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鼠李糖乳杆菌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小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建立小鼠免疫治疗相关(irAE)结肠炎模型,探讨鼠李糖乳杆菌(LGG)对irAE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C57BL/6小鼠分为葡聚糖硫酸钠(DSS)组3只、DSS+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组4只,DSS+抗PD-1+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组4只、DSS+抗PD-1+抗CTLA-4+LGG组4只,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和菌群干预。通过体重下降、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长度、结肠组织病理评分,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结肠组织炎性细胞因子,免疫组化染色CD4 +、CD8 +和FoxP3 +调节T细胞。 结果:与DSS组比较,DSS+抗PD-1+抗CTLA-4组小鼠第9天体重[(87.40±1.79)%比(94.57±0.53)%]和结肠长度[(5.33±0.27)cm比(6.63±0.12)cm]较低( P<0.05),DAI评分(2.66±0.24比0.89±0.48)、结肠组织病理评分(12.50±1.04比5.67±0.3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6.73±1.68比0.91±0.40)较高( P<0.05);CD8 +T细胞(156.80±8.84比89.00±6.66)和FoxP3 +调节性T细胞(Treg)(103.80±2.66比48.33±3.18)较多( P<0.05)。与DSS+抗PD-1+抗CTLA-4组比较,DSS+抗PD-1+抗CTLA-4+LGG组小鼠DAI评分(1.83±0.17比2.66±0.24)、结肠组织病理评分(8.75±0.63比12.50±1.04)、炎性因子TNF-α(1.32±0.18比6.73±1.68)均较低( P<0.05);CD8 +T细胞较少(97.75±3.75比156.80±8.84, P<0.01),FoxP3 +Treg细胞较多(126.00±8.33比103.80±2.66, P=0.046)。 结论:DSS联合抗PD-1和抗CTLA-4成功构建小鼠irAE结肠炎模型,补充LGG通过调节Treg细胞减轻irAE结肠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环指蛋白152对NO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探讨环指蛋白152(RNF152)在结肠炎相关结肠癌(CA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联合应用氧化偶氮甲烷(AOM)和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C57BL/6小鼠,建立CAC发生发展4个阶段(分别为正常上皮组织、炎症恢复期、轻度不典型增生、腺癌)的小鼠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不同阶段小鼠结肠组织中RNF152 mRNA的表达。利用人结直肠癌RKO细胞建立稳定高表达RNF152的细胞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NF152高表达对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cl-XL的表达。使用NO自由基供体DETA NONOate处理细胞,比较RNF152高表达对NO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AOM和DSS联合使用能有效地模拟人类CAC的病程,AD3组小鼠成瘤率为100%。CAC小鼠模型的结肠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显示,RNF152 mRNA的表达水平随着结肠癌的发生发展逐步降低。RT-qPCR检测结果显示,腺癌组结肠组织中RNF152 mRNA的表达水平为1.23±0.18,高于对照组结肠组织(0.52±0.08, P<0.01)。RNF152稳定高表达的RKO-RNF152细胞中,sub-G1期细胞比例[(3.6±0.4)%]高于RKO-PCDB细胞[(1.8±0.1)%, P<0.01],Bcl-XL和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DETA NONOate处理后,RKO-RNF152细胞的凋亡比例为(31.2±3.1)%,高于RKO-PCDB细胞[(14.2±2.1)%, P<0.001]。 结论:RNF152的表达降低与CAC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了CAC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Akkermansia muciniphila对葡聚糖硫酸钠溶液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探究Akkermansia muciniphila(AKK)对葡聚糖硫酸钠溶液(DSS)诱导的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无特定病原体(SPF)级C57BL/C雄性小鼠30只,依次分为空白组、结肠炎组、AKK+结肠炎组。