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收缩力调节器用于心力衰竭的机制和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作为救治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的新型植入性电子治疗装置,因可增强心室肌收缩力、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和心功能指标甚至远期预后,己迅速成为心血管领域倍受关注的热点.本文综述了CCM治疗HFrEF的机制和临床研究,并根据其机制和信号传递算法对其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反应不佳、合并心房颤动的HFrEF患者中的疗效进一步分析和展望,以期推动CCM可以满足更多、不同临床情况的心力衰竭患者的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新的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大鼠模型构建方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优化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大鼠模型构建方法,为研究HFpEF提供实验模型.方法:10周龄,Zucker糖尿病脂肪/自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肥胖(obese zucker diabetic fatty/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heart failure F1 hybrid,ZSF1-obese)大鼠和ZSF1瘦型(ZSF1-lean)大鼠分为三组,分别为实验组[(ZSF1-obese大鼠,饮水中给予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inhibition of constitutive nitric oxide synthase,L-NAME),n=6]、经典模型组(ZSF1-obese大鼠,普通水,n=3)、空白对照组(ZSF1-lean大鼠,普通水,n=4).三组均以普通饲料饲养.实验组给药10周后采集三组的血压、葡萄糖耐量、心脏超声、心脏磁共振成像、生化指标数据.结果:实验组在给药10周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达到(155.0±6.6)mmHg(1mmHg=0.133kPa)和(119.4±10.9)mmHg,比起经典模型组明显升高(分别为P=0.0001和P-0.0143),达到高血压标准,而经典模型组和对照组均没有达到高血压标准.心脏超声结果显示三者均呈现射血分数保留(均P>0.05),实验组和经典模型组有相似的舒张功能障碍、心肌肥厚和糖耐量受损(P>0.05).生化指标也显示实验组和经典模型组存在相似的脂肪肝、肾功能减退.结论:与传统的ZSF1大鼠直接作为HFpEF模型相比,联合L-NAME的ZSF1大鼠作为HFpEF模型能更全面呈现HFpEF的疾病特征,包括高血压,舒张功能障碍、糖耐量受损等表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心肺运动试验特点及中间片段心房利钠肽原临床价值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心肺运动试验特点及中间片段心房利钠肽原(MR-proANP)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连续选择2019年1—6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就诊的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Ⅱ~Ⅲ级的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者(心衰组)56例,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49例,均进行心肺运动试验,在运动前静息时采集血浆并检测MR-proANP、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含量。结果:心衰组患者的NT-proBNP375(236~541)ng/L、MR-proANP 78(52~215)pmol/L的水平高于对照组的31(22~130)ng/L和14(10~23)pmol/L( P<0.05)。心衰组患者中,心功能Ⅲ级(23例)患者MR-proANP水平228(121~436)pmol/L较心功能Ⅱ级(33例)患者60(50~92)pmol/L高( χ2=0.256, P<0.01),NT-proBNP水平375(245~743)ng/L比382(220~540)ng/L( χ2=10.949, P>0.05)。心衰组患者的无氧阈、峰值氧摄取量、峰值氧摄取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峰值氧脉搏较对照组降低( P<0.05),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升高( P<0.05);线性相关性分析提示,心衰组的MR-proANP、NT-proBNP与无氧阈、峰值氧摄取量、峰值氧摄取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峰值氧脉搏均呈负相关( P<0.05),与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呈正相关( P<0.05),其中MR-proANP与峰值氧摄取量的相关强度( r=0.791)最高。 结论:老年HFpEF患者的运动耐力和摄氧能力较健康人下降,心肺储备功能降低;心功能Ⅱ~Ⅲ级的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者的血浆MR-proANP水平的高低可反映出心功能的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作为居于全球致死量首位疾病的心脑血管疾病,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状态,致死率高,具有难治愈、易留病根、疗程长等特点,主要发生于老年人、妇女和肥胖人群,且是目前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全球每年心力衰竭患病人数约4 000万人,死亡率超过10% [1]。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大小可分为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HFrEF)和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HFpEF)。HFpEF约占心力衰竭发生事件总数的40%~50%,该比例在65岁以上的心力衰竭人群中显著升高,可超过70% [2]。据2019年数据显示近10年HFpEF的发病率增长了10% [3]。HFpEF是由于高血压、房颤、血脂异常等 [4]多种常见原因造成的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使心肌失去原有弹性,使心室收缩或舒张功能、心脏储备功能发生障碍。心力衰竭作为所有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可以引发一系列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常见症状表现为疲乏、呼吸困难和液体潴留等 [5]。HFpEF由于其临床表现的复杂发病机制,导致其病理及生理学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也无理想动物模型进行药物成分筛选 [6],因此限制了临床治疗的评价效果。目前尚未发现有明确改善预后作用的药物策略可用于HFpEF的治疗,亟需突破。传统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颇有建树,具有疗效显著、历史悠久等特点。随着中医药领域在临床医学及循证医学中广泛的运用,中医药干预治疗HFpEF的相关观点呈直线增长的状态。因此,本文从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角度对HFpEF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右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PAF)合并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在射频消融治疗前后右室收缩功能参数的改变。方法:前瞻性入选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5-12月首次行射频消融治疗HFpEF-PAF的患者,分别于消融术前及术后5 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分析患者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三尖瓣环内径(TVAD)、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TDI-S′)、右心室游离壁纵向应变(RVFLS)。