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对髋部骨折患者麻醉摆放体位及术后镇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FIB)与单纯椎管内麻醉对髋部骨折患者麻醉摆放体位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8月芜湖市中医医院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83例,随机分为临床组41例和对照组42例,临床组采用FIB联合椎管内麻醉,对照组采用单纯椎管内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围术期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骨折恢复Bromage评分、术后48 h内麻醉药物用量、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临床组麻醉总有效率95.12%,高于对照组的78.57%(x2=4.943,P=0.026);临床组变换体位时和术后6、12、24、48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组镇痛后30 min及术后12~48 h的Bromage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组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和枸橼酸舒芬太尼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1,P=0.970).结论 FIB在麻醉摆放体位和静息时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加速术后下肢肌力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是缓解髋部骨折患者疼痛安全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麻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全麻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TLH)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EA)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4年1月本院妇科收治的86例全麻TLH患者,根据是否发生EA分为EA组与非EA组,比较两组相关资料的差异性;运用logistic分析法分析EA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的86例患者中发生EA18例,发生率为20.9%.EA组与非EA组ASA分级、合并糖尿病、神经阻滞、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低体温、保温管理、低氧血症、肌松药残留、留置导尿管时机、术后VAS评分、术后镇痛、使用右美托咪定比较均有差异(P<0.05),两组年龄、体质指数、合并高血压情况等无差异(P>0.05).logistic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麻醉时间长、手术时间长、术中低体温、低氧血症、肌松药残留、术后VAS评分高是发生EA的危险因素,ASA分级低、神经阻滞、保温管理、留置导尿管时机在术前、术后镇痛、使用右美托咪定是EA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本文调查的全麻TLH患者的EA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多,提示临床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应采取积极预防措施,以降低EA的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腰方肌阻滞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镇痛效果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腰方肌阻滞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LTH)患者镇痛效果和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3月于本院接受全麻下LTH患者72例,信封随机法分为两组各36例,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腰方肌阻滞(联合组)、罗哌卡因腰方肌阻滞(单一组).比较两组术后恢复(苏醒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镇痛泵使用时间)及阿片药物用量、镇痛效果[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Ramsay镇静评分量表]、血流动力学[入室时(T0)、气管插管时(T1)、切皮时(T2)、置入腔镜时(T3)、手术开始时(T4)、手术结束时(T5)和拔管时(T6)的心率(HR)、收缩压(SBP)和平均动脉压(MAP)]和术后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术后苏醒时间(9.5±0.9 min)和首次排气时间(12.9±1.7 min)均短于单一组(12.9±1.7 min、16.0±2.1 min),首次使用镇痛泵时间(11.87±1.06h)晚于单一组(8.36±0.98h),术后 48 h 舒芬太尼用量(121.83±7.71μg)少于单一组(138.79±8.12μg),术后12 h VAS评分(2.87±0.64分)低于单一组(3.86±0.78分),Ramsay镇静评分(2.99±0.52分)高于单一组(2.53±0.46分),T1~T6时HR、MAP和SBP均低于单一组,术后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发生率(8.3%)低于单一组(25.0%)(均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腰方肌阻滞可有效减少LTH患者阿片药物用量、缓解术后镇痛、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红豆杉诱发卡瑞利珠单抗相关心肌炎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卡瑞利珠单抗是一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造成严重的心脏损害。该文报道1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在应用卡瑞利珠单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红豆杉后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炎及左心室收缩功能下降。通过追踪患者的临床症状、肌钙蛋白、B型利钠肽、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的变化,诊断、评价病情变化。最终该患者接受了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随访3个月左心功能未见明显改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应对其相关的心血管不良反应给予重视,此类患者的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入路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运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ACB)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镇痛中的临床运用效果及对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行单侧TKA的5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超声引导下近端ACB, n=29)和B组(超声引导下远端ACB, n=29)。