观察每组小鼠的日常活动量、排便情况,选择疾病活动指数(DAI)进行疾病活动度评估,收集粪便行粪便做隐血试验等,在建模结束7 d后采用断头法处死小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苏木精-伊红(HE)检测结肠病理结构,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黏膜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1的表达,二喹啉甲酸(BCA)法测定结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的浓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统计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LSD- t或Tamhane’s T2法进行显著性分析。 结果:第3、7、21天空白组的体重分别为(17.01±1.30)、(19.77±1.85)、(21.07±1.80) g,结肠炎组的体重分别为(15.67±0.65)、(13.66±0.62)、(11.72±0.53) g,AKK+结肠炎组的体重分别为(15.74±1.43)、(15.14±1.31)、(13.37±1.46) g,第3天结肠炎组的体重有低于AKK+结肠炎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D- t=0.133, P>0.05),第7天及第21天时结肠炎组及AKK+结肠炎组体重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LSD- t=10.061、15.272, P<0.01),结肠炎组低于AKK+结肠炎组(LSD- t=2.436、2.706, P<0.05)。第3、7、21天空白组的DAI指数均为0,结肠炎组的DAI指数分别为1.25±0.06、2.26±0.13、3.13±0.08,AKK+结肠炎组的DAI指数分别为0.89±0.43、1.53±0.05、2.45±0.10,AKK+结肠炎组DAI评分低于结肠炎组(LSD- t=3.242、20.444、2.027, P<0.05)。HE结果显示结肠炎组隐窝排列不规则、炎症细胞浸润、肠腺水肿,AKK菌灌胃后,结肠水肿和出血减轻,肠腺结构清晰,空白组、结肠炎组、AKK+结肠炎组的病理评分分别为(0.76±0.03)、(4.07±0.05)、(2.82±1.03)分,AKK+结肠炎组高于空白组、低于结肠炎组(LSD- t=13.208、5.985, P<0.05)。结肠炎组中IL-1β、IL-6、TNF-α分别是(8.61±3.06)、(5.58±2.23)、(55.68±18.57) pg/ml,明显高于空白组(Tamhane’s T2=6.584、7.175、9.239, P<0.01),与结肠炎组相比,AKK+结肠炎组IL-1β、IL-6、TNF-α表达下降,分别是(5.51±2.32)、(3.12±0.89)、(20.94±8.05) pg/ml(Tamhane’s T2=3.047、3.667、6.617, P<0.05)。结肠炎组中Occludin-1、D-乳酸、DAO分别是(615.56±41.87) ng/ml、(4.37±0.15) μg/ml、(8.93±0.07) ng/ml,明显高于空白组(Tamhane’s T2=19.059、36.071、23.676, P<0.01),与结肠炎组比较,AKK+结肠炎组Occludin-1、D-乳酸、DAO分别是(887.55±42.48) ng/ml、(3.57±0.20) μg/ml、(7.41±0.07) ng/ml。与结肠炎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mhane’s T2=14.421、47.183、1.020, P<0.01)。 结论:AKK菌可降低IL-1β、IL-6、TNF-α含量,通过调控Occludin-1等结肠紧密连接蛋白,从而降低结肠炎的严重程度,增强结肠的屏障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低聚果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探讨水溶性膳食纤维低聚果糖(FOS)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为UC的治疗寻找新的药物选择。方法:采用4%葡聚糖硫酸钠诱导7 d建立UC小鼠模型,将6~8周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饮用蒸馏水;模型组给予4%葡聚糖硫酸钠;FOS组在4%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同时给予20 mg/mL的FOS灌胃;每日监测小鼠体重、粪便性状及便血情况,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实验结束后,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改变,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肠道中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Occludin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降低、DAI评分升高;而FOS组小鼠体重高于模型组,DAI评分低于模型组( 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长度缩短[(7.52±0.41)cm比(5.48±0.19)cm],组织病理学评分增高(0.53±0.38比3.51±0.18);而FOS组小鼠结肠长度[(6.82±0.63)cm]长于模型组,病理学评分(2.33±0.63)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模型组小鼠ZO-1、Claudin-1、Occludin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 P<0.05);而FOS组小鼠均较模型组增高( P<0.05)。 