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组乳酸乳球菌表达呼吸道合胞病毒Pre F的免疫原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基于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L.lactis)诱导表达系统制备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口服疫苗,并对其免疫原性进行分析.方法 将构建的质粒pUC57-Pre F与pNZ8149分别经Nco Ⅰ和Kpn Ⅰ双酶切,酶切产物经T4 DNA连接酶连接后获得重组质粒pNZ8149-Pre F,电转化至感受态L.lactis NZ3900,经乳糖培养基筛选获得非分泌型重组L.lactis NZ3900/pNZ8149-Pre F,以nisin A为诱导剂诱导表达,经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标记对其表达产物进行分析;将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PBS、L.lactis NZ3900/pNZ8149、L.lactis NZ3900/pNZ8149-Pre F组,15只/组,每只口服500 μL,于第1、2天进行初次免疫,第16、17天进行加强免疫,第14和28天经小鼠下颌取血并分离脾脏细胞,ELSIA法检测重组L.lactis NZ3900/pNZ8149-Pre F诱导的体液和黏膜免疫应答水平,ELISpot法检测重组L.lactis NZ3900/pNZ8149-Pre F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水平.结果 重组L.lactis NZ3900/pNZ8149-Pre F经PCR及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正确;抗原蛋白Pre F特异性地表达在L.lactis NZ3900中,相对分子质量约 50 000;初次免疫后第 14 和 28天,与 PBS 和L.lactis NZ3900/pNZ8149组相比,L.lactis NZ3900/pNZ8149-Pre F组小鼠血清Pre F-特异性IgG抗体效价、肠洗液中特异性分泌型IgA抗体以及脾脏细胞中IFNγ和IL-4分泌水平均明显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268~-3.087,P均<0.05).结论 基于L.lactis诱导表达系统构建的RSV 口服疫苗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为研发RSV黏膜疫苗提供了参考,也为开发其他病毒或细菌口服疫苗提供了新的研究策略及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IgG型自身抗体Fab段遮断红细胞自身抗原的探索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应用自身抗体的Fab段结合红细胞上的自身抗原,以遮断完整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的结合.方法 含自身抗体的患者血清,通过吸收放散试验获得成分单一的自身抗体,再应用木瓜酶 37℃过夜水解自身抗体IgG分子获得Fab段,用Fab段特异性结合相对应的自身抗原,从而遮断完整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的结合.结果 3 例含自身抗体的患者血浆标本,经过吸收放散试验获得的组分单一的自身抗体,均经过木瓜酶水解处理生成Fab段,此Fab段与各自放散液中的完整自身抗体混合后,均能遮断完整自身抗体与红细胞自身抗原的结合.同时 3 例标本之间,1 号标本与 2 号标本的有相互遮断效应,而 2 号标本和 3 号标本之间未见相互遮断效应.结论 自身抗体Fab段能消除完整自身抗体与红细胞自身抗原的凝集,此方法可以应用到临床实践中,解决多种临床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免疫球蛋白、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对中老年肝硬化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外周血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免疫球蛋白、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测对中老年肝硬化患者病情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中老年肝硬化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Child-Pugh评分分为肝硬化代偿期组(45例)和肝硬化失代偿期组(38例)。所有患者随访至2023年12月1日,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53例)和预后不良组(27例),对比不同组别PLR、免疫球蛋白、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指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病情和预后的模型,并进行验证与评估。结果:肝硬化代偿组在PLR、IgA、IgG、CK、hs-TnT、心电图QT间期延长、传导阻滞、心律失常方面与肝硬化失代偿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提示PLR(OR=3.099,95% CI 1.443~7.254)、IgG(OR=3.838,95% CI 1.677~7.228)、CK(OR=3.149,95% CI 1.847~8.374)、QT间期延长(OR=5.894,95% CI 2.276~9.086)是肝硬化病情的影响因素(P<0.05)。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显示总分范围为0~180分,对应风险率范围为0.25~0.8。该模型经验证,C-index指数为0.729(95% CI 0.682~0.836)。列线图模型预测肝硬化病情的ROC曲线提示:曲线下面积为0.869(95% CI 0.808~0.930),灵敏度为80.51%,特异度为74.74%。