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标本数字化建设及共享发展趋势
编辑人员丨2024/2/3
标本数字化建设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重要工作基础,通过标本数据的整合分析,在生物分类学、生态学、生物工程、生物保护、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评估、教学教育和人类社会活动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撑.为了了解全球标本数字化建设工作的现状以及数据共享的策略与技术发展趋势,该文分别调查梳理了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地区的标本数字化和平台建设情况,对标本数据共享现状和趋势从数据使用协议、新技术新方法和公众科学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为中国国内的标本数字化工作提出了工作建议,包括:(1)加强标本数字化建设、管理和动态更新方面的协同机制建设,确保实物资源和数字化资源信息同步;(2)加强数据整理和发布,促进数据质量的提升,充分开放数据使用协议,减少数据使用的阻碍;(3)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和引入,特别是开源软件、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在标签快速识别、自动鉴定和属性数据提取等方面发挥作用;(4)加强区域和国际合作,推动数据的整合应用;(5)推动公众科学项目发展,促进野外采集、室内整理、在线纠错、数据产品研发等工作的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紫堇属模式标本馆藏现状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模式标本是发表新种的依据,对稳定物种学名至关重要.紫堇属(Corydalis DC.)隶属于罂粟科(Papaveraceae)荷包牡丹亚科(Fumarioideae)紫堇族(Corydaleae),是分类学研究的困难属之一.该研究首先基于《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以及全球物种名录查询获得被认可的 526 个紫堇属物种,然后通过检索全球数字化植物标本数据库(JSTOR)、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数据库(GBIF)和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获得了其中 395 个物种 1 894 份模式标本,最后对获得的标本信息进行核实、整理和归纳,提取模式类型、馆藏地、采集人、模式产地和采集时间等关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紫堇属每个物种平均仅有约 5 份模式标本;该属模式标本散落在全球 80 个标本馆中,其中超过 85%为国外采集者采集.未来应当结合文献,加强对该属模式标本的信息考证和规范化整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气候变化对我国黑胸大蠊分布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分析气候环境因素对我国黑胸大蠊地理分布的影响,预测预估不同气候条件下黑胸大蠊在我国的分布范围.方法 检索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交换平台(GBIF)及公开发表文献,从中获取黑胸大蠊分布相关的地理位置信息,从公开网站获取气候和地理因子等环境因素信息,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分析各因子对我国黑胸大蠊分布的影响,并预估当前和未来2041-2060年黑胸大蠊的潜在地理分布区.结果 影响黑胸大蠊分布的各环境因素中,最干月降水量贡献率最大(贡献率为37.20%),其次是最湿月降水量(贡献率为15.20%).当前气候条件下,黑胸大蠊主要分布于我国安徽、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四川等省份,高适生区面积达61.31万km2.预估结果表明,在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2-4.5情景下,未来2041-2060年我国黑胸大蠊适生区面积将减少4.29万km2.结论 降水量可能是影响黑胸大蠊分布的关键因素,未来我国黑胸大蠊适生区面积可能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基于在线数据库的鳞翅目刺蛾科昆虫物种多样性及其全球分布格局
编辑人员丨2023/8/6
鳞翅目刺蛾科昆虫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是重要经济林、行道林的主要害虫.本研究通过对在线数据库中刺蛾科昆虫分布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阐明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物种多样性及分布格局,并初步探讨造成其物种分布不均的原因,从而为物种多样性保护及害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检索生物条形码数据库(Barcode of Life Data System V4,BOLD V4)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数据库(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GBIF)中记录的标本信息,并结合部分地区鳞翅目昆虫名录及野外采集样本数据,对刺蛾科昆虫的分布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绘制分布图.统计得到具有明确地理坐标的刺蛾科昆虫分布信息61,947条,共187属637种.结果 表明,在世界动物地理区系尺度上,东洋区刺蛾科昆虫物种多样性最高,共72属,古北区31属,澳新区及新热带区均为27属,非洲热带区22属,新北区19属.在国家尺度上,中国存在刺蛾科昆虫123种,越南116种,其次为哥斯达黎加(75种)和澳大利亚(69种).中低纬度地区具有较高的刺蛾科昆虫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这有可能与该地区的气候历史条件及丰富的寄主植物资源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河流域鸟类多样性现状、分布格局及保护空缺
