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减容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目的:探讨机械减容技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治疗的5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7例,女性15例,年龄(69.4±10.1)岁(范围:47~89岁)。病变位于髂动脉6例,股腘动脉42例,同时累及髂动脉和股腘动脉4例。所有患者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残余狭窄>50%的患者同期行腔内血管成形术,部分患者应用药物涂层球囊,必要时植入支架。收集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术后靶血管再狭窄、再次手术情况等。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和秩和检验,并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术后靶血管通畅率。 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行血运重建,技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行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11例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24例患者植入支架共26枚(2例植入2枚支架),其中9例为髂动脉支架,15例为股腘动脉支架,支架长度为(11.3±3.3)cm(范围:6~23 cm)。术中发生远端栓塞2例,均以大腔导管抽吸方法取出栓子。1例髂动脉病变患者术后发生靶病变急性闭塞,急诊行股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恢复良好。患者住院时间(4.8±1.9)d(范围:2~9 d),出院时踝肱指数为0.81±0.16,较术前的0.34±0.16明显改善( t=-25.160, P<0.01),卢瑟福分级为[ M(IQR)]1(1),较术前的3(1)明显降低( Z=-6.825, P<0.01)。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范围:6~42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因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分别于术后2周和2个月时发现靶血管急性血栓形成,其中1例因静息痛明显再次行血运重建,另1例因消化道出血,不能行抗凝治疗,未再次手术;4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腹腔感染1例,肺癌1例,冠心病2例;13例患者超声提示靶血管病变再狭窄>50%,均位于股腘动脉,其中3例再次行腔内治疗。本组患者术后半年、1年和2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4.2%、87.4%和51.4%,股腘动脉病变术后半年和1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2.9%和84.3%。 结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采用Rotarex机械减容安全有效,与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应用可减少股腘动脉支架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
重组人干扰素α-1b对RSV感染性肺炎患儿免疫及TLR4蛋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目的:研究重组人干扰素α-1b(rhIFNα-1b)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性肺炎患儿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蛋白表达、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取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104例RSV感染性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rhIFNα-1b,持续治疗8 d。观察2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免疫指标水平[CD3 +、CD4 +、CD8 +、CD4 +/CD8 +、血清免疫球蛋白(IgE)]、治疗前后单核细胞TLR4表达情况(TLR4 mRNA、TLR4阳性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38%比73.08%, χ2=5.22, P=0.022);观察组白细胞计数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症状消失时间、哮喘缓解及喘息音消失时间、肺部查体阳性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长等临床疗效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值均<0.05);而CD3 +、CD4 +、CD4 +/CD8 +高于对照组( P值均<0.05),CD8 +、IgE水平低于对照组( P值均<0.05);治疗后观察组TLR4 mRNA表达、TLR4阳性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 P值均<0.05);2组均未记录到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rhIFNα-1治疗RSV肺炎患儿疗效显著,可以显著加速患儿症状改善,同时增强患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体内单核细胞TLR4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
TLR9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感染人类胃的革兰氏阴性病原体,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长期、持续感染可导致患者发展为消化性溃疡、胃腺癌、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抵御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在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TLR9是机体免疫应答中发挥关键作用的I型整合跨膜蛋白,在树突状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中均有表达,它能够通过低甲基化的DNA和糖骨架等结构识别DNA,并介导一系列免疫应答反应。尽管近年来对TLR9的激活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其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相关性疾病中的确切作用仍不明确。文章从TLR9在固有免疫中的功能及其信号通路、TLR9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作用机制、TLR9与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这三个方面阐述TLR9在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
