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脊液生物标志物与 11C-PIB PET/CT显像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准确率及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脑脊液生物标志物与 11C-匹兹堡化合物B (PIB)PET/CT显像在阿尔茨海默病(AD)中的诊断准确率及相关性,确定脑脊液生物标志物诊断AD的最佳临界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3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行 11C-PIB PET/CT显像和腰椎穿刺的66名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2名、女性34名,年龄61~82 (71.0±3.4)岁。根据诊断标准分为AD患者组(50例)和健康对照组(16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脑脊液生物标志物α突触核蛋白(α-syn)、β淀粉样蛋白(Aβ)40、Aβ42、t-tau、p-tau水平,并计算t-tau/Aβ42水平的比值(t-tau/Aβ42)、Aβ42/Aβ40水平的比值(Aβ42/Aβ40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脑脊液生物标志物诊断AD的最佳临界值、灵敏度和特异度。分析 11C-PIB PET/CT图像,计算平均Aβ沉积标准化摄取值比(SUVR),分析2组受试者脑脊液生物标志物与 11C-PIB PET/CT显像诊断AD的准确率及相关性。2组间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水平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χ 2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 结果:AD患者组脑脊液生物标志物α-syn、t-tau、p-tau水平及t-tau/Aβ42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t=2.315、4.001、2.336、3.291,均 P<0.01),而Aβ42水平和Aβ42/Aβ40均低于健康对照组( t=-5.443、-3.487,均 P<0.05)。t-tau/Aβ42诊断AD的准确率最高(AUC=0.892, P< 0.001),其次为Aβ42/Aβ40和α-syn(AUC=0.865、0.795,均 P<0.01)。t-tau/Aβ42和Aβ42/Aβ40诊断AD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0.509和0.072,α-syn诊断AD的最佳临界值为465 pg/mL。t-tau/Aβ42、Aβ42/Aβ40、α-syn和 11C-PIB PET/CT显像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80.0%(40/50)、76.0% (38/50)、74.0%(37/50)和78.0%(39/50),前三者分别与后者联合诊断AD的灵敏度为96.0%(48/50)、94.0%(47/50)和94.0%(47/50),均高于其单独诊断( χ 2=5.316~7.440,均 P<0.05);t-tau/Aβ42与 11C-PIB PET/CT显像联合诊断的准确率均高于其单独诊断(93.9%对80.3%,93.9%对77.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5.469、7.439,均 P<0.05)。t-tau/Aβ42、Aβ42/Aβ40和α-syn与 11C-PIB PET/CT显像的SUVR有显著相关性( r=0.555、-0.451、0.445,均 P<0.01);t-tau/Aβ42、Aβ42/Aβ40和α-syn与 11C-PIB PET/CT显像诊断一致性的Kappa值分别为0.769、0.623、0.587,均 P<0.001,其中t-tau/Aβ42与 11C-PIB PET/CT显像诊断的一致性较好。 结论:t-tau/Aβ42、Aβ42/Aβ40和α-syn均为理想的AD诊断标准,结合 11C-PIB PET/CT显像可提高对AD诊断的准确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颗粒蛋白前体水平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化脓性脑膜炎(PM)患儿血清及脑脊液颗粒蛋白前体(PGRN)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PM患儿60例(PM组),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腰椎穿刺指征但最终诊断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60例(对照组)。检测血清和脑脊液PGRN、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和脑脊液PGRN对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PM组血清和脑脊液PGRN、CRP、PC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42.61 ± 4.79)ng/L比(26.13 ± 4.26)ng/L、(58.46 ± 3.74)mg/L比(1.34 ± 0.37)mg/L、(7.48 ± 0.24)μg/L比(0.31 ± 0.06)μg/L;脑脊液:(3.52 ± 0.43)ng/L比(1.47 ± 0.36)ng/L、(23.06 ± 0.67)mg/L比(2.17 ± 0.45)mg/L、(4.13 ± 0.25)μg/L比(0.18 ± 0.0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M患儿血清和脑脊液PGRN与CRP、PCT均呈正相关(血清: r = 0.517和0.546, P<0.01;脑脊液: r = 0.541和0.528, P<0.01)。60例PM患儿中,预后良好44例,预后不良16例。预后不良患儿血清和脑脊液PGRN、CRP、PCT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儿[血清:(48.78 ± 4.65)ng/L比(34.15 ± 5.12)ng/L、(67.15 ± 3.84)mg/L比(47.02 ± 4.23)mg/L、(8.46 ± 0.35)μg/L比(6.23 ± 0.31)μg/L;脑脊液:(3.93 ± 0.49)ng/L比(3.12 ± 0.37)ng/L、(27.62 ± 0.74)mg/L比(18.53 ± 0.81)mg/L、(4.97 ± 0.28)μg/L比(3.24 ± 0.3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和脑脊液PGRN评估PM患儿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1(95% CI 0.818~0.824)和0.913(95% CI 0.910~0.916),灵敏度为81.23%和89.46%,特异度为72.34%和79.58%,PGRN截断值为41.53和3.54 ng/L。 结论:PM患儿血清和脑脊液PGRN水平明显升高,其与PM患儿预后关系密切,为评估PM预后的潜在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发生Kümmell病的风险预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发生Kümmell病(Kümmell's disease)的风险预测指标。方法:采用1∶1频数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柳州市工人医院脊柱外科就诊并发或不并发Kümmell病的OVCFs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Kümmell病组和非Kümmell病组。