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对全弓置换术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自体血小板分离(APP)回输对全弓置换术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拟行全弓置换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9~34 kg/m 2,ASA分级Ⅲ或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20):APP回输组(A组)、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组(N组)和单纯自体血回收回输组(C组)。A组于手术开始前完成APP,浓缩红细胞根据术中情况及时回输,贫血小板血浆和富血小板血浆待鱼精蛋白中和后回输;N组在手术开始前完成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放出的全血待鱼精蛋白中和后回输;C组在术中单纯行自体血回收及洗涤红细胞回输,A组和N组均行自体血回收。分别于麻醉诱导后10 min(T 1)、体外循环后5 min(T 2)、手术结束即刻(T 3)、术后24和48 h(T 4,5)时采集颈内静脉血及尿液,测定红细胞压积(Hct)、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2(TIMP-2)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的浓度,计算[TIMP-2]×[IGFBP-7]。于术前、术后当天、术后1、2和3 d时测定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尿素、尿酸和胱抑素C浓度。记录术中异体血制品输入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血液透析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A组和N组术后异体红细胞输注量和A组异体血小板输注量减少,N组T 2时Hct降低,N组和A组T 3和T 4时fHb降低,A组术后当天、术后1 d时Scr降低,术后当天、术后2和3 d时胱抑素C降低( P<0.05);与N组比较,A组术后异体血小板输注量减少,T 3~5时NGAL和TIMP-2浓度、T 3,4时IGFBP-7浓度和[TIMP-2]×[IGFBP-7]、术后当天、术后1 d时Scr、术后当天、术后2和3 d时胱抑素C浓度降低( P<0.05)。 结论:APP回输减轻全弓置换术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的效果优于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尿IGFBP7及TIMP-2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肾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生物标志物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及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肾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新住院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5例,其中入院时合并AKI 19例(肝硬化-AKI组),无AKI 26例(肝硬化-非AKI组),健康体检者12例(正常对照组),收集晨尿标本,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尿IGFBP7与TIMP-2,动态监测肝硬化-非AKI组入院后尿IGFBP7及血肌酐(SCr)。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指标的诊断效能。 结果:肝硬化-AKI组( n = 19)尿IGFBP7、尿IGFBP7与TIMP-2乘积(IGFBP7×TIMP-2)均高于非AKI组( P值均< 0.05);肝硬化-AKI组或非AKI组尿IGFBP7、尿TIMP-2、尿IGFBP7×TIMP-2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值均< 0.01)。尿IGFBP7、尿IGFBP7×TIMP-2诊断AKI的AUC分别为0.703(95% CI 0.547~0.860)、0.700(95% CI 0.541~0.859)。肝硬化-非AKI组( n = 26)住院期间根据SCr变化新诊断AKI 5例(进展组),尿IGFBP7在诊断AKI的2天前已明显升高;进展组( n = 5)入院时尿IGFBP7浓度高于非进展组( n = 21)( P < 0.05)。 结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尿IGFBP7及TIMP-2浓度明显升高,发生AKI时尿IGFBP7与尿IGFBP7×TIMP-2进一步升高;尿IGFBP7具有早期诊断AKI的价值,且可能有预测AKI发生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TIMP-2和IGFBP7对DCD肾移植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肾移植术后患者血清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2(TIMP-2)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对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收治的DCD肾移植患者。纳入标准:①数据资料完整;②术后早期未发生影响移植肾功能的严重并发症。排除标准:①数据资料不完整;②患者不能或不愿配合研究;③术后早期发生影响移植肾功能的严重并发症。用ELASE法定量检测患者肾移植术后6、12、24、48、72 h以及术后7 d的血清TIMP-2和IGFBP7水平,监测同期及术后21 d血肌酐值。根据DGF的发生情况,分析不同时间点TIMP-2和IGFBP7测量值以及二者乘积(TIMP-2×IGFBP7)对肾移植术后发生DGF的预测能力。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价TIMP-2和IGFBP7对DGF的诊断效能。结果:共纳入33例患者,DGF组7例(21.2%),非DGF组26例(78.8%),两组的性别(男/女:3/4例与10/16例)、年龄[48(34~56)岁与45(23~61)岁]、供体肾小球滤过率[98.5(15.8~132.5)ml/(min·1.73m 2)与79.1(60.6~102.5)ml/(min·1.73m 2)]、术前肌酐[1 114.0(731.4~1 293.0)μmol/L与858.4(657.6~1 051.9)μmol/L]、术前尿素氮[15.0(13.2~19.6)mmol/L与17.3(13.6~20.9)mmol/L]、术前白蛋白[43.5(38.5~45.3)mmol/L与41.2(37.5~46.1)mmol/L]、透析方式(血透/腹透:3/4例与9/17例)、术中热缺血时间[6(5~7)min与5(4~6)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DGF组血清IGFBP7、TIMP-2×IGFBP7值在各个时间点均高于非DGF组( F=15.753, P=0.040; F=13.000, P=0.024),而两组间血清TIMP-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157, P=0.075)。