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引导单次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对髋部骨折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单次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对髋部骨折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择期蛛网膜下腔麻醉下行髋部骨折手术患者62例,年龄60~85岁,BMI 18~30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 n=31):单次髂筋膜间隙阻滞组(FICB组)和单次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组(FICB+E组)。于蛛网膜下腔麻醉前30 min行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E组于切皮前5 min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3 mg/kg,随后以0.25 mg·kg -1·h -1的速率静脉泵注至手术结束前30 min。术后采用PCIA,并采用曲马多进行补救镇痛。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次数和曲马多用量;于切皮时、手术开始后30 min、手术结束前30 min、手术结束时、离开PACU时采用Ramsay镇静评分评估镇静程度;采用意识模糊评估法(CAM)评估术后7 d内POD的发生情况;于入室、术后3 d、术后7 d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S100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浓度;记录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FICB组比较,FICB+E组术后3 d内POD发生率降低,曲马多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次数减少,各时点Ramsay镇静评分升高,术后血清TNF-α、IL-6、S100β和GFAP浓度降低( P<0.05),术后7 d总POD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单次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可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提供更完善的镇痛和镇静,降低术后早期(3 d内)POD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下改良胸腰筋膜间隙平面阻滞在后路腰椎减压融合术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胸腰筋膜间隙平面(TLIP)阻滞的便捷性、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选取嘉兴市第二医院全麻下后路腰椎减压融合手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 n=30):超声引导下改良TLIP阻滞组(A组)、超声引导下TLIP阻滞组(B组)。A组在第3腰椎水平线两侧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的胸腰筋膜各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B组在第3腰椎水平线两侧多裂肌和最长肌之间的胸腰筋膜各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穿刺次数、阻滞20 min后以温度觉测定阻滞范围、满意度评分。两组术后均行静脉自控止痛泵(PCIA),静态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4分,静注帕瑞昔布40 mg补救并记录。记录患者术后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术后不良反应。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结果:与B组比较,A组操作时间[(10.3±2.3) min比(16.7±3.2) min]更短、穿刺次数[(2.4±0.6)次比(3.5±1.0)次]更少、满意度评分[(3.4±0.5)分比(2.8±0.7)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494、-6.086、3.850, P<0.05),A组和B组阻滞面积[(282.9±61.1) cm 2比(279.5±62.8) cm 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68, P>0.05)。A组和B组PCIA有效按压次数[(5.55±1.27)次比(5.17±2.09)次]、PCIA药物用量[(59.10±2.54) μg比(58.34±4.18) μg]、帕瑞昔布补救量比[(52.4±35.6) mg比(51.0±42.6) 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37、0.737、0.118, P>0.05)。A组和B组均无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低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26、1.052、0.983,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TLIP阻滞操作更加便捷快速,患者满意度更高;超声引导下改良TLIP阻滞和TLIP阻滞的阻滞效果无明显差异,均可有效用于腰椎后路手术术后镇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对下肢血运重建患者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对下肢ASO患者血运重建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性下肢血运重建手术ASO患者353例.根据术中采取不同的麻醉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B组)和手术监测麻醉(MAC)(M组);主要观察指标:ASO患者行下肢血运重建术后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非心脏术后心肌损伤(MINS)、术后截肢、其他不良反应(如术后谵妄、恶心呕吐等)的发生率、术后实验室指标.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平衡术前基线,对匹配后的数据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对下肢ASO患者血运重建术后MACE和预后的影响.结果 在倾向性得分匹配后,与M组相比,B组的MACE发生率更低(10%vs.3.4%,P=0.038);B组的MINS发生率(33%vs.25%,P=0.200);B组的截肢率(4.2%vs.3.4%,P>0.99);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8%vs.4.2%,P=0.39);两组术后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神经阻滞(OR=0.25,95%CI:0.05~0.93)、术后HBG(OR=0.95,95%CI:0.91~0.99)是降低MACE发生的保护.结论 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可以降低下肢ASO患者血运重建术后发生MACE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术前髂筋膜间隙阻滞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镇痛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引导下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间隙阻滞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镇痛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拟于椎管内麻醉下行髋部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6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间隙阻滞组(A组,n=35)和单纯罗哌卡因髂筋膜间隙阻滞组(B组,n=34).