详细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合并症及血清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与目标变量明显相关的预测变量,并构建相关性热图评估目标变量与预测变量间的共线性,采用lasso回归模型进一步筛选潜在的预测指标,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Kümmell病的风险预测指标。结果: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与Kümmell病明显相关的预测变量包括年龄、骨密度、后凸Cobb角、双节段及以上椎体骨折等。Lasso回归分析确定了系数非零的关键预测指标包括年龄、骨密度、后凸Cobb角、双节段及以上椎体骨折、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天冬氨酸转氨酶/谷氨酸转氨酶比值(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ST/ALT)、白蛋白(albumin,Alb)、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lbumin/globulin ratio,Alb/Glb)、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血清尿素(serum urea,UREA)、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纤维结合蛋白(fibrinogen,Fn)、血糖(blood glucose,BG)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相关性分析显示ALT与AST/ALT有较高的相关性( r=0.750),PLT与Alb表现出较低相关性( r=-0.11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双节段及以上椎体骨折[ OR=2.078,95% CI(1.072,4.025), P= 0.030]、后凸Cobb角增大[ OR=1.033,95% CI(1.008,1.058), P=0.009]、ALP水平升高[ OR=1.013,95% CI(1.004,1.023), P= 0.006]、SUA水平升高[ OR=1.004,95% CI(1.000,1.007), P=0.043]、Fn水平降低[ OR=0.996,95% CI(0.992,0.999), P= 0.008]是OVCFs患者发生Kümmell病的预测指标。 结论:双节段及以上椎体骨折、后凸Cobb角增大、ALP和SUA水平升高、Fn水平降低,可作为OVCFs患者是否发展为Kümmell病的预警指标,监测这些指标对早期发现和干预有一定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缺血预处理联合右美托咪定对骨科手术患者肢体缺血再灌注诱发肺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缺血预处理联合右美托咪定对骨科手术患者肢体缺血再灌注诱发肺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在脊椎-硬膜外麻醉下行骨科手术需要使用止血带的患者75例,性别不限,年龄50~89岁,BMI<35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C组, n=17)、缺血预处理组(IP组, n=19)、右美托咪定组(D组, n=19)和缺血预处理联合右美托咪定组(IPD组, n=20)。IP组和IPD组于手术前24 h时上肢绑止血带并充气至200 mmHg,持续5 min,放气5 min,如此重复3个循环;D组和IPD组麻醉后,患者仰卧位即刻,经15 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 μg/kg,随后以0.5 μg·kg -1·h -1的速率静脉输注至术毕;C组以相同速率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于使用止血带前(T 0)、止血带松开即刻(T 1)和术后24 h(T 2)时记录MAP、HR。于T 0和T 1时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pH值、PaO 2、PaCO 2和乳酸(Lac),计算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 A-aDO 2)、肺泡氧合指数(OI)和呼吸指数(RI),记录松开止血带后至术后24 h急性肺损伤的发生情况,并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16)和MDA浓度。 结果:与C组比较,T 1时D组和IPD组HR降低,PaCO 2升高,IP组和IPD组PaO 2和OI升高,RI降低,IP组Lac降低,IP组、D组和IPD组血清CC16与MDA浓度降低( P<0.05),急性肺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IP组或D组比较,IPD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骨科手术患者,缺血预处理和右美托咪定均可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诱发的肺损伤,然而二者联合应用效果未明显增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精神分裂症社会隔离饲养模型小鼠的杏仁核转录水平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分析精神分裂症社会隔离饲养模型小鼠杏仁核基因转录水平的改变确定精神分裂症致病基因及相关通路。方法:29只3周龄SPF级C57BL/6J雄性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6只)及模型组(13只),对照组每个透明鼠笼里饲养4只,模型组每个透明鼠笼里饲养1只,每个笼里小鼠可见其周边小鼠,但是无法相互触碰到。2组小鼠均饲养4周,随后1周内完成旷场实验、前脉冲抑制实验及新物体识别实验。实验结束后采用脊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取杏仁核行转录组测序,通过GO富集分析及KEGG富集分析明确模型组小鼠差异表达基因(DEGs)富集的功能及相关通路。结果:(1)动物实验部分: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旷场实验中运动距离显著增加[(1 239.20±106.35) m vs. (1 845.53±143.65) 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64, P=0.002);实验前5 min在中心区域的活动时间显著减少[(13.15±1.41)s vs. (8.47±1.19)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64, P=0.020)。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78 dB前脉冲抑制缺失[(22.28±1.53)% vs. (14.59±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29, P=0.013);88 dB前脉冲抑制缺失[(32.83±3.39)% vs.(18.44±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81, P=0.005)。与对照相比,模型组小鼠测试期新物体识别率显著下降[(80.5±2.2)% vs.(71.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56, P=0.026)。(2)生信分析部分:共找到96个DEGs,其中表达上调的42个,包含 Th、Crlf1等基因;表达下调的54个,包含 Prkcd等基因。 