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种可吸收胶原膜小鼠皮下植入后降解速率及对宿主细胞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可吸收生物膜(SIS膜)及猪胶原可吸收生物膜(Bio-Gide膜)植入小鼠皮下后的降解速率及对周围宿主细胞的调控效果,探讨SIS膜和Bio-Gide膜在性能和促修复效果上的差异。方法:体内研究采用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通过小鼠皮下植入SIS膜和Bio-Gide膜后不同时间点(1、3、5、7、14及28 d)取材(每个时间点每组3只)进行组织学HE染色,分析比较两种膜的降解速率,通过免疫荧光检测F4/80及CD31表达评估两种膜对局部巨噬细胞及新生血管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检测Ki67及CD146评估两种膜对干细胞的动员效果。体外研究将小鼠牙周膜干细胞与两种膜材料共培养后,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和黏附情况,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探讨两组细胞的增殖指标Ki67、趋化因子Cxcl1、Ccl1、炎症因子Tnfa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小鼠体内研究表明,两种膜植入后28 d时,SIS膜降解率[(16.84±4.00)%]与Bio-Gide膜降解率[(24.07±3.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90),两种膜材料均能保持局部屏障效果。植入早期(3 d)两种膜材料周围的F4/80阳性巨噬细胞浸润数量[SIS膜组:(20.67±5.69)个/视野,Bio-Gide膜组:(25.33±2.52)个/视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92),但SIS膜相较Bio-Gide膜可显著促进局部组织中血管再生[CD31阳性细胞数量:SIS膜组为(4.67±1.15)个/视野,Bio-Gide膜组为(1.00±1.00)个/视野]( P=0.015)及CD146阳性干细胞募集[阳性细胞数量:SIS膜组为(22.33±4.16)个/视野,Bio-Gide膜组为(11.33±2.52)个/视野]( P=0.025)。体外RT-qPCR结果显示,与Bio-Gide膜相比,SIS膜可显著促进小鼠牙周膜干细胞的趋化因子基因Cxcl1的表达( P<0.001),但并不影响炎症因子基因Tnfa的表达( P=0.885)。 结论:SIS膜在体内外实验中与Bio-Gide膜降解速率相当,两种膜材料对植入局部的炎症反应及巨噬细胞的影响未见显著差异,均能满足引导性组织再生术的屏障效果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肠黏膜下层可吸收生物膜在牙槽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探讨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可吸收生物膜在牙槽骨缺损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接受引导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的 102例牙槽骨缺损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器分为Bio-Gide组(51例,采用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和SIS组(51例,采用SIS可吸收生物膜).比较2组围术期相关指标、血钙、血磷、生物相容性、牙周附着丧失(periodontal attachment loss,PAL)长度、牙髓敏感度、牙松动度、牙槽骨骨量及不良事件.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第5天VAS评分,术前、术后1 d、术后12 d血钙、血磷水平,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PAL长度,术后3、6、12个月牙髓敏感度及牙松动度1级、2级百分率,术后12个月骨宽度增加量、骨高度增加量,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io-Gide组相比,SIS组创口愈合时间、生物膜吸收时间显著缩短(P<0.05),术后12 d排异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SIS可吸收生物膜、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在牙槽骨缺损修复GBR中的效果及安全性相当,但前者生物相容性更佳,后者可提供更长时间的屏障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海奥口腔修复膜与Bio-Gide胶原膜在即刻种植牙膜引导骨再生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探讨海奥口腔修复膜修复及Geistlich Bio-Gide胶原膜修复在即刻种植牙膜引导骨再生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本院行即刻种植牙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39)及B组(n=39).给予A组患者海奥口腔修复膜修复,B组则采用Geistlich Bio-Gide胶原膜修复.比较两组植骨情况、术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种植修复效果,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患者植骨厚度、植骨高度、成骨厚度、成骨高度、水平骨成长效果及垂直骨生成效果均高于A组(P<0.05).