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6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6(IGFBP-6)在乳腺癌不同区域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乐山市中区人民医院和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30例乳腺癌组织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乳腺癌组织距癌巢中心的区域位置不同分为3组,癌巢中心组、癌旁组、癌旁边界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GFBP-6及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表达,分析乳腺癌不同病理类型的各区域IGFBP-6、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病理特征的关系,两组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 结果:30例女性乳腺癌病例,病理Ⅰ级2例,Ⅱ级11例,Ⅲ级17例。Luminal A型7例、Luminal B型6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型8例、Basical-like型9例。癌巢中心组IGFBP-6阳性率低于癌旁组及癌旁边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癌巢中心组IGFBP-6的阳性率4例(13.3%),癌旁组23例(76.6%)和癌旁边界组26例(86.6%), χ2=18.23, P<0.05]。癌巢中心组Ki-67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组及癌旁边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3.78, P<0.05)。病理Ⅰ级阳性率显著高于Ⅱ级和Ⅲ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23, P<0.05)。Luminal B型阳性率高于Basical-like型,Luminal A型及Her-2过表达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1, P<0.05)。病理Ⅲ级Ki-67阳性率显著高于Ⅱ级和Ⅰ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26, P<0.05),而分子病理分型结果中Basical-like型Ki-67阳性率高于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及Luminal A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8, P<0.05)。 结论:IGFBP-6在乳腺癌癌巢组织中呈低表达,其表达水平与Ki-67和病理分级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IGFBP7、CA199、GDF-15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糖类抗原199(CA199)、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CR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方法 选取CRC患者为CRC组(n=87),收集整理其肿瘤位置、病理类型、TNM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资料.另选取同期治疗的结直肠息肉患者为良性疾病组(n=87),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n=87).ELISA法检测血清IGFBP7、GDF-15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测定CA199水平.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CRC患者IGFBP7、CA199、GDF-15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CR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血清IGFBP7、CA199、GDF-15诊断CRC的临床价值.结果 CRC组、良性疾病组血清IGFBP7、CA199、GDF-15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RC组血清IGFBP7、CA199、GDF-15水平均显著高于良性疾病组(P<0.05).淋巴结发生转移、TNM分期为Ⅲ+Ⅳ、细胞分化程度为低分化的CRC患者IGFBP7、CA199、GDF-15高表达比例均显著高于淋巴结未发生转移、TNM分期为Ⅰ+Ⅱ、细胞分化程度为中/高分化的CRC患者(P<0.05);IG-FBP7、CA199、GDF-15高表达组患者3年生存率均显著低于其对应的低表达组(P<0.05);淋巴结转移、TNM分期、IG-FBP7、CA199、GDF-15均是CRC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IGFBP7、CA199、GDF-15三项联合诊断CRC的AUC优于各自单独诊断(Z三者联合 vs IGFBP7=4.086、Z三者联合 vs CA199=4.815、Z三者联合 vs GDF-15=5.477,P均<0.05).结论 CRC患者血清IGFBP7、CA199、GDF-15表达水平升高,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密切,三项指标联合诊断CRC具有较高的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围术期应用华蟾素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行纳米碳淋巴结示踪根治术预后及HKDC1、ANXA13蛋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围术期应用华蟾素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行纳米碳淋巴结示踪根治术预后及HKDC1、ANXA1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江南医院和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接受食管胃结合部根治术治疗的80例患者,依据治疗手段的不同分为纳米组和蟾蜍素组,每组40例.纳米组患者给予切除术+纳米碳示踪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蟾蜍素组围术期应用华蟾素注射液结合切除术+纳米碳示踪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结检出数、肿瘤标志物水平、凝血功能、术后病理分期及HKDC1、ANXA1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蟾蜍素组患者总淋巴结数、靶区淋巴数、周围淋巴数均低于纳米组(P<0.05).蟾蜍素组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均低于纳米组(P<0.05).蟾蜍素组凝血功能优于纳米组(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3均升高,circAGFG1降低,且蟾蜍素组改善幅度更大(P<0.05).