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CNJ11基因突变所致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13型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21岁,因"发现血糖升高7年,控制不佳半年"于2022年1月5日收入我科.7年前患者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伴昏迷于当地儿童医院住院治疗,即时血糖19 mmol/L,诊断为1型糖尿病(T1DM).出院后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CSII)治疗,不定期至医院调整降糖方案.近3年未至医院就诊,近半年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未定期监测,自诉餐后血糖最高13 mmol/L,空腹血糖未测,无多饮、多食、多尿症状,无视物模糊、小便泡沫增多、四肢麻木,为求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TP敏感性钾通道基因突变致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报道1例ATP敏感性钾通道( K ATP)基因突变所致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患者的诊疗经过。患者为24岁女性,健康体检偶然发现血糖升高及尿糖(++++)、尿蛋白(+++)。患者对磺脲类药物治疗敏感,临床疑诊MODY。通过全外显子组高通量测序对患者及其父母进行 KCNJ11基因突变位点筛查并使用生物信息学蛋白功能预测软件进行功能预测分析,发现患者及其父亲携带 KCNJ11(NM_000525.3)c.11G>A(p.Arg4His)杂合突变。患者使用小剂量磺脲类药物治疗,随访血糖控制良好。其父亲的高血糖通过饮食控制及规律运动,获得良好控制。结合患者诊疗经过和相关文献报道,提示临床在MODY的临床诊断上应加强与非典型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的鉴别,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基因糖尿病10例患儿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学病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10例单基因糖尿病患儿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学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116例糖尿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数据,进行糖尿病分型,对其中21例疑诊为单基因糖尿病的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及线粒体基因测序。结果:共发现10例单基因糖尿病患儿,均为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其中6例为 GCK基因变异所致的MODY2,1例为 HNF1A基因变异所致的MODY3,2例为 ABCC8基因变异所致的MODY12,1例为 KCNJ11基因变异所致的MODY13。10例患儿中仅1例因"多饮多尿"就诊,其他均无典型的糖尿病症状。MODY组的糖尿病家族史阳性率显著高于1型糖尿病(T1DM)组及2型糖尿病(T2DM)组( P<0.05)。MODY组的BMI较T1DM组高( P<0.05),初诊血糖较T1DM组低( P<0.05),空腹C肽水平较T1DM组高( P<0.05),糖化血红蛋白较T1DM组、T2DM组均低( P<0.05)。 结论:本研究纳入的患儿中,单基因糖尿病以MODY最常见, GCK基因变异所致的MODY2占主要类型。MODY患儿初诊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轻度升高,胰岛细胞功能尚存,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与T2DM患儿存在重叠。WES联合线粒体基因测序可望明确单基因糖尿病的病因学诊断,有助于实现精准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13型家系报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报道1个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13型(MODY13)家系。先证者以“发现血糖升高1年余,控制不佳半年”为主诉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基因检测发现先证者及其母亲、姨妈、表哥携带 KCNJ11基因c.487A>G:p.M163V突变,结合临床特征,先证者诊断为MODY13,胰岛素强化治疗后给予格列美脲、达格列净、度拉糖肽控制血糖。但其余携带突变的糖尿病患者临床表现及治疗具有差异性。该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探讨MODY13的临床诊治要点,旨在增进临床医师对MODY13的认识,提高单基因糖尿病诊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KCNJ11基因突变导致的不同类型糖代谢异常
编辑人员丨1周前
