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卵巢早衰特异性变异关联的生物学过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卵巢早衰(POF)特异性变异关联的生物学过程。方法:通过对来自2个家系的3个POF患者和7个健康对照的全外显子组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筛选获得的POF特异性单核苷酸变异(SNVs)以及对应的基因进行生物学功能富集与蛋白互作分析。结果:262个疾病特异性变异对应基因显著富集在多个GO功能条目下,如在生物学过程集合中的嗜同性细胞黏附( P=1.28E-3)、细胞黏附( P=3.56E-3)、转录的正调节( P=9.41E-3)、消化道发育( P=0.011)、Notch信号通路( P=0.018)、钙离子跨膜转运( P=0.021)、细胞对氧气水平降低的反应( P=0.026)等,在细胞组分集合中的质膜( P=2.58E-4)、细胞前缘( P=0.014)、中心粒( P=0.016)、动力蛋白复合物( P=0.033)、突触后致密区( P=0.035),在分子功能集合中的转录因子活性( P=5.04E-3)、肌动蛋白结合( P=6.03E-3)、钙离子结合( P=0.008)、核小体组蛋白结合( P=0.039)、碳水化合物结合( P=0.048)等。其次262个基因显著富集在多个KEGG生物信号通路中,如背腹轴形成( P=4.09E-4)、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 P=0.017)、血管加压素调节的水重吸收( P=0.020)、Notch信号通路( P=0.025)、亨廷顿病( P=0.042)。另外对262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结果显示 MYC、 FOXO1、 CREBBP、 NOTCH2及 HES1等包含在互作网络中的核心基因组成的较强网络簇中。 结论:POF特异性的遗传学变化可能通过导致卵巢发育生物学过程及卵巢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的活性改变,从而促进POF的发生。这些证据可以为POF的遗传发病机制进一步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奥扎格雷钠和长春西汀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和长春西汀联合高压氧(HBO)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72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1∶1∶1抽签法分为A、B、C、D组,每组43例;A组采用奥扎格雷钠治疗,B组采用长春西汀治疗,C组采用长春西汀和奥扎格雷钠治疗,D组采用长春西汀和奥扎格雷钠联合HBO治疗。观察4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4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氧化应激因子如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脑损伤反应因子如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神经血管生长因子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D组总有效率(93.0%)明显高于C组(83.7%), C组总有效率(83.7%)明显高于B组(74.4%)和A组(7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D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C组,MoCA评分高于C组;C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A、B组,MoCA评分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D组患者血清MDA水平明显低于C组,SOD水平高于C组;C组患者血清MDA水平明显低于A、B组,SOD水平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D组患者血清sICAM-1和M-CSF水平明显低于C组,C组患者血清sICAM-1和M-CSF水平明显低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D组患者血清BDNF、VEGF水平明显高于C组,C组患者血清BDNF、VEGF水平明显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奥扎格雷和长春西汀联合HBO能明显提高ACI患者的临床疗效,其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脑损伤反应因子、氧化应激因子及促神经血管生长因子的水平而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胎儿弯曲菌龟亚种中国分离株的种群结构、毒力基因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胎儿弯曲菌龟亚种( Campylobacter fetus subsp. testudinum, Cft)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对本实验室2010—2022年收集的15株胎儿弯曲菌龟亚种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合GenBank公布的全球 Cft基因组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MLST-GrapeTree分析 Cft的群体遗传结构;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cgSNP)构建 Cft的系统发育树,rhierBAPS确定其种群结构;CARD、ResFinder及VFDB注释 Cft的耐药及毒力基因; E-test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参考CLSI-M45空肠/大肠弯曲菌药敏标准进行结果解释。 结果:基于基因组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分析,共纳入全球41株 Cft基因组信息,其中人类来源24株,动物来源13株,未知来源4株。流行病学资料显示,24株人类来源菌株中,20株感染对象为黄种人,1例为白种人(配偶是亚裔),其余未知,差异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13株动物来源菌株均分离自爬行动物,包括龟类6株、蛇类4株、蜥蜴类3株。MLST分型显示,中国分离株以ST46为主要序列型,美国则以ST15为主要序列型;Grapetree显示,中国分离株的遗传多态性高于美国分离株;通过cgSNP及BAPS重建的系统发育发现全球 Cft构成6个种群,中国分离株呈散在分布且与动物源菌株亲缘关系密切;美国分离株相对较集中(SC3),且以ST15克隆传播为主;毒力基因分析显示,与鞭毛、糖基化系统及黏附素相关的毒力基因在 Cft中携带率为100.00%,而与侵袭性相关的Ⅳ型分泌系统 virB4、 virB9、 virD4因子及 tetO外排泵基因均存在于新发现的ST74中;15株中国分离株的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 Cft对环丙沙星耐药率为46.67%,对红霉素敏感性为100.00%。 