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1型7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草酸尿症1型(PH 1型)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PH 1型患者中,男4例,女3例;起病年龄26~42岁(平均32.1岁),诊断年龄28~51岁(平均40.6岁)。7例患者均以肾结石起病,3例患者起病时发现肾功能不全,其中2例患者发现时即进行血液透析。就诊时的症状包括骨痛7例,关节疼痛或关节畸形5例,乏力5例,低血压3例,皮下结节2例。4例患者有家族史。7例患者血红蛋白60~114 g/L,白蛋白16.5~32.1 g/L,D-二聚体 2 230~12 781 μg/L。7例患者已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行透析年龄26~50岁(平均37.7岁),自起病至进入透析时长为0~20年(平均5.6年)。5例患者反复发生透析通路功能不良。3例患者在明确诊断前行肾移植,移植肾均因草酸盐沉积而失去功能。随访4~38个月(平均14.43个月),死亡1例。7例患者均行腹部CT检查,可见骨骼病变、双侧肾脏多发结石和肾钙质沉着表现。6例患者检出AGXT基因突变,其中复合杂合变异4例,单纯纯合变异2例。变异位点为c.823-824dup.AG(p.S275Rfs*38)(exon 8)、c.815-816ins.GA(p.S275Rfs*38)(exon 8)、c.595G>A(p.G199S)(exon5)、c.32C>G(p.P11R)(exon1)、c.638C>T(p.A213V)(exon 6);经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会分级判定2个位点为可能致病变异,7个位点为致病变异,1个位点为意义未明。4例患者行组织活检,病理均表现出大量草酸盐沉积。PH 1型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深入理解PH 1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对早诊断早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基因肾结石病基因治疗前景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单基因肾结石病虽在临床较为少见,但其逐年增加的发病率及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足以引起重视。目前单基因肾结石病的治疗尚停留于药物及手术层面,本文以原发性高草酸尿症基因治疗的进展为切入点,对单基因肾结石病在病因学层面的治疗进行论述,以期推动更多基因治疗层面的研究和尝试,推动基因治疗方式和药物的研发与探索,推动单基因肾结石病精准化及个体的治疗模式的完善,进而提升该病的诊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泌尿系结石代谢评估数据库的建立及临床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设计建立泌尿系统结石代谢评估数据库,并利用该数据库对患者进行代谢评估及结石防治指导。方法:本代谢评估数据库应用JAVA语言开发,使用Oracle11g数据库和浏览器/服务器架构进行构建。本研究从数据库中提取所有临床资料完整患者的相关数据,并对结石危险因素及相关病史、血尿检验及24 h尿检验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60例明确诊断为结石的患者,男女比例为1.9∶1,患者首次诊断结石时的年龄为(35.5±13.5)岁,结石家族史阳性者占39.7%,代谢综合征占35.0%。男性和女性患者超重或肥胖分别占73.2%和50.0%,腹型肥胖分别占62.3%和56.1%。结石患者存在明显尿液异常,其中高钠尿占67.5%,高钙尿占53.6%,低枸橼酸尿占41.1%,高尿酸尿占29.7%,低镁尿占22.5%,高草酸尿占15.8%,高磷尿占11.7%,低尿量者占36.4%。结论:结石患者超重或肥胖、腹型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对高尿钠、低尿量、肥胖、代谢综合征等结石危险因素的干预是结石治疗的重要手段。该结石代谢评估数据库有助于高效开展结石代谢评估工作,并为结石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上尿路结石危险因素及早期复发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上尿路结石(upper urinary tract calculi,UUTC)的危险因素及早期复发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确诊为UUTC患儿(结石组, n=129)以及同期住院的非UUTC患儿(非结石组, n=130)临床资料,对比两组人口学特征、结石病家族史、饮食饮水及排尿情况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儿童UUTC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析各因素对UUTC患儿早期复发的影响。 结果:129例UUTC患儿中,男性81例、女性48例,就诊年龄(7.58±4.02)岁。高钠饮食( OR=4.199,95% CI:1.418~12.440)、高钙摄入( OR=5.043,95% CI:1.720~14.788)、低饮水量( OR=2.691,95% CI:1.125~6.435)、低排尿量( OR=2.462,95% CI:1.108~5.470)、结石病家族史( OR=2.041,95% CI:1.137~3.664)、先天性上尿路畸形( OR=7.133,95% CI:1.420~35.817)是儿童UUT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石早期复发率为8.5%(11/129),早期复发原因依次是原发性高草酸尿症(3/6)、胱氨酸尿症(2/6)、低排尿量(1/6)。 结论:高钠饮食、高钙摄入、低饮水量、低排尿量、结石病家族史、先天性上尿路畸形与儿童UUTC发生有关;遗传代谢性疾病、低排尿量是儿童UUTC早期复发的主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基因肾结石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来,多种单基因肾结石病被认知,单基因肾结石病可引发肾结石、肾钙质沉积、肾外脏器表现以及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该类疾病的诊断也更快捷有效。同时,随着基因治疗技术的进步,基因编辑等技术将有可能改变单基因肾结石病的现有治疗方式。现就单基因肾结石病的种类、基因型和表型特征及治疗方法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肾小管上皮细胞程序性死亡在草酸钙结石形成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草酸钙结石是肾结石最主要的类型。草酸钙晶体或高草酸尿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和程序性死亡是草酸钙结石形成的关键因素。肾小管上皮细胞程序性死亡可为草酸钙晶体提供附着位点、参与构成结石成分和加剧周边组织损伤。多种细胞程序性死亡模式可同时参与损伤过程,调节其中串联点,有望达到多层级调控。