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治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内镜选择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ERCP诊治的3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插镜成功率、诊断成功率、治疗成功率、ERCP成功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34例患者接受了50例次ERCP诊治。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ERCP的插镜成功率、诊断成功率、治疗成功率和ERCP成功率分别为92.0%(46/50)、93.5%(43/46)、88.4%(38/43)和76.0%(38/50)。结肠镜和气囊辅助式小肠镜辅助ERCP的成功率分别为76.0%(19/25)和75.0%(18/24);共有3例不良事件,1例患者术中发生胆肠吻合口黏膜撕裂,1例患者术中发生心跳呼吸骤停,1例患者术后发生胆管炎。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行ERCP总体是有效和安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使用结肠镜和气囊辅助式小肠镜辅助ERCP具有相似的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治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毕Ⅱ式胃大部切术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西京消化病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RCP诊治的67例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胃大部切除术时是否加做布朗吻合分为布朗吻合组和非布朗吻合组。根据使用内镜不同,将患者分为十二指肠镜组、常规前视镜组和气囊辅助式小肠镜组。分析ERCP成功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67例患者接受了82例次ERCP诊治。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ERCP的插镜成功率、诊断成功率、治疗成功率和ERCP成功率分别为90.2%(74/82)、87.8%(65/74)、100.0%(65/65)和79.3%(65/82)。非布朗吻合和布朗吻合患者的ERCP成功率分别为79.7%(47/59)和78.3%(18/23)。十二指肠镜组、常规前视镜组和气囊辅助式小肠镜组的ERCP成功率分别为93.8%(15/16)、76.2%(48/63)和2/3。常规前视镜使用和不使用透明帽辅助的ERCP成功率分别为80.8%(42/52)和54.5%(6/11)。患者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ERCP是有效和安全的。小肠镜可以作为十二指肠镜和常规前视镜操作失败后的一种候选方法。当使用常规前视镜操作时,用透明帽辅助可提高ERCP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远期并发症的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收治的6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胆胰相关远期并发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9例,女性24例;年龄56.5岁(范围:13~ 76岁).患者就诊时间为十二指肠切除术后3个月至20年.术前经影像学诊断明确,胆胰远期并发症包括胆管结石51例,胆肠吻合口狭窄合并近端胆管扩张42例,胰肠吻合口狭窄合并远端胰管扩张11例.在多学科合作模式下对患者进行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常规十二指肠镜或单气囊小肠镜辅助ERCP治疗.结果 62例患者共进行95例次的ERCP操作,每例患者平均1.5次.95例次中,因胆管结石56例次(58.9%)、因胆肠吻合口狭窄45例次(47.4%)、因复发性胰腺炎11例次(11.6%)、因胆肠吻合口异物6例次(6.3%)、因肝内胆管狭窄3例次(3.2%).95例次中,内镜进镜成功82例次(86.3%),诊断成功76例次(80.0%),ERCP治疗成功72例次(75.8%).1例患者行十二指肠镜ERCP发生小肠穿孔,后经外科手术修补痊愈.结论 在多学科合作模式下通过ERCP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远期并发症的近期疗效安全有效,但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临床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胃肠道重建术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辅助技术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日益成熟及发展,ERCP近几年在胃肠道重建术后胰胆管疾病诊治领域的辅助技术有了一些新的进展,本文重点对这些新进展进行阐述.主要包括:透明帽辅助前视镜进镜成功率高,还可协助乳头充分暴露及胆管方向的调整;包括单/双气囊小肠镜、螺旋式小肠镜在内的套管技术通过气囊固定镜身,"推-拉"技术缩短肠管,大幅度提升内镜进镜成功率;外科手术辅助技术直接避开错综复杂的进镜路径,且乳头方向与非手术患者一致,有效降低ERCP难度;其他还有各种附件的灵活使用及内外科医师技术优势互补的运用等,解决了胃肠道重建术后ERCP的进镜成功率和插管成功率低的问题,提高了胃肠道重建术后患者胰胆管疾病诊治的总体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双气囊小肠镜与CT小肠成像在小肠克罗恩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双气囊小肠镜与CT小肠成像在小肠克罗恩病(C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临床怀疑小肠CD行双气囊小肠镜及CT小肠成像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诊断结合内镜表现和临床随访结果为最终诊断结果,分析CT小肠成像、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CD的检出率和确诊率.结果 双气囊小肠镜检出小肠CD 78例,检出率62.4%(78/125),最终经病理及临床随访确诊74例,确诊率94.8%(74/78);双气囊小肠镜诊断小肠CD的敏感度100.0%,特异度92.2%,准确率96.8%.CT小肠成像检出小肠CD 56例,检出率44.8%(56/125),最终经双气囊小肠镜及病理及临床随访确诊50例,确诊率89.3%(50/56);CT小肠成像诊断小肠CD的敏感度67.6%,特异度88.2%,准确率76.0%.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CD的检出率和确诊率均高于CT小肠成像.结论 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CD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在行双气囊小肠镜前先行CT小肠成像,可以更好地指导选择小肠镜的进镜方式,减少经济支出及减轻患者痛苦.对存在内镜检查禁忌证者CT小肠成像可作为首选辅助检查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气囊辅助小肠镜治疗Peutz-Jeghers综合征小肠息肉肠套叠的临床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评估气囊辅助小肠镜(BAE)治疗Peutz-Jeghers综合征小肠息肉(PJP)肠套叠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影响PJP肠套叠治疗方式选择的因素.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的PJP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最终48例符合要求的患者入选,男女比例为28:20,平均年龄(20.6±9.2)岁,统计PJP肠套叠患者BAE的治疗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应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BAE治疗成功组与最终外科手术治疗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外科手术史、临床症状、套叠息肉直径、套叠数量、最长单个套叠长度等临床资料.