结论:全球 Cft的群体结构呈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态性且感染人群多伴有基础免疫性疾病,其感染可能与食入或接触爬行类动物有关;本次研究发现的中国临床分离株主要流行型为ST46及新发现ST74型别,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内镜下闭合穿孔缝合术治疗价值探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行内镜下闭合穿孔缝合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山西省文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85例,其中30例行单钳道内镜下闭合穿孔缝合术(观察组),55例行传统开腹修补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临床疗效、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前后应激指标血清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和焦亡指标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8(IL-18)、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VCAM-1)水平;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Visick分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67%(29/30)比80.00%(4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45, 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20.38 ± 5.39) ml比(63.98 ± 10.35) ml、(20.88 ± 4.27) h比(39.98 ± 5.81) h、(58.03 ± 10.34) h比(76.02 ± 14.27) h、(6.04 ± 1.21) d比(8.74 ± 2.0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血清Cor、E、NE、NLRP3、caspase-1、IL-18和sVCAM-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54.73 ± 8.57) μg/L比(87.46 ± 10.53) μg/L、(25.15 ± 4.21) μg/L比(37.08 ± 5.17) μg/L、(29.38 ± 4.09) μg/L比(46.85 ± 6.26) μg/L、(6.53 ± 1.17) μg/L比(7.86 ± 1.23) μg/L、(15.35 ± 2.23) μg/L比(18.73 ± 2.54) μg/L、 (239.32 ± 31.19) ng/L比(275.68 ± 36.07) ng/L、(24.97 ± 5.61) nmol/L比(33.61 ± 7.19) 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3%(1/30)比20.00%(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45, P<0.05)。随访18个月,两组患者Visick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单钳道内镜下闭合穿孔缝合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疗效显著,对患者机体影响较小,术后恢复较快,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远期疗效更佳,再出血复发率较低,术后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镜联合微创手术对胸段食管癌患者肺功能及肿瘤微转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双镜联合微创手术对胸段食管癌患者肺功能及肿瘤微转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嘉兴市第二医院确诊为胸段食管癌并住院治疗的患者109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微创组(60例)和对照组(49例)。微创组在胸腔镜、腹腔镜辅助条件下进行手术,而对照组予以传统食管癌手术切除。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红细胞免疫功能及病灶内侵袭基因表达量的差异。结果:术后3 d,两组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1s用力呼气容积(FEV1)、肺活量(VC)较治疗前均下降( P<0.01),但微创组明显高于对照组[(69.90±7.07)vs (48.62±5.09),(75.12±7.93)vs(42.99±4.81),(74.57±7.30)vs(41.37±4.69)( P<0.01)];两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1(TRAP1)mRNA较治疗前均下降( P<0.01),而微创组明显高于对照组[(0.54±0.09)vs(0.42±0.06),(0.52±0.08)vs (0.41±0.06)( P<0.01)];两组Krüppel样因子4(KLF4)、钙粘附蛋白E(E-cad-herin)mRNA较治疗前均升高( P<0.01),而微创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87±0.30)vs(3.17±0.36),(2.92±0.32)vs(3.19±0.38)( P<0.01)]。手术结束微创组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较手术前1 d数值均有所升高( P<0.01),且术后1 d逐渐下降,术后3 d恢复至术前水平;手术结束微创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黏附肿瘤细胞花环率(TRR)较手术前1 d数值均下降( P<0.01),且术后1 d逐渐升高,术后3 d恢复至术前水平;除术前1 d外,微创组其余时间点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结束时:(30.29±4.80)vs(34.68±5.47),(16.02±1.58)vs(12.03±1.17),(17.50±2.86)vs(12.59±2.26);术后1 d:(29.13±4.19)vs(35.01±5.29),(20.98±2.86)vs(16.23±2.40),(22.50±2.56)vs(17.39±2.34);术后3 d:(26.01±3.80)vs(31.50±5.01),(23.30±3.37)vs(18.02±2.79),(25.80±2.10)vs(21.19±2.60)( P<0.01)]。 结论:在行胸段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中,应用胸腔镜联合腹腔镜对其肺功能、红细胞免疫、肿瘤微转移的影响较小,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康柏西普误治黄斑水肿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57岁,因"视力突然下降1个月余,注药后加重半月余"就诊于山东省中医院眼科。2021年3月患者因眼部不适就诊于当地医院,裸眼视力检查示:右眼1.0,左眼1.0。眼底彩照未见明显异常(见图1)。4月视力突然下降就诊于外院。患者自述未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外院裸眼视力检查示:右眼0.3,左眼0.2。眼底彩照示:双眼视网膜可见点片状出血,视网膜动脉变细,静脉充盈(见图2A-B)。