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替利珠单克隆抗体联合贝伐珠单克隆抗体一线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晚期肝癌治疗手段有限、预后差。过去10余年,仅2个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药物在全世界获批用于晚期肝癌一线治疗。2020年,阿替利珠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克隆抗体在全世界获批用于晚期肝癌一线治疗。作为首个优于索拉非尼的全新疗法,其安全性良好、病人生命质量较高。笔者报道1例中国肝癌分期Ⅲb期肝癌病人行阿替利珠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克隆抗体治疗的临床经验,其研究结果显示:病人治疗后<3个月肿瘤出现部分缓解,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26个月,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可控,耐受性良好,体能状态维持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抗血管生成药物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小细胞肺癌(SCLC)属于恶性程度高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侵袭性强,可迅速进展,是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SCLC对放疗和化疗敏感,多年来,放化疗一直是SCLC的主要一线治疗手段,但治疗后极易耐药,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受到关注。目前,抗血管生成药物主要聚焦于单克隆抗体(如贝伐单抗)、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如恩度)、抗血管生成融合蛋白(如阿柏西普)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安罗替尼等)4类。但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还存在一些瓶颈,探索更好的联合治疗方案和有效的双领域、多靶点药物是努力的正确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大约30%的原发子宫内膜癌(EC)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高突变(MSI-H)型,13%~30%的复发性EC为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型。鉴于EC中存在免疫失调,免疫检查点阻断(ICB)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既可用作单一疗法,也可与细胞毒化疗、其他免疫疗法或靶向治疗联合使用。在MSI-H型或dMMR型晚期EC中,PD-1抑制剂多塔利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的缓解率分别为49%和57%,而PD-L1抑制剂阿维鲁单抗和度伐利尤单抗的缓解率分别为27%和43%。在微卫星稳定(MSS)型或PD-L1阳性的晚期EC中,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和多塔利单抗以及PD-L1抑制剂阿替利珠单抗、阿维鲁单抗、度伐利尤单抗均有一定程度的抑癌活性,缓解率为3%~23%。基于一项Ⅰb/Ⅱ期研究得到的实质性成果,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于2019年加速批准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非MSI-H型或非dMMR型、治疗后进展的晚期EC。尽管目前的研究成果意义重大,但深入理解疾病缓解和耐药的分子及免疫学驱动因素对优化下一代EC治疗研究的设计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细胞癌靶向及免疫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肝细胞癌(HCC)的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药物研发迅猛,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已在国内外多个指南优先推荐作为不可切除或进展期HCC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物、阿帕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联合替西木单抗亦被我国指南推荐作为中晚期HCC一线标准方案。局部治疗联合靶向药物索拉非尼、仑伐替尼或同时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显著改善预后。单药或联合方案作为围手术期新辅助治疗的研究亦取得一定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磷脂综合征合并反复冠状动脉狭窄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性,临床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反复胸痛,先后于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左冠状动脉回旋支置入冠状动脉支架5枚,并行充分的冠心病二级预防,即阿司匹林100 mg 每日1次,氯吡格雷 75 mg 每日1次,美托洛尔缓释片47.5 mg 每日1次,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10 mg 每日3次,瑞舒伐他汀10 mg 每晚1次,但仍反复出现冠状动脉狭窄加重及支架闭塞。进一步筛查病因发现,抗磷脂抗体谱阳性,诊断抗磷脂综合征,予泼尼松(7.5 mg,隔日1次)、吗替麦考酚酯(0.5g,每日2次)、羟氯喹(200 mg,每日2次)、华法林(3 mg,每日1次)、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替格瑞洛(90 mg,每日2次)治疗,胸痛显著缓解。后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胸痛未再发。随访至今未再发急性心肌梗死或支架内再闭塞。提示,在反复发生冠状动脉狭窄或支架闭塞的患者中,应注意筛查抗磷脂抗体,以早期识别抗磷脂综合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2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软组织肉瘤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软组织肉瘤是一组起源于间叶组织的罕见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且病理亚型繁多,不同亚型预后不尽相同,不同病理亚型的治疗方式也不相同。