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的建立与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考察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与噁唑酮(OXZ)诱导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生理病理变化,为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开发研究中动物模型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连续7周交替饮用含1%DSS饮用水以及动物正常饮水诱导C57BL/6N小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OXZ腹部涂抹致敏后,用40%乙醇溶解灌肠诱导Balb/c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建立后,通过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脏器指数、血液学检查、结肠组织HE染色、ELISA法检测TNF-α、INF-γ以及IL-10表达水平评价造模效果并对两种模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经DSS及OXZ诱导的小鼠结肠炎(UC)模型中,模型组小鼠均出现体质量下降、稀便以及便血等UC临床症状,DAI评分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小鼠胸腺指数显著减低(P<0.01)、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1)、结肠长度明显缩短(P<0.01).血液学检查以及相关炎症因子检测结果均可见模型组小鼠发生炎症反应;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模型组小鼠结肠出现溃疡、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特征.结论 两种方法均可以诱导溃疡性结肠炎,但小鼠的生理状态与结肠病理变化有所不同,在实际实验中应根据研究目的以及药物治疗特点选择合适的模型开展实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锌指蛋白CXXC5通过调节肠上皮细胞的增殖修复以控制肠炎的发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CXXC5在炎症性肠病中的潜在功能.方法 利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检测野生型对照小鼠和CXXC5基因敲除小鼠对DSS的敏感性,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了肠道上皮细胞增殖、炎症因子表达和细胞增殖相关通路的激活.结果 发现CXXC5基因敲除小鼠比野生型对照小鼠更敏感,呈现严重的肠道组织损伤和高致死率.我们进一步发现CXXC5基因敲除小鼠的肠上皮细胞增殖在修复期非常低,而对照小鼠的肠上皮细胞则大量增殖.虽然炎症因子的表达在2组小鼠中相当,但是我们发现c-MYC蛋白在CXXC5基因敲除小鼠的肠上皮细胞中表达量明显偏低,这可能导致了细胞增殖的减少.结论 证明CXXC5能够抑制炎症性肠病的发生,促进肠上皮细胞的损伤修复,因此是控制肠炎发生的一个重要调控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中SHP2的表达及其作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结肠组织中含C-Src同源序列的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2(SHP2)的表达,探讨SHP2在UC病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30只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SHP2组各10只.模型组和SHP2组饮用4% DSS制作急性UC模型,正常组饮用高压过的饮用水.造模第1天,正常组、模型组、SHP2组分别注射腺病毒稀释液、腺病毒空载体、腺病毒SHP2突变载体.每天记录小鼠体质量、腹泻及便血情况,使用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量表评价肠道临床炎症严重程度.饲养至20 d处死小鼠,取结肠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进行组织学评分,采用阿尔新蓝染色法检测杯状细胞数量.收集小鼠心脏血,ELISA法检测血清炎性因子COX-2、IL-6、TNF-α水平.取结肠组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肠组织中SHP2、p-P65、p-STAT3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Ki67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DAI评分、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均升高,杯状细胞数量减少,血清COX-2、IL-6、TNF-α水平及结肠组织中p-P65、p-STAT3、Ki67表达水平均升高(P均<0.05或<O.O1);与模型组比较,SHP2组DAI评分、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均降低,杯状细胞数量增加,血清COX-2、IL-6、TNF-α水平及结肠组织中p-P65、p-STAT3、Ki67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或<0.01).结论 急性UC小鼠结肠组织中SHP2表达升高;SHP2可能是通过介导NF-κB/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调节炎性因子COX-2、IL-6、TNF-α释放,导致黏膜损伤,促进UC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柠檬苦素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探讨柠檬苦素(limonin)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致实验性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将20只8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柠檬苦素组和5-氨基水杨酸组,每组5只.正常的小鼠每日给予蒸馏水饮用,其余各组小鼠给予30 g/L DSS连续饮用7d后,继续饮用正常水3d,诱导小鼠急性UC模型.药物治疗组小鼠分别灌胃给予柠檬苦素和5-氨基水杨酸的剂量为50和50 mg/(kg·d),每日1次,连续灌胃治疗10 d.实验终点时,分析实验动物的体质量变化、结肠长度、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及细胞核转录因子kappa B(NF-KB)的蛋白表达.结果发现:与模型组比较,柠檬苦素可显著改善DSS诱导的小鼠急性结肠炎症状,包括体质量降低、结肠长度缩短、稀便和血便等,减轻小鼠急性结肠炎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和肠黏膜坏死.此外,柠檬苦素亦可以降低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细胞核内NF-κB p65蛋白表达,抑制NF-κB p65的激活.