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时外周神经BIP与Na v1.8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时外周神经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BIP)与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亚型1.8(Na v1.8)的关系。 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4只,体重210~260 g。采用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损伤(CCI)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实验Ⅰ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只大鼠分为2组( n=10):假手术组(Sham组)和CCI组。实验Ⅱ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大鼠分为3组( n=8):假手术组(Sham组)、CCI+生理盐水组(CCI+NS组)和CCI+BIP抑制剂HA15组(CCI+H组)。于术后第4天开始,CCI+NS组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1 ml,CCI+H组腹腔注射HA15 0.7 mg/kg,连续3 d(1次/d)。实验Ⅰ和Ⅱ均于术前1 d、术后1、3、d及7 d(T 0-T 4)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术后第7天行为学测试完成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BIP与Na v1.8的表达。实验Ⅰ于术后第7天行为学测试结束后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BIP和Na v1.8的表达及共定位情况,采用免疫共沉淀实验评价BIP和Na v1.8相互作用情况。 结果:实验Ⅰ 与Sham组比较,CCI组T 1-T 4时MWT降低,TWL缩短,背根神经节Na v1.8表达下调,BIP表达上调,坐骨神经Na v1.8和BIP表达上调( P<0.05),CCI组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BIP与Na v1.8存在明显共定位,背根神经节BIP可以免疫共沉淀出Na v1.8,Na v1.8也能免疫共沉淀出BIP。实验Ⅱ 与Sham组比较,CCI+NS组T 1-T 4时MWT降低,TWL缩短,背根神经节Na v1.8表达下调,BIP表达上调,坐骨神经Na v1.8和BIP表达上调( P<0.05);与CCI+NS组比较,CCI+H组T 3,4时MWT升高,TWL延长,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Na v1.8和BIP表达下调( P<0.05)。 结论:BIP可介导外周神经Na v1.8的再分布,参与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病理生理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CN10A/Nav1.8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机制和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Nav1.5通道是经典的心肌细胞特异型钠通道,由SCN5A基因编码。SCN5A是负责调控多种心脏功能的主要基因,在心脏发育和疾病的发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陆续有研究报道了神经型钠通道基因SCN10A及其编码的Nav1.8通道不仅与多种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还与心力衰竭和肥厚心肌的离子通道重构有关,提示SCN10A/Nav1.8可能是除SCN5A/Nav1.5外,潜在的参与心脏疾病发生的钠通道。这不仅更新了以往对心脏钠通道种类的经典认识,同时也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靶点。本文就SCN10A/Nav1.8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RPV1和NaV1.8在食管高敏感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8/10
背景:食管高敏感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烧心等症状产生的重要原因.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和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1.8(NaV1.8)可能在食管高敏感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检测TRPV1、NaV1.8在GERD动物模型食管和迷走神经感觉神经元中的表达,探究其在食管高敏感中的作用.方法:12只雄性豚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GERD组,后者通过饮用盐酸胃蛋白酶溶液建立GERD模型.通过观察动物体质量变化、食管炎症组织学评分和炎症细胞因子表达验证造模成功与否.通过分析心率变异性(HRV)明确动物是否处于内脏高敏感状态.以免疫荧光法、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食管、迷走神经结状神经节和颈静脉神经节中的TRPV1、NaV1.8表达、分布和共表达情况.结果:GERD组食管炎症组织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0.85±0.43对0.22±0.45),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增高,抗炎细胞因子表达降低,体质量增长缓慢(P均<0.05).