编辑人员丨2023/8/5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多样的地理气候、植被类型及人类活动塑造了多样化的生物多样性格局.本研究以IUCN与国际鸟盟发布的鸟类分布图层为基础,同时收集了黄河流域2009-2019年的鸟类实地观测记录,包括观鸟记录、GBIF数据库、红外相机监测及其他实地调查的鸟类数据,共得到35,026条鸟类实地观测有效记录.汇总结果显示,黄河流域记录有鸟类物种662种,占中国鸟类物种总数的45.81%.这些鸟类分属于23目83科,其中雀形目物种数最多(384种,占本目全国鸟种总数的46.83%),其次为鸻形目(67种,占50.00%)和雁形目(39种,占72.22%).黄河流域受威胁鸟类共计121种,其中有37种和52种分别在IUCN红色名录和《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被列为受威胁物种(即评估级别为极危、濒危或易危),22种和73种被分别列为国家I级和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这些受威胁鸟种多为地栖性、体型大、营养级高或具有长距离迁徙习性的物种.黄河流域鸟类整体物种多样性由南向北递减,以黄河上中游四川、甘肃、陕西的高原与山地内鸟种最为丰富,而受威胁鸟类物种多样性热点区则在黄河中下游,下游黄河三角洲及邻近平原区为受威胁鸟类最主要集中分布区.黄河流域内4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覆盖鸟种数504种(占黄河流域鸟类总种数的76.13%),其中受威胁鸟种92种(占黄河流域受威胁鸟种数的76.03%).区域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多分布在黄河上游,对黄河下游的受威胁物种覆盖程度较低,保护空缺较严重.对此,我们建议着重加强中下游自然保护区建设与能力提升,增加对中下游受威胁鸟种的保护力度,在保护策略上应当积极探索高强度土地利用下的多样化保护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小柱芥属植物分类及地理分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小柱芥属(Microstigma Trautv.)为十字花科(Brassicaceae)一寡种属,目前由于缺乏系统研究,存在属内物种划分不明确,地理分布不确定等问题.该文通过在甘肃、内蒙古的标本采集,以及GBIF的标本记载和相关文献的查阅,对小柱芥属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进行了详细描述,确定了小柱芥属内的物种数目并编制了属内物种检索表,绘制了地理分布图.结果表明:支持尤那托夫小柱芥(Microstigma junatovii)为一个独立的种,同时该种为中国新分布记录种;确定小柱芥属为蒙古高原近特有属,含4个种.该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国小柱芥属的物种多样性,为小柱芥属的植物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蒙古高原植物区系、植被等相关研究积累了新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Global patterns of fern species diversity:An evaluation of fern data in GBIF
编辑人员丨2023/8/5
Despite that sever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data derived from species lists generated from distribution occurrence records in the 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GBIF)are not appropriate for those ecological and biogeographic studies that require high sampling completeness,because species lists derived from GBIF are generally very incomplete,Suissa et al.(2021)generated fern species lists based on data with GBIF for 100 km×100 km grid cells across the world,and used the data to determine fern diversity hotspots and species richness-climate relationships.We conduct an evaluation on the completeness of fern species lists derived from GBIF at the grid-cell scale and at a larger spatial scale,and determine whether fern data derived from GBIF are appropriate for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 of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richness with climatic variables.We show that species sampling completeness of GBIF is low(<40%)for most of the grid cells examined,and such low sampling completeness can