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F-FDG PET/CT显像在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 18F-FDG PET/CT显像对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病因诊断能力。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行 18F-FDG PET/CT显像的49例初诊HLH患者(男32例、女17例,年龄19~61岁)。观察并记录PET/CT显像结果及临床资料。以病理学检查及临床随访结果为标准,计算PET/CT、PET、CT显像对HLH病因的诊断效能;采用 χ2检验、两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血液系统肿瘤相关性HLH与非血液系统肿瘤相关性HLH间PET/CT显像特征及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液系统肿瘤继发HLH的预测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计算血液系统肿瘤患者淋巴结SUV max、可溶性CD25(sCD25)预测继发HLH的AUC和最佳阈值。 结果:PET/CT、PET、CT在HLH病因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30/35)、8/10、84.4%(38/45)、93.8%(30/32)、8/13;77.1%(27/35)、6/10、73.3%(33/45)、87.1%(27/31)、6/14;62.9%(22/35)、5/10、60.0%(27/45)、81.5%(22/27)、5/18。不同病因组间淋巴结分布及边界、肝脾及骨骼病变特征、淋巴结及肝、脾、骨骼SUV max、性别、年龄、WBC、中性粒细胞(ANC)、PLT、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TBIL)、C反应蛋白(CRP)、sCD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3.91~9.66, t值:3.75~7.90, z值:3.82~4.01,均 P<0.05)。淋巴结SUV max、sCD25为血液系统肿瘤继发HLH的预测因素[比值比( OR):1.28(95% CI:1.09~1.72)、1.56 (95% CI:1.17~2.49), P值:0.004、0.013];预测最佳阈值分别为12.6、40 028 ng/L,AUC分别为0.87、0.76,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8.6%(31/35)和8/10、65.7%(23/35)和7/10;两者结合后AUC为0.83,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4.3%(26/35)和9/10。 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对HLH病因诊断具有较高价值;淋巴结SUV max、sCD25为血液系统肿瘤继发HLH的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嗜酸性粒细胞性筋膜炎 18F-FDG PET/CT显像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58岁,全身疼痛6个月。2021年8月患者因受凉就诊于当地诊所,臀部肌注药物(具体不详)后出现注射部位疼痛,并逐渐出现双侧小腿、大腿、上肢疼痛,伴双下肢水肿、下蹲困难、双上肢上举受限、双手握拳不能。体格检查无关节疼痛、雷诺现象、口腔溃疡、牙齿片状脱落、皮疹、光敏感等不适。入院查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未见异常,血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39(0~15) mm/1 h(括号内为正常参考值范围,下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 26(0~6) mg/L,γ球蛋白百分比24.6%(11.1%~18.8%),肌酸激酶40(50~310) U/L;抗核抗体谱(antinuclear antibodies, ANA)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 18F-FDG PET/CT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对胃癌和原发性胃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 18F-FDG PET/CT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在胃癌(GC)和原发性胃淋巴瘤(PGL)的术前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术前行 18F-FDG PET/CT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155例GC患者[男104例、女51例,年龄(59.3±12.8)岁]和82例PGL患者[男40例、女42例,年龄(56.8±14.6)岁],使用Python3.7.1软件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别对PET和CT图像进行感兴趣体积(VOI)勾画,提取三维和二维影像组学特征。使用多层感知机(MLP)、支持向量机(SVM)2种机器学习模型分别对CT影像组学特征、PET影像组学特征和PET/CT影像组学特征进行学习,以鉴别GC和PGL。通过ROC曲线分析评估各模型的预测性能。 结果:训练集166例,测试集71例。基于PET/CT影像组学特征的SVM模型在GC和PGL的鉴别诊断方面(AUC=0.88,95% CI:0.83~0.94)有优于MLP机器学习模型(AUC=0.80,95% CI:0.73~0.87)的趋势( z=1.15, P=0.337)。基于PET/CT影像组学特征的SVM预测模型对2种疾病的预测效果优于单独CT影像组学特征模型(CT-SVM:AUC=0.74,95% CI:0.67~0.81; z=2.28, P=0.022)。 结论:基于 18F-FDG PET/CT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有望成为GC和PGL患者术前无创且有效的鉴别诊断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原发性心包异位胸腺瘤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63岁女性患者,活动后心悸、胸闷2个月余,休息后缓解。1周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心包大量积液,肺动脉左前见中等回声团块,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可见"裂隙征"。增强CT、MR、PET-CT检查均提示心包内占位性病变。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诊断胸腺瘤,B2型。原发性心包异位胸腺瘤罕见,临床表现不具特征性,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包压塞症状,术前确诊十分困难。超声心动图和其他影像学检查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信息。