中国成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疗指南(2023年版)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IHA)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红细胞破坏加速(溶血)超过骨髓代偿时发生的贫血。目前国内尚无AIHA流行病学的数据,国外资料显示AIHA的年发病率为(0.8~3.0)/10万 [1-2]。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自身抗体的产生涉及免疫系统的多个环节:①内源性红细胞和外源性/环境抗原的交叉反应而产生的分子模拟(交叉抗原和整合抗原);②受后天因素(感染、恶性肿瘤、药物等)影响,自身抗原结构改变(突变抗原和错误抗原),抗原呈递失调,从而产生自身抗体;③B细胞和T细胞功能障碍,包括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和其他T细胞异常,常见于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和淋巴增殖性疾病 [2]。④病原微生物的线粒体DNA可以与红细胞膜表面TLR9结合,改变膜结构,降低CD47表达,激活红细胞吞噬程序,并激活固有免疫反应 [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
人腺病毒7型感染激活NLRP3炎症小体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目的:探讨人腺病毒7型(human adenovirus type 7,HAdV-7)感染对于炎症小体激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检测HAdV-7对于THP-1分化的巨噬细胞的感染;应用ELISA方法检测HAdV-7感染对于IL-1β的激活;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感染对于NLRP3、pro-IL-1β、caspase-1等mRNA表达的影响;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检测病毒感染后细胞内NLRP3、pro-IL-1β的表达及上清中caspase-1和IL-1β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免疫荧光检测显示HAdV-7可感染THP-1分化的巨噬细胞,WB显示HAdV-7感染诱导细胞内pro-IL-1β蛋白表达上调,ELISA检测表明HAdV-7感染可诱导IL-1β的分泌表达(MOI=0.5, P=0.0008)。使用Ac-YVDK-cmk抑制caspase-1表达后,HAdV-7感染上清中IL-1β的表达被明显抑制( P=0.0025);HAdV-7感染caspase-1缺陷的THP-1分化的巨噬细胞,IL-1β的表达同样被显著抑制( P=0.0191)。荧光定量PCR检测HAdV-7感染可以诱导细胞内pro-IL-1β和NLRP3 mRNA表达上调(NLRP3: P=0.0004;pro-IL-1β: P=0.0007),同时WB显示HAdV-7可以诱导细胞内pro-IL-1β和NLRP3蛋白表达上调;使用NLRP3特异性抑制剂MCC950处理细胞,可抑制HAdV-7感染的细胞上清中IL-1β的表达( P=0.0027); HAdV-7感染NLRP3缺陷的THP-1分化的巨噬细胞,IL-1β的表达被明显抑制( P=0.0189)。分别使用TLR2、TLR4、TLR7/9信号传导抑制剂,抑制HAdV-7感染THP-1分化的巨噬细胞,结果显示抑制TLR4信号传导,细胞上清中IL-1β的表达水平有明显下调( P=0.0122);使用ROS抑制剂、组织蛋白酶B抑制剂,或抑制K +外流,分别处理HAdV-7感染THP-1分化的巨噬细胞,结果显示抑制组织蛋白酶B( P=0.0292),或抑制K +外流时(KCl, P=0.0022;Glibenclamide, P=0.0275),细胞上清中IL-1β的表达水平有明显下调。 结论:HAdV-7感染THP-1细胞激活NLRP3炎症小体,NLRP3炎症小体激活的第一信号通过Toll样受体4(TLR4)信号传导,第二信号主要通过半通道模型介导K +外流的和溶酶体破坏模型释放组织蛋白酶B的激活NLRP3炎症小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
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lncRNA和miRNA表达谱及功能分析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目的:本研究利用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技术,对脓毒症患者外周血液进行测序分析,探讨非编码小RNA(microRNA, m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的差异表达及其功能网络。方法:本研究采集2021年6月至9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招募的重症医学科7例泌尿系统感染的脓毒症患者和3例健康职工志愿者的全血进行NGS分析,筛选差异表达的mRNA、lncRNA和miRNA,并对差异表达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倍数FC>2, P<0.01)。本研究筛选并下载GEO数据库中4个脓毒症患者基因组数据集,筛选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对筛选基因进行京都基因组百科全书分析。使用Cytoscape 3.7.0进行构建miRNA-mRNA和IncRNA-miRNA-mRNA网络。 结果:差异表达mRNAs主要富集于炎症反应相关通路。131个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PD-1/PD-L1信号通路,发现调控PD-1/PD-L1信号通路的TLR2、LAT和CD247等靶基因,以及参与调控的miRNA(hsa-miR-370-3p、hsa-miR-3619-3p、hsa-miR-4488)。初步发现lncRNA(TCONS-0026560、TCONS-00234402、TCONS-00260914、TCONS-00265581、TCONS-00360886)通过竞争性抑制miRNA(hsa-miR-370-3p、hsa-miR-3619-3p、hsa-miR-4488)参与调控TLR2、LAT和CD247表达。结论:PD-1/PD-L1通路在启动和促进免疫抑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脓毒症的治疗确定新的目标和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
Toll样受体10基因rs10004195位点突变或能预防新生儿疫苗接种后的卡介苗骨炎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目的:TLR2亚家族由Toll样受体1(TLR1)、TLR2、TLR6和TLR10组成。我们之前一项关于132例卡介苗骨炎的对照研究表明:TLR1、TLR2和TLR6突变与卡介苗骨炎的发病风险有关。本次我们评估此队列中TLR10基因的1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的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之前132例卡介苗骨炎患者的5个TLR10 SNPs同源位点(rs10004195、rs10856837、rs10856838、rs1109695和rs11466652),5个TLR10基因的SNP错义突变位点(rs11096955、rs11096957、rs11466649、rs11466653和rs11466658)进行测序。结果:与芬兰正常人群相比,TLR10基因rs10004195位点多态性与卡介苗骨炎发病风险有关。13.6%的病例出现突变基因型(AT/AA),对照组为26.2% ( P=0.024)。相应地,病例组的次要等位基因频率(MAFs)低于对照组(0.152; P=0.009)。其余9个TLR10基因的SNPs或MAFs在病例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结论:TLR10基因的10个SNPs中,仅rs10004195位点突变与卡介苗骨炎发病风险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