两组均使用静脉病人自控镇痛(PCIA)复合超声引导下ACB。记录术后各时间点的静息和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术后PCIA舒芬太尼的总用量、PCIA的有效按压次数(P1)、实际按压次数(P2)、镇痛满意度评分、追加曲马多镇痛例数、各时间点术侧股四头肌肌力和膝关节活动度以及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B组术后4、8、12、24、48 h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均低于A组(均 P<0.05);B组的术后PCIA舒芬太尼总用量、P1和P2及追加曲马多镇痛例数均少于A组(均 P<0.05);B组的术后镇痛满意度Likert评分高于A组( P<0.05);B组术后24 h股四头肌力高于A组( P<0.05);B组术后24 h和48 h的关节活动度大于A组(均 P<0.05);B组恶心发生率低于A组(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远端ACB更能有效缓解TKA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改善股四头肌肌力及关节活动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联合预测因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并发1型心肾综合征风险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并发1型心肾综合征(CRS1)的危险因素,同时联合相关危险因素构建联合预测因子并评价其的预测价值。方法:该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AMI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并发CRS1分为CRS1组和无CRS1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最邻近匹配法对CRS1组和无CRS1组患者进行1∶1匹配,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评分值。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MI患者并发CRS1的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的模型方程进行转换构建联合预测因子,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联合预测因子的曲线下面积( AUC)值及最佳截断值。采用Python 3.8软件对建模样本进行十折交叉验证。 结果:该研究共纳入942例AMI患者,其中并发CRS1者113例(CRS1组),未发生CRS1者829例(无CRS1组)。将CRS1组和无CRS1组患者进行1∶1匹配后,最终匹配成功的患者两组各99例。倾向性匹配后两组患者的基线年龄、性别、心率、平均动脉压、有糖尿病史者占比、有高血压病史者占比、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者占比、心肌缺血时间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及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CRS1组患者对比剂用量与无CRS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66),两组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峰值、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白细胞计数、基础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基线eGFR降低以及NT-proBNP、cTnI峰值和白细胞计数升高是AMI患者并发CRS1的独立危险因素( P均<0.05)。通过对logistic的模型方程进行转换得到联合预测因子的计算公式,即L 联合= 0.031×cTnI+0.000 2×NT-proBNP-0.024×eGFR+0.254×白细胞计数,其中L 联合表示联合预测因子。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TnI峰值、NT-proBNP、基础eGFR、白细胞计数、联合预测因子的 AUC分别为0.76、0.85、0.79、0.81、0.92( P均<0.05),联合预测因子的截断值为2.6。模型十折交叉验证后ROC曲线 AUC为0.89。 结论:基线eGFR降低以及NT-proBNP、cTnI峰值、白细胞计数升高是AMI患者院内并发CRS1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这4种生物标志物构建的联合预测因子对AMI患者并发CRS1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长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对脓毒症患者心肌损伤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长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对脓毒症患者心肌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和重症监护病房(ICU)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患者,将符合脓毒性心肌损伤诊断的289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确诊前3个月内未服用过β受体阻滞剂的187例患者为非β-blocker组,确诊前每日口服β受体阻滞剂≥3个月的102例患者为β-blocker组。比较两组患者确诊时心率、平均动脉压(MAP),确诊24 h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脑钠肽(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乳酸(Lac)、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 2)、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住院期间心脏超声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舒张早期与晚期血流峰值流速比值(E/A)〕,以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和28 d病死率。 