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1/Th2免疫应答平衡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支原体抗体滴度及预后的关系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肺炎患者的血清MP-IgM(immunoglobulin M,IgM)抗体滴度与T辅助细胞(helper T cells,Th)1型/Th2免疫应答平衡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于岳池县人民医院的214例MP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MP-IgM抗体滴度分为低滴度组(n=92)、中滴度组(n=75)、高滴度组(n=47),根据预后病情分为好转组(n=125)和恶化组(n=89).用单因素分析不同MP-IgM抗体滴度组以及不同预后组患者间的临床差异;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用样条函数与Logistic回归结合的限制性立方样条法分析Th1/Th2与患者预后病情恶化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不同MP-IgM抗体滴度的3组患者间发热比例、发热消退时间、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IFN-γ/IL-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发热消退时间、WBC水平、CRP水平、IFN-γ 水平、IL-5水平随着MP-IgM抗体滴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IFN-γ/IL-5水平随着MP-IgM抗体滴度的升高而降低.MP-IgM抗体低滴度组和中滴度组患者的发热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滴度组患者中发热比例明显高于其余2组(P均<0.05).IFN-γ、IL-5与MP-IgM抗体滴度均呈正相关,Th1/Th2免疫平衡指标IFN-γ/IL-5与MP-IgM抗体滴度呈负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FN-γ>5.25 pg/mL、IL-5>4.05 pg/mL以及血清MP-IgM抗体滴度增加是病情恶化的最主要危险因素,IFN-γ/IL-5>1.40为保护因素.Th1/Th2的连续变化与预后病情恶化风险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Th1/Th2水平与患者预后病情恶化风险大致呈负相关,当Th1/Th2>1.20时,随着Th1/Th2水平的升高,预后病情恶化风险显著降低.结论 MP肺炎患者血清MP-IgM抗体滴度与Th1/Th2免疫应答平衡指标IFN-γ/IL-5呈负相关,检测血清MP-IgM抗体滴度与Th1/Th2细胞因子指标有助于早期判断MP肺炎患者病情和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IL-27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肿瘤免疫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7是由IL-27p28和EBI3亚基结合而成的一种异源二聚体型细胞因子,属于IL-6和IL-12细胞因子家族成员。IL-27主要来源于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参与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研究发现IL-27主要发挥免疫增强作用,调控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1分化,增强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免疫活性或直接抑制肿瘤生长。文章从IL-27结构、生物学功能和信号通路出发,总结IL-27的抗肿瘤机制及其在癌症研究中的新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组戊型肝炎疫苗不同免疫程序诱导小鼠产生IgG抗体的变化趋势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不同免疫程序中BALB/c小鼠体内针对重组戊型肝炎疫苗的特异性IgG抗体含量的动态变化趋势。方法:将戊型肝炎疫苗系列稀释后腹腔免疫BALB/c、C57BL/6、NIH和KM品系小鼠,筛选适宜的动物模型。将适宜的模型动物随机分为一针免疫组(0周免疫)、二针免疫组(0-4周免疫)、三针免疫组(0-4-12周免疫)和佐剂对照组(与各实验组免疫程序相同),眼内眦采血收集血清,对不同时间节点的血清抗体进行定量检测并分析其含量变化趋势。结果:C57BL/6和KM这两个品系小鼠在免疫戊型肝炎疫苗后各剂量组抗体阳转率较高,显示应答过于敏感。BALB/c和NIH品系小鼠对各剂量组疫苗免疫应答程度比较适宜,抗体阳转率也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本研究选用BALB/c小鼠作为动物模型。一针免疫组的BALB/c小鼠体内特异性IgG抗体含量在第10周左右达到峰值,为44.35 U/ml,下降后维持在(5.52~13.28) U/ml;二针免疫组在加强免疫后抗体迅速上升于第8周达到峰值,从第10周开始血清抗体浓度开始缓慢下降至平稳期,最终维持在(16.50~32.54) U/ml;三针免疫组在1~12周的血清抗体变化趋势与二针免疫组相似,第三针加强免疫使小鼠体内抗体含量明显增加,并且延长了抗体的衰减周期,其特异性IgG含量维持在(62.65~72.61) U/ml,分别是一针免疫组和二针免疫组的9倍和3倍。结论:本研究确定了BALB/c小鼠适宜作为动物模型探究不同免疫程序中戊型肝炎疫苗特异性IgG抗体含量动态变化趋势,为进一步研究该疫苗的体内效力提供数据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疆出血热病毒糖蛋白多表位嵌合肽基因的免疫原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疆出血热病毒(XHFV)糖蛋白的2个抗原优势区(GcⅠ和GcⅡ)以不同嵌合策略以及不同免疫方式诱导小鼠免疫应答的效果。方法:以在5'端加入或不加鼠白细胞介素-2(IL-2)信号肽与通用型辅助性T细胞(Th)表位为不同设计策略,将GcⅠ、GcⅡ及GcⅠ上已鉴定出来的表位(Gc 233~248、Gc 241~256和Gc 281~296)分别进行融合并构建至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重组真核质粒的体外表达效果后进行大量提取,将重组原核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进行诱导表达及纯化。