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巩膜炎中的异常表达与分子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巩膜炎中的异常表达与分子机制.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3年1~6月在我院就诊巩膜炎患者60例(60只眼)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6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泪液中β-catenin、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LRP6)、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2(IL-2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分析临床炎症活动度评分与免疫炎症因子表达水平间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泪液β-catenin和LRP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病例组泪液IL-1β、IL-22、TNF-α及MMP-9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巩膜炎患者泪液IL-1β、TNF-α 水平与临床炎症活动度评分无相关性(均P>0.05);巩膜炎患者泪液IL-22、MMP-9水平与临床炎症活动度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巩膜炎患者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亢进,且IL-22和MMP-9水平均与炎症活动度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内镜在显微神经外科桥小脑角区胆脂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选择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诊断为桥小脑角区胆脂瘤患者49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进行MRI扫描评估,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行肿瘤切除术,然后在0°和30°硬性神经内镜辅助下寻找残余肿瘤,继续切除肿瘤。38例常规显微手术后,在神经内镜下发现残留肿瘤并在神经内镜下切除。全切除44例,次全切除5例。术后并发症包括无菌性脑膜炎(8例)、脑脊液漏(1例)和颅内血肿(2例)。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2(42±3)个月,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45例(91.8%)患者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80分。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胆脂瘤,可提高全切除率,降低手术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胰腺性脂膜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胰腺性脂膜炎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合并胰腺疾病的脂肪坏死性炎症,好发于嗜酒男性,约占胰腺疾病的2%~3%。其相关的胰腺原发疾病多为无菌性或病毒、细菌感染相关的急、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胰腺假性囊肿及创伤性胰腺炎等。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为急、慢性胰腺炎,其次为胰腺肿瘤性疾病,在肿瘤性疾病中又以胰腺腺泡细胞癌关系最为密切。诊断胰腺性脂膜炎的金标准是皮肤活检病理检查。对胰腺原发疾病的诊治是识别和治疗本病的关键。本文报道了1例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胰腺性脂膜炎患者,应用来迪派韦/索磷布韦抗丙型肝炎病毒,生长抑素、奥曲肽抑制胰腺分泌,甲基强的松龙针抗炎治疗,最终病情好转后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嗜酸性筋膜炎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58岁。诊断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性淋巴瘤,使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治疗6个月后出现颜面、四肢及躯干皮疹伴皮肤变硬,双腕、肘和膝关节僵硬并功能受限,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0.07×10 9/L升至3.3×10 9/L),双前臂磁共振成像示皮下组织增厚,T 2压脂序列(T 2WI)示肌群间肌筋膜信号增高,增强后明显强化。右前臂皮肤活检病理示,筋膜层增厚及纤维化,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最终诊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相关嗜酸性筋膜炎(EF),予甲泼尼龙 40 mg/d+甲氨蝶呤10 mg/周+巴瑞替尼4 mg/d治疗1个月后,患者皮肤肿胀硬化较前明显减轻,关节功能改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0.17×10 9/L)。ICI相关EF属少见的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检索国外文献报道的20例EF患者,结合本例共21例患者,使用ICI至出现EF的中位时间12(8,15)个月,临床表现以皮肤受累(19例)、关节功能受限(11例)、肌痛/肌无力(9例)为主。16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7例患者经3(1,8)个月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提示EF是ICI的一种可致功能障碍的不良反应,接受肿瘤免疫治疗的患者应关注EF的相关症状,尽早治疗对预防长期并发症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8F-FDG PET/CT显像诊断以发热待查为主要表现的脂膜炎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 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在脂膜炎导致发热待查(FUO)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以FUO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行 18F-FDG PET/CT检查的503例患者,将其中临床最终诊断为脂膜炎的患者纳入研究,分析纳入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 结果:503例FUO患者中最终临床诊断为脂膜炎者占0.99%(5/503)。