不同预后组别在PLR、IgA、IgG、IgM、CK、hs-TnT、QT间期延长、Q波异常方面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PLR(OR=2.726,95% CI 1.689~5.884)、IgA(OR=3.025,95% CI 2.169~6.484)、IgG(OR=5.306,95% CI 1.196~9.803)、CK(OR=4.632,95% CI 2.217~8.708)、QT间期延长(OR=2.998,95% CI 1.457~5.975)是肝硬化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总分范围为0~260分,对应风险率范围为0.1~0.9。该模型经验证C-index指数为0.811(95% CI 0.788~0.892)。列线图模型预测肝硬化预后的ROC曲线提示:曲线下面积为0.844(95% CI 0.741~0.939),灵敏度为83.02%,特异度为70.37%。结论:PLR、IgG、CK、QT间期延长是中老年肝硬化患者病情的影响因素,PLR、IgA、IgG、CK、QT间期延长是中老年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有助于预测肝硬化的病情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交叉配血次侧不合的原因与输血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分析经微柱凝集技术进行交叉配血主侧相合、次侧不合的原因及输血疗效.方法 收集 2021-01 至2023-10 在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 498 例进行交叉配血患者的数据,分析交叉配血主侧相合、次侧不合的原因,对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患者进行DAT分型检测、二磷酸氯喹放散试验,分析阳性原因.结果 498 例患者进行交叉配血累计 1115 次,检测出主侧相合、次侧不合共计 446 次(40%),次侧不合中检测出DAT阳性 433 次,占 97.1%,DAT阳性分型以单纯IgG型为主共 416 次,占96.1%;IgG+C3d混合型15 次,占3.5%,单纯C3d型2 次,占0.4%,二磷酸氯喹放散试验后患者的红细胞放散液抗体筛查试验结果均为阴性,60 例DAT阳性导致的主侧相合、次侧不合患者进行输血治疗选择输注悬浮红细胞,输血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血细胞比容(HCT)值均增加且符合理论预期值,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均在正常范围,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输注有效.结论 DAT阳性是导致本院输血治疗患者交叉配血主侧相合、次侧不合的主要原因,输注悬浮红细胞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分析及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患者的临床特征,量化各项指标在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CD25)升高患者人群中的诊断价值,从而构建HLH诊断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21例sCD25升高(≥2 400 U/ml)患者的临床特征.按照是否满足HLH诊断分为HLH组与非HLH组.HLH患者按照病因分为感染组、肿瘤组、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组、病因不详组.收集患者的基础资料、治疗情况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并建立HLH诊断预测模型.结果:121例sCD25升高的患者中68例诊断为HLH.HLH组患者使用升压药物比例、DIC发生比例、HScore评分高于非HLH组(P<0.05);肝大、脾大、噬血现象在HLH患者中更为常见(P<0.05);HLH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更低,而甘油三酯、铁蛋白(FER)、sCD25、血清谷草转氨酶(SGO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乳酸脱氢酶(LDH)、D-二聚体水平则更高(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组HLH患者sCD25水平较感染组水平更高、sCD25/FER水平较感染组和MAS组更高;相比于肿瘤组HLH患者,感染组PCT水平、使用升压药物比例、噬血现象阳性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发热、脾大、噬血现象、多系减少、IgM、M.sCD25[sCD25检测值相较诊断界值(2 400 U/ml)的倍数]、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是HLH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以发热、脾大、噬血现象、多系减少、免疫球蛋白M、M.sCD25、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构建的预测模型H显示出较好的预测准确度,当以H=39.45为最佳截断值时,模型的敏感度为94.12%,特异度为83.02%.结论:sCD25、sCD25/FER、PCT、噬血现象、血流动力学不稳定、DIC有助于区分HLH的潜在病因.预测模型H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可以作为临床上一个相对准确的HLH诊断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高表达RNF7增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PD-1耐药:基于活化NF-kB通路促进CXCL1表达和髓源性抑制细胞的募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RNF7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调控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TIMER2.0数据库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IHC)分析RNF7在NSCLC中表达水平.Kaplan-Meier曲线分析RNF7对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通过TIMER2.0数据库和多重免疫荧光分析评估RNF7的表达与肿瘤免疫细胞浸润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通过C57BL/6小鼠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将RNF7过表达对照组(lenti-GFP,n=10)和RNF7过表达组(lenti-RNF7,n=10),RNF7敲低对照组(Ctrl,n=12)和RNF7敲低组(shRNF7,n=12)的CMT-167细胞分别种植到小鼠皮下,对于RNF7敲低对照组和RNF7敲低组的小鼠7 d后给予anti-PD-1治疗或同型IgG治疗,30 d后获取肿瘤组织,观察皮下瘤体积.