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髓增生异常肿瘤伴单纯5q-进展为肥大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肿瘤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肿瘤(MDS)伴单纯5q-进展为肥大细胞白血病(MCL)-MD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21年4月6日广元市中心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MDS伴单纯5q-进展为MCL-MDS的66岁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例患者的病史、临床特征、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对本例患者的随访截至2022年12月9日。本研究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异常肿瘤""肥大细胞白血病""原癌基因蛋白质类c-kit""5q-"" ASXL1""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yelodysplastic neoplasm""mast-cell leukemia""proto-oncogene proteins c-kit"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服务知识平台及PubMed数据库中检索MCL-MDS患者相关文献,并对文献报道的MCL-MDS患者进行分析和总结。文献检索时间为200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8日。本研究获得广元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文号:GYZXLL202379),并与患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本例患者因"气促、乏力5个月,加重1 +个月"入院。院外就诊时发现血红蛋白(Hb)值显著降低,予悬浮红细胞输注后症状好转,但是气促、乏力症状反复。②入院后本例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示,大细胞性贫血,Hb值为41 g/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为119.7 fL。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示,轻度脾大。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和骨髓病理活组织检查结果示,红系、粒系、巨核系均存在病态造血。核型分析结果显示5q-。MDS全基因组芯片检测结果显示,5q-嵌合。二代测序结果示,存在 ASXL1、 KIT突变。③本例患者被诊断为MDS伴单纯5q-、 KIT及 ASXL1突变。予地西他滨(10 mg/d×7 d,6周为1个疗程)+来那度胺(10 mg/d×21 d,4周为1个疗程)治疗7个疗程后,患者病情好转,脱离输血依赖,Hb值维持为88~90 g/L。2022年1月起继续接受来那度胺单药治疗(25 mg/d),并定期复查,Hb值为80~90 g/L,无其他血细胞减少症状。13个月后患者出现皮疹、乏力、腹痛。再次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示,脾体积明显增大(长径为18 cm)。复查骨髓涂片细胞学、骨髓细胞流式细胞术(FCM)免疫分型及骨髓活组织检查发现异常肥大细胞。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结果,本例患者被诊断为MCL-MDS,予达沙替尼(100 mg/d)联合DA3+7(柔红霉素40 mg/d,d1~3+阿糖胞苷100 mg/d,d1~7)方案治疗。治疗后患者脾体积缩小,输血间隔时间延长。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肥大细胞比例为8.5%。患者出院后因不能耐受胃肠道不良反应自行停用达沙替尼。截至随访结束,患者仍存活。④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纳入2篇MCL-MDS相关文献。共计纳入包括本研究1例患者在内的3例由MDS进展为MCL-MDS病例。其中,1例患者未行 KIT突变检测,伴t(9;22)及20q-,予泼尼松50 mg/d治疗,生存期为2个月。另1例患者不伴 KIT D816V,染色体核型正常,予伊马替尼100 mg/d治疗,生存期为3个月。本研究患者伴5q-、 ASXL1及 KIT突变,予达沙替尼100 mg/d联合DA3+7方案,生存期>5个月。 结论:本例患者为MDS进展为MCL-MDS,考虑与伴 KIT及 ASXL1突变相关。MCL-MDS患者预后非常差,单用糖皮质激素、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疗效欠佳,TKI联合化疗可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阿伐替尼治疗携KIT-D816V突变的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1例
编辑人员丨2024/2/3
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ASM)是一种因异常肥大细胞克隆性增殖、大量的血管活性介质释放从而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罕见病.2021年8月2日浙江树人大学树兰国际医学院附属树兰杭州医院收治1例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SM)患者,淋巴结标本一代测序检测检出酪氨酸激酶受体(KIT)-D816V阳性,二代测序检测检出KIT、植物同源域指蛋白6(PHF6)、镁/锰依赖性蛋白磷酸酶1D(PPM1D)和tet癌基因家族成员2(TET2)基因突变.诊断为ASM.给予阿伐替尼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急性白血病相关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cute luekemia,AL)相关融合基因与基因突变在临床诊断、指导治疗、判断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多重巢式RT-PCR与基因测序技术检测65例AL患者相关融合基因及基因突变,同时结合患者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及治疗经过,分析患者的预后生存.