Th与 Crlf1为正强相关关系( r=0.940, P=0.018)。GO基因富集分析结果提示DEGs富集在质膜边界细胞投影功能、神经元分化过程、细胞凋亡过程等方向,KEGG富集分析结果提示DEGs富集在WNT信号通路、细胞凋亡通路及酪氨酸代谢通路。蛋白质网络互作分析结果提示Wnt6、Tcf712、Pitx2、Tcf7、Cd4为关键蛋白。 结论:社会隔离饲养模型小鼠杏仁核中 Th、Prkcd、Lrrc74b、Fadd、Wnt6、Ror2、Notum、Tcf7l2等DEGs以及涉及的相关信号通路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型糖尿病及血糖控制程度对腰椎关节突关节骨关节炎发生及等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糖控制程度对脊柱关节突关节骨关节炎(facet joint osteoarthritis,FJOA)发生及等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脊柱外科诊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86例,根据入院时是否确诊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121例和非糖尿病组165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是否合并高血压、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组记录糖尿病病程,连续3 d监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峰值,通过血生化结果评估血浆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根据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1c),将患者分为血糖理想(HbA1c<6.5%且空腹血糖<6.1 mmol/L)、良好(6.5%≤HbA1c≤7.5%或6.1 mmol/L≤空腹血糖≤7.0 mmol/L)、不佳(HbA1c>7.5%且空腹血糖>7.0 mmol/L)三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腰痛程度,按Pathria分级系统于腰椎CT中评估腰椎不同节段FJOA的严重程度。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L 1~S 1 FJOA等级的差异,以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对FJOA等级的影响;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不同血糖控制程度的糖尿病患者不同节段FJOA等级的差异,以logistic回归分析血糖控制程度对FJOA等级的影响。 结果:糖尿病组L 4,5 FJOA等级为3(2,3)级,大于非糖尿病组的2(1,3)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179, P=0.001),糖尿病是L 4,5 FJOA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767,95% CI(1.032,3.025), P=0.038]。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同程度组的年龄、性别、BMI、合并高血压率及血糖波动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血糖不佳组L 1,2、L 4,5、L 5S 1节段FJOA等级为2(1,2)、3(3,3)、3(2,4)级,较血糖理想组的1(1,2)、2(1.5,3)、2(1,2)级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9.530, P=0.009; H=18.248, P<0.001; H=27.916, P<0.001);L 4,5、L 5S 1 FJOA等级较血糖良好组的3(2,3)级、2(1,2)级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8.248, P<0.001; H=27.916, P<0.001)。血糖控制不佳是L 4,5、L 5S 1 FJOA的独立危险因素[ OR=4.963,95% CI(1.095,22.496), P=0.038; OR=6.010,95% CI(1.061,34.049), P=0.043]。 结论:相较非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L 4,5发生FJOA的风险更高、程度更重;相较血糖控制良好或理想者,血糖控制不佳者L 4,5、L 5S 1 FJOA影像学严重程度和腰痛症状更严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原发海绵窦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原发海绵窦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一医院2020年12月收治的1例原发海绵窦区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63岁女性,行海绵窦病损切除术,病理诊断为DLBCL。行6个疗程R-CHOP方案化疗,并行腰椎穿刺+鞘内注射化疗药物,再次追加2次利妥昔单抗免疫化疗,脑脊液脱落细胞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结果未见肿瘤细胞。术后2次复查磁共振成像(MRI)肿瘤未见复发及邻近转移。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未遗留神经功能后遗症。结论:原发海绵窦区DLBCL临床罕见,早期明确诊断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不同蛋白表达情况可能提示预后。手术活组织检查、保留重要解剖结构及功能前提下肿瘤全切除并规范化疗及联合鞘内注射局部化疗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内淋巴瘤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CNS)-血管内淋巴瘤(IVL)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诊治方法,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21年12月19日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例54岁CNS-IVL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其既往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临床特征和相关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本研究以"血管内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脊髓内出血""中枢神经系统""脊髓""intravascular lymphoma""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intraspinal hemorrhage""central nervous system""spinal cord"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总结与本研究累及脊髓CNS-IVL患者相关疾病的诊治资料。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3月1日。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与患者及患者家属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本例患者因"左上肢麻木、无力10 d"入院。