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病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抗菌药物过敏反应报表,根据报表提供的患儿基本信息,检索医院信息系统收集患儿的电子病历,记录抗菌药物应用和过敏反应发生、治疗、转归情况,由3位药师根据相关标准对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分型和严重程度进行统一判定。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统计同期新生儿科就诊和住院患儿总例数并记录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计算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结果:设定时段新生儿科抗菌药物过敏反应报表共73份,涉及73例患儿;同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患儿为21 146例,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35%。73例患儿中男性34例,女性39例;就诊或入院时的日龄为(14±7)d;使用注射制剂抗菌药物者69例(94.52%),口服制剂者4例(5.48%)。所用抗菌药物共7类20个品种,占比居前3位者为头孢菌素类(32例,43.84%)、青霉素类(21例,28.77%)和头霉素类(6例,8.22%);过敏反应发生率居前3位者为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4)、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1.29%(4/311)]和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1.07%(4/374)]。73例患儿中过敏反应呈速发型者4例(5.48%),其中3例为严重病例(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严重过敏样反应各1例);非速发型69例(94.52%),主要表现为皮疹、消化系统症状和发热,其中6例为严重病例(肝胆系统损伤3例、粒细胞减少症2例、重症药疹1例)。经停药和/或抗过敏、对症治疗后,73例患儿中71例(97.26%)痊愈,2例(2.74%)好转。结论: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率为0.35%。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分型以非速发型为主,多为一般过敏反应,但速发型多为严重过敏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肛周脓肿患者121份病原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肛周脓肿病原学分布及其药敏情况,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从而提高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全年肛周脓肿患者细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全年共送检145份标本,24份细菌未生长,其余121份标本共分离出124株细菌,其中3份标本中培养出2种细菌.124株细菌中大肠埃希氏菌占比高达72.58%.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菌,合占18.55%.全部菌株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舒巴坦等10种抗生素的耐药率超过25.81%,对美罗培南、氨曲南、亚胺培南等8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最低.多重耐药菌检出率为20.16%.结论 肛周脓肿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氏菌占绝大多数,且菌株的多重耐药菌检出率较高.临床上可选用头霉素类,如头孢西丁、头孢替坦等对β-内酰胺酶有高度稳定性的抗生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近3年分离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我院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3年间分离的1584株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常规培养分离细菌,用法国梅里埃Vitek2-CompactT全自动鉴定药敏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结果 1584株大肠埃希菌中来自尿液710株(44.8%);血液197株(12.4%);分泌物193株(12.1%);痰液169株(10.6%);胸腹水30株(1.9%).其科室分布列前3位的分别为:泌尿外科326株(22.4%);肾内科180株(11.4%);重症监护室(ICU) 165株(10.4%).3年间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分别为63.9%、58.7%和60.5%.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6年发现3株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大肠埃希菌.结论 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绝大部分抗生素的耐药率居高不下,应密切关注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变迁,防止多重耐药菌株的传播流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血流感染的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机制及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血流感染的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药机制,分析菌株同源性及患者的临床特征,为CRAB的感染控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系统进行血培养,细菌鉴定和药敏使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2010年6月—2016年5月临床血流感染患者分离到的27株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和/或美罗培南MIC≥16μg/mL)耐药的CRAB复苏菌株,重新采用Vitek-MS质谱分析仪鉴定,采用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PCR法检测B类酶基因(blaNDM、blaIMP和blaVIM)和D类酶基因(blaOXA-23、blaOXA-24、blaOXA-51和blaOXA-58)并测序比对.采用MALDI-TOF分析菌株同源性,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感染相关信息.