术后T分期方面,蟾蜍素组pT0~2期18例,pT3~4期22例;纳米组pT0~2期1例,pT3~4期39例,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x2=19.948,P<0.001),术后N分期无明显差异(P>0.05);蟾蜍素组和纳米组的HKDC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5%(19/40)、70.0%(28/40),蟾蜍素组低于纳米组(x2=4.718,P=0.040);两组ANXA13的阳性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华蟾素可在不影响其他各项手术指标的情况下有效提高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给予纳米碳淋巴结示踪技术联合根治术的淋巴结清扫数,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和HKDC1蛋白阳性表达率,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分期作用明显,可提高手术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IGFBP-3抗原的真核表达分析及校准品制备评估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观察IGFBP-3抗原在不同真核细胞中的表达差异,筛选最优的IGFBP-3抗原进行IGFBP-3抗原诊断试剂盒开发的校准品性能分析.方法:将人IGFBP-3基因分别克隆至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K及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pCMV中,分别转化毕赤酵母GS115、HEK293细胞及CHO细胞进行表达.以Ni-NTA和SDS-PAGE技术对表达产物进行活性分析及纯化鉴定,利用IGFBP-3检测试剂盒对纯化抗原进行校准品性能分析.结果:IGFBP-3抗原表达过程中易降解,仅在HEK293细胞中成功得到全长蛋白,且配制成的校准品考核反应性及稳定性均满足需求,为诊断试剂盒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结论:HEK293体系表达的IGFBP-3抗原更适用于试剂盒校准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糖类抗原19-9检测对胰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糖类抗原19-9(CA19-9)、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检测对胰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82例胰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81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受试者MIC-1、IGFBP3、CA19-9水平,分析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和MIC-1、IGFBP3、CA19-9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胰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MIC-1、IGFBP3、CA19-9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2例胰腺癌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好转组61例与预后不良组21例,好转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及MIC-1、IGFBP3、CA19-9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化程度为低分化、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MIC-1≥500pg/ml、IGFBP3≥40 U/ml、CA19-9≥40 U/ml均为胰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IC-1、IGFBP3、CA19-9联合检测预测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4%、71.9%,曲线下面积为0.816(95%CI:0.715~0.917),高于M1C-1、IGFBP3、CA19-9单独检测.结论 MIC-1、IGFBP3、CA19-9水平升高均与胰腺癌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三者在胰腺癌患者预后预测中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炎症细胞因子刺激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5对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积极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既往已有研究证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5(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binding protein 5,IGFBP5)在牙源性干细胞中高表达,并通过激活多种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然而,在炎症微环境条件下 IGFPB5 是否参与调控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尚不清楚.目的:探讨 IGFBP5 在炎症微环境下对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分子调控机制,为炎症微环境下牙周组织再生寻找治疗靶点.方法:①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牙周膜干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抗原标志物;②分别以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7模拟体内炎症微环境作用,并建立IGFBP5稳定敲低的细胞系,然后进行成骨诱导分化,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成骨分化相关标志性基因及相关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表达.该研究的实施符合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的相关伦理要求.结果与结论:①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7后,牙周膜干细胞成骨能力降低,具体表现为碱性磷酸酶活性及成骨分化相关基因OCN、BSP mRNA表达显著降低;②基因沉默IGFBP5进一步加重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7对牙周膜干细胞的成骨抑制作用,表现在碱性磷酸酶活性及成骨分化相关基因OCN、BSP mRNA表达进一步降低;③炎症因子刺激及基因沉默IGFBP5同时影响了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2A、KDM3B、KDM5B、JMJD6 mRNA的表达;④结果提示IGFBP5在炎症微环境下对牙周膜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过程可能起到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非小细胞肺癌中IGFBP-3、P53、Ki-6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3(IGFBP-3)、P53、Ki-67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57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血清和组织样本,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健康对照者及肺癌患者血清IGFBP-3的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53和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与健康对照者相比,NSCLC患者血清中IGFBP-3的含量显著降低,当IGFBP-3取临界值1 