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米苷酶替代治疗儿童戈谢病短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对戈谢病患儿进行伊米苷酶用药监测,对伊米苷酶替代治疗戈谢病短期疗效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评估。方法:对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血液科规律行伊米苷酶替代治疗的6例戈谢病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每3个月体检评估肝脾大小、记录骨痛等症状、监测血液学,治疗1年时CT评估肝脾体积、磁共振成像(MRI)评估骨骼受累情况、监测体质量及身高、SF-36健康调查表评估生活质量,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结果:6例戈谢病患儿进行伊米苷酶替代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治疗3~6个月患儿肝脾均出现回缩,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上升。治疗1年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t=4.200, P=0.008),血小板较治疗前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260, P=0.073)。治疗1年行CT评估肝脾体积,肝体积缩小(22.10±15.28)%( t=2.725, P=0.042),脾体积缩小(47.10±18.42)%( t=3.162, P=0.034);身高增长(6.17±2.86) cm( t=5.286, P=0.003),体质量增加(4.08±2.01) kg( t=4.975, P=0.004)分。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分示生活质量明显改善[(489.35±103.99)分比(632.75±73.34), t=5.740, P=0.002]。治疗1年仍有1例间断诉骨痛,2例MRI进展,考虑可能与观察时间短及用量不足有关,3例MRI与治疗前无变化。 结论:伊米苷酶替代治疗儿童戈谢病短期可纠正血细胞减低、肝脾大,身高、体质量出现增长,生活质量改善,骨骼受累短期改善不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戈谢病14例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戈谢病的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特征及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6年8月至2021年10月诊断的14例儿童戈谢病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等临床资料,对临床表型和基因型进行总结。结果:14例戈谢病患儿中男9例,女5例,诊断年龄0.7~15.8岁;其中Ⅰ型10例、Ⅱ型2例、Ⅲ型2例。患儿临床表现以脾大(14例)、血小板减少(14例)、肝肿大(8例)和贫血(8例)多见,其中有6例患儿存在生长迟缓,5例患儿身高在同龄儿处于中下水平。Ⅰ型患儿中7例磁共振成像检查均有影像学骨骼异常,仅有1例有骨痛,Ⅱ和Ⅲ型可同时伴有抽搐、眼球震颤、听力下降。12例患儿骨髓形态学可查见戈谢细胞。除1例Ⅰ型葡萄糖脑苷脂酶基因含L483P纯合变异外,其余13例均为杂合变异,常见致病变异为L483P(33%,10/30),其余依次为V414L、D448H、R159W。2例有严重神经系统表现戈谢病患儿的变异等位基因为L483P、L422R和F252I、L483P。检出了1个新生变异c.22A>G。结论:儿童戈谢病以脾肿大和血小板减少为常见临床表现,骨骼影像学改变早于骨病的发生。除上述临床表现外,Ⅱ型和Ⅲ型同时还有生长迟缓及神经系统表现。L483P变异的等位基因频率最高,可同时出现于3种亚型,L422R、F252I基因变异型与神经病变表型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年发病戈谢病1例临床特征及家系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成年发病戈谢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家系基因突变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例戈谢病患者的诊治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先证者)女性,34岁,2005年发现贫血及血小板计数低、脾大,此后定期体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三系减少渐进加重,脾脏进行性大,因乏力加重于2020年3月19日就诊。查体示肝脾大,血常规示三系减少,骨髓形态学见大量戈谢细胞。先证者外周血β-葡萄糖脑苷脂酶(GBA)1.8 nmol·mg -1·h -1(参考值10~25 nmol·mg -1·h -1),其父、母、弟弟、女儿β-GBA均正常。二代测序结果示,先证者BCL2基因突变,位点c.127G>A p.A43T,突变频率49.53%。