通过基因免疫、蛋白免疫和DNA初免-蛋白加强免疫(联合免疫)3种方式免疫BALB/c小鼠,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小鼠体内IgG抗体水平以及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L-4和干扰素-γ(IFN-γ)的含量,噻唑蓝比色法检测小鼠脾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 结果:双酶切及测序结果表明8种重组质粒构建成功。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构建的重组真核质粒在体外细胞均能成功表达。3次免疫小鼠后,各实验组的小鼠血清IgG抗体水平和刺激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1)。Th2型细胞因子IL-4与Th1型细胞因子IFN-γ的质量浓度检测结果表明,联合免疫组引起的免疫应答偏向Th1型。 结论:成功构建了XHFV糖蛋白的多表位嵌合疫苗且靶抗原在小鼠体内可有效表达,各免疫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激发了较强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应答,其中pVAX1-ST(GcⅠe+GcⅡ)联合重组蛋白r(GcⅠe+GcⅡ)的免疫效果最好,有望作为XHFV的新型候选疫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旋毛虫诱导的非特异性免疫对伯氏疟原虫感染小鼠小肠组织免疫反应的调节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旋毛虫( Trichinella spiralis,Ts)诱导的非特异性免疫对伯氏疟原虫( Plasmodium berghei,Pb)ANKA感染小鼠小肠组织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 方法:36只SPF级雌性昆明小鼠(6~8周龄,体重为18~22 g),按体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Ts单感染组(Ts组)、PbANKA单感染组(Pb组)、Ts与PbANKA共感染组(Ts + Pb组),每组9只。小鼠正常进食、饮水,普通饲料喂养。对照组不做任何实验处理;Ts组在实验第1天经口感染20条Ts幼虫;Pb组在实验第9天经腹腔注射感染1 × 10 6个寄生PbANKA的红细胞;Ts + Pb组在实验第1天经口感染20条Ts幼虫,第9天经腹腔注射感染1 × 10 6个寄生PbANKA的红细胞。于感染Ts后第22天和/或感染PbANKA后第13天剖杀小鼠,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小鼠小肠组织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型甘露糖受体2(Mrc-2)、类几丁质酶3(Ym1)]mRNA表达水平,并比较M2/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mRNA表达水平的比值。 结果: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对照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形态结构正常;Ts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呈现较多伪足;Pb、Ts + Pb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除呈现较多伪足外,并吞噬有疟原虫。4组小鼠小肠组织iNOS(1.000 ± 0.290、1.277 ± 0.251、3.088 ± 1.110、2.604 ± 0.773)、IL-6 mRNA表达水平(1.000 ± 0.393、2.180 ± 0.629、1.650 ± 0.612、3.242 ± 1.7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420、5.270, P均< 0.05)。与对照组比较,Pb、Ts + Pb组iNOS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P均< 0.05);与Ts组比较,Ts + Pb组iNOS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P < 0.05)。与对照组比较,Ts + Pb组IL-6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P < 0.05)。4组小鼠小肠组织Mrc-2、Ym1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890、20.500, P均< 0.05)。Ts + Pb组Mrc-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Ts、Pb组( P均< 0.05)。Pb组Ym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Ts + Pb组Ym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Ts、Pb组( P均< 0.05)。4组小鼠小肠组织Mrc-2/iNOS、Ym1/iN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642、22.360, P均< 0.05)。Ts + Pb组Mrc-2/iNOS明显高于对照、Pb组( P均< 0.05)。Ts + Pb组Ym1/iNOS高于对照、Ts、Pb组( P均< 0.05)。 