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医护一体化的护理在ICU重症脑外伤患者安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重症监护室(ICU)重症脑外伤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选取常熟市中医院ICU收治的90例重症脑外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 n=45)及对照组( n=45),对照组实施常规性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医护一体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并发症及满意率情况。 结果:观察组干预后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院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管道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家属满意率,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电双频指数镇痛镇静联合液压耦合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镇痛镇静联合液压耦合颅内压(ICP)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sTB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①采用前瞻性自身平行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7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32例sTBI开颅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应用Codman监测系统和液压耦合监测系统监测ICP值,比较两者的差异及相关性。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ICU收治的108例sTBI开颅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所有患者均予脑外科术后诊疗常规,并在此基础上,A组(35例)辅以Codman监测系统监测ICP值,B组(40例)辅以液压耦合监测系统监测ICP值,C组(33例)通过BIS指导镇痛镇静并联合液压耦合监测系统监测ICP值。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ICP、脑脊液引流时间、ICP监测时间、ICU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等指标。此外,对于B组和C组患者根据波形进行再次分组,若P 1=P 2或P 2、P 3低则为代偿组;若圆形波或P 2>P 1则为失代偿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GOS评分。 结果:①同一患者分别采用Codman监测系统与液压耦合监测系统测得的IC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Hg:11.94±1.76比11.88±1.90, t=0.150, P=0.882;1 mmHg≈0.133 kPa),Bland-Altman分析显示,两种方法测量ICP值95%一致性界限(95%LoA)为-4.55~4.68 mmHg,且所有的点均落在95%LoA内,表明两种测量方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② 3组sTBI患者脑脊液引流时间、ICP监测时间、ICU住院时间以及颅内感染、颅内再出血、外伤型脑积水、脑脊液漏、意外拔管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7)。C组治疗后ICP值显著低于A组和B组(mmHg:20.94±2.37比25.86±3.15、26.40±3.09,均 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9.1%比45.7%、42.5%)、癫痫发作发生率(3.0%比31.4%、30.0%)、再次手术率(3.0%比31.4%、40.0%)、术后6个月预后不良发生率(33.3%比65.7%、65.0%)均显著低于A组和B组(均 P<0.017)。此外,根据液压耦合波形判断,代偿组35例患者术后6个月GOS评分显著高于失代偿组38例患者(分:4.03±1.18比2.39±1.50, t=5.153, P<0.001)。 结论:液压耦合监测系统测量ICP值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且比传统ICP监测方式能更好显示ICP波形变化,对预后有较好地预测价值,可替代Codman监测精确指导临床工作;另外可通过BIS监测下的镇痛镇静联合液压耦合ICP监测辅助评估并及时干预,有效降低ICP,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症监护室脑外伤行肠内营养患者腹泻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脑外伤行肠内营养(EN)患者发生腹泻的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开展临床护理提供进一步指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温州市中医院2015年1月—2020年12月ICU收治的120例脑外伤患者进行腹泻情况调查分析,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腹泻分为腹泻组( n=65)与非腹泻组( n=55)。对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肠内营养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探讨EN干预期间患者腹泻情况的影响因素。 结果:120例ICU脑外伤患者中,腹泻发生率为54.17%。单因素分析发现,不同ICU入住时间、EN干预前禁食、EN制剂日用量、制剂稀释、制剂逐渐增量、机械通气时间的患者腹泻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EN制剂日用量、EN制剂未逐渐增量、EN制剂未稀释、EN干预前禁食是ICU脑外伤患者EN干预期间腹泻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ICU脑外伤患者行EN干预期间的腹泻发生率较高,且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医护人员应针对特定人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腹泻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量化评估下的渐进性康复训练对ICU脑外伤患者肺部感染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量化评估下的渐进性康复训练对ICU脑外伤患者肺部感染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ICU收治的脑外伤患者8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基于量化评估下对患者实施早期渐进性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呼吸功能、运动功能、肺部感染及预后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肌无力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而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而ICU获得性肌无力、肺部感染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基于量化评估下的渐进性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ICU脑外伤机械通气患者运动功能,有效降低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外伤重症患者中应用基于意识模糊评估法的谵妄预防护理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脑外伤重症患者中应用基于意识模糊评估法的谵妄预防护理的效果。方法:经医师诊断和影像学检查筛选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重症脑外伤患者138例,根据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8例和研究组7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基于意识模糊评估法的谵妄预防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谵妄发生情况、临床各项指标所用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康复效果及各项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谵妄评分处于较高水平、谵妄持续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持续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康复效果及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处于较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常规护理干预相比,基于意识模糊评估法的谵妄预防护理能显著改善患者谵妄情况,减少治疗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盲插鼻肠管在ICU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并发症发生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究与观察盲插鼻肠管在ICU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 2019年 2月—2021年 3月收治的 100例ICU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鼻胃管治疗,观察组采用盲插鼻肠管治疗,每组 50 例.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1周及 2周后,观察组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泻、恶心呕吐及胃潴留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盲插鼻肠管在ICU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有助于改善机体营养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ICU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应用整体护理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4/1/13
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应用整体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9 年6 月 -2020 年7月收治的重度颅脑外伤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分别给予整体护理、基础护理,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GCS评分为( 12 . 74 ± 1 . 15 )分、APACHEⅡ评分为( 11 . 09 ± 1 . 58 )分,分别优于对照组的(8. 52 ± 1. 37)分和(16. 73 ± 2. 84)分;观察组ICU时间为(14. 25 ± 1. 09)天、住院时间为(39. 47 ± 8. 03)天,分别短于对照组的(18. 77 ± 1. 62)天和(56. 91 ± 8. 55)天,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 . 25%,低于对照组的25 . 00%;观察组满意度为96 . 88%,高于对照组的78 . 13%( P<0 . 05 )。结论: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用整理护理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重症颅脑外伤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探究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重症颅脑外伤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接诊的重症颅脑外伤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两组患者分别应用全肠外营养护理、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IgA、CD4/CD8水平均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再喂养综合征、感染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重症颅脑外伤术患者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护理,不仅能够改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功能,还有助于预防并发症,降低损伤程度,缩短治疗时间,得到满意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早期肠内营养和延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和延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仁济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40例)和延期肠内营养组(40例).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于术后24~48 h 开始肠内营养,而延期肠内营养组于术后48 h至5 d开始肠内营养.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的相关数据,包括入院当天、肠内营养开始后14 d时的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浓度,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入住 ICU 的时间和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结果 在开始肠内营养后第14天,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的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延期肠内营养组患者,且腹泻、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延期肠内营养患者,且住院时间短于延期肠内营养患者,出院时 GOS高于延期肠内营养患者,差异均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有效、及时改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营养状况,纠正患者低蛋白血症;同时还能降低腹泻、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 ICU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颅内压监测在严重颅脑外伤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对颅脑外伤患者治疗的指导意义以及对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110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研究,ICP监测组51例,对照组59例.结果:术后6个月GOS评分结果显示ICP监测组预后好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中甘露醇使用量、ICU住院时间,ICP监测组均好于对照组,对于术后迟发型血肿和颅内感染两组并无差异(P>0.05).结论:ICP监测对于颅脑外伤术后治疗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助于患者预后恢复以及合理药物使用,且并没有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