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ERCP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模型预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模型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6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三六三医院就诊的ERCP治疗的MOJ患者302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胰胆管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依据随访患者ERCP术后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 n=47)和对照组( n=255),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数据,包括年龄、性别、血小板数量、是否具有胆管结石、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结石数量、术中出血、胰腺癌、胆管癌、结石直径大、结石嵌顿、十二指肠乳头憩室,手术预切开的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 M (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ERCP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患者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 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小板数量、胆管结石、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结石数量、术中出血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血组患有胰腺癌、胆管癌、结石直径大、结石嵌顿、十二指肠乳头憩室、手术预切开的百分率分别为12.77%、17.02%、19.15%、51.06%、59.57%、14.89%,对照组的百分率分别为3.92%、5.10%、9.02%、19.22%、17.65%、5.8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以患者术后是否出血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有胰腺癌( OR=1.838,95% CI:1.524~4.613, P=0.041)、胆管癌( OR=2.548,95% CI:1.870~5.116, P=0.015)、结石嵌顿( OR=3.078,95% CI:2.374~6.012, P<0.001)、十二指肠乳头憩室( OR=1.140,95% CI:1.045~1.628, P<0.001)、手术预切开( OR=1.640,95% CI:1.321~1.928, P<0.001)是MOJ患者ERCP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十二指肠乳头憩室的预测能力最大;结石嵌顿和胆管癌的预测能力次之,且相互间无太大差别;胰腺癌、结石直径、预切开对MOJ患者ERCP术后出血的预测能力较小。胰腺癌、胆管癌、结石直径大、结石嵌顿、十二指肠乳头憩室、预切开的积分分别为42、63、28、65、76、34分,总分308分对应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为61.6%,总体而言,列线图预测效能良好。采用Harrell concordance index分析法和ROC曲线对模型区分度进行评价,C-index计算结果为0.826(95% CI:0.771~0.847),ROC曲线AUC为0.843(95% CI:0.801~0.884),ROC预测值和C-index计算结果较为接近,模型区分度应用于本次研究中,具有一定的预测效果。Calibration曲线中列线图模型预测MOJ患者ERCP术后出血的概率与实际发生概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结论:ERCP对大多数MOJ患者安全可行,但对于患有胰腺癌、胆管癌、结石直径较大、结石嵌顿、十二指肠乳头憩室的患者,应谨慎操作,且要避免手术预切开的情况,以降低术后出血的风险。另外,列线图模型预测MOJ患者ERCP术后出血的预测能力较强,临床研究中值得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原位肝脏移植术后胆瘘的类型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原位肝脏移植术后胆瘘的类型、方法选择及不同方式的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9年3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24例肝移植术后胆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狭窄将胆瘘分为4型。患者均接受内镜或介入治疗,包括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经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或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ercute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观察指标为胆瘘发现时间、胆瘘位置、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及PTCD并发症、腹腔或胆道引流管拔出时间、新发胆道狭窄等。结果:24例胆瘘于肝移植术后(46.5±36.6) d(6~122 d)发现。Ⅰ~Ⅳ型胆瘘分别有6例、14例、2例和2例。22例胆瘘治愈,总体治愈率91.7%。24例均首先接受ERCP,技术成功率及治愈率分别为87.5%(21/24)和85.7%(18/21)。Ⅰ~Ⅳ型胆瘘ERCP的治愈率分别为6/6、84.6%(11/13)、1/2和0,ENBD与ERBD的胆瘘治愈比列分别为8/10和6/8。5例ERCP未成功者接受PTCD治疗,成功及临床治愈比例分别为4/5和3/4。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为33.3%(8/24),Ⅱ型胆瘘胆管炎发生率高于Ⅰ型[35.7%(5/14)比16.7%(1/6)],合并非吻合口狭窄者比合并吻合口狭窄者更易发生胆管炎[83.3%(5/6)比16.7%(3/18)]。结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瘘首选ERCP,次选PTCD。Ⅰ~Ⅳ型胆瘘分别优选ENBD、ENBD联合ERBD、ENBD及PTCD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精准支架引流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经内镜胆管内支架放置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精准引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2022年8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经影像学评估高度怀疑为肝门部胆管癌而行ERBD的4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0例患者术前行三维胆道重建(重建组),22例患者术前未行三维胆道重建(非重建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长、透视时长、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近期和短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再干预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2例患者均成功进行ERBD。重建组手术时长[35.00(25.00,57.50)min]明显低于非重建组[60.00(33.75,60.0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251, P=0.024)。两组透视时长[10.00(5.00,12.00)min比10.55(9.50,17.50)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552, P=0.121)。两组患者技术成功率均为100.0%,重建组临床成功率高于非重建组[70.0%(14/20)比31.8%(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109, P=0.013)。