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间歇性Theta爆发式脉冲模式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间歇性Theta爆发式脉冲模式(iTBS)的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在卒中后吞咽障碍(PSD)中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0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60例PS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MES组及NMES+iTBS联合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吞咽康复训练,NMES组在此基础上接受NMES治疗,而NMES+iTBS联合组则在NMES组的基础上,于患者健侧大脑舌骨上肌群皮质代表区行iTBS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行吞咽障碍造影检查,根据检查情况评估吞咽障碍造影评分量表(VDS)评分和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AS)分级,以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WST)分级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VDS评分、PAS分级、SSA评分和WST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371、-0.718、-0.507、-1.104;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DS评分、PAS分级、SSA评分、WST分级低于治疗前且NMES+iTBS联合组患者评分和分级优于NME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412~-3.884;均P<0.05).结论 iTBS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NMES可有效地促进PSD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介入顺序的间歇性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与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介入顺序的间歇性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iTBS)与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亚急性期皮质下脑梗死后伴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3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实验组1、实验组2,每组12例。对照组给予iTBS假刺激联合上肢功能康复训练,实验组1对病灶侧M1区行iTBS后立即进行上肢功能康复训练,实验组2则在上肢功能康复训练后介入iTBS。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干预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3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记录患者干预前后的皮质潜伏期(CL)。结果:干预前,3组患者的FMA-UE评分、MBI评分、C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3组患者的FMA-UE、MBI评分均较组内干预前增加( P<0.05),CL较组内干预前缩短( 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1干预后的FMA-UE[(33.59±10.09)分]、MBI评分[(54.17±10.19)分]较高,CL[(25.32±1.59)ms]较短( P<0.05),实验组2干预后的FMA-UE[(29.50±9.50)分]、MBI评分[(48.75±13.34)分]亦较高,CL[(25.58±1.38)ms]较短( P<0.05)。实验组1和实验组2干预后的FMA-UE评分、MBI评分、C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iTBS联合上肢功能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且两种治疗方法介入的先后顺序不同对治疗效果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侧小脑半球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对健康受试者吞咽调节效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间歇性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iTBS)对健康受试者大脑吞咽运动皮质和小脑吞咽运动区兴奋性的影响,并探讨小脑iTBS调节吞咽功能的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4例右利手健康受试者分为优势侧小脑组(15例)、非优势侧小脑组(15例)、对照组(14例)。优势侧小脑组给予优势侧小脑iTBS干预和非优势侧小脑假刺激,非优势侧小脑组给予优势侧小脑假刺激和非优势侧小脑iTBS干预,对照组给予双侧小脑假刺激。iTBS干预前后,分别对受试者双侧大脑和双侧小脑的舌骨上肌群代表区进行单脉冲经颅磁刺激(TMS)测定,观察受试者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和潜伏期的变化。结果:与组内干预前比较,非优势侧小脑组干预后双侧大脑吞咽皮质和刺激同侧小脑的MEP波幅升高( P<0.05);优势侧小脑组干预后仅刺激同侧小脑的MEP波幅升高( P<0.05)。在MEP波幅与基线相比的百分比变化方面,与对照组干预后同指标比较,非优势侧小脑组刺激双侧大脑皮质和刺激同侧小脑的数值较高( P<0.05);与非优势侧小脑组干预后同指标比较,优势侧小脑组刺激双侧大脑皮质的数值较低( P<0.05)。