通过IHC检测肿瘤组织中S100A8+A9、Gr-1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组织中MDSCs的浸润程度.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RNF7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可能的调控通路.Western blotting和荧光素酶检测RNF7对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ELISA和RT-qPCR观察趋化因子(C-X-C基序)配体1的表达情况.结果 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RNF7在NSCLC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生存分析显示,肺癌患者中RNF7的表达水平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P<0.001),TIMER2.0数据库显示RNF7的表达与MDSCs的浸润程度呈正相关(P<0.001).GESA分析提示,在NSCLC中,RNF7高表达富集于NF-κB信号通路.Western blotting实验显示,RNF7低表达能够抑制NF-κB信号通路激活.通过ELISA和RT-qPCR结果显示,敲除RNF7可显著降低CXCL1的转录和翻译(P<0.01).小鼠皮下移植瘤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RNF7可增加MDSCs的浸润程度,敲除RNF7减少MDSCs的浸润程度(P<0.001).并减轻MDSCs对效应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从而增强了抗PD-1的功效.结论 RNF7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促进CXCL1的表达,从而使MDSCs趋化募集,使肿瘤产生抗PD-1耐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来那度胺(lenalidomide)联合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方案(LD方案)治疗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with monoclonal Ig deposits,PGNMI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采用LD方案治疗的PGNMI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于东部战区总医院行肾活检并接受LD方案治疗≥3个月的患者共6例。随访6~19个月,肾脏缓解3例,缓解率为50%(3/6)。所有患者肾脏病理光镜: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免疫荧光:单一κ型IgG3沉积于系膜区和血管袢。在服用LD方案前,6例患者的中位尿蛋白量7.76(1.27,14.57)g/24 h,中位血肌酐118.5(70.7,289.1)μmol/L,中位血白蛋白34.5(22.4,37.5)g/L。5例血清游离κ、λ轻链浓度升高,但血清游离轻链比值均正常。2例血补体C3下降。6例行骨髓流式细胞学检查,2例单克隆浆细胞升高,所占比例分别为0.7%和0.5%。1例患者血M蛋白阳性,为κ型IgG3。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的中位尿蛋白量3.33(0.33,11.23)g/24 h,中位血肌酐108.7(80.4,160.9)μmol/L,中位血白蛋白35.9(24.5,45.6)g/L。5例血清游离轻链浓度升高患者中,4例浓度较服药前下降。2例补体C3下降的患者升高至正常浓度,另2例患者补体C3略有下降。随访期间,1例患者的血M蛋白阳性未见转阴。所有患者血清游离轻链比值均正常。不良反应有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四肢麻木感和上呼吸道感染。结论:本文首次报道LD方案用于治疗PGNMID可能有效,但需进一步关注来那度胺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特异性抗体IgM和IgG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动态监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特异性抗体IgM和IgG水平变化特征,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72例新冠病毒感染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2周的血清IgM与IgG抗体进行分析,按恢复期抗体水平分为IgM(-)/IgG(+)和IgM(+)/IgG(+)组,比较影响抗体水平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因素。结果:发病后0~3天,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率高于抗体阳性率,而发病两周后抗体阳性率高于核酸。