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0%(4/20)比22.7%(5/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0.141, P=0.708)。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其中重建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91个月,非重建组为2.78个月。术后2周内重建组无ERCP再干预,而非重建组4例(18.2%)因胆管炎及术后胰腺炎进行了6次ERCP干预。2周至3个月内重建组2例(10.0%)因胆管炎进行了4次ERCP干预,非重建组2例(9.1%)因胆管炎进行了3次ERCP干预。重建组与非重建组在近期( χ 2=2.183, P=0.140)及短期ERCP再干预率( χ 2=0.000, P=1.000)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三维可视化胆道重建技术通过术前精准规划,可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预引流肝体积的测算,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临床成功率,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IT刀预切开辅助插管与常规切开刀导丝插管对选择性胆管插管的效果比较(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小IT刀预切开辅助十二指肠乳头插管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9年7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9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资料,其中52例行小IT刀预切开辅助插管(小IT刀组),另外38例行常规切开刀导丝插管(常规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小IT刀组与常规组性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679, P=0.017),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小IT刀组中位插管时间141.5 s,常规组270.0 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 268.0, P=0.022)。两组插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1%(51/52)比94.7%(36/38), χ2=0.760, P=0.571]。两组术中出血发生率[15.4%(8/52)比7.9%(3/38), χ2=1.148, P=0.345]、术后胰腺炎发生率[5.8%(3/52)比7.9%(3/38), χ2=0.159, P=0.694]和胆管炎发生率[1.9%(1/52)比5.3%(2/38), χ2=0.760, P=0.5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术后穿孔。根据操作者熟练程度分层后比较,小IT刀专家组与常规插管专家组间的中位插管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6.0 s比258.0 s, Z=276.0, P=0.038),其余各组间插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小IT刀预切开辅助插管安全、有效,并可能缩短ERCP插管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内镜治疗支架选择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Bismuth分型Ⅳ型肝门部胆管癌内镜治疗支架的选择方法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8年9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就诊并接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治疗的65例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内镜引流方式不同分为3组:经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组38例、ERBD+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置入(endoscopic metal biliary endoprosthesis, EMBE)组23例、EMBE组4例;根据胆道造影方式不同分为造影剂组(n=26)、空气造影组(n=22)及无胆道造影组(n=17)。比较术后急性胆管炎发生率、总胆红素显著下降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等指标。结果:3种引流方式相比,ERBD组、ERBD+EMBE组和EMBE组的急性胆管炎发生率分别为23.7%(9/38)、52.2%(12/23)和75.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499, P=0.006)。3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5.3%(2/38)、13.0%(3/23)和5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729, P=0.021);两两比较,ERBD组和EMBE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406, P=0.004)。3种造影方式相比,造影剂组、空气造影组和无胆道造影组的急性胆管炎发生率分别为57.7%(15/26)、27.3%(6/22)和17.6%(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407, P=0.015);两两比较,造影剂组和无胆道造影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 结论:对于Ⅳ型肝门部胆管癌,胆道双塑料支架置入能显著降低患者术后急性胆管炎发生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可作为首选支架方案;术中造影剂的使用会增加术后急性胆管炎发生率,应慎用造影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同期三镜联合手术与分期两镜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同期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道镜探查、取石+内镜引导下鼻胆管置入术(三镜联合手术)与分期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LC(两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6月南京鼓楼医院肝胆胰中心同一治疗组完成的83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三镜组( n=42)和两镜组( n=41),三镜组中患者均行同期三镜联合手术(同期LC+胆道镜探查、取石+内镜引导下鼻胆管置入术),两镜组中患者均行ERCP后择期行LC,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一次清除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术后结石复发率、术后胆管炎发生率、术后胆瘘发生率、总住院时间、术后胆管狭窄发生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Mean± 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P25, 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 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三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一次清除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分别为(167.98±47.37) min、50(50, 100) mL、100%(42/42)、(2.10±0.76) d、3(3, 4) d,两镜组分别为(143.80±34.47) min、50(50, 50) mL、85.4%(35/41)、(1.53±0.99) d、2(1, 3) d,两组相比,三镜组均高于两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5)。