结果:65例AL中1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3.1%),5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76.9%).融合基因阳性率为50.8%,基因突变率为27.7%.其中5例患者BCR-ABL1融合基因阳性(7.7%),6例PML/RARA融合基因阳性(9.2%),11例FLT3-ITD基因突变(16.9%),7例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10.8%),7例EVI1融合基因阳性(10.8%),7例NPM1突变(10.8%),3例CEBPA基因突变(4.6%),3例C-kit/D 816V基因突变(4.6%),4例HOX11融合基因阳性(6.2%),10例患者合并两种以上融合基因或突变.65例AL患者3年总生存期(OS)生存率为20%,3年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为18%.融合基因或突变阳性患者3年OS与融合基因或突变阴性患者3年OS(P =0.052)、PFS(P=0.2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AML1-ETO或CEBPA双突变AL预后较好,缓解率高,长期生存率高.伴PML/RARA的7例患者,无论是否合并FLT3-ITD等基因突变,均达完全缓解,且3年内无复发.结论:多重PCR及基因测序技术能够快速检测AL相关基因,在AL的诊断、预后及疗效判断中起重要作用,并能进一步监测微小残留病,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克拉屈滨联合化疗治疗儿童AML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1病例资料 患儿男,15岁,于2016年5月因"颈部淋巴结进行性增大"在我院就诊,骨髓涂片提示原始+幼稚单核细胞比例为68%,符合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象.骨髓FISH检测MLL重排、CBFβ/MYH11融合基因均阴性,WT1基因定量为高表达(85.24%),FLT3-ITD、C-kit/D816V、NPM1 及CEBPA未检测到突变,染色体核型分析示45,XY,-5,t(5;15),t(12;14).头颅MRI未见异常,胸部CT检查符合白血病肺部浸润.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M5,高危),2016年5月21日起按中山一院儿童AML2012方案予NAE-AE诱导、3次含HDAra-C为主的巩固、2次 HDMTX+6MP+PEG-asp+VCR 化疗.诱导第15d复查骨髓涂片示原单+幼单为0%;诱导结束血象恢复时(诱导30d)查骨髓涂片示原单+幼单为0%,WT1表达定量为14.8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c-kit-D816V稳定表达细胞系的构建及药物筛选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建立过表达人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受体c-kit基因突变小鼠红白血病HCD57细胞株,以应用于抗癌小分子药物筛选.方法 以带有人c-kit-D816V基因突变质粒为模板,设计并合成引物,PCR扩增c-kit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 Ⅰ进行单酶切,采用同源重组法构建pMSCV-c-kit-D816V表达载体.采用酶切和基因测序对重组质粒进行鉴定.利用Lipofectamine 3000将重组质粒和辅助质粒共转染GP2-293细胞进行病毒包装.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果,收集、浓缩病毒上清液.将制备好的逆转录病毒感染HCD57细胞,采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筛选单克隆稳定转染细胞株,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c-kit基因表达.采用CCK-8法进行小分子靶向药物筛选实验.结果 酶切鉴定结果显示,电泳后重组质粒单酶切后可见约为693、2250和6 488 bp大小的3条DNA条带,与载体及c-kit基因片段大小相符;DNA测序结果显示,c-kit基因成功插入到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中.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的HCD57单克隆细胞株高表达C-kit蛋白.CCK-8细胞增殖实验显示,伊马替尼对HCD57-c-kit-D816V细胞的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帕博西尼、达沙替尼、艾德拉尼均对HCD57-c-kit-D816V细胞抑制作用明显.结论 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C-kit蛋白稳定表达的HCD57细胞系构建成功,药物初筛实验成功,可用于抗癌小分子药物筛选实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D816V突变型KIT特异性诱导COS-1非洲绿猴肾细胞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L(HNRNPL)和HNRNPK磷酸化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Ⅲ类酪氨酸激酶受体KIT D816V突变对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L(HNRNPL)和HNRNPK的调控作用.方法 在COS-1非洲绿猴肾细胞表达野生型KIT或KIT D816V,或与HNRNPL或HNRNPK共表达,用免疫沉淀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KIT活化及HNRNPL、HNRNPK的磷酸化,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KIT、HNRNPL、HNRNPK在COS-1细胞中的定位.结果 野生型KIT需要其配基干细胞因子(SCF)的刺激发生活化,而KITD816V无需SCF刺激即可发生自活化.此外,KIT D816V可诱导HNRNPL和HNRNPK发生磷酸化,而野生型KIT无此功能.HNRNPL和HNRNPK在细胞核表达,野生型KIT在细胞膜和细胞质表达,而KIT D816V主要表达于细胞质.结论 野生型KIT活化需要其配体SCF参与,而KIT D816V无需SCF刺激即可发生自活化,并能特异性诱导HNRNPL和HNRNPK磷酸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