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后1年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血管成形术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患者术后1年再狭窄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21年8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股腘动脉ISR患者58例(58条肢体),其中男40例、女18例,年龄52~85(71.9±7.6)岁。术前踝肱指数(ABI)为0.34±0.10,下肢缺血Rutherford分级为2级6例、3级23例、4级20例、5级9例。58例患者均采用DCB血管成形术治疗,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12个月,根据患者有无临床驱动的靶病变段重建(CD-TLR),结合多普勒超声检查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比(PSVR),评价手术患者靶病变段通畅与否,并据此将患者分为通畅组(无CD-TLR、PSVR≤2.4,43例)与非通畅组(有CD-TLR、PSVR>2.4,15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术后1年靶病变段通畅率和免于CD-TLR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DCB血管成形术后1年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58例患者股腘动脉ISR血管均重建成功,术后间歇性跛行及静息痛等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术后第3天患者Rutherford分级为0级17例、1级19例、2级19例、3级3例,术后1年ABI为0.72±0.16,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6.73, t=-24.32, P值均<0.001)。靶病变段血管术后1年通畅率为74.1%,1年免于CD-TLR率为78.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通畅组和非通畅组患者的血管钙化程度、TosakaⅢ型、术后规律用药及甘油三酯水平比较,比值比( OR值)及[95%可信区间( CI)]分别为4.714(1.915~11.606)、14.458(3.058~68.357)、0.048(0.005~0.454)和1.969(1.119~3.4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重度钙化和TosakaⅢ型是术后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 OR值(95% CI)分别为10.965(1.786~67.326)、57.385(1.848~1 782.021), P值均<0.05],术后规律用药是DCB治疗ISR术后发生狭窄的保护因素[ OR值(95% CI)为0.041(0.002~0.799), P=0.035]。 结论:对于采用DCB血管成形术治疗的股腘动脉ISR患者,靶病变段血管术后1年再狭窄的发生与患者血管的钙化程度、Tosaka分型及术后是否规律用药有关,重度钙化和TosakaⅢ型是其危险因素,术后规律用药是其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
TLR9通路激活对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录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9(TLR9)信号通路激活对肾小管细胞转录组的影响。方法:提取并培养小鼠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在细胞融合度达80%时分为两组,分别加入10 μL磷酸盐缓冲液(PBS,PBS对照组)和终浓度为5 μmol/L的TLR9激活剂胞嘧啶-鸟嘌呤寡脱氧核苷酸(CpG-ODN,CpG-ODN处理组)。提取细胞RNA后在Illumina平台进行测序,使用差异基因分析软件DEGseq分析两组细胞中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通过Goatools和KOBAS在线软件分析差异基因所参与的信号通路,应用Homer软件预测转录因子。结果:与PBS对照组相比,CpG-ODN处理后有584个显著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02个基因表达上调,482个表达下调。差异表达基因富集最显著的基因本体(GO)为β-干扰素响应、病毒响应或防御等炎症反应相关条目;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信号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富集系数最显著的信号通路包括2'-5'-寡腺苷酸合成酶活性、核糖核酸酶活性的调节、病毒生命周期的负调控、β-干扰素响应和对原生动物的防御反应等。转录因子预测结果显示,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是差异基因启动子序列上富集最显著的转录因子;IRF3是TLR9下游表达差异最显著的转录因子,转录因子21(TCF21)、锌指蛋白135(ZNF135)和阳性调节域4(PRDM4)等转录因子可能是TLR9信号通路的新候选靶标。结论:CpG-ODN激活TLR9信号通路,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能直接响应CpG-ODN的刺激并发生转录组学变化,为进一步探究TLR9信号通路在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肾损伤中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
甲钴胺联合胰岛素对妊娠期糖尿病Toll样受体4/髓样分化因子88信号通路及母婴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目的:探讨甲钴胺联合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的疗效及对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信号通路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保定市第四中心医院132例G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层随机设计、对照设计试验原则进行分为两组,每组66例。对照组采取胰岛素治疗,观察组采取甲钴胺联合胰岛素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TLR4、MyD8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及母婴结局。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45%(63/66)比84.85% (5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181, P<0.05)。观察组治疗后1、2、3周FBG、2 h PB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1、2、3周血清TLR4、MyD88、TNF-α、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剖宫产、羊水过多、巨大儿、新生儿早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58%(5/66)比21.21%(14/66)、4.55%(3/66)比16.67%(11/66)、1.52%(1/66)比13.64%(9/66)、3.03%(2/66)比7.58%(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甲钴胺联合胰岛素可调控TLR4/MyD88信号通路,有助于达到控制血糖、改善母婴结局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