GBA基因检测示,先证者c.1448T>C杂合突变(致病突变),c.1026A>G和c.1038C>T杂合突变(同义突变),c.1075G>T杂合突变(临床意义不明突变);先证者父亲c.1448T>C杂合突变,为携带者;先证者母亲c.1075G>T杂合突变;先证者弟弟未发现基因突变;先证者女儿c.1448T>C杂合突变,为携带者。诊断为戈谢病Ⅰ型(非神经病变型)。患者拟参加伊米苷酶临床试验,随访中,血常规三系相对稳定,脾脏仍进行性增大。 结论:戈谢病属于罕见病,易误诊、漏诊,当有患者不明原因血细胞减少、肝脾大并且多脏器受累时,需警惕戈谢病的可能性,应尽早完善酶学及基因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例戈谢病遗传学特点和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戈谢病(Gaucher disease,G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溶酶体贮积症,具有高度异质性。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山西白求恩医院20例GD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酶学及基因结果,进一步了解GD患者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相关性。20例GD患者中,Ⅰ型GD16例,中位确诊年龄24岁;Ⅲ型GD 4例,中位确诊年龄19岁。所有患者均有脾大和血小板减少;16例患者有骨骼影像学改变,5例合并骨痛症状。20例患者共检出15种基因突变,多为错义突变,以L483P(35.7%)突变多见,其次为V414L、L303I、F252I,突变位点多见于7号外显子。其中,S310G突变为本课题组首次报道,K196R突变为中国人群首次报道,发现N227S突变可能与神经病变相关。GD患者临床表型与基因型之间仍存在不确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浆葡糖鞘氨醇检测在戈谢病患者治疗随访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血浆葡糖鞘氨醇水平在戈谢病患者治疗随访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在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规律使用伊米甘酶治疗的戈谢病患者,分两组,组1为6例初治患者,包括1例壳三糖酶缺失型,年龄10~43岁,女4例,男2例,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血常规、壳三糖酶活性和血浆葡糖鞘氨醇水平;组2为6例长期接受特异性治疗的戈谢病患者,其中包括3例壳三糖酶缺失型,年龄17~32岁,女2例,男4例,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治疗期间患者血浆葡糖鞘氨醇水平。结果:组1患者治疗12个月后血小板升高( P<0.05),治疗30个月血红蛋白升高( P<0.05);治疗18个月后5例患者的壳三糖酶活性降低( P<0.05),治疗30个月壳三糖酶活性中位数下降7 278 nmol·ml -1·h -1;而血浆葡糖鞘氨醇水平在治疗仅3个月后即开始降低( P<0.05),治疗30个月葡糖鞘氨醇水平中位数下降259.7 μg/L。组1患者血浆葡糖鞘氨醇水平变化与壳三糖酶活性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63, P<0.001。组2患者外周血血常规正常,肝脾未及肿大,2017至2020年血浆葡糖鞘氨醇水平较首次测定值均下降(均 P<0.05),末次检测值中位数下降23.4 μg/L。 结论:戈谢病患者血浆葡糖鞘氨醇水平测定可用于患者短期治疗和长期治疗的随访治疗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葡糖鞘氨醇在戈谢病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戈谢病(G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病,因溶酶体中葡糖脑苷脂酶(β-glucocerebrosidase,GBA)功能缺陷导致。当 GBA1基因发生突变,其编码的GBA活性发生缺失或下降,造成底物葡糖脑苷脂(glucocerebroside,Gb1;也称为葡糖神经酰胺,glucosylceramide,GlcC)在各脏器的单核巨噬细胞中贮积,包括肝、脾、肾、骨骼、肺,甚至脑。葡糖鞘氨醇(lyso-Gb1)是Gb1的脱酰衍生物,对GD具有高度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现就lyso-Gb1在GD的诊断、疗效及预后评估、随访监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GD诊疗进展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戈谢病胸部CT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戈谢病患者胸部CT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本病肺部浸润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搜集2003年5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戈谢病患者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胸部CT检查,分析和描述其肺部间质和实质等影像表现。