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与病理组织学类型和分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 18F-FDG PET/CT显像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31岁,因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 CA) 19-9进行性升高7个月余入院。入院后查CA19-9达117.3(正常参考值:0~37) kU/L,电子胃镜示:萎缩性胃炎C1(非活动性)。电子肠镜检查示:阑尾开口隆起性病变,表面充血水肿,考虑炎性改变;全腹增强CT(图1A,图1B)示阑尾壁弥漫性强化(平均CT值95 HU)。现患者偶感腹胀,大小便正常,半年内体质量减轻约3 kg。腹部体格检查未及明显阳性体征。患者既往2015年4月曾因右下腹剧烈疼痛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阑尾炎,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18F-FDG PET/CT显像诊断以发热待查为主要表现的脂膜炎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 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在脂膜炎导致发热待查(FUO)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以FUO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行 18F-FDG PET/CT检查的503例患者,将其中临床最终诊断为脂膜炎的患者纳入研究,分析纳入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 结果:503例FUO患者中最终临床诊断为脂膜炎者占0.99%(5/503)。5例脂膜炎患者中3例为女性,年龄41~76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实验室检查均有血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升高。 18F-FDG PET/CT显像在多个脂肪分布区发现局限性放射性摄取增高灶,其中位于皮下脂肪3例、位于肠系膜3例、位于腹腔及腹膜后其他脂肪组织1例,最大标准摄取值(SUV max)为0.8~5.0。5例中4例有脾脏弥漫性摄取增高,3例有骨髓弥漫性摄取增高,2例有多发反应性增生小淋巴结影;另外,在扫描野延长至小腿中段的2例患者中可见多关节滑膜FDG高摄取现象。 结论:脂膜炎在 18F-FDG PET/CT显像中具有一定特征, 18F-FDG PET/CT有助于脂膜炎所致FUO的病因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淋巴瘤 18F-FDG PET/CT影像组学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18F-FDG PET/CT是诊断淋巴瘤最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其在淋巴瘤的诊断分期、疗效评估、预后预测及临床决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像组学是一种利用复杂的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医学图像中提取定量信息来表征肿瘤异质性的技术。 18F-FDG PET/CT影像组学方法已应用于量化肿瘤内异质性,在淋巴瘤的研究颇具潜力和价值。该文就 18F-FDG PET/CT影像组学在淋巴瘤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以胸痛为首发症状原发性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选择2019年4月26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1例61岁原发性心脏DLBCL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例患者病史、临床特征、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本例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对其进行诊断与治疗。本研究对本例患者的随访截至2021年4月28日。本研究以"原发性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ardiac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总结与本研究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相关病例的诊疗资料。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征得受试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结果:①本例患者因"反复胸闷、胸痛3 d"于当地医院就诊,发现心脏占位后转诊至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心胸外科,既往无特殊病史。②患者于2019年4月26日入本院后再次突发胸闷、胸痛,伴面色苍白,一过性黑矇,心电监护结果示,心率为45次/min,血压为78 mmHg/45 mmHg(1 mmHg=0.133 kPa),血氧饱和度为70%。遂立即予积极抢救,但是患者仍反复发作,考虑患者为右心房占位导致右心室流出道梗阻,有急诊手术指征,于就诊当日对其进行体外循环下右心房占位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三尖瓣后瓣及隔瓣交界处与冠状静脉窦之间,与心肌相互融合,阻挡三尖瓣瓣口开放及关闭,但是肿物与心肌组织融合,无法完全切除,遂沿肿瘤突起边缘部分切除肿物,以明确病变性质及解除肿物对三尖瓣活动的影响。术中肿物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CD20(+)、CD79a(+)、配对盒蛋白(PAX)-5(+)、CD3(-)、CD5(-)、CD10(-)、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MUM)-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CL)-6(-)、BCL-2(+)、c-Myc(-)、CD30(-)、EB病毒编码小RNA(EBER)(-)、CD117(-)、Ki-67(60%)、波形蛋白(+)、CD31(-)、结蛋白(-)、细胞角蛋白(CK)(-),考虑为DLBCL。2019年5月16日本例患者被转至本院血液科,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仪(PET/CT)检查结果示,右心房肿瘤部分切除术后,右房内团块状略低密度影,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18F-FDG)代谢增高[摄取区域大小约为9.2 cm×6.3 cm,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29.03],符合肿瘤改变,心包增厚,并有少量积液本例患者。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示,右心房肿瘤部分切除术后,主动脉瓣反流(轻度),二、三尖瓣反流(轻度),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右心房腔内有大小约为53 mm×43 mm不规则高回声,且与右心房侧壁相连,未见其明显移动或者摆动。