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PM4和CFL1的变化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原肌球蛋白-4(TPM4)和丝切蛋白-1(CFL1)mRNA表达及抗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 2023 年 1~6 月诊治的 60 例 7日荨麻疹活动评分(UAS7)≥28 分的重度CS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下称之为CSU组),予抗组胺药(咪唑斯汀缓释片)治疗 12 周后,UAS7<7 分为有效组(共 41 例),UAS7≥7 分为无效组(共 19 例).另选同期 30 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外周血TPM4 和CFL1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外周血TPM4 和CFL1 的抗体水平.比较 4 组中TPM4 和CFL1 mRNA的表达和抗体水平.结果 重度CSU患者外周血中TPM4 mRNA表达及抗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但CFL1 均低于对照组.抗组胺药物治疗 12 周后有效组的TPM4 mRNA表达及抗体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外周血中CFL1 mRNA表达及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M4和CFL1可作为检测重度CSU患者的生物学标记物,TPM4亦可作为评价抗组胺药治疗疗效的指标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IgE疗法——奥马珠单抗治疗慢性荨麻疹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免疫相关性皮肤病,具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等特点,部分患者对常规抗组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一类以新型生物制剂为主的抗IgE疗法能够较为有效和安全地应用于慢性荨麻疹等疾病的治疗。为规范并促进临床医生对抗IgE疗法的应用和认识,基于国外指南及近年相关研究报道,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研究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制订本共识,以奥马珠单抗为代表,详细介绍抗IgE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具体机制、应用方案和注意事项,为皮肤科医务工作者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和用药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奥马珠单抗对慢性荨麻疹合并过敏性休克患者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奥马珠单抗(omalizumab)在对抗组胺药物治疗不佳、有过敏性休克病史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中的应用疗效和安全性评估。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的真实世界研究,选取2018年11月至2024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对抗组胺药物治疗不佳且有过敏性休克史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4周给予300 mg奥马珠单抗皮下注射,并在治疗期间记录荨麻疹控制评分(urticaria control test,UCT)、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次数和其他不良事件。结果:11例患者在开始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3个月后,其中10例患者的慢性荨麻疹情况得到完全控制(UCT=16),1例患者为部分控制(UCT=15);9例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过敏性休克(随访12个月以上10例,随访2个月1例)。2例患者在注射奥马珠单抗后发生过敏性休克。本研究中,在随访期间(2~38个月)11例患者均对奥马珠单抗的耐受性良好,其中4例继续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荨麻疹,6例由于荨麻疹控制良好和没有再次发生过敏性休克停止使用奥马珠单抗,1例失访。结论:奥马珠单抗对抗组胺药物治疗不佳且有过敏性休克病史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能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且可能具有潜在的预防过敏性休克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单一与多重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疗效比较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屋尘螨(house dust mite,HDM)变应原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specific immunotherapy,SCIT)对单一尘螨过敏和多重变应原过敏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疗效比较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呼吸内科变态反应门诊,确诊为HDM诱发的变应性鼻炎并应用屋尘螨变应原制剂进行3年及以上标准化SCIT,且有完整随访资料患者共372例进行分析,年龄5~55岁、中位数年龄13岁、(19.4±14.7)岁;男性216例,女性156例;根据年龄将其分为高龄组(>14岁)和低龄组(≤14岁);根据过敏原数量将其分为单一过敏原组(仅对屋尘螨过敏的HDM组)和多重过敏原组(包含尘螨在内2种或2种以上过敏原),多重过敏原组再分为HDM+1组、HDM+2组、HDM+3组、HDM+4及以上组。各组患者在治疗前(T0期)、接受SCIT治疗1年时(T1期)和3年时(T2期)建立档案,分析比较平均鼻炎症状评分(TNSS)、鼻炎伴随症状评分(TNNSS)、视觉模拟评分(VAS)、总用药评分(TMS)及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RQLQ),评估此疗法的临床疗效以及不同变应原谱、年龄对于SCIT疗效中各项评分的比较。记录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估SCIT的安全性。各项评分均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和独立样本Kruskai-Wallis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选用Bonferroni校正;不良反应发生率及TNSS有效率等计数资料组间比较时选用χ2检验和连续性校正法,进一步两两比较选用α分割法校正。 