结果:43例戈谢病患者中,有20例胸部CT表现异常。肺部呈弥漫性小叶间隔增厚10例,主要分布在双肺下叶;肺部呈单叶段或多叶段的磨玻璃征象5例;细小结节影2例,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类圆形结节影;肺纤维化者1例,以左肺上叶更为显著。其他表现包括肺囊泡3例、局限性胸膜增厚2例、气胸1例、肺动脉高压1例、胸腺增大12例。戈谢病患者出现肺部病变者以10~14岁居多,其中,小叶间隔增厚与胸腺增大等征象多见,在该年龄区间内分别各有5例。结论:戈谢病患者半数累及肺部,肺部表现多样,多表现为弥漫间质病变,主要征象为小叶间隔增厚和磨玻璃样透光度减低,与戈谢细胞浸润病理一致,但不具备特异性,需要结合临床进行诊断,并注意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肺浸润相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酸性鞘磷脂酶缺乏症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酸性鞘磷脂酶缺乏症(acid sphingomyelinase deficiency,ASMD)通常被称为A型和B型尼曼匹克病,是一种罕见的进行性溶酶体储存障碍性疾病。ASMD是由编码溶酶体酶酸性鞘磷脂酶的 SMPD1基因突变引起,与脂质代谢异常导致鞘磷脂在细胞内沉积有关。ASMD分为婴儿神经型、中间型和慢性内脏型。目前,国内外对ASMD的认识尚不足,本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将对该病的诊治进展进行综述,加深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溶酶体贮积症1 520例疾病谱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上海市单中心溶酶体贮积症(LSDs)疾病谱,探讨不同类型LSDs的流行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08年8月至2022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就诊的疑似LSDs患者5 476例,其中男3 415例,女2 061例;中位年龄为4岁(1 d至72岁),利用荧光底物法和生物化学法检测不同溶酶体酶的活性。结果:共确诊LSDs患者1 520例,其中男972例,女548例;中位年龄为4岁(1 d至59岁);包含19种亚型。黏多糖贮积症(MPS)最常见,占比为45.46%(691/1 520),其次为鞘脂贮积病和糖原累积病Ⅱ型,占比分别为33.88%(515/1 520)和16.05%(244/1 520)。对于MPS,MPS Ⅱ型最常见,占比为45.73%(316/691),MPS ⅣA型次之,占比22.87%(158/691)。尼曼匹克A/B型、戈谢病和球型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在鞘脂贮积病中常见,占比分别为37.09%(191/515)、34.37%(177/515)和10.29%(53/515)。结论:LSDs为常见的遗传代谢病,尤其是MPS和鞘脂贮积病,应尽早开展LSDs筛查,使患儿及早治疗,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接受伊米苷酶治疗的Ⅰ型戈谢病患者生存质量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接受长期酶替代疗法(ERT)的Ⅰ型戈谢病(GD1)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分析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自1995年1月至2017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ERT且配合调查的成人GD1患者共22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应用SF-36量表调查其生存质量,并分析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结果:研究纳入13例男性患者和9例女性患者,中位年龄41(24~52)岁,中位发病年龄6(1~38)岁,开始接受ERT的中位年龄为26(6~41)岁。68.2%的患者常居于我国欠发达城市,86.4%接受高中及以下教育,77.3%患者个人年收入低于3万元。基于SF-36健康调查量表,尽管GD1患者在研究开始前平均接受16(7~22)年ERT,但其生存质量与代表中国正常人群生存质量的对照组相比仍较低。脾脏切除史是影响患者躯体健康的不良因素( P<0.05)。开始ERT时年龄越小越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躯体及心理健康水平( P<0.05)。心理健康不受脾脏切除史、骨受累等因素影响( P>0.05)。 结论:本中心GD1患者多生活于欠发达地区,学历及收入水平较低。脾脏切除史及开始接受ERT年龄是影响GD1患者长期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即使接受长期ERT,GD1患者的生存质量仍低于健康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