结果 BAE治疗PJP肠套叠的总体有效率为83.3%(35/4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4%(1/42).将35例BAE治疗成功者归为小肠镜组,将13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者归为外科组,2组性别、手术史、PJS家族史、导致肠套叠的息肉平均直径及术中发现息肉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小肠镜组平均年龄小于外科组、临床症状无或轻者比例高于外科组,套叠数量少于外科组,套叠长度短于外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BAE治疗PJP肠套叠总体安全、有效,可作为PJP肠套叠且不伴完全性肠梗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消化道重建术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随着现代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及各种抗肿瘤综合治疗手段的问世,消化道肿瘤术后病人的生存时间进一步延长,这也导致了术后远期胆胰疾病的发生率相应上升. 这类病人临床处理十分棘手,传统手术治疗难免使病人经受再次手术的创伤,且使部分原来通过腹腔镜或达·芬奇机器人系统进行手术的病人失去微创意义. 随着近年内镜技术的发展,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 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此类病人. ERCP固有的微创性、可重复性优势是传统外科手术无法比拟的.一例成功的消化道术后ERCP可使病人临床获益最大化,是消化道术后胆胰疾病病人的福音[1-2]. 2018年,中国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指南明确指出,对于消化道重建术后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病人,首先推荐内镜治疗;对于Roux-en-Y吻合等解剖结构较复杂、 需行胆总管取石的病人,气囊小肠镜辅助的ERCP应作为一线干预方式[3].消化道重建术后的ERCP操作困难,风险较高,极具挑战性.笔者结合本单位近20年的相关操作治疗经验,浅析消化道重建术后ERCP的分类特点和处理策略,供内镜及外科同道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消化道重建术后ERCP安全性和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消化道重建术后行ERCP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ERCP治疗的154例消化道重建术后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94例,女60例;年龄6~91岁,中位年龄58岁。消化道重建术式包括Whipple术Child吻合48例,Roux-en-Y术60例,毕Ⅱ式胃大部分切除术46例。由经验丰富医师采用十二指肠侧视镜及单气囊小肠镜辅助行ERCP。观察ERCP操作时间、成功率、治疗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3组ERCP操作时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本组154例患者累计进行220次ERCP操作,成功完成胆、胰管插管183次。ERCP操作成功率为83.2%(183/220),临床治疗成功率为80.5%(177/220)。其中Whipple术后组、Roux-en-Y术后组、毕Ⅱ式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组ERCP插管成功率分别为86%(66/77)、86%(73/85)、76%(44/58),临床治疗成功率分别为83%(64/77)、82%(70/85)、74%(43/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76,2.014;P>0.05)。3组ERCP操作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00(60)、130(93)、74(6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0.463,P<0.05)。术后胰腺炎6例,均为轻型,经禁食、补液等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Whipple术后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77),Roux-en-Y术后组为1%(1/85),毕Ⅱ式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组为12%(7/58)。结论:消化道重建术后行ERCP治疗是安全、有效的,须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术前充分准备,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在团队协作下进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气囊辅助式小肠镜对小肠疾病诊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气囊辅助式小肠镜(以下简称"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小肠镜诊疗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 最常见的小肠镜阳性诊断为非特异性肠炎(14.4%)、克罗恩病(9.9%)和小肠肿瘤(8.6%).非特异性肠炎、克罗恩病、梅克尔憩室的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血管畸形的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克罗恩病、梅克尔憩室检出率青年患者较高,小肠肿瘤、血管畸形检出率老年患者较高;接受小肠镜检查的患者最常见临床表现是腹痛(42.0%)和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32.9%),OGIB患者的小肠疾病检出率显著高于腹痛患者(67.6%比36.7%,P<0.001).小肠镜诊疗操作并发症发生率为0.6%.结论 气囊辅助式小肠镜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小肠疾病诊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胶囊内镜与气囊辅助小肠镜检相关并发症及处理
编辑人员丨2021/1/16
小肠位于消化道中段,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全长约5~7m,由于其位置、长度及迂回曲折的特殊解剖结构,小肠疾病的诊疗一直是消化内科临床工作的难点.2001年以色列Given Imaging公司首先推出了可实现全小肠检查的胶囊内镜系统,之后的几年间,日本、韩国及我国金山公司陆续推出多款胶囊内镜系统.凭借智能、无创、可视等优势,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为小肠疾病的诊断带来了革命性突破.胶囊内镜有其先天的局限性,仅可用于诊断,2001年同期,富士公司在推进式小肠镜的基础上发明了双气囊小肠镜,其在小肠镜镜身顶端及外套管顶端均加装气囊,大大提高了小肠镜的操控性及进镜速度和深度;随后,奥林巴斯公司推出了单气囊小肠镜,其减少了小肠镜镜身顶端的气囊,操作较为简便,只需控制外套管顶端气囊即可实现全小肠检查.胶囊内镜和气囊辅助小肠镜的临床应用,使得小肠疾病的诊疗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然而,任何一种新技术的临床应用都意味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本文阐述胶囊内镜及气囊辅助小肠镜相关并发症及其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