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包括早期胃癌在内的胃上部1/3胃癌发病率在我国、韩国和日本呈上升趋势。早期胃癌行功能保留手术应尽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术后生命质量。近端胃切除术能切除肿瘤同时保留部分胃组织,有利于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提高术后生命质量。但是近端胃切除术后食管括约肌和His角丧失,病人出现反酸、反流,导致反流性食管炎发生,影响术后生命质量。为提高手术疗效,临床医师选择不同消化道重建方法抗反流。目前消化道重建方法种类较多、争议较大。笔者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系统阐述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现状,探讨各种重建方法的优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减重代谢手术预防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肥胖是GERD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在减重代谢手术中越来越普及,并且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但在治疗肥胖患者术后抗反流疗效方面仍存在争议。有研究报道,LSG可能破坏抗反流屏障功能,如His角功能改变、膈肌连续性的破坏以及术后食管裂孔疝增加。His角是胃食管连接处的重要抗反流屏障之一,重建His角已被证实能有效缓解GERD症状,LSG联合His重建术有望成为有效预防肥胖术后GERD的措施。因此,本文主要就减重手术预防GERD的研究做一综述,旨在探讨肥胖患者术后GERD的有效治疗,以改善患者GERD的症状以及其生活质量,为GERD的外科治疗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体会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外科治疗策略中,淋巴结清扫范围、手术入路选择、肿瘤切除范围及消化道重建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尤其AEG术后消化道重建面临着诸多挑战。其消化道重建方式与切除范围相关。目前,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有Roux-en-Y吻合、空肠间置法及其衍生术式,依据重建方式不同,可分为管型吻合、线型吻合以及手工吻合。近端胃切除术后抗反流消化道重建方式主要有食管胃吻合、间置空肠和双通道吻合3类,目前,国内较常用的重建方式为双通道吻合。笔者基于间置管状胃及重建胃角抗反流的理念,提出"Giraffe"吻合,将人工胃底及His角下移,保留更多的残胃,显示了良好的胃排空及抗反流效果。本文中,我们就AEG术后消化道重建的方式选择和技术要点,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和体会,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并提出,复合的抗反流机制设计,可能是未来抗反流重建方式设计的发展趋势,包括基于保留胃体中部大弯侧的胃电起搏点以增加残胃排空能力、重建的胃底及His角抗反流屏障、间置管状胃发挥缓冲带作用的理念设计的"Giraffe"吻合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食管残胃斜角吻合加单肌瓣成形术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后食管残胃斜角吻合加单肌瓣成形术(OSF)进行消化道重建的可行性。方法:在残胃闭合钉下缘2 cm处用蓝色笔标记2.5 cm×3.5 cm 的反“コ”形的单肌瓣,在黏膜下层与浆肌层间隙仔细游离制作肌瓣。在其尾侧1 cm的残胃前壁切开胃壁全层,制作一个1.0 cm小孔,四周缝合4针作支持线。紧贴食管右侧切开食管全层,缝合一针食管全层防止吻合时直线闭合切割器误入食管黏膜下层。直线闭合切割器从食管右侧壁向食管左侧倾斜与食管纵轴成30°,进行食管背侧与胃前壁斜角吻合,其重建之后更接近生理的His角。在约4 cm处夹闭切割闭合器进行吻合,共同开口缝合3针支撑线,直线切割闭合器关闭共同开口。牵拉单肌瓣向小弯侧,用可吸收线缝合固定肌瓣两角。倒刺线从肌瓣的尾侧大弯侧向小弯侧连续缝合,之后继续沿着小弯侧向头侧缝合,最后缝合肌瓣的贲门侧,完成整个单肌瓣抗反流重建。结果: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期间接受根治性胃切除术并采用OSF法重建的11例SiewertⅡ型的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69.9±7.8)岁,体质指数为(21.7±7.2)kg/m 2,肿瘤长径为(2.1±0.6)cm。全组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OSF重建。中位手术时间275(270~428)min,中位OSF重建时间112(80~140)min,中位失血量50(20~400)ml。术后病理显示,肿瘤TNM分期为0~Ⅰ期胃癌7例,Ⅱ~Ⅲ期4例。术后中位4(4~7)d进食,中位7(6~9)d出院。术后进食前常规进行上消化道造影,可见吻合口通畅。共3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分别为肺炎、胆囊炎和吻合口狭窄,均经保守治疗好转。全组均未出现Grade B以上的胃食管反流症状,所有患者均不需服用抗反流药物。 