结论:Ts诱导的宿主非特异性免疫参与PbANKA感染小鼠肠道免疫应答的调节,并促使其小肠组织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布鲁菌病患者Th1、Th2和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辅助性T细胞Th1、Th2和Th17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布鲁菌感染后急性期、慢性期及恢复期的免疫应答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布鲁菌病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包括急性期组(49例)、慢性期组(44例)、恢复期组(37例),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象纳入对照组,采集所有受试者外周血样本,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h1、Th2和Th17细胞的表达情况;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CBA)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和IL-17A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和急性期、慢性期、恢复期组人群外周血Th1[(1.03 ± 0.85)%、(5.46 ± 3.54)%、(4.48 ± 2.26)%、(2.29 ± 2.25)%]、Th2[(4.72 ± 2.36)%、(7.00 ± 3.14)%、(13.99 ± 9.14)%、(5.89 ± 4.69)%]、Th17细胞表达比例[(2.09 ± 0.48)%、(3.04 ± 2.17)%、(3.61 ± 2.67)%、(2.74 ± 2.58)%]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 = 20.95、21.15、2.90, P均< 0.05);与对照组比较,急性期、慢性期组Th1、Th2、Th17细胞和恢复期组Th1细胞表达比例均较高( P均< 0.05);与恢复期组比较,急性期、慢性期组Th1、Th2、Th17细胞表达比例均较高,但急性期组Th2细胞表达比例低于慢性期组( P均< 0.05)。对照组和急性期、慢性期、恢复期组人群血清中IFN-γ、IL-4、IL-17A表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 = 7.79、15.85、7.55, P均< 0.05);与对照组比较,急性期、慢性期组IFN-γ、IL-4、IL-17A和恢复期组IFN-γ、IL-4表达水平均较高( P均< 0.05);与恢复期比较,急性期组IFN-γ、IL-4、IL-17A和慢性期组IFN-γ、IL-17A表达水平均较高( P均< 0.05)。结束治疗时间< 12个月的恢复期患者Th1细胞表达比例显著高于结束治疗时间≥12个月的恢复期患者( t = 2.26, P < 0.05)。 结论:患者感染布鲁菌后,急性期以Th1细胞免疫为主,慢性期以Th2细胞免疫为主,而Th17细胞免疫在急性期及慢性期的应答无明显差异。恢复期患者免疫功能在结束治疗时间< 12个月时可能依然存在异常,部分临床治愈的恢复期患者体内Th1细胞比例仍高相对较高,提示患者免疫功能尚未完全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巨噬细胞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模型功能特点的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巨噬细胞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DR- Mtb)感染模型的吞噬和杀菌功能特点,探讨其在吞噬杀菌过程中免疫应答和代谢功能的变化,为完善巨噬细胞在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方法:分别建立巨噬细胞MDR- Mtb和H37Rv株感染模型,采用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CFU)计数、液相芯片技术和Cholesterol Assay试剂盒分别观察MDR- Mtb对巨噬细胞吞噬和杀菌功能、分泌细胞因子[Th1因子(IL-12/23 p40、IL-27和TNF-α)、Th2因子(IL-6和IL-10)]和胆固醇代谢的影响。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均值±标准差(Mean± SD)表示,比较采用 t检验或 F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MDR- Mtb感染巨噬细胞后,胞内CFU计数逐渐增高,至感染后24 h达峰值;胞外CFU计数逐渐降低,至感染后24 h达低值。感染后48 h,胞内CFU计数较感染后24 h降低,胞外CFU计数则较感染后24 h增高( P<0.05),均与感染后4 h相接近( P>0.05)。感染后8~48 h,MDR-TB组胞内CFU计数均低于H37Rv组,而胞外CFU计数则高于H37Rv组( P<0.05)。(2)MDR-TB组巨噬细胞上清液IL-12/23 p40、IL-27、TNF-α、IL-6和IL-10表达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 P<0.05)。与感染后4 h相比较,仅感染后24 h、48 h的TNF-α和IL-6表达量增高( P<0.05)。与H37Rv组相比较,MDR-TB组感染后48 h的IL-12/23 p40和TNF-α及感染后24 h的IL-6表达量降低,而其感染后48 h的IL-27表达量则增高( P<0.05)。(3)MDR-TB组感染后24 h、48 h胆固醇的表达量较感染后4 h降低,且低于空白对照组( P<0.05),但与H37Rv组各时间点胆固醇表达量相接近( P>0.05)。(4)当感染后24 h MDR-TB组胞内CFU计数达峰值时,仅TNF-α表达量达峰值;当感染后48 h MDR-TB组胞内CFU计数降低时仅IL-6表达量达峰值。当感染后MDR-TB组胞内CFU计数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时,胆固醇表达量呈现降低趋势。 结论:MDR- Mtb感染巨噬细胞后可诱导其吞噬和杀菌功能,刺激相关Th1和Th2因子高表达,利用和消耗胆固醇。但此作用弱于H37Rv标准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2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儿童病毒核酸和细胞因子检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儿童的病毒核酸和细胞因子检测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4月期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2019-nCoV感染确诊儿童病例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隔日采集咽拭子和肛拭子,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咽拭子和肛拭子2019-nCoV核酸。