结论:FOS能够减轻UC小鼠体重下降症状,降低其DAI评分,改善结肠组织炎症,上调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Occludin的表达,保护肠黏膜屏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地榆通过影响PPARG和SLC7A11/GPX4表达减轻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损伤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探究地榆(Sanguisorbae Radix,SR)改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方法 利用R语言对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GSE92415数据集进行溃疡性结肠炎(UC)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并结合FerrDb数据库,获得UC相关铁死亡特征基因.对特征基因进行蛋白互作分析(PPI)和相关性分析,筛选UC铁死亡核心基因.构建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UC小鼠模型,并灌胃给予SR水提物9 d,记录疾病活动指数(DAI)和结肠长度,采用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结肠组织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生化试剂盒检测脂质过氧化因子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结肠组织闭锁小带蛋白1(ZO-1)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G)、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PX4)蛋白表达.结果 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得到9个UC相关铁死亡特征基因,其中核心基因为PPARG.相关性分析发现PPARG与铁死亡高度相关.结合生物信息学筛选结果,探讨SR改善小鼠UC的机制,实验结果发现,SR可降低UC小鼠DAI值,缓解结肠缩短,改善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对TNF-α、IL-6、MDA、GSH水平有显著回调作用,并可提高结肠组织PPARG、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结论 铁死亡与UC密切相关,SR可通过影响PPARG和SCL7A11/GPX4蛋白,进而改善UC小鼠结肠上皮损伤和功能障碍,为UC治疗策略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表达Elafin的益生菌Nissle 1917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构建能够表达人重组蛋白Elafin的益生菌大肠杆菌Nissle 1917(EcN),并探讨其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急性小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方法:构建带有Elafin基因的重组质粒,将其转入感受态EcN,构建能够表达Elafin蛋白的益生菌EcN-Elafin。通过Western印迹证实该益生菌在体外成功表达Elafin。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PBS组)、结肠炎组(DSS组)、野生型EcN(EcN-WT)治疗结肠炎组(EcN-WT组)、EcN-Elafin治疗结肠炎组(EcN-Elafin组)。每天同一时间测量小鼠体重、观察小鼠排便情况及计算疾病活动度指数(DAI)。小鼠处以安乐死后测量结肠长度,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组织病理学评分比较各组肠黏膜炎症程度,流式细胞术检测结肠固有层浸润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结肠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及趋化因子CXCL-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在EcN-Elafin的培养基上清和菌体沉淀中均能检测到Elafin蛋白。与DSS组相比,EcN-Elafin组和EcN-WT组小鼠体重减轻状况和DAI评分均明显改善。EcN-Elafin组小鼠结肠长度显著长于DSS组。EcN-Elafin组结肠炎组织学评分显著低于DSS组(5.3±2.3比9.3±1.4, P<0.05)。与DSS组小鼠相比,EcN-Elafin组小鼠结肠固有层浸润的中性粒细胞[(8.65±1.49)% 比(17.60±2.16)%, P<0.01]和巨噬细胞[(3.79±0.26)% 比(5.73±0.45)%, P<0.01]比例均显著降低。EcN-Elafin组和EcN-WT组结肠中TNF-α、IL-6、和CXCL-1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DSS组。 结论:表达Elafin的益生菌EcN-Elafin能够显著减轻DSS诱导的急性小鼠结肠炎,对肠黏膜炎症具有保护作用,为临床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经济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炎症性肠病小鼠不同进展时期肠道巨噬细胞的亚群变化
编辑人员丨21小时前