两组患者术前1d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髂筋膜间隙阻滞,A组使用1.0μg/kg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B组单纯使用罗哌卡因.记录两组患者髂筋膜间隙阻滞前(T0)、髂筋膜间隙阻滞后10 min(T1)、髂筋膜间隙阻滞后30 min(T2)、入手术室时(T3)、过手术床时(T4)、摆体位时(T5)各时间点的MAP、收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前1 d、手术当日、术后1 d、术后2d、术后3d患者夜间里兹睡眠问卷评分(LSEQ);记录术后7d内谵妄、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补救镇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与T0时比较,A组T1~T5时MAP明显下降、HR明显减慢,VAS评分明显降低,B组T2~T3时MAP明显下降、HR明显减慢,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B组比较,A组T1、T4、T5时,MAP明显下降、HR明显减慢,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术前1 d比较,A组手术当日、术后1 d、术后2d、术后3d LSEQ评分明显升高,B组手术当日LSEQ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B组比较,A组手术当日、术后1 d、术后2 d、术后3 d LSEQ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与B组比较,A组围术期谵妄、恶心呕吐、补救镇痛发生率明显降低,而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超声引导下1.0 μg/kg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间隙阻滞可使患者术前血流动力学平稳,提高围术期镇痛效果,改善睡眠质量,降低围术期谵妄、恶心呕吐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B超引导下的髂筋膜间隙阻滞对髋部手术术后的镇痛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评估B超引导下的髂筋膜间隙阻滞(简称髂筋膜阻滞)联合罗哌卡因单侧腰麻在髋部手术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收集合肥市骨科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行髋部手术的180例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行罗哌卡因单侧腰麻,观察组行B超引导下髂筋膜阻滞联合罗哌卡因单侧腰麻.评估两组术前术后疼痛程度[静息时视觉模拟评分法(rVAS)和活动时视觉模拟评分法(eVAS)]、肌力(Bromage评分)、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及凝血功能[D-二聚体(D-D)]、术后感觉恢复及运动恢复时间、补救镇痛、首次下床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术后的rVAS评分、eVAS评分、Bromage评分、D-D水平均降低(P<0.05),术后感觉和运动恢复时间、补救镇痛、首次下床时间及不良反应均降低(P<0.05).结论:B超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可提升髋部手术术后的镇痛效果,降低炎症因子,改善凝血功能,减少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对膝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止血带相关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对全麻下行膝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患者术中止血带相关反应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膝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 86 例,男58 例,女28 例,年龄18~64 岁,BMI 17~28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联合全麻组(B组)和单纯全麻组(C组),每组 43 例.B组于超声引导下行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联合全麻,C组仅行全麻,术毕均行静脉自控镇痛.记录麻醉诱导时(T0)、止血带充气即刻(T1)、止血带充气后 60 min(T2)、止血带充气后 90 min(T3)、放松止血带即刻(T4)、放松止血带后10 min(T5)的HR和MAP,于T1、T5 时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丙二醛(MDA)和乳酸(Lac)浓度.记录入PACU即刻(T6)、术后 6 h(T7)、12 h(T8)、24 h(T9)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总用量、术后镇痛泵总按压次数、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氟比洛氛酯补救镇痛例数.记录术后神经损伤、寒颤、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T1 时比较,T5 时两组血清MDA和Lac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T2—T5 时B组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P<0.05),T5 时B组MDA和Lac浓度明显降低(P<0.05),T6、T7 时B组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B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总用总量明显减少(P<0.05),B组术后镇痛泵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氟比洛氛酯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P<0.05).T8、T9 时两组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术后神经损伤、寒颤、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可减轻止血带相关反应,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MDA及Lac等生成,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B超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对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对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阻滞组和静脉组,每组50例.静脉组给予静脉镇痛(0.02 mg/kg芬太尼+500 mg曲马多)治疗,阻滞组在静脉组基础上给予B超引导下FICB(0.125%布比卡因+0.02 mg/kg芬太尼)治疗.