3组受试者MEP潜伏期、MEP潜伏期与基线相比的百分比变化,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非优势侧小脑半球与优势侧小脑半球iTBS对吞咽相关脑区均有一定的兴奋作用,但二者所兴奋的脑区有所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heta爆发式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我国近40年的脑卒中年发病率约154.1/10万,患病率约1329.5/10万,患病率和发病率均有所上升,虽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全国中风所带来负担仍然很重[1].痉挛状态是由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之后的运动感觉控制障碍导致的,各种间歇或持续的非自主的肌肉活动,包括牵张反射亢进、协同运动、联合反应、屈肌反射增强和痉挛性肌张力障碍等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阳性征在内的异常肌肉活动[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失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随着卒中发病率的不断上升,患病人群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卒中后语言功能障碍不仅会影响患者和他人的交流,而且会导致患者理解力下降、发音困难、情绪低落等,从而无法理解康复指令,难以配合康复训练,影响预后。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TBS)作为一种新兴的经颅磁刺激模式,有助于卒中后失语患者语言能力的恢复,但其治疗方案却各不相同。本文围绕TBS的作用原理、不同刺激模式(如间歇性TBS和持续性TBS)的基本特征、改善失语的机制、治疗失语的不同刺激方案及目前国内外关于TBS治疗失语的相关研究所存在的局限性等方面展开综述,以期为卒中后失语的康复治疗提供新的临床参考和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不同模式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干预效果: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通过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探讨不同模式经颅磁刺激(TM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和Medline中关于不同模式TMS干预PSD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11-01.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文献偏倚风险.试验组采用不同模式TMS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吞咽障碍治疗(CTD)或假刺激,结局指标包括吞咽功能指标[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纤维鼻咽内镜吞咽障碍严重程度量表(FEDSS)、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误吸风险指标[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分]及不良反应.采用R 4.3.0软件进行Meta分析、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26篇文献,样本量为1 185例,其中对照组634例、试验组55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接受3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的PSD患者SSA评分低于接受CTD者,接受1 Hz-rTMS、3 Hz-rTMS、5 Hz-rTMS、10 Hz-rTMS、间歇性Theta爆发式磁刺激(iTBS)治疗的PSD患者SSA评分低于接受假刺激治疗者(P<0.05);接受5 Hz-rTMS、10 Hz-rTMS、iTBS治疗的PSD患者FEDSS评分低于接受假刺激治疗者(P<0.05);接受3 Hz-rTMS、5 Hz-rTMS治疗的PSD患者FOIS评分高于接受CTD者,接受1 Hz-rTMS、iTBS治疗的PSD患者FOIS评分高于接受假刺激治疗者(P<0.05);接受3 Hz-rTMS、5 Hz-rTMS、10 Hz-rTMS、iTBS治疗的PSD患者PAS评分低于接受CTD者,接受1 Hz-rTMS、5 Hz-rTMS、10 Hz-rTMS、iTBS治疗的PSD患者PAS评分低于接受假刺激治疗者(P<0.05).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接受3 Hz-rTMS治疗的PSD患者SSA评分低于接受CTD者,接受3 Hz-rTMS、5 Hz-rTMS、iTBS治疗的PSD患者SSA评分低于接受假刺激治疗者(P<0.05);接受10 Hz-rTMS、iTBS治疗的PSD患者FEDSS评分低于接受假刺激治疗者(P<0.05);接受3 Hz-rTMS、5 Hz-rTMS、10 Hz-rTMS、iTBS治疗的PSD患者PAS评分低于接受CTD者,接受1 Hz-rTMS、3 Hz-rTMS、5 Hz-rTMS、10 Hz-rTMS、iTBS治疗的PSD患者PAS评分低于接受假刺激治疗者(P<0.05).累积排序概率图分析结果显示,PSD患者SSA、FEDSS、FOIS评分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CRA)最大的治疗方式分别为3 Hz-rTMS、iTBS、3 Hz-rTMS,PAS评分SUCRA最大的治疗方式为iTBS.26篇文献中8篇文献报告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5篇文献报告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3 Hz-rTMS、iTBS在改善PSD患者吞咽功能方面可能更有效,iTBS在降低PSD患者吞咽风险方面可能更有效;不同模式TMS干预PSD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少,且症状多轻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iTBS刺激小脑蚓部改善小脑型多系统萎缩患者平衡功能的病例报告1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1/13