柠檬苦素通过抑制NF-κB p65的激活,缓解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症,发挥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株人源假小链双歧杆菌缓解小鼠DSS致溃疡性结肠炎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肠道菌群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发生发展中十分重要,通过补充有益菌预防和治疗IBD是有潜力的手段.因此,仍需发现和筛选更多能够改善IBD的益生菌.假小链双歧杆菌C95菌株是从一名肥胖儿童膳食干预后的粪便样品中分离而来,己被证明在宿主慢性炎症降低及相关的肥胖等表型改善中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探究C95菌株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致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疾病表型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给DSS处理的小鼠补充灌胃C95菌株后,小鼠的体重损失、疾病活动指数增加和结肠缩短等指标得到显著的改善.另外,补充C95菌株小鼠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显著下降.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主坐标分析证明C95菌株明显改变了小鼠的肠道菌群整体结构,并且在门和属水平的肠道菌群组成也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我们通过随机森林模型鉴定出67个响应C95菌株的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其中50个OTU的丰度在C95组中显著降低;8个OTU的丰度显著增加.综上,假小链双歧杆菌C95菌株缓解了小鼠的DSS致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并改变了其肠道菌群.这些发现预示C95菌株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发挥抗炎效果,并可能作为新型潜能益生菌应用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株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特异性影响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编辑人员丨2023/8/5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有密切关系.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是一种能够专一性地降解肠道黏蛋白的细菌,其在IBD患者以及动物模型肠道中丰度的显著改变暗示其可能影响IBD的发生发展.本研究采用两株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人源ATCC菌株和鼠源139菌株,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诱导的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探究两株菌对于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生理表型以及肠道菌群影响.研究发现灌喂ATCC菌株的小鼠在实验后期体重、结肠长度显著小于DSS对照小鼠,同时有着更高的DAI指数以及结肠组织学评分.而灌喂139菌株的小鼠表型与DSS对照小鼠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TCC菌株显著抑制了小鼠急性结肠炎的恢复,而139菌株没有.在肠道菌群方面,ATCC菌株以及139菌株均显著改变了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通过稀疏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sparse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sPLS-DA)鉴定出24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响应ATCC菌株,19个OTU响应139菌株,而其中只有6个OTU对两株菌均有响应.综上所述,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菌株对于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以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存在菌株特异性,强调了在菌株水平研究肠道菌群与IBD的关系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薏苡附子败酱散对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从肠道菌群的角度探索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24只雄性SPF级C75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中药组4个组别,通过自由饮用3%DSS溶液的方法制作急性UC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中药组予以1.048 g/mL的薏苡附子败酱散溶液,阳性药对照组予以0.031 g/mL的嗜酸乳杆菌(益君康)溶液,空白组和模型组予以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7d的治疗结束后处死所有小鼠,取小鼠结肠组织和肠内容物.实验过程中监测小鼠的体质量、精神等一般情况,进行DAI评分,HE染色法在光镜下观察小鼠肠道病理变化,进行HS评分.提取肠道菌群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16S rDNA V4区进行测序分析,并采用PCR荧光定量技术对肠道菌群中的乳杆菌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模型组小鼠DAI评分明显高于空白组(t=4.137 0,P=0.000 4),药物干预后,中药组和阳性药对照组DAI评分明显下降(t=2.240 3,P=0.035 0;t=2.081 6,P=0.048 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理HS评分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其余组别小鼠HS评分均明显降低(空白组:t=5.452 8,P=0.000 2;中药组:t=3.117 1,P=0.009 8;阳性药对照组:t=3.306 2,P=0.007 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和丰度均明显降低,药物干预后菌群多样性和丰度提高,模型组致病菌丰度较高,药物治疗后可增加有益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PCR荧光定量检测乳杆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其余组别小鼠肠道中乳杆菌含量均明显增加(空白组:t=3.871 8,P=0.002 6;中药组:t=2.224 3,P=0.048 0;阳性药对照组:t=2.976 4,P=0.012 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阳性药对照组和中药组之间未见明显区别(t=2.007 0,P=0.070 0).