结果:β-blocker组确诊时的心率显著低于非β-blocker组(次/min:107±8比110±7, P<0.01),确诊24 h内cTnI和BNP水平显著低于非β-blocker组〔cTnI(μg/L):0.191(0.220)比0.291(0.300),BNP(ng/L):627(133)比690(201),均 P<0.05〕;而β-blocker组与非β-blocker组MAP、CK-MB、Lac、ScvO 2、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LVEF、E/A、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及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AP(mmHg,1 mmHg=0.133 kPa):70.6±3.9比69.9±3.8,CK-MB(μg/L):4.24(3.33)比4.32(3.13),Lac(mmol/L):3.50(1.80)比3.50(1.90),ScvO 2:0.729±0.032比0.735±0.041,SOFA评分(分):7.74±2.34比7.25±2.23,APACHEⅡ评分(分):17.19±5.13比18.27±6.12,LVEF:0.567±0.058比0.557±0.051,E/A:0.71(0.20)比0.69(0.20),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60.8%(62/102)比56.7%(106/187),28 d病死率:23.5%(24/102)比25.7%(48/187),均 P>0.05〕。 结论:长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有助于减轻脓毒症患者心肌损伤,但对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膝关节置换术麻醉的优化策略:IPACK-收肌管阻滞联合全身麻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IPACK)-收肌管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膝关节置换术的优化效应。方法:择期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24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IPACK-收肌管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IA组)和常规麻醉组(C组):股神经阻滞-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诱导前,超声或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IA组行IPACK、收肌管阻滞,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15、25 ml;C组行股神经和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确认神经阻滞效果后,实施全凭静脉麻醉,维持BIS值40~60。术后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维持术后VAS评分≤3分。记录术后出PACU、24、48和72 h时股四头肌肌力评分;首次下地活动时间;术后患者清醒时足下垂、补救镇痛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患者对术后恢复满意度评分。 结果:与C组比较,IA组术后股四头肌肌力和术后恢复满意度评分升高,术后足下垂发生率降低,术后住院时间和首次下地活动时间缩短( P<0.05)。 结论:IPACK-收肌管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作为有助于膝关节置换术后转归的优化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中心近5年小儿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328例射频消融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s)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射频消融的特发性VAs患儿328例,其中男205例,女123例;年龄(7.8±3.9)岁;体质量(32.8±17.7) kg。分析儿童不同起源位置VAs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结果。结果:328例患儿首次发病年龄为(5.4±4.1)岁,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占57.6%,非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占28.7%,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占13.7%;合并心动过速性心肌病38例(11.6%,38/328例)。328例患儿中除13例术中未能诱发VAs,315例经标测证实VAs起源于流出道152例(152/328例,46.4%),其中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位46.1%、左冠窦27.6%、右冠窦18.4%、右心室流出道游离壁7.9%;三尖瓣环55例(55/328例,16.5%);左后分支54例(54/328例,17.4%);左心室后乳头肌39例(39/328例,11.9%);多源性5例(5/328例,1.5%);左前分支3例(3/328例,0.9%);其他7例(7/328例,2.1%)。接受射频消融307例(307/328例,93.6%),即时成功271例(271/307例,88.3%),有效14例(14/307例,4.6%),失败22例(22/307例,7.2%)。随访3~36个月,再发42例(42/271例,15.5%)。手术曝光时间(3.2±5.8) min,曝光量(1.4±2.6) mGy,剂量面积乘积(384.2±42.6) mGy·cm 2。术中发生相关血管并发症4例(4/328例,1.2%)。本组资料中≤3岁婴幼儿20例,除1例术中未诱发外,余19例均行射频消融,即时成功18例(18/19例,94.7%),随访复发4例(4/18例,22.2%),术中发生相关血管并发症1例(1/20例,5.0%),无心肌穿孔、心包填塞及房室阻滞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起源于流出道的儿童特发性VAs以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位最常见;流出道及三尖瓣环起源消融效果较好,左心室分支型及左后乳头肌起源复发率相对较高;婴幼儿特发性VAs射频消融相对安全有效,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并由经验丰富的儿科电生理医师操作;三维标测指导射频消融可将辐射量控制在极低的安全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用于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用于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63例拟行腹膜透析置管术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局部浸润麻醉组(L组)和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组(TR组)。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手术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分离腹直肌时(T2)、牵拉腹膜时(T3)、放腹透管时(T4)、术后4 h(T6)、术后12 h(T7) TR组的VAS评分低于L组 ( P<0.05);打皮下隧道时(T5),L组的VAS评分低于TR组( P<0.05);TR组的手术时间较L组短( P<0.05);T2、T3时L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较术前明显升高 (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应用于腹膜透析置管术镇痛效果明确且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