既往有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肝功能不全、重症肺炎及红皮病病史。②入院时本例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示,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值、血小板计数分别为5.4×10 9/L、72.5%、3.02×10 12/L、87 g/L、49×10 9/L。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示,脾轻度增大。头部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结果示,双侧额叶、左侧顶叶、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及缺血灶;脑萎缩,脑白质脱髓鞘改变;颅内动脉走行、侧支循环正常;右侧颞叶及侧脑室旁少许微出血灶。脊柱MRI检查结果示,颈段脊髓明显水肿,其内见斑片状低信号影,考虑脊髓内出血。患者接受颈段脊椎全椎板入路髓内病损切除和椎板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病变组织活组织检查结果示,退变坏死组织,伴出血,淋巴瘤细胞血管腔内浸润,部分聚集在血管壁周围和血液凝块中。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示,B细胞抗原CD20(+)、CD79a(+)、配对盒蛋白(PAX)-5(+)、血管内皮细胞抗原CD34(+)。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示,EB病毒编码小RNA(EBER)(阳性,约为90%)。③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相关检查结果,本例患者被诊断为CNS-IVL。由于本例患者存在严重的多系统损害病史,患者未进行化疗等专科治疗。因CNS-IVL病情恶化,2022年1月14日患者死亡。④根据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共纳入10篇英文文献,报道10例累及脊髓CNS-IVL患者,加上本例患者共计11例患者。本组累及脊髓CNS-IVL患者,早期容易被误诊为脊髓炎或者脊髓梗死,其中经病灶活组织检查确诊3例,皮肤活组织检查确诊4例,尸检确诊4例。提高早期确诊率及采用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或R-CHOP(利妥昔单抗+CHOP)方案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结论:CNS-IVL以脑膜炎起病进展性累及脊髓的病例少见。对于脑脊液EB病毒(EBV)感染呈阳性的患者,需进行CNS-IVL相关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腰椎椎管狭窄症黄韧带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表达及其与术后疾病转归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探讨腰椎椎管狭窄症(LSS)患者黄韧带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水平与术后疾病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232例接受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的LSS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术中黄韧带组织并测定其中HMGB1表达水平,根据HMGB1水平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4组,每组58例.术后1年采用MacNab标准评估疾病转归情况,分析黄韧带组织中HMGB1表达水平对LSS患者术后1年疾病转归的影响与预测价值.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1年疗效优良率为78.88%.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骨质疏松症、不同Schizas分型及不同黄韧带组织中HMGB1表达水平是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经Kendall's tau-b相关性检验发现,黄韧带组织中HMGB1表达水平与Schizas分型呈正相关(r=0.340,P<0.001),与术后1年MacNab标准分级呈负相关(r=-0.316,P<0.001).经分层回归分析发现,校正了上述因素后,黄韧带组织中HMGB1高表达是LSS患者术后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与决策曲线发现,黄韧带组织中HMGB1表达水平对LSS患者术后疾病转归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 黄韧带组织中HMGB1表达水平与LSS患者Schizas分型有关,对患者术后疾病转归有一定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脑脊液中Na+-K+-Cl-协同转运蛋白1启动子甲基化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有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脑脊液中Na+-K+-Cl-协同转运蛋白1(NKCC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招募92例sTBI患者,根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GOS>3分)63例与预后不良组(GOS≤3分)29例,选取同一时间段行腰椎内固定术后脑脊液漏的5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2组脑脊液样本,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SP)测定NKCC1启动子区域CpG位点的甲基化状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TBI患者预后的风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启动子甲基化的预测价值.采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NKCC1在sTBI患者脑脊液中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与其mRNA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NKCC1的CpG_30.31、CpG_39.40.41位点的甲基化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pG_30.31、CpG_39.40.41位点甲基化水平是影响sTBI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pG_30.31、CpG_39.40.41位点甲基化水平预测 sTBI 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 0.7085、0.7315(P=0.0014,0.0004).NKCC1 的 CpG_30.31、CpG_39.40.41 位点甲基化水平与 NKCC1 的 mRNA 水平呈负相关(r=-0.2574、-0.1328,P=0.0138、0.0325).结论:NKCC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对评估sTBI患者预后有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