结果 阻滞组术后6、12、24 h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阻滞组术后24 h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低于静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阻滞组并发症发生率及胃肠道蠕动恢复、下床活动、住院的时间明显少于静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结论 B超引导下FICB可有效缓解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减少高凝、炎性等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老年膝关节置换术后超声引导下的两种神经阻滞镇痛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神经阻滞(FICNB)与收肌管阻滞(ACB)用于老年膝关节置换术(EKR)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拟行全身麻醉下膝关节置换术的120例老年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60例.两组均于术前30 min给予神经阻滞干预,A组于超声引导下行FICNB,B组则行ACB.比较两组不同时间、不同区域感觉阻滞有效率、术后不同时间的静息和运动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股四头肌肌力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股神经阻滞后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阻滞有效率均高于B组(P <0.05);A组术后静息和运动状态下的VAS评分均低于B组(P <0.05);A组术后24 h股四头肌肌力小于B组(P <0.05);两组术后48 h股四头肌肌力、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髂FICNB相比ACB用于EKR后镇痛效果更佳,前者术后24 h对股四头肌肌力影响相对大,但术后48 h影响减小,建议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神经阻滞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喉罩通气全麻在儿童股骨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喉罩通气全麻在儿童股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嘉兴市妇幼保健院2014年5月-2015年6月收治的股骨干骨折择期手术儿童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观察组(A组)行髂筋膜间隙阻滞+喉罩通气全身麻醉,对照组(B组)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观察组气管插管后采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2组均使用丙泊酚4 ~8 mg/(kg·h)复合浓度2%七氟烷麻醉维持,使BIS值维持在40 ~55之间、收缩压在基础值20%的范围内波动.记录2组喉罩或气管导管置入前后、切皮、术中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变化,丙泊酚、舒芬太尼用量,拔管时间、离开恢复室时间.观察苏醒期躁动、术后咽喉疼痛及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术后即刻、4h、8h、12 h、16 h及24h的疼痛程度.结果 置管后和术中2个时间点2组患者SBP、DBP和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麻醉前和手术结束时2组SBP、DBP和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毕观察组舒芬太尼、丙泊酚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拔管时间和恢复室停留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术后4~12h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h后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无髂筋膜间隙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咽喉疼痛1例;对照组有2例患儿发生苏醒期躁动,咽喉疼痛4例,呼吸抑制1例,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在儿童股骨手术中,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喉罩通气全麻能够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减少全麻药及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减少苏醒期躁动,缩短术后恢复时间,且术后镇痛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声引导下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股骨近端骨折麻醉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股骨近端骨折拟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股骨近端髓内钉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男22例,女38例,年龄65~99岁,BMI 18.6~29.7 kg/m2,ASAⅠ-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单纯全麻组(GA组)和全麻联合神经阻滞组(GB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咪达唑仑、依托咪酯、舒芬太尼及顺式阿曲库铵麻醉诱导后行喉罩全麻,G B组在全麻后,经超声引导给予0.5%罗哌卡因30 ml进行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记录入室时(T0)、置入人工气道即刻(T1)、手术开始5 min(T2)、手术结束时(T3)的HR、SBP、DBP;记录术中麻醉药物的用量、手术时间、麻醉苏醒时间、人工气道拔除时间、拔除30 min和出恢复室时的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术后第一次补救镇痛时间、补救镇痛使用次数、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总次数;记录术后2、6、12、24和48 h静息和咳嗽时的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记录术后48 h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 与T0时比较,T1时两组HR明显减慢,SBP、DBP均明显降低,T2时GA组SBP明显升高(P<0.05).与GA组比较,GB组麻醉过程中舒芬太尼、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苏醒时间、人工气道拔除时间明显缩短(P<0.05),拔管30 min时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降低(P<0.05),第一次补救镇痛时间明显延长(P<0.05),补救镇痛使用次数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总次数明显减少(P<0.05),术后2、6和12 h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手术中采用全麻联合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具有术中减少全麻药物的用量、术后恢复佳、术后镇痛效果好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