本文就肾小管上皮细胞程序性死亡与草酸钙结石形成机制间的联系,以及不同的程序性死亡模式参与草酸钙结石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亚型草酸钙结石患者尿代谢异常的差异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草酸钙结石患者的24h尿代谢异常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单纯草酸钙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0例(75.0%),女30例(25.0%)。年龄(49.1±13.5)岁。体质量指数(24.6±3.0)kg/m 2。合并糖尿病23例(19.2%),冠心病8例(7.0%),高血压病36例(30.0%),胃肠道疾病45例(37.5%)。合并低尿pH值11例(9.2%),高草酸尿54例(45.0%),高钙尿19例(15.8%),低枸橼酸尿72例(60.0%),高尿酸尿3例(2.5%),高尿酸血症18例(15.0%)。120例中,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79例,经皮肾镜取石术28例,体外冲击波碎石术13例。根据术后结石成分分析将患者分为一水草酸钙结石组(COM组)和二水草酸钙结石组(COD组),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和24h尿代谢数据。分析两组结石成因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本研究120例,COM组90例,COD组30例。COM组和COD组的尿草酸分别为41.3(30.1,54.2)mg和34.1(26.6,39.9)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高草酸尿发生率分别为52.2%(47例)和23.3%(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COD组和COM组的尿钙分别为6.8(6.1,8.8)mmol和4.0(2.3,5.2)mmo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高钙尿发生率分别为43.3%(13例)和6.7%(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COM组和COD组的尿磷酸分别为2 063.5(1 688.8,2 803.2)mg和1 231.7(766.7,1 740.9)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COM组和COD组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343.0±111.7)μmol/L和(297.6±77.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胃肠道疾病、甲状旁腺激素、血红蛋白、血肌酐、血钾、血磷、血钙、血钠、结石负荷、结石侧别等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两组患者的尿钠、尿磷、尿镁、尿枸橼酸、尿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草酸尿( OR=4.859, P<0.01)和尿磷酸水平升高( OR=1.001, P<0.01)是COM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钙尿是COD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 OR=27.856, P<0.01)。 结论:COM结石患者有较高的尿草酸和尿磷酸水平,更易出现高草酸尿;COD结石患者有较高的尿钙水平,更易出现高钙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基因型与表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是儿童肾结石和慢性肾结石病的重要病因。反复发作的肾结石和肾钙质沉着症提示临床医师应考虑到先天基因缺陷导致的遗传代谢病。不幸的是,由于对原发性高草酸尿症基因型和表型认识上的缺乏,导致诊断和治疗上出现不可接受的延误,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本文就原发性高草酸尿症的基因型与表型的特点、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以及原发性高草酸尿症的治疗现状和未来的基因治疗展望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精子测序技术在新发突变单基因遗传病家系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单精子测序技术在新发突变单基因病家系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针对3个携带新发突变的常染色体遗传病家系,采用多重置换扩增技术(multiple-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MDA)对单精子进行全基因组扩增(whole genome amplification,WGA),通过检测扩增产物的变异位点以及目的基因上下游2M范围内有效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信息,构建携带突变的风险单体型与不携带突变的正常单体型。对待测胚胎进行WGA,产物进行高通量测序,结合单体型信息判断胚胎致病位点的携带状态,选择不携带致病变异的胚胎进行移植。结果:共挑取16份有效单精子样本,在原发性高草酸尿症、Kabuki综合征、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3个新发突变单基因病家系中成功构建单体型。胚胎植入前单基因遗传病检测(PGT for monogenic disorders,PGT-M)结果提示有10枚胚胎携带父源致病变异;6枚胚胎不携带父源致病变异,其中2枚胚胎检出染色体拷贝数变异。除原发性高草酸尿症夫妇外,其余两个家系的夫妇共获得4枚正常胚胎,移植后均未妊娠。结论:对于家系中男性携带新发突变的夫妇,可以利用单精子测序技术构建单体型,进而进行PG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3型基因型和表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3型(PH3)是由于 HOGA1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罕见单基因肾结石病。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PH3患者的基因突变位点可被明确定位,其基因型与表型特点、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也逐渐被认知;随着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干扰的RNA药物和基因编辑技术可能改变现有PH3的治疗方式。本文将对PH3的基因型和表型特点、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治疗进展等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