术后相应时间点行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判断心房颤动是否复发。结果:入选的30例患者中,因新冠肺炎疫情无法完成随访者7例,心房颤动复发4例,余19例患者完成随访,并进行右心结构及功能分析。与消融术前相比,心房颤动未复发组在术后随访各个时间点上述右心室结构及功能(RVFAC、TAPSE、TVAD、TDI-S′、RVFLS)参数明显改善(均 P<0.05)。与心房颤动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术前RVFLS、TDI-S′较低( P=0.039、0.019)。 结论:HFpEF-PAF患者在射频消融术后维持窦性心律能够使右室收缩功能得到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肺联合超声在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心肺联合超声(CPUS)评估左室射血分数(LVEF)保留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及肺瘀血情况,探讨CPUS预测LVEF保留的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的价值。方法:入选2021年8月至2022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入院时接受最优急诊再灌注治疗且LVEF保留(≥50%)的AMI患者84例。患者均于再灌注治疗后12 h内完成全面CPUS检查,获取LVEF、左心房最大容积(LAV)、三尖瓣口反流峰值流速(V TR)、舒张早期二尖瓣口峰值流速(E)、舒张早期室间隔侧和左室侧壁侧二尖瓣环运动速度峰值等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并计算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舒张早期室间隔侧和左室侧壁侧二尖瓣环平均运动速度峰值(e′)、E/e′;获取肺超声参数:B线数目;应用斑点追踪成像(STE)技术获取左室整体长轴应变(GLS)。分析CPUS参数对LVEF保留的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HFpEF的预测效能。 结果:①住院期间HFpEF的发生率为40.4%(34/84)。②B线数目、LAVI与住院期间HFpEF发生独立相关( P<0.05)。③ROC曲线分析显示,B线数目、LAVI单独预测住院期间HFpEF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6、0.690。B线数目联合LAVI预测住院期间HFpEF发生的预测效能最佳,AUC最大,为0.903,显著优于B线数目和LAVI(均 P<0.05)。 结论:B线数目联合LAVI能够有效预测LVEF保留的AMI患者住院期间HFpEF的发生,有助于临床进一步改善有HFpEF发生风险的AMI患者的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沙库巴曲/缬沙坦对腹膜透析合并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其对残肾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腹膜透析(PD)合并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疗效及其对残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3月至2021年8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行PD治疗且合并HFpEF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是否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分为两组,观察组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照组加用缬沙坦,分别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资料和治疗后6、12个月期间的临床指标,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共纳入99例患者,观察组61例,男44例,女17例,年龄(52±13)岁;对照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57±14)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透析龄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6、12个月时,观察组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均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6、12个月时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低于基线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两组患者在治疗后6、12个月时收缩压与舒张压下降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在治疗12个月时残余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幅度[0.52(-0.05,1.19)比1.72(0.97,2.39)ml·min -1·(1.73 m 2) -1, P<0.001]及24 h残余尿量下降幅度[200(-100,300)比300(137,400)ml, P=0.018]均小于对照组。随访期间,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有16例(26.2%)和13例(34.2%)发生高钾血症,分别有3例(4.9%)和1例(2.6%)出现低血压。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咳嗽、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不良反应。 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可安全有效地改善PD合并HFpEF患者的心脏功能和控制血压。与缬沙坦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可能更有利于延缓PD合并HFpEF患者残肾功能的丢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HFpEF啮齿类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状态,多种机制参与其的发生发展。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可将心衰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衰(HFmrE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其中HFrEF和HFpEF占据了心衰患者的绝大多数。目前HFrEF的动物模型已较为成熟,而HFpEF的动物模型则尚为缺乏,这大大限制了有关HFpEF研究的开展。该文汇总了HFpEF啮齿类动物模型的建模方法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并对各模型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了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脏磁共振成像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是一组病因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高。心脏磁共振(CMR)多模态参数成像可无创地“一站式”评估心脏的结构、功能及组织学情况。该文阐述了CMR对HFpEF临床诊断、预后评估及疗效监测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是一种新型降糖药物,可通过抑制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而降低血糖,广泛用于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SGLT2i不仅可降低血糖,还具有多种心血管益处。随着多个大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的发布,SGLT2i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被证实。现就SGLT2i降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其潜在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