、Ki-67(60%)、波形蛋白(+)、CD31(-)、结蛋白(-)、细胞角蛋白(CK)(-),考虑为DLBCL。2019年5月16日本例患者被转至本院血液科,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仪(PET/CT)检查结果示,右心房肿瘤部分切除术后,右房内团块状略低密度影,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18F-FDG)代谢增高[摄取区域大小约为9.2 cm×6.3 cm,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29.03],符合肿瘤改变,心包增厚,并有少量积液本例患者。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示,右心房肿瘤部分切除术后,主动脉瓣反流(轻度),二、三尖瓣反流(轻度),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右心房腔内有大小约为53 mm×43 mm不规则高回声,且与右心房侧壁相连,未见其明显移动或者摆动。本例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红、巨核系三系细胞增生,偶见异常细胞,形似淋巴瘤细胞。③结合本例患者的临床特征、PET/CT、活组织免疫组织化学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于2019年5月16日被确诊为原发性心脏DLBCL[非生发中心型,Ⅳ期A组,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为4分,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IPI为6分]。遂先予1个疗程减低剂量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300 mg/d, d1+环磷酰胺600 mg/d,d2+表柔比星50 mg/d,d2+长春地辛6 mg/d,d2+泼尼松60 mg/d,d2~6)化疗,随后对其进行4个疗程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500 mg/d,d1+环磷酰胺1 000 mg/d,d2+表柔比星70 mg/d,d2+长春地辛4 mg/d,d2+泼尼松60 mg/d,d2~6)化疗。本例患者中期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CR)。建议对其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但患者及其家属拒绝。本例患者再次接受2个疗程R-CHOP方案巩固化疗后停止治疗。截止随访结束本例患者无复发。④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共纳入17篇文献,报道17例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加上本例患者共18例患者被纳入进行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诊疗研究。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常见发病部位为右心房,其次为右心室,起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心脏相关症状,常用化疗方案为R-CHOP,这18例患者中5例死亡,随访最长时间为24个月,患者未复发。 结论:本例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诊断及时,疗效尚可。原发性心脏DLBCL是一种临床少见且预后欠佳的恶性肿瘤,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有望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联合旁路移植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近中期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接受CE+CABG的248例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01例,女性47例;年龄(65.6±8.5)岁(范围:43~79岁)。体外循环手术156例,非体外循环手术92例。共对269根病变血管完成CE,包括前降支108根,右冠状动脉140根,钝缘支21根。共完成旁路移植872支,包括左胸廓内动脉248支,桡动脉48支,大隐静脉576支,每例患者移植(3.5±0.8)支(范围:2~6支)。CE后平均血流量为(26±8)ml/min(范围:13~59 ml/min),血流指数为3.1±0.8(范围:2.0~6.7)。采用 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患者的手术结果及术后通畅率。 结果:全组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2%(3/248),2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术后顽固性低心排血量。9例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随访(41.8±21.4)个月(范围:1~68个月)。旁路血管术后1年通畅率为78.4%(182/232),3年通畅率为69.8%(162/232)。左冠状动脉系统通畅率明显高于右冠状动脉系统(1年:87.4%比73.1%,χ2=6.533, P=0.011;3年:78.2%比64.8%,χ2=4.588, P=0.032)。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旁路血管通畅率无差异(1年:80.0%比76.9%,χ2=0.277, P=0.599;3年:71.5%比67.9%,χ2=0.300, P=0.584)。 结论:CE+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可以获得较满意的完全再血管化,有较好的早、中期效果和旁路血管通畅率。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手术具有相似的早中期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EF 10.4%的严重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性,年龄42岁,体重53 kg,身高164 cm,BMI 19.71 kg/m 2。