substantially bias the investigation of geographic and ecological patterns of species diversity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diversity hotspots.We conclude that fern species lists derived from GBIF are generally very incomplete across a wide range of spatial scales,and are not appropriate for studies that require data derived from species lists in high completeness.We present a map showing global patterns of fern species diversity based on complete or nearly complete regional fern species list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黑龙江省野生维管植物名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端,省下辖区划分复杂而繁多,植被可分为3大区域:寒温带针叶林区域、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温带草原区域.本名录主要参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东北植物志》《东北植物检索表》《黑龙江省植物志》《黑龙江省树木志》《东北植物分布图集》《东北草本植物志》等著作、近年来发表的论文和来自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NSII)、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GBIF)、东北林业大学植物标本室(NEFI)、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NEAU)、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东北生物标本馆(IFP)的标本资料以及最近发表的文献资料.由于"无分布"比"有分布"的信息相对较难确定,我们在整理数据时,轻易不删除重要著作中已经有收录的物种,除非有较可信的证据,这可能使得本数据集的物种数量稍偏多.本名录中物种分布精确到县级,共收录黑龙江省野生维管植物132科651属2,276种(亚种、变种),有凭证标本的本土植物2,122种(亚种、变种),广泛入侵的44种,无凭证标本但是有较可靠资料的154种.其中石松类2科6属17种,蕨类植物16科34属81种,裸子植物3科6属20种,被子植物111科605属2,158种.收录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22科25属39种.黑龙江野生维管植物中,菊科(67属258种)、禾本科(61属187种)、莎草科(14属174种)、毛茛科(18属124种)和蔷薇科(24属112种)所含种数较多.统计发现,黑龙江省物种县域分布差异较大,131个县级行政单位中,物种数超过1,000的约占1/6,且县级分布数据严重不均衡.本名录中,省级名录的可信度相对较高,县级分布数据质量还需要大大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MaxEnt模型对我国纹沼螺潜在分布区的预估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结合环境因子分析纹沼螺在我国的适生区分布,并预估气候变化对我国纹沼螺分布情况的影响.方法 在中英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中检索我国纹沼螺地理分布相关中英文文献,从中提取纹沼螺分布点的坐标信息,同时从世界生物多样性信息交换平台(GBIF)中获取纹沼螺其他分布点信息.结合所需气候和地理因子,建立最大熵模型(MaxEnt)对不同情景模式下未来我国纹沼螺适生区进行预估.结果 影响我国纹沼螺适生区分布的环境因子中,贡献率前4位的因子为海拔(贡献率51.42%)、水体指数(贡献率11.23%)、最湿月降水量(贡献率8.71%)和最干月降水量(贡献率6.82%);当前气候条件下,纹沼螺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地区和华北地区,高适生区和中适生区面积分别为37.37和61.60万km2;在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26情景模式下,高适生区在2041-2060年和2061-2080年2个周期内将分别增加91.00和93.82万km2;在SSP245情景模式下,高适生区在2041-2060年和2061-2080年2个周期内将分别增加41.22和49.44万km2.结论 海拔是影响纹沼螺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素,在SSP126和SSP245情景模式下,未来气候变化均使纹沼螺的适生区不同程度扩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莎禾在中国的分布及其生物地理学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5
莎禾[Coleanthus subtilis(Tratt.)Seidel ex Roem.&Schult.]为禾本科(Poaceae)短命植物,间断式分布于欧亚和北美寒温带.在中国,该物种最早于1921年在江西姑塘被发现,当时被推测为"外来物种".本文梳理了莎禾的发表文献,考证了其在中国的采集史,报道了莎禾在中国的5个新分布点,基于GBIF网站数据和CVH国内标本记录,绘制了莎禾的世界分布图,并根据新采集记录,修订了莎禾在中国的花果期记录.依据各地理分布信息及莎禾对生境的特殊要求,本文认为1921年在江西姑塘发现的莎禾实为本土原生物种,并且江西的该处分布点是该物种分布的南缘.根据莎禾居群及生存状况,本文对其在中国的濒危状况进行了评估,并建议对江西与黑龙江之间的中间地带加强调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