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IgM转阴的因素包括年龄、核酸转阴时间、是否使用新冠病毒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治疗及临床分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核酸转阴时间( P=0.020)和临床分型( P<0.01)为影响IgM转阴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随核酸转阴时间延长,IgM转阴延迟;与无症状和轻型患者相比,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患者IgM转阴时间延迟,抗体水平更高。 结论:血清学抗体检测可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动态检测抗体水平对于免疫功能评价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儿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患儿脐带血干细胞移植(UCBT)后发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接受UCBT的143例PID患儿的临床资料。UCBT后100 d内患儿每周进行1~2次血浆CMV-DNA检测,根据结果分为CMV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分析UCBT后100 d内CMV感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比较移植1个月后CMV感染患儿与未感染患儿在移植后1个月时的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比例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或χ 2检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CMV感染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143例患儿中男113例、女30例,移植时年龄为14(8,27)月龄。原发病以慢性肉芽肿病(49例)、极早发型炎症性肠病(43例)及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29例)为主。CMV感染率为21.7%(31/143),感染的时间为移植后44(31,49)d。复发性CMV感染率为4.2%(6/143),复发性CMV感染与非复发性CMV感染组间首次CMV-DNA的拷贝及治疗过程中的CMV-DNA拷贝峰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2.8(18.3,63.1)×10 6比22.5(13.2,31.9)×10 6拷贝/L, Z=-0.95, P=0.340;35.2(20.2,54.6)×10 6比28.4(24.1,53.5)×10 6拷贝/L, Z=-0.10, P=0.920]。难治性CMV感染率为4.9%(7/143),难治性CMV感染与非难治性CMV感染组间首次CMV-DNA的拷贝及治疗过程中的CMV-DNA拷贝峰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1.8(13.1,32.2)×10 6比25.9(14.2,12.2)×10 6拷贝/L, Z=-1.04, P=0.299;47.7(27.9,77.6)×10 6比27.7(19.7,51.8)×10 6拷贝/L, Z=-1.49, P=0.137]。CMV感染组中减低强度预处理方案(RIC)的使用率、移植前受者CMV抗体阳性率、移植后Ⅱ~Ⅳ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45.2%(14/31)比25.0%(28/112),100%(31/31)比78.6%(88/112),64.5%(20/31)比26.8%(30/112),χ 2=4.76、7.98、15.20,均 P<0.05]。本组患儿随访31.6(13.2,45.9)个月,CMV感染对患儿的总生存率无影响(χ 2=0.02, P=0.843)。难治性CMV感染、非难治性CMV感染及未感染组3组患儿的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比95.8%(23/24)比86.6%(97/112),χ 2=5.91, P=0.037],而复发性CMV感染、非复发性CMV感染及未感染组3组患儿的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比88.0%(22/25)比86.6%(97/112),χ 2=0.43, P=0.896]。移植1个月后感染CMV的患儿组在移植后1个月时的CD4 + T细胞绝对计数、比例及IgG水平均显著低于未感染组[124.1(81.5,167.6)×10 6比175.5(108.3,257.2)×10 6个/L,0.240(0.164,0.404)比0.376(0.222,0.469),9.3(6.2,14.7)比13.6(10.7,16.4)g/L, Z=-2.48、-2.12、-2.47,均 P<0.05],而CD8 +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未感染组[0.418(0.281,0.624)比0.249(0.154,0.434), Z=-2.56, P=0.010]。 结论:PID患儿UCBT后发生CMV感染与RIC方案、发生Ⅱ~Ⅳ级aGVHD及移植前受者CMV抗体阳性有关。UCBT后发生难治性CMV感染的患儿存活率降低。UCBT后应定期进行免疫重建监测,免疫重建延迟患儿可考虑增加CMV-DNA监测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过敏性肺炎的诊治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过敏性肺炎(H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及疾病转归具有高度异质性,与个体敏感性、接触抗原的性质、剂量、持续时间及接触频率均有关。2020年新制定的成人HP指南对其进行了重新分类,并详细描述了其影像学特征。HP常发生在成人,但也可影响儿科人群,且是常见的儿童间质性肺疾病之一。在儿童中,引起HP的最常见因素为家庭环境中的禽类和真菌抗原。HP的诊断主要基于明确的暴露抗原、典型的症状、特征性放射学表现,血清特异性抗体IgG、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及肺功能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HP,对于诊断仍不明的患儿需行肺组织病理检查。早期诊断并充分避免抗原暴露是治疗及预后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