5例脂膜炎患者中3例为女性,年龄41~76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实验室检查均有血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升高。 18F-FDG PET/CT显像在多个脂肪分布区发现局限性放射性摄取增高灶,其中位于皮下脂肪3例、位于肠系膜3例、位于腹腔及腹膜后其他脂肪组织1例,最大标准摄取值(SUV max)为0.8~5.0。5例中4例有脾脏弥漫性摄取增高,3例有骨髓弥漫性摄取增高,2例有多发反应性增生小淋巴结影;另外,在扫描野延长至小腿中段的2例患者中可见多关节滑膜FDG高摄取现象。 结论:脂膜炎在 18F-FDG PET/CT显像中具有一定特征, 18F-FDG PET/CT有助于脂膜炎所致FUO的病因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脂膜炎的病理诊断线索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脂膜炎是累及皮下脂肪组织的一组皮肤病,包括原发性脂膜炎以及继发性(炎症和肿瘤)脂膜炎。作者根据其炎症反应模式和脂肪坏死类型,结合在美国Ackerman皮肤病理学院学习体会,对各种原发性脂膜炎的病理变化进行梳理,提出脂膜炎的诊断线索,希望能为脂膜炎的病理诊断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胆脂瘤的显微手术疗效及并发症防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胆脂瘤致三叉神经痛(TN)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疗效及常见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2012年1月-2019年3月,共收治桥小脑角胆脂瘤致TN 19例,其中男8例,女11例;年龄21~63岁,平均(39.5+5.3)岁;病程为4个月~16年,平均(3.7+2.5)年;左侧12例,右侧7例。均行手术治疗,分析其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肿瘤全切除16例(84.2%),次全切除3例(15.8%)。术后所有患者疼痛完全消失,术后面部麻木3例(15.8%),脑脊液切口漏2例(10.5%),眩晕1例(5.2%),无菌性脑膜炎1例(5.2%),均通过保守治疗痊愈。8例同期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术后均定期随访。19例术后未出现大出血、急性脑积水及死亡等。术后随访5~80个月,所有患者无疼痛,1例(5.2%)出现肿瘤复发。结论:TN型桥小脑角胆脂瘤手术疗效显著。尽早行颅脑MRI检查有助于疾病诊断,手术策略需兼顾肿瘤切除及TN症状缓解,并尽可能避免损伤周围血管、神经及脑干。显微手术配合神经内镜有助于全切除肿瘤及减少损伤,存在血管压迫者需同期行血管减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结节病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结节病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20年2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结节病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显微镜及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胸部CT等。结果:共纳入9例(18眼)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结节病葡萄膜炎患者,其中男3例,女6例,年龄(52.6±9.0)岁。结节病临床分期:Ⅱ期7例,Ⅰ期2例。6例患者因眼部症状就诊,从发病到确诊为结节病葡萄膜炎时间为9.0(2.6,20.3)个月。3例既往有结节病病史。2例有发热,3例有乏力,3例有体重减轻,5例有呼吸系统症状。均为双眼发病。其中,全葡萄膜炎10眼,后葡萄膜炎4眼,前葡萄膜炎4眼。羊脂状角膜后沉着物(KP)10眼,颗粒状或无明显KP 8眼。虹膜后粘连9眼,白内障8眼,玻璃体炎性混浊8眼,黄斑水肿7眼,黄斑前膜6眼,视网膜血管炎2眼,青光眼2眼、视盘肉芽肿2眼。可查到周边眼底的13眼中,5眼可见周边多发脉络膜视网膜炎性病灶。结论:老年、女性、双眼发病及伴有发热、体重减轻和呼吸系统症状的葡萄膜炎患者应及时检查胸部CT,以排除结节病葡萄膜炎。结节病葡萄膜炎可表现为颗粒状KP或无明显KP,眼后节是其主要受累部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实体瘤患儿治疗期间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实体瘤患儿治疗期间的营养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109例实体瘤患儿作为病例组,同期选取该院门诊进行营养咨询的109例健康儿童(与病例组年龄、性别构成比接近)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使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方法对两组进行人体成分测定,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营养指标的差异,分析实体瘤患儿治疗期间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根据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Z评分对营养状况进行分组,BMI Z评分<-1为营养不良,-1≤BMI Z评分≤2为营养正常。病例组中营养不良41例(37.6%),营养正常68例(62.4%)。病例组BMI、去脂体重质量指数和身体细胞质量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诊断时营养状况、感染、黏膜炎是实体瘤患儿治疗期间营养状况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 结论:实体瘤患儿治疗期间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人体成分测定能准确评估实体瘤患儿的营养状况。诊断时营养不良、治疗期间合并感染或黏膜炎是影响实体瘤患儿治疗期间营养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盲肠胃黏膜异位伴反复出血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27岁,因“间断便血5年,再发1 d”入院。行腹部CT检查提示回盲部肠管壁增厚,周围脂肪密度增高,伴系膜多发小淋巴结。患者10年前曾行阑尾切除术,5年前第1次发病时曾在本院行胃镜检查未见异常,结肠镜检查提示:盲肠部1个大小约2.0 cm×1.0 cm分叶状息肉样隆起,表面粗糙,基底深凹陷,周边黏膜水肿,病理提示慢性黏膜炎。入院后行结肠镜检查提示:盲肠部溃疡性病变,较5年前有所增大,最大直径约3 cm(图1),病理检查提示慢性黏膜炎。行手术治疗,术中见盲肠起始部1个局部质硬肿物,大小约3.0 cm×3.0 cm,遂切开肠壁,见溃疡性肿物,质地软,沿肿物边缘正常组织将肿物切除,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未见肿瘤病变,将盲肠创面全层缝合+浆肌层缝合,术后进一步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胃黏膜异位(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