三镜组住院总费用、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术后结石复发率分别为(3.46±0.77) 万元、0(0/42)、2.38%(1/42),两镜组分别为(4.22±1.50) 万元、9.8%(4/41)、19.5%(8/41),两组相比,三镜组均低于两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未发生术后胆管炎及胆瘘。两组的总住院时间、术后胆管狭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同期三镜联合手术与ERCP后择期LC均安全有效,且各具优势。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结合治疗团队的技术优势合理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治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内镜选择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ERCP诊治的3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插镜成功率、诊断成功率、治疗成功率、ERCP成功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34例患者接受了50例次ERCP诊治。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ERCP的插镜成功率、诊断成功率、治疗成功率和ERCP成功率分别为92.0%(46/50)、93.5%(43/46)、88.4%(38/43)和76.0%(38/50)。结肠镜和气囊辅助式小肠镜辅助ERCP的成功率分别为76.0%(19/25)和75.0%(18/24);共有3例不良事件,1例患者术中发生胆肠吻合口黏膜撕裂,1例患者术中发生心跳呼吸骤停,1例患者术后发生胆管炎。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行ERCP总体是有效和安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使用结肠镜和气囊辅助式小肠镜辅助ERCP具有相似的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急性胆管炎的危险因素研究及其列线图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后急性胆管炎的危险因素及其列线图的构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因胆总管结石接受ERCP的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术后发生急性胆管炎的患者95例(胆管炎组),以1∶3比例通过软件随机抽样选择术后未发生急性胆管炎的患者285例(无胆管炎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ERCP术后急性胆管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预测ERCP术后急性胆管炎发生率的列线图模型。结果:单因素比较发现 ERCP术后发生胆管炎患者和未发生胆管炎患者在年龄、合并糖尿病、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葡萄糖、胆囊壁粗糙、胆管直径、胆管下端狭窄、行经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术比例、行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比例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 OR=1.108,95% CI:1.079~1.138 ,P<0.001)、合并糖尿病( OR=4.524,95% CI:1.299~15.758, P=0.018)、胆囊壁粗糙( OR=2.495,95% CI:1.106~5.630, P=0.028)、胆管直径增加( OR=1.303,95% CI:1.181~1.437, P<0.001)、胆管下端狭窄( OR=4.192,95% CI:2.508~7.005 ,P<0.001)为ERCP术后急性胆管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的列线图,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887。 结论:高龄、糖尿病病史、胆囊壁粗糙、胆管直径增加和胆管下端狭窄为ERCP术后急性胆管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可依据上述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进行临床干预,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乳头球囊扩张治疗非扩张性胆总管小结石患者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内镜乳头球囊扩张(EPBD)治疗非扩张性胆总管小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4月至2023年3月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142例非扩张性胆总管小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3例,女性79例,年龄(55.1±15.4)岁。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EPBD组( n=63)和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EST)组( n=79)。分别于术前及术后48 h检测患者的血淀粉酶、肝酶学、肝代谢学、血常规。记录术中出血、穿孔、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PEP)、胆管炎例数。出院3~12个月后门诊复查结石复发情况。 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 h的白细胞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EPBD组手术时间较EST组稍长[(43.1±5.9)min比(38.5±4.5)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64)。两组患者均无穿孔病例。EPBD组和EST组患者的术中出血发生率[3.17%(2/63)比6.33%(5/79)]、PEP发生率[17.46%(11/63)比10.53%(8/79)]及术后胆管炎发生率[4.76%(3/63)比1.27%(1/79)]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EPBD在非扩张性胆总管小结石中应用安全、有效,且与EST相比,EPBD操作并没有增加手术时间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TCD与ERCP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多中心疗效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和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因AOSC住院的63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8例,女性25例,年龄(72.0±13.9)岁。按治疗方式分为PTCD组30例和ERCP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和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生存时间。结果:治疗后7 d,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移酶水平较术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ERCP组患者的总胆红素水平48.6(35.0,99.5)μmol/L、直接胆红素水平34.5(24.4,69.5)μmol/L均低于PTCD组102.0(37.5,108.0)μmol/L( Z=1.97, P=0.047)、77.0(22.0,115.6)μmol/L( Z=2.11, P=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RCP组患者术后的总胆红素( Z=4.06, P<0.001)和直接胆红素( Z=3.47, P<0.001)水平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术后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TCD和ERCP均能有效地改善胆道梗阻,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肝功能的恢复,ERCP能更有效地改善黄疸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