结果 血流感染的CRAB绝大多数对常用抗生素耐药.27株CRAB改良Hodge试验均阳性.所有CRAB均未检测到B类酶基因(blaNDM、blaIMP和blaVIM);25株CRAB同时检测到blaOXA-23和blaOXA-51;另2株CRAB则为blaOXA-58阳性.采用Vitek-MS进行同源性分析,细菌分成3大簇(Ⅰ型13株、Ⅱ型12株、Ⅲ型2株).85.2%(25/27)患者来自重症监护病房或专科的监护病床,原发感染灶以肺部炎症最常见(11例).所有的患者在血培养出CRAB前的30d内均有抗菌药物使用史,使用频率较高的抗菌药物有: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头霉素类.15例CRAB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结论 厦门地区的CRAB以D类产碳青霉烯酶OXA-23和OXA-51最为多见.CRAB血流感染的原发感染多为肺部炎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成人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住院成人患者抗菌药物相关腹泻(AAD)的发生情况、导致AAD的主要药物种类以及AAD的主要临床特征,以加强对该不良反应的防范.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5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住院期间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成年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医院信息系统收集发生AAD患者的电子病历,提取相关数据,对引起腹泻的抗菌药物品种、AAD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帕累托分析法分析AAD的主要发生病房和导致AAD的主要抗菌药物,并对AAD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性进行点评. 结果 共收集到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成年患者2 406例,其中85例发生AAD,发生率为3.5%.85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37例;中位年龄68(31,93)岁,年龄≥60岁者70例(82.3%);来自重症监护病房者28例(32.9%),干部保健病房22例(25.9%),内科普通病房18例(21.6%),急诊综合病房13例(15.3%),外科病房4例(4.7%).帕累托图分析结果显示,重症监护病房、干部保健病房和内科普通病房是AAD的主要发生病房.抗菌药物应用情况:85例患者中使用一联抗菌药物治疗者62例(72.9%),包括使用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者23例、头霉素类药物13例、广谱青霉素类药物11例、碳青霉烯类药物10例、喹诺酮类药物3例、第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2例;使用二联抗菌药物治疗者23例(27.1%),所用药物中均含有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类、广谱青霉素类或头霉素类药物.帕累托图分析结果显示,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和广谱青霉素类是导致AAD的主要药物.腹泻发生在抗菌药物用药后1~30 d,平均(7.5 ± 6.4)d.85例患者中26例(30.6%)大便难辨梭菌毒素检测阳性,其中8例诊断为伪膜性肠炎,占AAD的9.4%,占难辨梭菌性腹泻的30.8%.给予肠道微生态类药物(80例)、蒙脱石散(60例)、甲硝唑(18例)、万古霉素(10例)等药物治疗,2~40 d后48例(56.5%)痊愈,35例(41.2%)好转,2例(2.3%)无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点评结果显示,85例AAD患者中有4例(4.7%)存在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其中剂量不合理和联合用药不合理各2例. 结论 北京同仁医院成年住院患者AAD发生率为3.5%,其中30.6%为难辨梭菌性腹泻,9.4%发生伪膜性肠炎.导致AAD的主要药物为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和广谱青霉素类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头孢米诺钠致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
编辑人员丨2023/8/6
1例55岁女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继发急性胰腺炎患者静脉滴注头孢米诺钠2g、2次/d.8d后腰腹部以下皮肤出现大面积瘀斑,以双下肢为著.实验室检查示凝血酶原时间(PT)63.0 s,凝血酶原活动度(PTA)0.12,INR 5.21,凝血因子活性检测结果示凝血因子Ⅱ活动度0.32、凝血因子Ⅶ为0.02、凝血因子Ⅹ为0.27.考虑为头孢米诺钠致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缺乏症.立即停用头孢米诺钠并给予维生素K110 mg、1次/d肌内注射.3 d后复查,PT 11.0 s,PTA 1.12,INR 0.94,凝血因子Ⅱ活动度为0.83,凝血因子Ⅶ为0.73,凝血因子Ⅹ为0.8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携带blaNDM-1碳青霉烯类耐药雷极普罗威登斯菌耐药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雷极普罗威登斯菌的耐药表型、耐药机制、传播方式及同源性.方法 对分离自重症监护病房 (ICU) 的17株雷极普罗威登斯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耐药基因筛选、NP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 (PFGE) 、质粒可移动性及复制子分型分析.结果 17株雷极普罗威登斯菌均携带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blaNDM-1.对厄他培南、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美唑、哌拉西林、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呋喃妥因的耐药率为100.00%, 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曲南的耐药率为88.23%.PFGE同源性分析显示17株雷极普罗威登斯菌中有15株为ICU主要流行株;质粒分析显示blaNDM-1存在于~160 kb接合性质粒上, 复制子Inc分型为A/C型, 质粒携带多种耐药基因, 除对环丙沙星和呋喃妥因敏感外, 介导对碳青霉烯类、头孢类、头霉素类、磺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高水平耐药.结论 携带blaNDM-1的雷极普罗威登斯菌多重耐药, 临床抗感染治疗难度较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