术后3个月B组患者VAS评分低于A组(P<0.05).B组种植成功率高于A组,且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与海奥口腔修复膜比较,Geistlich Bio-Gide胶原膜修复能改善即刻种植牙膜引导骨再生治疗患者植骨情况与种植修复效果,且有助于降低术后疼痛程度与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CGF联合Bio-Oss骨粉在牙槽嵴位点保存的临床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探讨CGF联合Bio-Oss骨粉在牙槽嵴位点保存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口腔科2019年6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收治的30例单颗后牙需拔除后同期行位点保存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实验组填充CGF+Bio-Oss骨粉混合物(15例);对照组填充单一Bio-Oss骨粉(15例),两组创面均用Bio-Gide胶原膜覆盖.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通过CBCT测量比较两组间牙槽嵴骨高度、宽度的变化,通过软组织创面愈合率、术后疼痛以及新骨外形轮廓的评分进一步对位点保存效果的评价.结果:①CBCT测量结果显示,与术后即刻相比,术后6个月两组牙槽骨高度、宽度均发生吸收,实验组牙槽骨高度吸收量(1.60±0.88)mm小于对照组(2.75±1.85)mm,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2周实验组创面Ⅰ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24 h、3 d、7 d实验组VAS评分比对照组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4 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在新生骨外形轮廓评分中两组均以优、良居多,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管采用了牙槽嵴位点保存术,但仍然无法抑制牙槽骨的吸收,而CGF与Bio-Oss联合应用可以发挥相互间的协同作用,更有效保存牙槽嵴骨量,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牙周骨再生过程中BMP-1表达变化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在牙周骨再生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1(BMP-1)的表达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以我院收治的牙周骨缺损患者1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的基础牙周治疗(龈上洁治彻底,龈下刮治,整平根面)处理后,通过引导组织再生术(GTR)技术对骨缺损进行修复的同时,植入Bio-oss人工骨材料和Bio-gide胶原膜.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清BMP-1水平,分析BMP-1表达水平与牙周骨缺损修复的关系.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的牙周骨缺损均有所修复,所有患者在术后所有时间点的PPD和骨密度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6个月后,牙周骨密度出现小幅度下降,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所有患者治疗后ld、2d、5d、10d、1个月、3个月、6个月血清BMP-1的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BMP-1水平的变化与PPD呈显著负相关(P<0.05),但与骨密度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血清BMP-1在牙周骨修复过程存在动态变化与患者牙周骨术后恢复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壳聚糖-胶原纳米纤维膜及其引导颅骨骨再生的动物实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壳聚糖-胶原纳米纤维膜(nanofiber chitosan-collagen membrane,NCM),评价其引导颅骨骨再生的效果,为纳米屏障膜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用胶原、壳聚糖、聚环氧乙烷三者混合液进行静电纺丝可纺性研究,制备NCM,戊二醛蒸气交联.用扫描电镜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检测交联前后NCM结构及成分;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实验评价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在NCM上的增殖情况.将胶原膜组(Bio-gide membrane,BGM)、加压冻干膜(compressed chitosan-collagen membrane,CCM)组和NCM-CCM组材料分别覆盖SD大鼠颅骨骨缺损(每组3只),空白对照组(3只)不覆盖屏障膜;术后6周取材分析各组新骨形成及屏障膜降解情况.结果 胶原、壳聚糖和聚环氧乙烷质量分数分别为4.0%、1.0%和3.5%时,混合液可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NCM,交联后结构稳定性较好,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显示交联过程并未改变纤维成分.NCM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MC3T3-E1细胞可在NCM表面快速附着并增殖.术后6周NCM-CCM组与BGM组均成骨明显,新生骨面积百分比分别为(43.10±1.49)%、(41.36±2.6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大于CCM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为(33.10±1.41)%和(7.22±2.46)%](P<0.05).结论 合理配比胶原、壳聚糖、聚环氧乙烷后可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NCM,其有较强的引导骨再生的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侧壁开窗式上颌窦底提升术治疗上颌后牙区缺牙伴重度骨萎缩患者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估改良侧壁开窗式上颌窦底提升术治疗上颌后牙区缺牙伴重度骨萎缩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10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上颌后牙区缺牙伴重度骨萎缩患者55例,均接受改良侧壁开窗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在上颌窦侧壁开窗操作中,将常规的6~8 mm垂直高度的卵圆形骨窗改良为4~5 mm的沟槽状骨窗,并通过改良骨窗建立的操作通道充分剥离上颌窦底黏膜,于黏膜下方置入适量大颗粒Bio-Oss骨粉.