手术治疗依然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而免疫及靶向治疗的发展也为软组织肉瘤的治疗带来新希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溶瘤病毒疗法以及T细胞疗法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较好的安全性与疗效,曲贝替定、乐伐替尼等靶向药物改变了软组织肉瘤的治疗格局。目前对于远处转移的晚期软组织肉瘤患者,以阿霉素和异环磷酰胺为基础的化疗依然是一线治疗方案,但阿霉素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曲磷胺作为其替代方案在临床试验中展现了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术后放疗疗效已得到证实,可以降低软组织肉瘤外科切除术后的局部复发率。多模式综合治疗已成为软组织肉瘤治疗的主要策略,不同治疗手段之间的联合使用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帮助患者获得更多的临床受益,如阿霉素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化疗药物的联合使用等。在202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召开的年会中,来自世界各地的肿瘤学者报道了许多软组织肉瘤治疗相关研究,文章旨在总结了2023年ASCO年会中软组织肉瘤治疗新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维奈克拉联合阿伐替尼治疗伴KIT基因突变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维奈克拉联合阿伐替尼治疗伴KIT基因突变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沧浪医院2022年10月及2022年11月收治的2例接受维奈克拉联合阿伐替尼治疗的伴KIT基因突变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女性,分别为53、17岁,均为高危复发难治AML,均伴KIT基因突变。例1诊断为AML-M 2,基因检测示ASXL1、KIT、RUNX1基因突变均阳性;患者移植后再次复发,接受维奈克拉联合阿伐替尼治疗达到形态学无白血病状态(MLFS)。例2诊断为AML,检测到RUNX1-RUNX1T1(AML1-ETO)融合基因及KIT、DX15基因突变;复发后接受维奈克拉联合阿伐替尼方案治疗,明显降低了肿瘤负荷,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再次获得完全缓解。 结论:伴KIT基因突变AML具有一定的异质性,部分患者治疗难度大,预后极差;复发患者选择维奈克拉联合阿伐替尼治疗达MLFS或完全缓解后,桥接(二次)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作为此类患者的较好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埃克替尼致肺癌患者疾病超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64岁女性左肺腺癌并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接受培美曲塞+卡铂方案化疗,首次化疗后查体颈部肿块大小约5.0 cm×4.0 cm。根据基因检测结果给予埃克替尼125 mg口服、3次/d。4 d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灶迅速增大并伴红肿、疼痛,同时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患者自行增加剂量至250 mg口服、3次/d,2 d后,颈部CT示左侧锁骨上窝淋巴结大小约7.7 cm×6.4 cm。考虑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灶的迅速增大为埃克替尼所致肿瘤超进展。停用埃克替尼,给予贝伐珠单抗+培美曲塞+卡铂联合化疗1个周期,同时给予阿美替尼。治疗3 d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9 d后颈部肿块缩小,7周后CT示左侧锁骨上窝淋巴结大小约4.6 cm× 5.3 cm,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阿替利珠单克隆抗体联合贝伐珠单克隆抗体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根据 IMbrave150临床研究结果,阿替利珠单克隆抗体联合贝伐珠单克隆抗体治疗肝癌的总体生存率和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均优于索拉非尼。但IMbrave150临床研究未纳入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的肝癌病人,主要考虑贝伐珠单克隆抗体治疗后,病人有出血风险。笔者报道1例合并食管静脉中度曲张晚期肝细胞癌病人行阿替利珠单克隆抗体联合贝伐珠单克隆抗体治疗的临床经验,其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降低贝伐珠单克隆抗体剂量,病人获得较好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晚期肝细胞癌介入及系统治疗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肝细胞癌(HCC)是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位居前列的常见恶性肿瘤,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介入治疗是HCC局部治疗的最主要手段,CalliSpheres载药微球作为一种新型介入材料,比传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碘油具有明显优势,肝动脉灌注化疗对肿瘤有更高的缓解率及转化成功率;目前一系列靶向药物如仑伐替尼、多纳非尼、阿帕替尼,相继获批用于晚期HCC的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HCC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各种新药不断涌现,各种治疗药物组合的临床研究也不断进步。探讨近期介入、靶向及免疫治疗在中晚期HCC治疗的最新应用及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HCC治疗提供决策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