对DGF的诊断价值,血清IGFBP7在术后48 h的AUC为0.863(95% CI 0.696~1.000, P=0.004),以5.97 ng/ml为界值时,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80.8%;TIMP-2×IGFBP7在术后48 h的AUC为0.819(95% CI 0.641~0.996, P=0.011),以62.06(ng/ml) 2为界值时,敏感性为71.4%,特异性为80.8%;两者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DGF组术后7 d血清IGFBP7与肌酐动态变化曲线存在差异,且术后7 d血清IGFBP7与术后21 d肌酐值成正相关( r=0.808, P<0.05)。 结论:血清IGFBP7和TIMP-2×IGFBP7能够较准确、敏感地早期预测DCD供肾术后DGF的发生,预测价值随时间变化,以术后48 h和术后7 d最有价值。血清TIMP-2无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nicastrin基因沉默的HaCaT细胞基因表达谱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沉默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中nicastrin(NCSTN)基因的表达,研究其下游细胞增殖及分化相关信号通路的改变。方法:将HaCaT细胞分为干扰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干扰组转染特异性NCSTN-siRNA,阴性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siRNA,空白对照组转染等量转染试剂。实时PCR及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NCSTN mRNA和蛋白表达验证转染效率。运用Agilent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技术研究干扰组HaCaT细胞基因表达谱与阴性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以表达上调或者下调倍数≥ 2.0且 P ≤ 0.05为标准,将差异基因用GO分析进行富集,筛选出表达差异显著且与角质形成细胞增生分化相关的基因,用实时PCR验证结果。 结果:干扰组HaCaT细胞NCSTN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87 ± 0.090、0.443 ± 0.085,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0.969 ± 0.127、1.047 ± 0.114)以及空白对照组(1.000 ± 0.151、1.000 ± 0.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30.787、31.139, P值均为0.001)。表达谱芯片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干扰组表达下调基因605条,上调基因444条。GO分析显示,干扰后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上皮发育、上皮细胞分化、角质形成细胞分化、角化4种生物学过程。对表达差异显著且与角质形成细胞增生分化相关的Sprouty相关蛋白2基因、表皮生长因子7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5基因、人Rho关联含卷曲螺旋蛋白激酶2基因和骨形成发生蛋白6基因通过实时PCR验证,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显示的差异趋势一致。 结论:NCSTN基因功能缺失有可能通过调节其下游细胞增殖及分化相关信号通路的表达,影响角质形成细胞的正常增殖和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β-石竹烯通过上调海马胰岛素生长因子-1缓解小鼠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β-石竹烯通过调节海马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信号通路缓解小鼠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作用。方法:老年小鼠共60只,鼠龄20~22个月,体重28~34 g,将其分为4组( n=15):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外科手术组(O组)、外科手术+低剂量β-石竹烯组(O+B1组)和外科手术+高剂量β-石竹烯组(O+B2组)。Sham组仅行戊巴比妥钠麻醉,但不行外科手术操作;O组小鼠于戊巴比妥钠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O+B1和O+B2组于戊巴比妥钠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后即刻、24、48、72 h分别腹腔注射β-石竹烯100 mg/kg和200 mg/kg。术后第14~18天行水迷宫测试;术后第7天,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类受体(IGF1R)、白细胞介素(IL)-1β、磷酸化IGF1R(p-IGF1R)、活化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以评估组间差异。 结果:O组术后第16~18天逃离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2.8±0.2)次比(1.7±0.3)次, P<0.05)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38.5±5.4) s比(23.7±3.2) s, P<0.05]低于Sham组,海马IGF-1(0.298±0.037比0.179±0.008, P<0.05)和p-IGF1R(0.251±0.028比0.204±0.030, P<0.05)水平低于Sham组,Iba-1(0.290±0.026比0.449±0.045, P<0.05)和促炎因子IL-1β蛋白(0.331±0.043比0.514±0.083, P<0.05)表达水平高于Sham组;O+B1和O+B2组术后第16~18天逃离潜伏期低于O组,穿越平台次数[(1.7±0.3)次比(2.4±0.3)、(2.7±0.4)次, P<0.05]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23.7±3.2) s比(29.5±3.5)、(36.8±4.0) s, P<0.05]高于O组,海马IGF-1(0.179±0.008比0.288±0.029、0.289±0.014, P<0.05)和p-IGF1R(0.204±0.030比0.253±0.024、0.282±0.049, P<0.05)水平高于O组,Iba-1(0.449±0.045比0.322±0.063、0.312±0.036, P<0.05)和IL-1β(0.514±0.083比0.421±0.027、0.371±0.027, P<0.05)蛋白表达水平低于O组。 结论:β-石竹烯治疗可减轻小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及海马神经炎性反应,其作用机制和上调IGF-1信号通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身材矮小男童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与生长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134例身材矮小男童进行病因分析,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生长的关系。