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示:双眼浅、深层供血破坏,可见异常血流信号,黄斑区水肿(见图2C-D)。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示:双眼动静脉充盈迟缓,可见荧光渗漏及无灌注区,晚期动静脉管壁着色(见图3A-C)。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示:双眼黄斑区水肿(见图3D-E)。外院诊断:双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Diabetic retinopathy,DR);双眼黄斑水肿。入院查体: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为6.7%;白细胞指数为13.68×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88.9%,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12.17×10 9/L;血糖为8.65 mmol/L,余其他指标均正常。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uman Leukocyte Antigen B27,HLA-B27)示:弱阳性;补体C3+C4、凝血四项、抗核抗体测定、抗核抗体谱测定、感染系列、C反应蛋白、血液免疫球蛋白(G、A、M)、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检测均未见明显异常。外院给予双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浪沐)0.5 mg。注药次日,患者自觉视力下降明显,裸眼视力检查示:右眼指数/50 cm,左眼指数/50 cm;FFA示:双眼动脉灌注不良,荧光渗漏及荧光遮蔽,黄斑水肿,晚期血管壁着色(见图4A-D);OCT示:双眼黄斑水肿(见图4E-F)。先后行2次视网膜激光治疗,视力提升至右眼0.2,左眼0.5。5月因视力持续下降就诊于山东省中医院,刻下症见:双眼视力下降,纳眠可,二便调。眼科检查示:裸眼视力右眼0.15,左眼0.08;双眼眼前节无异常,晶状体皮质混浊,玻璃体透明。眼底检查示:双眼视盘界欠清色淡,视网膜动脉血管变细呈白线状,静脉充盈但未见明显迂曲,A(动脉):V(静脉)=1:3,平行血管可见点片状出血,黄斑区出血、水肿,中心凹反光(-),视网膜周边部可见激光斑(如图5A-B)。OCT示:双眼黄斑区水肿、出血(见图5C-D)。眼内液化验结果示: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为30.4 pg/m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VEGF-A)为31.0 pg/ml;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为1704.8 pg/ml,可排除病毒可能性。诊断为:双眼缺血型视网膜血管炎;双眼视网膜不全动脉阻塞;双眼黄斑水肿。治疗:给予泼尼松45 mg/d,15 d后减量为35 mg,之后逐渐减量;复方血栓通胶囊(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每天1.5 g,1天3次,治疗半个月后裸眼视力恢复至右眼0.2,左眼0.1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变化的动态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4年至2016年丹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HFRS患者。根据病期患者被分为发热期8例,低血压少尿期13例,多尿期8例,恢复期6例,并根据病情轻重分为轻症组19例和重症组16例。纳入20名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按病期采集血标本,分别检测血浆趋化因子、黏附分子、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肝肾功能相关指标。统计学分析采用LSD- t检验。 结果:重症组发热期和低血压少尿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 t=3.239、5.585),重症组发热期和低血压少尿期血浆白细胞介素-8水平分别高于轻症组( t=2.201、3.6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重症组发热期和低血压少尿期的P选择素( t=4.621、5.129)、L选择素( t=5.321、5.641)、E选择素( t=14.915、10.726)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 t=9.071、9.580)水平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白细胞介素-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分别与白细胞计数( r=0.521、0.355)、中性粒细胞计数( r=0.512、0.457)、单核细胞计数( r=0.479、0.387)呈正相关(均 P<0.01)。重症组肌酸激酶同工酶、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在发热期( t=4.049、3.887、6.021、4.660)与低血压少尿期( t=4.614、3.955、4.937、4.396)均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重症组尿素氮、肌酐在发热期( t=11.127、8.342)和低血压少尿期( t=10.078、6.011)均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肌酸激酶同工酶与P选择素、L选择素、E选择素呈正相关( r=0.365、0.401、0.425, P=0.002、0.013、0.004)。重症组发热期和低血压少尿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t=6.977、7.862)、国际标准化比值( t=6.326、6.664)、D-二聚体( t=9.455、10.848)水平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重症组纤维蛋白原在发热期和低血压少尿期分别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614、-5.674,均 P<0.01)。重症组血小板计数在发热期与低血压少尿期分别低于健康对照组( t=-12.795、-14.160),而血小板平均体积在发热期和低血压少尿期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 t=8.132、9.9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结论:HFRS患者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所介导的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是引起毛细血管损伤和多器官损伤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缺血时间再灌注损伤对大鼠骨骼肌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缺血时间再灌注损伤对大鼠骨骼肌的影响。方法:选取35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单侧夹闭股动脉和压力绷带施压的方法构建下肢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根据不同缺血时间分为2 h缺血24 h再灌注(I2R24组)、2.5 h缺血24 h再灌注(I2.5R24组)、3 h缺血24 h再灌注(I3R24组)、4 h缺血24 h再灌注(I4R24组)、假手术组,每组7只。