流式细胞术检测病程早期(咽拭子和肛拭子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阳性)、中期(咽拭子病毒核酸阴性而肛拭子核酸仍阳性)、恢复期(咽拭子和肛拭子病毒核酸检测均阴性)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1β/IL-2/IL-4/IL-5/IL-6/IL-8/IL-10/IL-12p70/IL-17A/IL-17F/IL-22/TNF-α/TNF-β水平。结果:共12例患儿纳入本研究。男∶女=5∶1;平均年龄(7.0±4.3)岁;临床分型无症状感染2例,轻型5例,普通型5例,无重症及危重症患者。9例我院初诊患儿咽拭子和肛拭子病毒核酸最初呈平行阳性状态,肛拭子排毒中位数时间长于咽拭子排毒时间[32(4.5,45.0)d vs 3(2,9)d, Z=11.0, P=0.010];肛拭子较咽拭子排毒时间差值中位数长25.5(1.5,42.8)d。病程不同时期(早期、中期、恢复期)血清细胞因子IL-17A、IL-4和IL-5总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或 F, P值分别为8.33,0.016;5.36,0.010;6.56,0.004),但主要在病程中期明显升高。而IL-17F、IL-2、IL-22在病程的早、中、恢复期均有升高,但病程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肠道排毒时间较长,尽管尚未确定感染性,但对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Th2细胞和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参与了2019-nCoV感染后的非重症感染儿童的免疫应答过程,监测儿童患者的病毒排出情况和细胞因子变化,对于判断患者的病情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幽门螺杆菌鞭毛蛋白FliD免疫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研究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鞭毛蛋白FliD的部分免疫学特征。 方法:原核表达重组FliD蛋白;制备rFliD兔多克隆抗体,同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rFliD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 IgG)与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 IgM)水平;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pot, ELISPOT)检测rFliD刺激Hp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s, PBMC)后的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及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 IL-4)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检测rFliD蛋白刺激胃粘膜上皮细胞(Gastric epithelial cells, GES-1)细胞后的凋亡比例。结果:rFliD原核表达纯化成功;成功制备高效价rFliD兔多克隆抗体,并发现rFliD可诱导家兔产生高水平IgG与IgM,与免疫前血清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5.42、8.18, P值均<0.05)),效价可达1:102 400;与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 HC)相比,HP组rFliD特异性IFN-γ与IL-4均显著增高( t值分别为21.91, 13.57, P值均<0.05),但产生IFN-γ的水平显著高于IL-4( t=7.55, P< 0.05);与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对照组相比,rFliD刺激GES-1细胞后24或72 h均可发生显著性凋亡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0.12、10.90, P值均<0.05)。 结论:幽门螺杆菌鞭毛FliD蛋白具有强免疫原性,可诱导产生较强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且细胞免疫应答以IFN-γ高表达的Th2型为主;同时发现其对GES-1细胞存在一定程度的凋亡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核分枝杆菌 Rv3133 c基因原核表达及免疫功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表达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潜伏期表达抗原Rv3133c,通过人群以及小鼠实验评价其免疫原性。 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PROEX-Rv3133c,诱导表达并纯化蛋白质,经Western blot鉴定后,用全血干扰素释放试验评价重组蛋白rRv3133c在 Mtb感染人群中的免疫原性;联合佐剂DC免疫小鼠,检测小鼠血清中rRv3133c特异性抗体分泌水平、脾细胞中抗原特异性Th1型细胞因子分泌水平以及脾细胞中多功能T细胞免疫应答水平和肺脏组织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 结果:成功构建表达rRv3133c。rRv3133c可刺激 Mtb感染者尤其是潜伏感染者产生高水平的IFN-γ。免疫小鼠后,rRv3133c+DC组小鼠脾脏IFN-γ、TNF-α、IL-2水平,以及IFN-γ +TNF-α +CD4 +T细胞数量和肺脏组织中抗原特异性IFN-γ、TNF-α、iNOS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BCG组,但低于BCG+rRv3133c+DC组;rRv3133c+DC组和BCG+rRv3133c+DC组小鼠血清中IgG2a/IgG1比值均大于1,显著高于BCG组。 结论:rRv3133c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以诱发机体产生较强的Th1型免疫应答,是结核病亚单位疫苗的潜在候选靶抗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