KCNJ11基因编码ATP敏感性钾通道(K ATP)的Kir6.2亚基,是调节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的重要基因。KCNJ11基因不同突变位点可导致一系列连续的、不同轻重的糖代谢异常,包括新生儿糖尿病、青少年发病的成人糖尿病13、2?型糖尿病、婴儿持续性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症。磺脲类降糖药物可与K ATP通道中的磺酰脲类受体1(SUR1)结合,导致通道关闭,继而促进胰岛素分泌;因此,KCNJ11基因突变所致的新生儿糖尿病、青少年发病的成人糖尿病13、2?型糖尿病患者可口服磺脲类药物治疗。二氮嗪可使K ATP通道保持开放,是治疗K ATP通道型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的首选治疗药物,对内科治疗无效的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患者通常需要行不同程度的胰腺切除术以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在临床工作中根据临床表现推测可能具有基因突变的人群,行基因检测明确变异情况,以获得更加精准合理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TP敏感性钾通道型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患儿临床及遗传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ATP敏感性钾通道型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K ATP-HI)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征。 方法:选取2002年2月至2018年1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45例经遗传学确诊为K ATP-HI的患儿及其家系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的临床特征、诊疗过程、致病基因突变情况和后期随访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K ATP-HI相关致病基因ABCC8和KCNJ11进行测序分析。 结果:45例K ATP-HI患儿中,新生儿期发病34例(75.6%),21例(46.7%)首发症状为抽搐。39例应用二氮嗪治疗,其中12例(30.8%)有效,16例(41.0%)无效,11例疗效不明确。对二氮嗪治疗疗效不确定或无效的患者中18例进一步应用奥曲肽治疗,其中13例(72.2%)有效,3例无效,2例疗效不明确。10例因药物治疗无效或18氟-左旋多巴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18F-DOPA PET)明确为局灶型病变患儿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8例行胰腺部分切除术,术后血糖均恢复正常;2例行次全胰腺切除术治疗,术后均继发糖尿病。45例K ATP-HI患儿中1例同时携带ABCC8和KCNJ11突变;10例携带ABCC8复合杂合突变;34例携带ABCC8或KCNJ11单基因突变,其中父系遗传的K ATP-HI患儿21例,母系遗传的K ATP-HI患儿3例,新生突变的K ATP-HI患儿6例。 结论:二氮嗪治疗对多数K ATP-HI患儿无效,而奥曲肽治疗有效率更高。局灶型病变的患儿行胰腺部分切除术治疗具有较高的治愈率,次全胰腺切除术后有继发糖尿病的风险,故术前明确患儿的胰腺组织学类型极为重要。ABCC8和KCNJ11基因突变是K ATP-HI的主要致病基因,携带ABCC8或KCNJ11单个基因突变的K ATP-HI患者中,以父系遗传者占多数。部分K ATP-HI患儿低血糖症状可自行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850例耳聋基因筛查 SLC26A4单杂合突变新生儿的基因型及合并第二突变位点者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明确耳聋基因筛查 SLC26A4单杂合突变新生儿合并第二突变位点的情况,分析 SLC26A4突变基因型与听力表型的对应关系。 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市出生、晶芯九项或十五项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筛查结果为 SLC26A4单杂合突变的新生儿个体,共850例,其中男468例、女382例。采用三步耳聋基因测序:第一步, SLC26A4基因全外显子及剪接位点测序;第二步, SLC26A4基因启动子、 FOXI1基因和 KCNJ10基因全外显子测序;第三步, SLC26A4基因拷贝数变异检测。对三步检测发现的所有合并第二突变位点者,采集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并进行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和听性稳态反应等听力学检查。对新发现或争议(意义不明)突变位点,检索DVD、ClinVar和Mutation Taster等国际耳聋基因数据库或软件,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指南,对突变位点的致病性进行预测。整理 SLC26A4单杂合突变新生儿合并第二突变位点数据,分析 SLC26A4基因型及听力表型的对应关系。 结果:850例患儿确诊年龄中位数为4个月。第一步850例患儿测序,共检出第二突变位点32例(3.76%,32/850),包括明确致病突变位点18例(2.12%,8/850);第二步832例患儿测序,检出 KCNJ10基因错义突变8例,未检出 FOXI1基因错义突变及 SLC26A4基因启动子异常;第三步824例测序结果均为阴性。合并明确第二致病突变位点者18例,其中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16例(16/18),双耳均通过筛查2例(2/18);听力损失程度:极重度听力损失18耳(18/36),重度听力损失13耳(13/36),中度听力损失5耳(5/36);听力曲线类型:高频下降型17耳(17/36),平坦型14耳(14/36),无法判别3耳(3/36),U型2耳(2/36)。