统计种植体存活率,测量骨粉垂直高度、体积并计算其吸收率,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同期植入86颗种植体,种植体累计存活率为97.67%(基于种植体分析)和96.36%(基于患者分析).术前剩余骨高度为(4.7 ± 2.6)mm,宽度为(8.4 ± 2.7)mm.术后即刻种植位点骨高度为(16.1 ± 2.5)mm,修复时骨高度为(16.2 ± 2.2)mm,术后1年和2年的骨高度分别为(14.9 ± 2.5)mm和(13.6 ± 2.6)mm.术后即刻骨粉高度为(10.6 ± 2.8)mm,体积为(1569 ± 745)mm3;术后半年内骨粉高度吸收率为3.79%,体积吸收率为7.87%;术后1年时骨粉高度累计吸收率为6.63%,体积累计吸收率为10.89%;术后2年时骨粉高度累计吸收率为7.58%,体积累计吸收率为15.26%.5例患者术中发生窦底黏膜小穿孔,均使用Bio-Gide胶原膜成功修复.结论:改良侧壁开窗式上颌窦底提升术治疗上颌后牙区缺牙伴重度骨萎缩患者有较高的种植体存活率、良好的骨粉稳定性以及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可靠并且创伤较小的种植骨增量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型矿化胶原膜对人成骨肉瘤细胞株Saos-2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新型矿化胶原膜(the mineralized collagen membrane)对人成骨肉瘤细胞株Saos-2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将人成骨肉瘤细胞Saos-2接种于矿化胶原膜表面,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制备胶原膜的浸提液,以正常培养基为阴性对照,Bio-gide的浸提液为阳性对照,检测三组细胞的增殖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矿化胶原膜和Saos-2细胞共培养时,细胞伸展良好;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对照组和浸提液组细胞数量不断增加,1、4、7d时三组OD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10d时阴性对照组OD值明显高于Bio-gide组和矿化胶原膜组,但Bio-gide组和矿化胶原膜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7d时阴性对照组ALP活性最低,Bio-gide膜组较高,矿化胶原膜组表达最高,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矿化胶原膜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型胶原膜的研制及降解性能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天然无交联胶原膜,探索其酶稳定性.方法: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Ⅰ型胶原膜,用SEM、能谱仪、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膜的结构及成份特征.SEM观察用Ⅰ型胶原酶体外降解后膜的孔隙变化.结果:Ⅰ型胶原膜结构致密,可见典型的胶原酰胺键吸收峰.在体外降解的40 min内,Ⅰ型胶原膜的孔隙小于2μm,而Bio-Gide膜孔隙大于10 μm且相互贯通.结论:溶剂挥发法制备的新型胶原膜结构致密,体外胶原酶降解时孔隙变化缓慢,屏障作用增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种国产口腔修复膜在牙种植引导骨再生中的临床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价比较博特医用胶原修复膜与海奥口腔修复膜用于牙种植引导骨再生(GBR)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将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笔者医院行牙种植GBR手术的240例患者分为博特组、海奥组与Bio-Gide组,每组80例,分别采用博特医用胶原修复膜、海奥口腔修复膜与瑞士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行GBR手术.比较三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水平及垂直成骨有效率、植骨厚度及高度、成骨厚度及高度、水平及垂直骨生长效果.结果:博特组、海奥组与Bio-Gide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5%、5.00%、2.50%,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博特组的水平成骨有效率与垂直成骨有效率分别为95.00%、92.50%,海奥组的水平成骨有效率与垂直成骨有效率分别为97.50%、93.75%,Bio-Gide组的水平成骨有效率与垂直成骨有效率分别为98.75%、96.25%,三组的水平及垂直成骨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植骨厚度及植骨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海奥组与Bio-Gide组的成骨厚度、成骨高度、水平骨生长效果及垂直骨生长效果均明显高于博特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国产口腔修复膜用于牙种植GBR手术的成骨有效率及术后并发症与进口修复膜均无明显差异,海奥口腔修复膜的成骨效果与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相当,均明显优于博特医用胶原修复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