方法:选择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诊治的有矮小表现的4~15岁男童134例(矮小组)和同期无矮小及其他器质性疾病的4~15岁男童134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进行清晨空腹血清IGF-1测定和生长激素(GH)激发试验,对不同类型、不同年龄段身材矮小男童的血清IGF-1与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矮小组中,特发性矮小(ISS)41例(30.6%),生长激素缺乏症(GHD)80例(59.7%),其他类型矮小13例(9.7%)。GH完全缺乏的身材矮小男童、GH部分缺乏的身材矮小男童、特发性矮小男童血清IGF-1分别为(172.71±86.49)ng/mL、(167.61±100.10)ng/mL、(170.33±99.77)n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5.33±96.42)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92、-13.96、-9.27,均 P<0.01)。身材矮小男童IGF-1与身高呈低度相关( r=0.357, P<0.01),与体质量、GH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就诊的矮小男童中以GHD为多见,其次为ISS,测定IGF-1水平可作为筛查和诊断身材矮小有价值的指标,但对于临床区别不同类型的矮小无意义。对矮小患儿应完善相应检查明确病因,给予对因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尿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在脓毒症致AKI中的早期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尿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TIMP-2)和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7,IGFBP-7)对于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收治于上海市东方医院急诊ICU和综合ICU的85例脓毒症患者,根据KIDGO诊断标准分为AKI组37例,非AKI组48例,同时设健康对照组20例。收集各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于诊断脓毒症0 h、6 h、12 h、1 d、3 d、7 d各采集尿液标本10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时间点尿TIMP-2和IGFBP-7的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尿TIMP-2和IGFBP-7对脓毒症AKI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脓毒症AKI组的尿TIMP-2和IGFBP-7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脓毒症非AKI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KI组尿TIMP-2和IGFBP-7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非AKI组(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尿TIMP-2在1 d时AUC达到峰值为0.947,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7.5%,81.2%,截断值为151.23 ng/ mL。尿IGFBP-7在12 h AUC达到峰值为1,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72.8%,截断值为14.91 ng/mL。尿TIMP-2×IGFBP-7联合检测的AUC在12 h时为1.00达到峰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和91.5%,截断值为2.09 [(ng/mL) 2/1 000]。 结论:尿TIMP-2和IGFBP-7的水平升高可以早期预测脓毒症AKI的发生,联合预测的价值优于单个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胃癌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的水平及其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的水平及其在胃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住院的10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早期胃癌患者49例(早期胃癌组),将同时期的94位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GFBP7的水平,同时收集实验室癌胚抗原(CEA)检测结果,分析血清IGFBP7的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诊断效能。结果:胃癌组患者血清IGFBP7水平为(1.595±0.159)ng/ml,正常对照组为(1.850±0.328)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0.26, P<0.001);其中早期胃癌组患者血清IGFBP7水平为(1.601±0.153)ng/m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26, P<0.001)。胃癌组患者血清CEA水平为2.230(2.043)ng/ml,正常对照组为1.805(1.020)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U=0.45, P=0.004);其中早期胃癌组患者血清CEA水平为2.220(1.780)ng/m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0.53, P=0.002)。IGFBP7与胃癌患者的CEA水平( χ2=0.36, P=0.547)、年龄( χ2=0.16, P=0.688)、性别( χ2=0.97, P=0.326)、浸润深度( χ2=0.30, P=0.585)、淋巴结转移( χ2=0.17, P=0.684)、远处转移( χ2=0.09, P=0.767)及TNM分期( χ2=0.38, P=0.537)均无关。ROC曲线分析显示IGFBP7诊断胃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95% CI为0.78~0.89;CEA诊断胃癌的AUC为0.62,95% CI为0.54~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33, P<0.001);联合IGFBP7和CEA诊断胃癌的AUC为0.85,95% CI为0.79~0.90,与单纯使用CEA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4.97, P<0.001);与单纯使用IGFBP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41, P=0.159)。IGFBP7诊断早期胃癌的AUC为0.84,95% CI为0.78~0.91;CEA诊断早期胃癌的AUC为0.66,95% CI为0.56~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11, P=0.002);联合IGFBP7和CEA诊断早期胃癌的AUC为0.85,95% CI为0.78~0.91,与单纯使用CEA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3.54, P<0.001);与单纯使用IGFBP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19, P=0.232)。 