139.10 ng/mL时,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17,灵敏度为81.3%,特异度为57.7%.IGFBP-3的表达与患者的吸烟史有相关性(P<0.05),P53和Ki-67蛋白表达与患者吸烟史、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5).NSCLC中P53与IGFBP-3表达呈负相关,P53和Ki-67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论 IGFBP-3、P53和Ki-67表达与NSCLC患者吸烟史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血清IGFBP-3有助于监测吸烟相关肺癌的发生、发展,为NSCLC诊疗提供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联合PC化疗对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联合紫杉醇+卡铂(PC)化疗对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搜集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54例Ⅲa期NSCLC患者,简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7例.对照组给予放疗与PC化疗,观察组给予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联合PC化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缓解率、疾病控制率、血清肿瘤标志物[CEA、细胞角蛋白21-1片段(CYFRA21-1)、SCCAg]水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研发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量表(EORTC QLQ-C30)评分、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缓解率、疾病控制率(70.37%、88.89%)高于对照组(37.04%、55.56%) (P <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EA、CY-FRA21-1、SCCA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GF-1低于对照组,IGFBP-3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整体生活质量量表、功能量表高于对照组,症状量表、单项测试项目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气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联合PC化疗治疗Ⅲa期NSCLC,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提高缓解率、疾病控制率,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LncRNA NEAT1通过调节miR-125b-5p/IGFBP5轴对血管瘤内皮细胞增殖、凋亡、迁移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核富集转录本1(nuclear enriched abundant transcript 1,NEAT1)通过调节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NAs,miR)-125b-5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5(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5,IGFBP5)轴对血管瘤内皮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血管瘤组织(2016年3月~2019年3月收集,n=18)、瘤旁组织样本(2016年3月~2019年3月收集,n=18)以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S,人血管瘤内皮细胞HemECs,HDEC中NEAT1,miR-125b-5p及IGFBP5蛋白表达.构建沉默NEAT1,同时沉默NEAT1和miR-125b-5p的HemECs细胞系,通过细胞活力检测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台盼蓝染色、流式细胞术、划痕愈合实验、Western blot分别观察NEAT1和miR-125b-5p对HemECs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IGFBP5,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 cell lymphoma/lewkmia-2,Bcl-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NEAT1与miR-125b-5p,miR-125b-5p与IGFBP5的关系.结果 与瘤旁组织比较,血管瘤组织中NEAT1(2.87±0.22 vs 1.00±0.00),IGFBP5蛋白(1.45±0.14 vs 0.27±0.02)表达水平升高,miR-125b-5p(0.24±0.02 vs 1.00±0.00)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400~161.220,均P<0.05);与HUVES细胞比较,HemECs,HDEC细胞中NEAT1(2.76±0.24,1.78±0.13 vs 1.00±0.00),IGFBP5蛋白(1.31±0.15,0.78±0.06 vs 0.24±0.02)表达升高,miR-125b-5p表达(0.19±0.02,0.45±0.04 vs 1.00±0.00)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17.320~99.204,14.697~33.680,均P<0.05),且HemECs细胞中NEAT1和IGFBP5蛋白表达量最高,miR-125b-5p表达量最低,因此,选取HemECs细胞为研究对象;与si-NC组比较,si-NEAT1组NEAT1(0.32±0.02 vs 1.01±0.12)表达、A值(0.45±0.04 vs 1.13±0.11)、细胞生长率(32.28%±2.79% vs 99.41%±0.22%)、划痕愈合率(20.33%±1.23% vs 49.24%±2.43%)及IGFBP5(0.41±0.04 vs 1.31±0.20),PCNA(0.36±0.04 vs 1.27±0.14),Bcl-2(0.48±0.04 vs 1.39±0.16)和MMP-9(0.21±0.02 vs 1.09±0.10)蛋白表达降低,miR-125b-5p(1.87±0.15 vs 1.02±0.10)表达、细胞凋亡率(45.58%±3.34% vs 12.36%±1.07%)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10.809~58.755,均P<0.05);下调miR-125b-5p减弱了沉默NEAT1对HemECs细胞增殖、迁移的抑制及对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t=9.218~15.010,均P<0.05);NEAT1与miR-125b-5p,miR-125b-5p与IGFBP5存在靶向调控关系.结论 沉默NEAT1通过上调miR-125b-5p来抑制IGFBP5表达,从而抑制HemECs细胞增殖、迁移,并促进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