结论:OSF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食管残胃重建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食管-胃"程氏Giraffe重建术"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近端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患者中应用的初步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行近端胃切除后食管-胃"程氏Giraffe重建术"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程氏Giraffe重建术"适用范围:(1)SiewertⅡ型和肿瘤长径<4 cm的Siewert Ⅲ型AEG患者;(2)术前临床分期:cT 1~2N 0M 0。采用描述性系列病例研究的方法。收集2018年2—7月期间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腹部肿瘤外科及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行近端胃切除后采用食管-胃"程氏Giraffe重建术"的34例AEG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Siewert Ⅱ型AEG;TNM分期:ⅠA期14例,ⅡA期11例,ⅡB期8例。食管-胃"程氏Giraffe重建术"简要步骤:距离胃大弯边缘4 cm处纵行切割形成12 cm长的管状胃;在距最远端2 cm处垂直离断胃小弯,形成胃底和His角;保证距离His角5 cm以上作食管-管状胃吻合。术后通过随访胃食管反流症状量表(RDQ)评分、检测核素胃排空试验和食管24 h多通道腔内阻抗(MII)-pH来整体评估残胃动力和抗反流情况。 结果:3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近端胃切除后食管-胃"程氏Giraffe重建术",开腹手术13例,腹腔镜手术21例。手术时间(144.6±39.8)min,术中出血(35.4±17.2)ml,腹腔镜手术中未发生中转开腹现象。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为(8.4±2.5)d。术后1个月RDQ评分为(4.4±3.1)分,术后6个月为(3.3±2.5)分;术后1个月核素胃排空试验显示,胃半排空时间为(67.0±21.5)min,1 h、2 h和3 h胃残余率分别为(52.2±7.7)%、(36.4±3.1)%和(28.8±3.6)%,术后2个月食管24 h MII-pH监测显示,酸反流总次数为(12.6±7.9)次,非酸反流总次数(19.6±9.7)次,DeMeester评分为(5.8±2.9)分。结论:"程氏Giraffe重建术"在行近端胃切除的Ⅱ型AEG患者中应用是安全可行的,具有良好的动力及抗反流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家族性矮小症合并习惯性髌骨脱位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分析家族性矮小症合并习惯性髌骨脱位(HPD)的临床特征及临床诊疗方法.方法:选取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23年1月收治的1例家族性矮小症合并HPD的男性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目前国内外最新文献及对患者及其亲属发病情况的随访,总结家族性矮小症合并HPD的病因、诊断方法、手术技术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该病例入院体格检查提示矮小症,基因检测结果提示X型胶原蛋白α1链(COL10A1)存在基因突变.术前X线提示双股骨上段畸形,股骨颈短缩,股骨头变形,左侧髌骨移位;膝关节CT提示左侧股骨滑车发育不良,髌股间隙增宽,髌股关节对位欠佳,左膝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距离19.93 mm,左髌骨倾斜角22.1 °,左侧股骨颈前倾角10.2°;膝关节MRI提示左膝髌股关节对位不佳,股骨滑车沟浅,髌骨向外侧移位,滑车沟角159.7°,滑车沟深度0.2 mm,外侧滑车倾斜度4.7 °.行髌骨外侧支持带及股外侧肌松解联合内侧髌股韧带(MPFL)重建术,术后3d复查左膝正侧位X线片显示内固定位置良好,髌骨高度Caton指数0.96,随访6个月,左髌骨未出现再脱位,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Lysholm评分95分(术前74分),Kujala评分93分(术前73分).结论:本例家族性矮小症合并HPD较为罕见,其发病原因主要与基因突变所致长骨干骺端发育不良有关.本报告将为更多家族性矮小症合并HPD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肘关节有限元模型模拟碰撞损伤的生物力学特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利用有限元法建立肘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动态模拟肘关节以不同角度撞击地面,分析肘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选取1名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肘关节屈曲90°行CT扫描,应用Mimics、Geomagic、UG、Hypermesh等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肘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Abaqus软件中模拟肘关节以不同角度(前臂与地面呈30°、60°、90°)撞击地面时,计算骨皮质破裂的临界速度及显著破裂时的速度,分析应力传导及其大小、分布等的变化规律.