目的:建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炎症性肠病(IBD)模型,分析不同时期肠道炎症改变及巨噬细胞亚群变化,为IBD的治疗寻找新靶点。方法:将30只6~8周雄性C57BL/6小鼠简单随机分为对照组、急性活跃期组、组织消退期组。后2组连续5 d饮用25 g/L DSS建立IBD模型,5 d后更换为滤过除菌水,分别在第10天和第15天处死小鼠。对小鼠结肠炎症进行评估,包括体质量、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长度变化、病理组织学及其评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肠道巨噬细胞亚群变化。结果:急性活跃期组小鼠结肠炎症较对照组明显严重,组织消退期组小鼠结肠炎症减轻。急性活跃期组小鼠结肠长度为(5.94±0.40) cm,较对照组[(7.25± 0.29) cm]明显缩短,组织消退期得到轻微改善[(6.87±0.95)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急性活跃期小鼠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53.40±6.58、117.69±30.78、2.52±0.2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13、1.00±0.39、1.00±0.10);组织消退期IL-1β、IL-6、TNF-α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2.51±0.13、5.43±0.51、1.73±0.14,均明显低于急性活跃期组(均 P<0.05);组织消退期抗炎细胞因子TGF-β表达水平为2.41±0.17,明显高于急性活跃期组(0.94±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IBD进展过程中,小鼠肠黏膜固有层存在三群巨噬细胞,其中成熟度最低的F4/80 lowCD 64-MHCⅡ -亚群巨噬细胞在IBD活跃期数量显著升高,占比为(10.68±4.62)%,在消退期数量减少并恢复至正常水平,占比为(4.63±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巨噬细胞在IBD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成熟发育受阻可能是IBD活跃期炎症损伤的主要原因,而针对巨噬细胞亚群转化可能成为IBD治疗的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1小时前
-
18α甘草次酸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1小时前
目的:探究18α甘草次酸(18α-GA)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保护作用,为18α-GA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方法:将4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DSS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18α-GA高、中、低剂量组,每组8只,5组小鼠均采用3% DSS溶液连续喂养7 d建立急性UC动物模型,同时各组分别每天腹腔注射100 mg/kg生理盐水、100 mg/kg柳氮磺吡啶、40 mg/kg 18α-GA、20 mg/kg 18α-GA、10 mg/kg 18α-GA。每天测量并记录小鼠的体重,评估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第8天处死小鼠,取小鼠结肠测量其长度;切片观察结肠黏膜并进行病理学评分;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结肠组织中IL-1β含量。结果:与DSS模型组比较,18α-GA高、中剂量组第7天时的体重减轻幅度明显更小(均 P<0.05);结肠长度更长(均 P<0.05),结肠黏膜病理学评分明显更低(均 P<0.05);结肠组织中GSDMD、cleaved-caspase1及IL-1β的表达显著更低(均 P<0.05);18α-GA高剂量组DAI评分更低( P<0.05);结肠组织中NLRP3表达更低( P<0.05)。 结论:18α-GA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激活,改善DSS诱导的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1小时前
-
IL-28B对小鼠结肠炎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1小时前
目的:研究IL-28B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作用和机制。方法:35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SS组以及IL-28B治疗组(1.25 μg、2.5 μg和5 μg),每组7只。DSS组与IL-28B治疗组饮用2.5% DSS。从第3天开始,IL-28B治疗组每天腹腔注射相应剂量IL-28B,DSS组注射PBS。造模期间,每天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第8天处死小鼠,取小鼠外周血、脾脏、肠系膜淋巴结和结肠组织;观察小鼠结肠组织损伤、测量长度和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织中免疫细胞的变化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或结肠组织中炎性因子IL-12、IL-10、IL-1β、IL-6、IL-4和IL-13的表达水平。结果:与DSS组比较,2.5 μg IL-28B治疗组DAI评分降低[(9.40±1.67) vs (3.50±1.73)]、结肠长度较长[(5.16±0.61) cm vs (6.91±0.60) cm]、组织病理学评分降低[(7.33±0.58) vs (4.33±0.