背景 重复经颅磁刺激越来越多应用于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患者的治疗,其刺激参数和刺激模式是目前研究热点,间歇性Theta节律爆发式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模式应用于改善MSA患者平衡功能的研究很少.目的 探索iTBS刺激小脑蚓部对小脑型多系统萎缩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iTBS模式对患者小脑蚓部进行刺激.刺激强度为 80%AMT,从内频率为 50 Hz,从内数为 3,从间频率为 5 Hz,从间数为 10,刺激时间为 2s,从间间隔为 8s,重复次数为 20,单次脉冲数为 600,一共刺激 2次,中间间隔 5 min休息,总脉冲数为 1 200.1次/d,一共治疗 10次.在治疗开始前、第 1次治疗后即刻和第 10次治疗后即刻采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系统、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量表以及步态与平衡功能训练评估系统对患者的脑功能活动和平衡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患者顶叶氧合血红蛋白激活程度经过治疗后双侧趋于平衡,左侧运动前区和左侧辅助运动区在执行平衡任务时氧合血红蛋白含量较治疗前增高.Berg平衡量表得分从治疗前 25分提升为 39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量表得分从治疗前 10分提升至 11分,步态各方面也有所改善.结论 iTBS刺激小脑蚓部可以为小脑型多系统萎缩患者改善平衡功能提供康复治疗优化方案的临床证据和参考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治疗偏头痛的盲法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通过盲法对照研究观察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TBS)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SPSS19.0 软件生成随机数,将 2021 年 3 月—2022 年 10 月就诊的 120 例偏头痛患者分成TBS组和伪刺激组,每组 60 例,TBS组采用TBS治疗,伪刺激组则翻转刺激磁头给予伪刺激方法,观察周期为两周,每周干预5次.于治疗前、治疗后和治疗结束后第 4周末分别记录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及不良反应等观察指标,并加以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TBS组偏头痛的发作频率(t=9.811)、持续时间(t=8.329)、VAS评分(t=1.147)均显著低于伪刺激组(均P<0.05).治疗结束后第 4 周末,TBS组患者偏头痛的发作频率(t= 9.875)、持续时间(t=12.810)、VAS评分(t=12.439)均显著低于伪刺激组(均P<0.05).TBS组疗效显著高于伪刺激组(χ2=7.810,P<0.05);而不良反应与伪刺激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BS治疗偏头痛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后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脑卒中作为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严重疾病,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国每年新增病例超过200万例,是中国所有疾病中致残、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挑战,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的健康问题[1-2].脑卒中后的传统康复治疗多需患者主动参与,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及时间,同时,关于其疗效的证据尚不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兴奋作用的间歇性Theta节律爆发式刺激模式经颅磁刺激对大鼠全横断脊髓损伤早期脑内炎症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研究兴奋作用的间歇性Theta节律爆发式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模式经颅磁刺激对大鼠T10全横断脊髓损伤早期脑内炎症及运动皮层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SCI模型组(n=10)、假刺激组(n=10)和iTBS治疗组(n=10).正常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处理,其余3组做T10脊髓全横断手术.SCI模型组术后不施加任何干预,iTBS治疗组在术后72h开始对大鼠大脑皮层运动区进行iTBS模式刺激,每日1次,600个脉冲,每次3min 20s,假刺激组术后72h开始给予假磁刺激治疗,只将刺激线圈垂直放置于头部.各组分别于治疗1周和2周取材5只大鼠的大脑组织,一侧大脑半球用于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CD68、CCR7和CD206蛋白的表达,另一侧大脑半球用于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D68、IBA-1和cleaved caspase3在组织内的表达变化.结果:大鼠T10全横断脊髓损伤经iTBS治疗1周后,iTBS组大鼠大脑皮层内CD68、CCR7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SCI模型组和假刺激组(P<0.01),而CD206蛋白含量显著高于SCI模型组和假刺激组(P<0.001);经iTBS治疗2周后,大鼠大脑皮层IBA-1阳性细胞的数量显著低于SCI模型组和假刺激组(P<0.0001);运动皮层cleaved caspase 3阳性神经元的数量也显著低于SCI模型组和假刺激组(P<0.05);而SCI模型组和假刺激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髓损伤早期采取iTBS治疗可以有效抑制损伤导致的脑内炎症,防止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和运动皮层神经元凋亡,可为运动皮层神经元的存活和再生提供有利的微环境,为严重脊髓损伤后的脑神经保护和及早开展康复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