结论:胃癌患者血清IGFBP7水平较正常人群低,与CEA相比,血清IGFBP7对胃癌诊断价值更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肾损伤标志性蛋白在烧伤延迟复苏患者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肾损伤标志性蛋白在烧伤延迟复苏患者急性肾损伤(AK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2018年5月—2020年5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4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延迟复苏患者,其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18~75(35±3)岁,按伤后7 d内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23例及非AKI组20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深Ⅱ度烧伤面积、Ⅲ度烧伤面积、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统计伤后12、24、48 h补液量和血清肌酐及伤后12、24、48、72、120、168 h血清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AFR),尿热休克蛋白70(HSP70)、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对数据行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 χ2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AKI发生的自变量,绘制预测烧伤延迟复苏患者AKI发生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计算诊断AKI的曲线下面积(AUC)、最佳阈值及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 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深Ⅱ度烧伤面积、Ⅲ度烧伤面积、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相近( χ2=1.98, t=1.98、1.99、1.99、1.99, P>0.05)。AKI组患者伤后24、48 h补液量明显少于非AKI组( t=15.37、6.51, P<0.01)。AKI组患者伤后12、24、48 h血清肌酐明显高于非AKI组( Z=2.16、5.62、6.72, P<0.01)。AKI组患者伤后12、24、48、72、120、168 h血清AFR明显低于非AKI组( t=16.14、35.35、19.60、20.47、30.20、20.17, P<0.01)。AKI组患者伤后12、24、48、72、120、168 h尿HSP70为(6.89±0.87)、(6.42±0.73)、(5.81±0.72)、(5.17±0.56)、(4.63±0.51)、(3.89±0.51)μg/L,明显高于非AKI组的(3.89±0.75)、(3.57±0.63)、(2.66±0.41)、(1.83±0.35)、(1.48±0.19)、(1.28±0.19)μg/L, t=12.00、13.61、17.39、22.98、26.34、21.59, P<0.01。AKI组患者伤后12、24、48、72、120、168 h尿TIMP-2×IGFBP-7、NGAL明显高于非AKI组( t=26.94、101.11、35.50、66.89、17.34、14.30,14.00、13.78、12.32、14.80、21.36、22.62, P<0.01)。将伤后12 h尿HSP70和血清AFR,伤后24 h尿TIMP-2×IGFBP-7、NGAL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值比=2.42、3.47、7.52、5.61,95%置信区间=1.99~2.95、1.86~3.92、2.87~9.68、2.14~14.69, P<0.01)。对43例烧伤延迟复苏患者,伤后12 h血清AFR预测AKI发生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AUC为0.739(95%置信区间=0.576~0.903),最佳阈值为9.90,敏感度为82%,特异度为90%;伤后12 h尿HSP70 AUC为0.990(95%置信区间=0.920~1.000),最佳阈值为1.40 μg/L,敏感度为98%,特异度为96%;伤后24 h尿TIMP-2×IGFBP-7 AUC为0.715(95%置信区间=0.512~0.890),最佳阈值为114.20 μg 2/L 2,敏感度为91%,特异度为95%;伤后24 h尿NGAL AUC为0.972(95%置信区间=0.860~1.000),最佳阈值为78 μg/L,敏感度为95%,特异度为96%。 结论:尿HSP70、NGAL对烧伤延迟复苏导致的AKI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清IGFBP7、CA199、GDF-15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糖类抗原199(CA199)、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CR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方法 选取CRC患者为CRC组(n=87),收集整理其肿瘤位置、病理类型、TNM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资料.另选取同期治疗的结直肠息肉患者为良性疾病组(n=87),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n=87).ELISA法检测血清IGFBP7、GDF-15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测定CA199水平.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CRC患者IGFBP7、CA199、GDF-15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CR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血清IGFBP7、CA199、GDF-15诊断CRC的临床价值.结果 CRC组、良性疾病组血清IGFBP7、CA199、GDF-15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RC组血清IGFBP7、CA199、GDF-15水平均显著高于良性疾病组(P<0.05).淋巴结发生转移、TNM分期为Ⅲ+Ⅳ、细胞分化程度为低分化的CRC患者IGFBP7、CA199、GDF-15高表达比例均显著高于淋巴结未发生转移、TNM分期为Ⅰ+Ⅱ、细胞分化程度为中/高分化的CRC患者(P<0.05);IG-FBP7、CA199、GDF-15高表达组患者3年生存率均显著低于其对应的低表达组(P<0.05);淋巴结转移、TNM分期、IG-FBP7、CA199、GDF-15均是CRC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IGFBP7、CA199、GDF-15三项联合诊断CRC的AUC优于各自单独诊断(Z三者联合 vs IGFBP7=4.086、Z三者联合 vs CA199=4.815、Z三者联合 vs GDF-15=5.477,P均<0.05).结论 CRC患者血清IGFBP7、CA199、GDF-15表达水平升高,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密切,三项指标联合诊断CRC具有较高的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