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与DSS组比较,2.5 μg IL-28B治疗组外周血和脾脏中巨噬细胞比例降低[外周血:(21.39±3.21)% vs (15.63±2.98)%;脾脏:(3.03±0.28)% vs (2.05±0.48)%; P均<0.05];结肠中M2型巨噬细胞平均荧光强度显著增加[(1 361.00±293.40) vs (2 074.00±87.61), P<0.05]。与DSS组比较,2.5 μg IL-28B治疗组结肠组织中IL-12和血清中IL-1β表达降低[IL-12:(31.72±6.92) pg/mg vs (5.41±3.41) pg/mg;IL-1β:(48.01±16.13) pg/ml vs (12.27±6.26) pg/ml; P均<0.01],结肠组织中IL-10、IL-4和IL-13表达显著升高[IL-10:(184.70±46.82) pg/mg vs (444.30±157.80) pg/mg;IL-4:(2.23±0.27) pg/mg vs (3.64±0.80) pg/mg;IL-13:(11.79±0.99) pg/mg vs (22.59±1.92) pg/mg; P均<0.05]。 结论:IL-28B可能通过增加IL-4和IL-13的分泌调控巨噬细胞的分化及调节炎性因子的表达缓解小鼠急性肠炎的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1小时前
-
黏附侵袭性大肠埃希菌LF82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1小时前
目的:探讨黏附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E. coli)LF82菌株对UC小鼠肠道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24只清洁级C57BL/6小鼠分为菌株UC组、UC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8只。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UC模型,造模前1周,给予菌株UC组小鼠1×10 9 CFU E. coli LF82菌株灌胃,使菌株定植。通过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大体形态损伤评分、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组织病理学表现等比较 E. coli LF82对UC小鼠结肠炎症的作用。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3组小鼠结肠组织超微结构和细胞骨架F-肌动蛋白的变化,采用过碘酸希夫反应(PAS)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评估结肠黏液分泌能力和纤维化程度。采用 t检验、最小显著差异法、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菌株UC组小鼠造模第4、5、6、7天DAI评分均高于UC组[分别为(2.53±0.38)分比(2.01±0.53)分、(3.02±0.62)分比(2.67±0.24)分、(3.13±0.61)分比(2.20±0.24)分、(3.27±0.28)分比(2.20±0.6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37、2.25、9.56、10.24, P均<0.05)。菌株UC组小鼠结肠的大体形态损伤评分高于UC组[(6.17±1.94)分比(2.83±0.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5, P<0.05)。菌株UC组小鼠CMDI和结肠黏膜MPO活性均高于UC组[(16.80±2.79)分比(11.80±3.11)分、(729.3±77.5) U/mg比(594.4±31.9) U/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3;均值差值为134.82,95% CI 72.12~197.51; P均<0.05)。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结果显示,菌株 E. coli LF82可侵入小鼠肠上皮下,引起结肠组织进一步损伤,使结肠骨架蛋白F-肌动蛋白分布状况发生改变。PAS染色结果显示,菌株UC组和UC组PAS阳性细胞百分比低于健康对照组[(32.40±8.02)%、(41.90±8.99)%比(57.70±1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7.63, P<0.01),菌株UC组PAS阳性细胞百分比低于U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值差值为-9.50,95% CI -18.33~-0.67, P<0.05)。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菌株UC组结肠黏膜绒毛上皮部分被破坏,胶原纤维增生严重;菌株UC组和UC组胶原纤维面积比高于健康对照组[(51.83±5.78)%、(37.11±5.59)%比(15.41±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6.72, P<0.01);菌株UC组胶原纤维面积比高于U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值差值为14.83,95% CI 8.91~20.76, P<0.05)。 结论:E. coli LF82可加重DSS诱导的UC小鼠结肠炎症,导致结肠超微结构和细胞骨架发生改变,还可降低小鼠结肠黏液分泌能力,增加结肠组织纤维化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1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