造模前两组HRV指标低频/高频(LF/HF)比值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后GERD组LF/HF比值显著增高(P<0.05).GERD组食管黏膜上皮和颈静脉神经节TRPV1、NaV1.8表达和共表达均显著上调(P均<0.05),结状神经节中两者表达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在食管酸暴露情况下,食管黏膜上皮TRPV1、NaV1.8表达增高,迷走神经颈静脉神经节中两者表达亦显著上调,促进迷走神经通路伤害性信号的传递,最终导致食管高敏感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阻断神经元型Nav1.8通道对心脏交感神经节活性和心室电生理性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阻断神经元型Nav1.8通道对正常犬心脏交感神经节活性和心室电生理性质的影响.方法 16只健康成年犬(16~18 kg)随机分为实验组(n=8)和对照组(n=8).分离左侧心脏交感神经节,实验组向神经节内注射20 mmol/L的Nav1.8通道特异性阻断剂(A-803467)o.1 ml,对照组向神经节内注射等体积的二甲基亚枫.在基础状态和药物注射60 min后,分别记录左侧心脏交感神经节活性,并测定心室有效不应期(ERP)和动作电位时程(APD).结果 实验组在干预后心脏交感神经节的放电频率[(45±6)次/分vs (83±7)次/分,P<0.05]和幅度[(0.03±0.01)mV vs (0.05±0.01)mY,P<0.05]均显著降低,心室各部位ERP和APD90显著延长,ERP离散度[(13±5)ms vs (21±4)ms,P<0.05]和APD90离散度[(22±10) ms vs (38±14) ms,P<0.05]显著降低.而对照组以上指标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 阻断Nav1.8通道可显著降低心脏交感神经节活性,提高心室电生理稳定性.阻断Nav1.8通道可能具有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Nav1.8在心律失常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目前针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颇多,由于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复杂性以及认识的局限性,总体疗效仍不理想.近年SCN10A基因编码的电压门控性钠通道Nav1.8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应用A-803467特异性阻断Nav1.8,可能通过抑制心脏自主神经,改善心脏电重构,与Nav1.5相互作用改变心肌的电生理特性等途径,在心律失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iR-145下调Nav 1.8对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痛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微小 RNA-145(miR-145)对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痛阈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取正常大鼠12只作为对照组(N组),糖尿病神经痛模型制备成功的 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三组:糖尿病神经痛组(D组)、糖尿病神经痛-空载组(DN组)和糖尿病神经痛-miR-145过表达组(agomiR-145组),每组12只.N 组和 D组大鼠鞘内分别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10 μl, DN组大鼠鞘内注射阴性对照病毒(10 μl,1×106TU/ml),agomiR-145组大鼠鞘内注射 agomiR-145(10 μl,1×106TU/ml).于鞘内注药前1 d 和注药后1、3、7、14 d 测定四组大鼠机械缩足痛阈(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然后采用RT-PCR法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miR-145 mRNA相对表达量,免疫荧光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 Nav1.8阳性细胞荧光相对强度.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 miR-145的靶基因.结果 注药前1 d D 组、DN 组和 agomiR-145组 MWT 明显低于、TWL 明显短于N组(P<0.05);注药后3、7、14 d agomiR-145组MWT明显高于D组和DN组(P<0.05);注药后7、14 d agomiR-145组大鼠TWL明显长于 D 组和 DN 组(P<0.05).D 组和 DN 组DRG中 miR-145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 N 组和 agomiR-145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1.8 (Nav1.8)阳性细胞明显多于 N组和 agomiR-145组(P<0.05).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 miR-145作用于 Nav 1.83'-非翻译区并调控 Nav1.8的表达.结论 miR-145通过下调背根神经节 Nav 1.8表达缓解糖尿病大鼠机械痛敏和热痛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蛋白激酶C在大鼠慢性炎性痛维持中的作用:与背根神经节Nav1.8表达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蛋白激酶C(PKC)在大鼠慢性炎性痛维持中的作用及其与背根神经节Nav1.8表达的关系.方法 清洁级健康雌性SD大鼠30只,体重18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达分为3组(n=10):对照组(C组)、慢性炎性痛组(CIP组)和PKC抑制剂组(P组).C组大鼠右后足底每天注射生理盐水20μl,连续14 d;CIP组大鼠每天足底注射前列腺素E2(PGE2) 100 ng,连续13 d,制备大鼠慢性炎性痛模型,第14天足底注射二甲基亚砜20μl;P组大鼠足底注射PGE2100 ng,连续13d,第14天足底注射PKC抑制剂GF109203X 100 nmol/20μl.