在再灌注终点,收集腓肠肌组织和血浆进行分析。采用湿重/干重比值(W/D)评估组织水肿情况;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检测组织活力;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补体C1q和C3b/c沉积、凝血组织因子(TF)表达和纤维蛋白原(FN)沉积、缓激肽受体1(BR1)和BR2表达、内皮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E选择素表达、炎症纤维介素蛋白-2(FGL-2)和髓过氧化物酶(MPO)表达;ELISA法检测血浆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7(IL-7)、IL-18、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结果:延长缺血时间再灌注,组织水肿逐渐加重,I2R24组、I2.5R24组、I3R24组、I4R24组W/D分别为5.3±0.2、6.1±0.3、6.9±0.2、7.6±0.3,高于假手术组的4.5±0.1( P均<0.01)。组织活力逐渐降低,I2R24组、I2.5R24组、I3R24组、I4R24组分别为(62.4±3.5)%、(45.3±3.3)%、(35.4±3.4)%、(27.1±5.9)%,低于假手术组的(93.8±7.2)%( P均<0.01)。病理组织损伤逐渐加重,最重为I4R24组,有严重肌细胞损伤、间质水肿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余依次为I3R24组、I2.5R24组、I2R24组,假手术组肌细胞结构完整、排列整齐。免疫荧光染色提示C1q、C3b/c、FN、BR1、VCAM-1、E选择素、FGL-2水平逐渐升高,由低到高依次为假手术组、I2R24组、I2.5R24组、I3R24组、I4R24组。MPO阳性细胞数/高倍镜(×200)细胞总数的大体比例逐渐升高,从高到低依次为I4R24组、I3R24组、I2.5R24组、I2R24组、假手术组。而TF和BR2表达在各组间无明显改变。血浆IFN-γ、IL-7、IL-18、MIP-1α、MCP-1浓度随缺血时间延长均逐渐升高( P均<0.01),从低到高依次为假手术组、I2R24组、I2.5R24组、I3R24组、I4R24组( P均<0.01)。 结论:延长缺血时间再灌注增加补体、凝血、激肽、内皮细胞激活及炎症因子释放,从而加重大鼠骨骼肌组织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替诺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检测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26例CHB患者作回顾性分析,其中11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拉夫米定口服治疗方式;11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替诺福韦酯口服治疗方式,比较两组之间治疗前后血清免疫因子、HBV DNA(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 nucleic acid,HBV DNA)、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e antigen,HBeAg)水平变化以及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和转换率以及不良用药反应等相关指标。结果:两组给药前IL-2、IL-10、sICAM-1指标、HBV DNA、ALT、HBeAg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HB患者给药后的IL-2、sICAM-1指标更低,IL-10指标更高,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HB患者给药后的HBV DNA、ALT、HBeAg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HB患者的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及转换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DF能有效改善CHB患者的肝功能及免疫功能,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乳腺腺样囊性癌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54岁,因“发现左侧乳房肿物3年”于2023年4月日至潍坊市中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治疗。患者3年前偶然发现左侧乳房触痛肿块,无皮肤红肿热痛表现。患者既往体健。查体:双侧乳房外观基本对称,双乳头无内陷,无溢液;左乳外上象限触及约2 cm×2 cm大小肿物,质硬,活动度大,轻度触痛,右乳未触及明显肿物;双乳腺体厚韧,颗粒样感明显;左侧腋下扪及大小约2 cm×2 cm肿大淋巴结,质韧,活动度可,无触痛;双锁骨上未触及肿大淋巴结。2023年4月22日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双乳低回声结节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3类,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2023年4月22日乳腺钼靶摄片检查结果:左乳2、3点位置见致密影,BI-RADS 4A类;双侧乳腺增生,BI-RADS 2类。2023年4月22日行乳房肿物空芯针穿刺活检,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细胞排列呈筛状,主要由上皮、肌上皮构成,筛孔内见黏液成分及红染样物,考虑为腺样囊性癌。2023年4月24日行乳腺MRI检查:左侧乳腺后部腺体约3点位置异常信号,双侧乳腺纤维结节样增生,双侧腋窝增大淋巴结(BI-RADS 3类)。于2023年4月26日全身麻醉下行左乳癌保乳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术中使用亚甲蓝为前哨淋巴结示踪剂,并切取蓝染前哨淋巴结3枚。探查发现癌灶约3 cm×2 cm×2 cm,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将癌灶及周围约2 cm范围内的正常组织一并切除。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示3枚前哨淋巴结均未查见转移癌。术后常规病理检查诊断为腺样囊性癌,组织学分级为Ⅱ级,病理学分期为PT2N0M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雄激素受体、CD117蛋白、CK5/6蛋白、细胞角蛋白7、E-钙黏附素、GATA结合蛋白3、P63蛋白、细胞增殖抗原标记物均阳性,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D10蛋白均阴性。结合临床表现及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乳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breast,ACCB)。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见图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