结果 肘关节屈曲90°状态发生正面碰撞时应力传导主要集中在肱骨髁、肱骨滑车及尺骨鹰嘴等部位,而桡骨头应力传导较小;当肘关节与地面撞击(前臂与地面分别呈30°、60°、90°)时,骨皮质破裂临界速度分别为11.4、9.3、13.8 m/s;前臂与地面分别呈30°、60°撞击,撞击速度分别达15.0、13.0 m/s时,尺骨鹰嘴呈粉碎性骨折;前臂与地面呈90°撞击,撞击速度达18.0 m/s时,肱骨远端呈明显横行骨折.结论 应用有限元建模分析软件构建的人体肘关节有限元模型可用于外力作用下肘关节损伤机制的研究,也可用于肘关节损伤时暴力的大小、速度、方向的推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应用腔内三角吻合技术行完全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的近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应用腔内三角吻合技术在完全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间,采用腔内三角吻合技术行完全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情况、术后情况和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结果 11例患者的中位手术时间为121.8 min,中位吻合时间为14.9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为45.5 ml,中位近端切缘长度为11.4 cm,中位远端切缘长度为8.5 cm,中位检出淋巴结数目为29.5枚,中位术后下地时间、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4、3.0、3.8和6.9d.仅1例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其余患者术后无腹腔出血、腹腔感染、肺部感染、肠梗阻、吻合口出血、吻合口漏和吻合口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腔内三角吻合技术的完全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切实可行,安全可靠,并具有满意的近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无关脐血移植治疗Ⅰ型黏多糖病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无关脐血移植对Ⅰ型黏多糖病(MPS Ⅰ)的治疗效果.方法 1例4岁2个月男性MPS Ⅰ患儿,确诊后行人类白细胞抗原不全相合无关脐血移植,预处理采用白消安+环磷酰胺+氟达拉滨(Bu/Cy4+ Flud)方案:Bu 1.2 mg/kg,每6h1次,用4d;Cy 50 mg/(kg·d),用4d;Flud 30 mg/(m2·d),用4d.移植当天为0d,移植前为-天数,移植后为+天数.输入脐血有核细胞4.60×107/kg,CD34+细胞3.05×105/kg.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环胞素+吗替麦考酚酯.移植后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加速造血重建.结果 +15d粒细胞系植入,+24 d血小板植入,+21 d取患者骨髓经STR基因位点检测证实为完全供者型嵌合状态,此后嵌合稳定.移植后83 d a-L-艾杜糖醛酸苷酶(IDUA)活性恢复正常,IDUA基因测序正常.+12 d肺部感染合并肺动脉高压,+15 d出现急性Ⅱ度肠道GVHD,+51 d发生急性Ⅱ度皮肤GVHD,+180 d发生慢性GVHD(皮肤局限型);+35 d合并出血性膀胱炎.上述并发症均顺利治愈.移植后随访18个月,患儿身高增加3 cm,体质量增加2.4kg,角膜转为清亮,肝脾缩小至正常,尿黏多糖检测转阴,智力筛查较移植前稍有进步,但手指畸形及其他骨骼异常无明显变化.结论 无关脐血移植治疗MPS Ⅰ有确切疗效.本例为我国首例MPS Ⅰ的无关脐血移植治疗,为今后MPS Ⅰ的脐血移植治疗积累了初步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的选择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胰腺癌是目前常见恶性肿瘤中预后最差的肿瘤之一.根治性手术是唯一可能治愈胰腺癌的方法.随着近年外科技术的进步和肿瘤综合治疗理念的贯彻推广,胰腺癌的新辅助治疗模式日益受到重视,热点与难点争议不断,机遇与挑战交替并存.本文汇集国内胰腺领域4位著名专家及其团队,结合各自中心临床经验,从不同角度探讨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的选择策略.王春友教授认为:对具有较高可能达到R0切除的胰腺癌患者推荐优先手术方案,以免患者在新辅助治疗过程中发生肿瘤进展而丧失根治性切除的机会.而对于根治性切除机会较小以及不可切除胰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值得积极尝试.金钢教授及其团队认为:新辅助治疗对提高胰头癌,尤其是可能切除胰头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具有重要作用.经过新辅助治疗后,如何有效地提高患者手术安全性和R0切除率,是每个胰腺外科医师必须重视的问题.戴梦华教授及其团队认为:对可切除和(或)可能切除胰腺癌施行新辅助治疗可能使患者生存受益,建议临床开展相关试验进行验证.外科医师应根据指南、结合胰腺癌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邵成浩教授及其团队认为:局部进展期胰头癌新辅助治疗或转化治疗后再行手术治疗,尤其是行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安全、有效、可行.而对于新辅助化疗后胰头癌患者下一步治疗方案选择、评价指标、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等有待高质量研究进一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