其他基因型22例,包括合并争议(意义不明)或新发现可能良性突变位点者9例、合并 KCNJ10双基因杂合突变8例和同链双杂合突变5例,这22例患儿新生儿听力筛查均为双耳通过且听力诊断均为正常。 结论:本组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 SLC26A4单杂合突变个体合并明确第二致病突变位点的概率为2.12%,均为点突变或小片段缺失,均确诊为中度及以上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该结果可为 SLC26A4突变的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参考依据;合并 KCNJ10基因突变者,在婴幼儿期均未出现听力损失,提示需进一步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KCNJ11基因变异致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13型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14岁,因"口干、多饮、多尿3 w"于2020年11月于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就诊。入院前3 w出现口干、多饮,每日饮水量约2000 mL,多尿,尿量约等于饮水量,无厌食、周身乏力,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胀、腹泻,无体重下降。2 w前有尿急、尿痛,无血尿,于当地卫生院诊断为"泌尿系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2 d,上述症状缓解。仍觉口干、多饮、多尿,随机血糖25.5 mmol/L,空腹血糖15.32 mmol/L,糖化血红蛋11.9%,尿酮体+++,门诊以"糖尿病酮症"收入院进一步诊治。患者12岁月经初潮,月经规律。出生体重3.5 Kg。患者奶奶50岁时诊断为"2型糖尿病",平时口服"二甲双胍片"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儿期起病的糖尿病21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新生儿期起病的糖尿病患儿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2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新生儿期起病的糖尿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儿基本情况、母孕期情况、家族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过程及预后等。结果:共纳入21例新生儿期起病的糖尿病患儿,男13例,女8例;足月儿16例,早产儿5例,胎龄34~40周;出生体重1 420~3 450 g,低出生体重儿1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2例,小于胎龄儿13例。4例有糖尿病家族史。10 d内起病10例,11~20 d起病4例,21~28 d起病7例。21例患儿均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均有多次血糖≥11.1 mmol/L,最高41.98 mmol/L。2例合并酮症酸中毒;合并感染8例。6例患儿进行了基因检测,ABCC8基因变异2例,KCNJ11、INS基因变异各1例,检测结果阴性2例。治疗初期主要应用胰岛素,此后9例改格列本脲口服。15例经治疗后血糖稳定,病情好转带药出院;5例家长要求自动出院;1例合并其他疾病、病情重,家长放弃治疗死亡。结论:新生儿期起病的糖尿病通过早期识别与诊断,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儿期起病的6例糖尿病临床特征和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起病的新生儿糖尿病(neonatal diabetes mellitus,NDM)患儿临床特征、基因变异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诊治的新生儿期起病的NDM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儿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基因测序结果,以及治疗、转归、发育等情况。结果:共纳入6例NDM患儿,男女各3例,均为足月儿,5例出生时低体重;1例有糖尿病家族史;发现血糖增高时日龄为1~11 d,平均4 d;3例因低出生体重进行血糖筛查确诊,3例因感染和(或)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确诊。6例血C肽均降低;5例血胰岛素降低,1例在正常范围内较低水平。6例均行基因检测,异常4例,其中2例ABCC8基因变异[c.2060C>T(p.T687M)未报道、c.674T>C(p.L225P)已报道],1例KCNJ11基因变异[c.602G>A(p.Arg201His)未报道],1例父系单亲二倍体6q24(已报道)。所有患儿均给予胰岛素治疗,3例行格列本脲试验,1例有效并成功替代胰岛素。随访至今(最小4个月,最大5岁),4例诊断暂时性NDM,1例诊断永久性NDM,1例因4月龄死亡未分型。1例存在精神、运动及语言发育落后,其余患儿各项发育指标正常。结论:新生儿期起病的NDM患儿多为低出生体重儿,以暂时性NDM多见,常伴血胰岛素及C肽降低,积极基因检测可协助诊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