于注射前1d、末次注射后1、3、7和14d(T1-4)时测定右后足机械缩足反应阈(MWT).随后处死大鼠取L4.5节段背根神经节,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背根神经节Nav1.8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CIP组和P组T1-4时MWT降低,CIP组背根神经节Nav1.8表达上调(P<0.05);与CIP组比较,P组T4时MWT升高,背根神经节Nav1.8表达下调(P<0.05).结论 背根神经节PKC激活后Nav1.8表达上调参与了大鼠慢性炎性痛的维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Nav1.8在足底切口痛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中 表达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足底切口痛模型大鼠术后行为学改变及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Nav1.8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Nav1.8与术后痛觉敏化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足底切口痛组(n=30)和对照组(n=6),分别于术前、术后2 h、1 d、2 d、3 d、5 d测定大鼠的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测痛后取同侧L4-L6节段背根神经节,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8的表达.结果:切口痛组大鼠术后痛阈下降,术后2 h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降至最低(P<0.05),Nav1.8表达量最高(P<0.05);术后1 d热痛阈和机械性痛阈开始恢复,Nav1.8表达也逐渐下降.结论:切口痛术后痛觉敏化与Nav1.8表达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Nav1.8参与急性术后痛觉敏化的形成与维持过程,在急性术后疼痛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右美托咪定减轻大鼠急性内脏痛的机制:α2肾上腺素能受体与背根神经节神经元Nav1.8表达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α2肾上腺素能受体与背根神经节神经元Nav1.8表达的关系,阐明右美托咪定减轻大鼠急性内脏痛的机制.方法 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6~8周龄,体重18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8):对照组(C组)、急性内脏痛组(VP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右美托咪定+阿替美唑组(DA组).VP组、D组和DA组直肠注入10-3 mmol∕L辣椒素1.3 ml制备大鼠急性内脏痛模型,C组经直肠注入等容量生理盐水.于造模前20 min时DA组经颈背部皮下注射阿替美唑1 mg∕kg,于造模前15 min时D组和DA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10μg∕kg,C组和VP组在相应时点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于制备模型后1 h时记录内脏痛行为学评分;随后处死大鼠取L3-6背根神经节,采用免疫组化法计数Nav 1.8表达阳性神经元数,采用qRT-PCR法检测Nav1.8 mRNA的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VP组、D组和DA组内脏痛行为学评分、Nav1.8表达阳性神经元数和Nav1.8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VP组比较,D组和DA组内脏痛行为学评分、Nav1.8表达阳性神经元数和Nav1.8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D组比较,DA组内脏痛行为学评分、Nav1.8表达表达阳性神经元数和Nav1.8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减轻大鼠急性内脏痛的机制与激动α2肾上腺素能受体下调背根神经节神经元Nav 1.8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Nav1.8通道在部分神经损伤大鼠背根神经节及外周神经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Nav1.8通道在坐骨神经部分神经损伤(SNI)大鼠背根神经节(DRG)及外周神经的表达.方法 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SNI组及假手术组.SNI组建立SNI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坐骨神经及其分支,荧光金逆行标记DRG腓肠神经元胞体.术前和术后第7、14天测定大鼠腓肠神经支配区域机械刺激伤害感受阈值(MWT).术后第14天,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鼠DRG及外周神经中Nav1.8阳性的神经纤维密度.结果 术后7 d及14 d,SNI组的MWT均低于术前1 d的数值及假手术组(均P<0.05),而假手术组各时间点M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SNI组大鼠DRG荧光金阳性区域和荧光金阴性区域、腓肠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及腓肠神经支配皮肤区域中Nav1.8阳性的神经纤维密度均增高,胫神经支配皮肤区域中的密度降低(P<0.05).结论 Nav1.8通道在DRG未受损神经元区域、未受损神经及支配皮肤区域中表达增高,这可能是SN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的重要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