本例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红、巨核系三系细胞增生,偶见异常细胞,形似淋巴瘤细胞。③结合本例患者的临床特征、PET/CT、活组织免疫组织化学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于2019年5月16日被确诊为原发性心脏DLBCL[非生发中心型,Ⅳ期A组,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为4分,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IPI为6分]。遂先予1个疗程减低剂量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300 mg/d, d1+环磷酰胺600 mg/d,d2+表柔比星50 mg/d,d2+长春地辛6 mg/d,d2+泼尼松60 mg/d,d2~6)化疗,随后对其进行4个疗程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500 mg/d,d1+环磷酰胺1 000 mg/d,d2+表柔比星70 mg/d,d2+长春地辛4 mg/d,d2+泼尼松60 mg/d,d2~6)化疗。本例患者中期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CR)。建议对其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但患者及其家属拒绝。本例患者再次接受2个疗程R-CHOP方案巩固化疗后停止治疗。截止随访结束本例患者无复发。④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共纳入17篇文献,报道17例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加上本例患者共18例患者被纳入进行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诊疗研究。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常见发病部位为右心房,其次为右心室,起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心脏相关症状,常用化疗方案为R-CHOP,这18例患者中5例死亡,随访最长时间为24个月,患者未复发。 结论:本例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诊断及时,疗效尚可。原发性心脏DLBCL是一种临床少见且预后欠佳的恶性肿瘤,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有望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盆腔恶性颗粒细胞瘤 18F-FDG PET/CT显像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女,69岁,无明显诱因尿频尿急2个月余就诊。超声提示盆腔内见巨大低回声团块,与阴道及子宫分界不清。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 CA)19-9 50.08(正常参考值范围:0~30.00) kU/L,余常规检查均正常。患者57岁绝经。行 18F-FDG PET/CT(Vereos,荷兰Philips)显像(图1),综合考虑为盆腔恶性病变伴肝、双肺多发转移。后行超声引导下经阴道盆腔肿物穿刺活组织检查术,术后穿刺病理(图2)示:穿刺纤维组织中可见异型细胞团。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广谱细胞角蛋白AE1/AE3(-),结蛋白(desmin;-),Hep-1(-),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阳性细胞数5%),CA125(-),S-100(+),组织细胞CD68(+),CD56(-),突触素(synaptophysin, Syn;-),嗜铬素A(chromogranin A, CgA;-),Melan A(-),少许穿刺组织。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该例患者符合软组织颗粒细胞瘤(granulosa cell tumor, GCT)。以TC(紫杉醇脂质体281 mg+卡铂600 mg)方案化疗2个周期后出院,之后患者病情快速进展,最终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恩沃利单抗治疗晚期微卫星高度不稳定/错配修复缺陷结肠癌长获益后再发小细胞肺癌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61岁,因"腹胀、腹泻伴右下腹疼痛1个月"于2017年5月8日就诊。既往体健,吸烟史10年(平均20支/d),饮酒史8年(平均100 ml/d),一妹妹有乳腺癌病史。初诊时腹部CT示,回盲部占位性病变,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7.29 ng/ml。5月21日行剖腹探查+右半结肠切除+腹腔淋巴结清扫+末段回肠横结肠吻合术。术后病理诊断:(结肠)黏液腺癌,部分呈印戒细胞癌,侵及肠壁全层。免疫组化染色:癌细胞错配修复蛋白同源物1(mutL protein homolog 1, MLH1)、减数分裂后分离增强蛋白2弱阳性,错配修复蛋白同源物2(mutS protein homolog 2, MSH2)、错配修复蛋白同源物6阴性,Ki-67指数约为70%,肠周淋巴结可见转移癌(5/17)。术后病理分期为T3N2aM0 ⅢB期。术后3个月复查肿瘤标志物CEA,在正常范围。6—12月接受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方案辅助化疗8个周期。末次化疗后3个月(2018年3月6日)常规复查腹部增强CT,见腹主动脉旁增大淋巴结,转移不除外。进一步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检查,示腹腔多发增大淋巴结,代谢异常增高,考虑转移(图1)。患者当时无特殊不适症状,未接受进一步治疗。2018年6月患者开始出现腰腹部疼痛并逐渐加重,伴体重减轻,口服阿片类止痛药物症状缓解。8月21日行腹部增强CT检查,示吻合口周围肠管扩张,腔内积液,并可见气液平面,考虑肠梗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较前明显增大,局部呈肿块样改变,与邻近降主动脉及脊柱分界不清(图2)。对手术标本进行基因检测,结果提示为微卫星高度不稳定(high frequency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H),肿瘤突变负荷为36.67个/Mb,检测到MLH1 K196fs、MSH2 Y757X基因突变,未检测到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神经母细胞瘤RAS病毒癌基因同源物、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基因突变。遗传性肿瘤变异基因检测未见致病性胚系突变。患者入组了恩沃利单抗纳米抗体Ⅰb期临床试验,于9月3日开始接受恩沃利单抗治疗,180 mg(2.5 mg/kg体重),皮下注射,每周1次。11月21日(治疗后3个月)首次疗效评价达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 PR)。之后恩沃利单抗维持治疗2年,末次用药日期为2020年10月12日,后停药观察,维持PR,截至影像学末次疗效评价日期(2022年7月20日)依然未见复发(图2),期间未出现明显的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