结论 薏苡附子败酱散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增加物种多样性,改善和恢复有益菌和有害菌的丰度比例,从而发挥对急性UC的治疗作用,其中乳杆菌发挥了明显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RNA测序与16S rRNA测序技术探究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生物学基础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基于RNA测序与16S rRNA(Small subunit ribosomal RNA)测序技术的生物学基础.方法: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采用DSS诱导建立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自由饮用2.5%的DSS水溶液8 d后,通过体质量、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长度、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评估造模情况;小鼠结肠组织进行高通量RNA测序,分析筛选核心关键信号通路并进行Western blot验证;收集肠道内容物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并探究对肠道微生物结构和功能潜在改变的影响;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方法对肠道微生物群与免疫炎症因子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小鼠体质量、结肠长度均显著降低(P<0.01),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加剧;分析转录组测序结果,富集到NF-κB、TNF等关键信号通路,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F-κB(p65)、IL-6、TNF-α和TLR4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或P<0.01),结果与测序结果表达趋势基本一致;与正常对照相比,模型对照组小鼠肠道菌群的群落多样性和丰富性均明显降低,有益菌如乳酸杆菌、毛螺科等被耗竭,而埃希氏-志贺氏菌、葡萄球菌等有害菌大量富集(P<0.05或P<0.01);有害细菌的富集与结肠炎中促炎细胞因子和免疫炎症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呈正相关,有益菌的变化与基因表达呈负相关.结论:DSS可能是通过激活TLR/NF-κB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而诱导小鼠患病,且免疫炎症因子的表达与肠道微生物群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布地奈德脂质体温敏凝胶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药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布地奈德脂质体温敏凝胶剂(Bud-Lip-TSG)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致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昆明小鼠的药效作用.方法:建立DSS诱导的小鼠UC模型.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Bud-Lip-TSG低、中、高剂量组.测定小鼠给药前后疾病活动指数(DAI)、肠黏膜损伤评分(CMDI)、脏器指数、结肠组织病理评分,血清中IL-6、IL-10水平,结肠组织中的TNF-α、IL-10、髓过氧化酶(MPO)水平变化.结果:Bud-Lip-TSG各剂量组小鼠的DAI评分、CMDI、结肠组织病理评分、脾脏指数降低;结肠长度、结肠湿质量、结肠指数增加;各给药组结肠组织中IL-10显著升高,TNF-α水平、MPO活力显著降低,;Bud-Lip-TSG高剂量组血液中IL-6显著降低、IL-10显著升高,Bud-Lip-TSG中、高剂量组胸腺指数显著增加.结论:Bud-Lip-TSG可改善模型小鼠UC症状,对结肠黏膜有修复作用,可改善炎症因子的表达失衡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YAP蛋白通过激活STAT3调控肠上皮细胞增殖在DSS诱导肠炎及相关肠癌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肠道慢性、易复发的非特异性炎症,肠上皮修复障碍是其重要的生物学特点,促进肠上皮愈合达到内镜下黏膜愈合是UC的最终治疗目标.Yes相关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YAP)是影响器官发育、组织生长及肿瘤发生的重要辅助转录因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YAP在肠黏膜修复中的作用,这对于靶向治疗UC及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究YAP调控肠黏膜上皮细胞增殖、修复及肠炎相关肿瘤(colitis associated cancer,CAC)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使用3%葡聚糖硫酸钠盐(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连续诱导5 d构建小鼠急性肠炎模型.构建YAP过表达(YAPWT)及阴性对照(NC)的慢病毒载体,分别腹腔注射入DSS小鼠体内,于DSS诱导5 d及撤除DSS后正常饮水的5 d(5+5 d)脊椎脱臼处死小鼠,取结肠测量其长度,选择近肛管1~2 cm肠管行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印迹法分析.构建YAP过表达的肠上皮细胞系及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小干扰RNA(si-STAT3),用蛋白质印迹法探究YAP对STAT3的调控方式;用功能学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和划痕实验研究YAP调控STAT3在肠上皮细胞增殖中的作用;通过蛋白质免疫共沉淀探究YAP与STAT3的相互作用.结果:DSS炎症诱导导致YAP在肠上皮细胞中表达显著降低,相对于NC小鼠,过表达YAP促进了小鼠在DSS炎症损伤后肠黏膜的修复,表现为肠上皮的结构更为完整,黏膜中炎性细胞的数量减少.蛋白质印迹法、功能学实验及免疫共沉淀结果表明:细胞核中的YAP在DSS撤除后的2 h显著高表达,同时伴随STAT3及磷酸化STAT3(phosphorylated-STAT3,p-STAT3)高表达;YAP过表达上调STAT3、p-STAT3及其转录靶基因细胞-骨髓细胞瘤病毒癌基因(cellular-myelocytomatosis viral oncogene,c-Myc)和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cell cycle protein D1,Cyclin D1)的表达,且促进肠上皮细胞的增殖及伤口"愈合".然而,在过表达YAP的基础上沉默STAT3则c-Myc及Cyclin D1表达降低,细胞增殖能力被逆转.蛋白质免疫共沉淀结果表明YAP和STAT3可以在细胞核内直接结合,促进STAT3的转录表达.在CAC发生过程中,过表达YAP细胞质磷酸化突变体下调STAT3的表达,抑制CAC的发生.结论:YAP通过激活STAT3调控肠上皮细胞增殖,促进DSS急性炎症小鼠的肠黏膜修复,YAP可作为UC肠黏膜修复的重要治疗靶点.然而,长期、过度的YAP激活可导致CAC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