术前诊断: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功能Ⅳ级;双侧结石伴双肾积水,右侧输尿管上段扩张,泌尿系统感染;结石性胆囊炎。既往1年多前诊断"DCM",口服药物治疗。1年来反复出现胸闷、气促、乏力,纳差,活动耐力下降等症状。20 d前因上述症状加重并右侧腰痛就诊于本院心内科。6年多前诊断"脑出血",经药物治疗后自愈,未遗留肢体活动、言语障碍。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6 ℃,RR 20次/min,BP 120/70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心界向左下扩大。HR 91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杂音。腹部平坦,全腹无压痛,右侧肾区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HR 85次/min,电轴不偏,T波改变。心脏磁共振成像(CRMI)示:左室增大,EF 10.4%,心指数1.28 L·min -1·m -2;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肝肾功能异常,心肌酶、肌钙蛋白水平正常,血清BNP浓度3 660.8 pg/ml。X线胸片提示双肺纹理增粗,心影增大,心胸比0.60。患者入院经多学科会诊治疗后,血清BNP浓度降至181 pg/ml,CMRI:EF 18.5%,心指数2.08 L·min -1·m -2,于入院后第17天行经尿道右侧输尿管镜联合右侧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双J管内支架引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40~49岁未行术前CAG的开胸心脏手术患者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40~49岁未行术前冠状动脉造影(CAG)的开胸心脏手术患者远期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09年12月至2017年5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因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大血管疾病及其他非冠心病行开胸心脏手术、年龄介于40~49岁的患者。据临床症状怀疑为冠心病或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提示冠状动脉钙化者,术前予以CAG检查,其余患者术前均未接受CAG检查。术后对未接受CAG检查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主要终点事件包括冠状动脉相关性死亡及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次要终点事件包括新发心绞痛、临床诊断冠心病;其他终点事件有心原性死亡及全因死亡。冠状动脉事件包括主要和次要终点事件。根据术后随访是否出现冠状动脉事件将未接受CAG检查的患者分为冠状动脉事件阳性组和冠状动脉事件阴性组。记录未接受CAG检查患者的远期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并对比冠状动脉事件阳性组和冠状动脉事件阴性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共入选952例患者,年龄(45.2±2.7)岁,男性406例(42.65%)。73例患者术前行CAG检查,其中9例(12.32%)为CAG阳性,这部分患者同期行CABG。879例术前未行CAG的患者中,围手术期(住院期间及出院30 d内)死亡18例(2.05%),随访(61.6±25.8)个月,失访28例(3.25%)。术后远期随访中,均未出现冠状动脉相关性死亡及接受PCI或CABG治疗等主要终点事件;4.41%(38/861)的患者发生次要终点事件,均表现为术后偶发的非典型心绞痛。远期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及心原性死亡率分别为4.41%(38/861)、1.16%(10/861)、0.46%(4/861)。冠状动脉事件阳性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高于冠状动脉事件阴性组[34.21%(13/38)比20.89%(164/785), P=0.045]。 结论:在我国40~49岁行开胸手术的非冠心病患者术前不常规行CAG检查是可行的,但需谨慎对待合并高血压等冠心病危险因素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器人手术在儿童心胸外科的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长期以来传统心胸外科手术因切口大备受诟病。机器人手术使外科更好的实现了微创外科的目的。小切口,低伤害的手术对儿童来说非常重要。本文就机器人手术在儿童心胸外科的应用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心胸手术成年患者术中通气管理的临床实践:一项区域问卷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问卷调查四川省非心胸手术成年患者术中通气管理的临床实践情况。方法: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向四川省29家大型三甲综合医院的麻醉医生发送电子调查问卷。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1 264份,回复率78.50%。术中采用小V T通气的麻醉医生比率为90.43%;采用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的麻醉医生比率为70.73%,PEEP水平控制在1~5 cmH 2O的麻醉医生最多,在腔镜和非腔镜手术中比率分别为77.4%和88.4%。术中实施肺复张手法(ARM)的麻醉医生比率为82.28%。将小V T、PEEP及ARM联合使用的麻醉医生比率为37.03%。98.10%的麻醉医生认为"小V T、适当PEEP或ARM的使用"属于"术中肺保护性通气(LPV)策略"。而对于其他通气参数的设置,如吸入氧浓度、通气频率及通气模式等,临床实践存在差异。 结论:四川省大型三甲综合医院的麻醉医生较为认可的LPV策略包括小V T、PEEP及ARM,但LPV策略的实际应用情况与理论认识存在差距。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