结果:372例患者SCIT治疗后T1期与T2期的TNSS、TNNSS、TMS、VAS、RQLQ评分均较T0期明显减少,T2期各项评分较T1期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 vs T1期比较 Z=-11.168、-4.786、-6.639、-13.012、-10.652;T0 vs T2期比较 Z=-13.527、-8.746、-13.397、-14.477、-11.833;T1 vs T2期比较 Z=-4.721、-4.604、-10.020、-7.180、-5.721;均 P<0.05)。在T1期与T2期,与高龄组相比,低龄组TNSS、TNNSS、TMS、VAS、RQLQ评分均较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期的各项评分中位数分别为 M低龄组=3.0、1.0、2.0、4.0、2.6, M高龄组=5.0、2.0、3.0、5.0、3.2;T2期各项评分中位数分别为: M低龄组=3.0、1.0、0、2.0、1.3, M高龄组=4.0、1.0、1.5、3.0、2.3;T1期的 Z=-4.525、-5.830、-4.061、-3.608、-2.785;T2期的 Z=-3.847、-4.055、-2.820、-2.998、-3.418;均 P<0.05)。在T1期与T2期,单一组SCIT治疗后TNSS、VAS及RQLQ评分均低于多重组(T1期的各项评分中位数分别为 M单一组=4.0、4.0、2.6, M多重组=5.0、5.0、3.2;T2期各项评分中位数分别为: M单一组=3.0、2.0、1.4, M多重组=4.0、3.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期的 Z=-3.002、-2.092、-1.977;T2期的 Z=-3.354、-2.469、-2.116; P均<0.05),T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期的评分中位数 M单一组=2.0、 M多重组=3.0, Z=-1.130;T2期的评分中位数 M单一组=1.0、 M多重组=1.0, Z=-1.544;均 P>0.05)。进一步组内两两比较发现,T2期HDM组、HDM+1组、HDM+2组、HDM+3组TNSS改善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DM vs HDM+1比较χ 2=0.277、HDM vs HDM+2比较χ 2=0.785、HDM vs HDM+3比较χ 2=0.075、HDM+1 vs HDM+2比较χ 2=0.057、HDM+1 vs HDM+3比较χ 2=0.019、HDM+2 vs HDM+3比较χ 2=0.003;均 P>0.005),改善率分别为92.5%、90.3%、89.1%及89.5%,而HDM+4及以上组TNSS改善率为60.9%,分别与HDM+4及以上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26.144、13.254、15.144、8.808;均 P<0.005)。所有患者SCIT治疗注射期间发生局部不良反应122例,占总人数32.8%;局部不良反应共759针次(总注射针次15 336次),占比4.95%,大部分以注射部位肿胀、红晕、硬结、瘙痒为主,口服抗组胺药物或2 h内可自行缓解;其中有2例出现局部荨麻疹,每例各1次,口服抗组胺药物后1周内症状缓解;无严重全身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标准化SCIT对于AR患者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过敏原种类可能是SCIT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合并除屋尘螨以外的其他3种及3种以下过敏原的AR患者,SCIT疗效比较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 Case Report of Inflammatory Disseminated Superficial Porokeratosis: An Eruptive Pruritic Papular Variant of Porokeratosis
编辑人员丨1周前
Introduction::Eruptive pruritic papular porokeratosis (EPPP) is a rare variant of porokeratosis. Several cases of this varient of porokeratosis had been reported.Here, we reported an old man with this rare kind of porokeratosis which is often eruptive and pruritic.Case report::A 72 years-old Chinese man presented to our hospital with intensively pruritic papular lesions on his trunk and limbs. Physical examination showed numerous scattered keratotic papules measuring 35 mm in diameter on his trunk and extremities. Some coalesced into anannular lesion with a slightly raised peripheral red rim. A tissue biopsy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a cornoid lamella. The patient was diagnosed with EPPP. After 3-months’ treatment of antihistamines and topical steroid agents, the lesions and the pruritus were diminished.Discussion::EPPP predominantly happens in an old male demographic. Patients with EPPP often develop pruritic papules spread on the body with or without preexisting typical porokeratosis lesions, and the lesions can subside within few months, leaving small brown spots or annular lesions. EPPP has the unique hist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porokeratosis cornoid lamella. The mechanism of EPPP is still unknown. It is important for clinicians to be aware of a disseminated pruritic papules as a manifestation of EPPP.Conclusion::The lesion of porokeratosis can be manifested as eruptive papules with intensive itch. When a patient develops eruptive pruritic papules,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possibility of EPPP. Histopathology is necessary for diagnosi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奥马珠单抗治疗对抗组胺药反应不佳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奥马珠单抗治疗H1抗组胺药控制不佳的慢性荨麻疹(CU)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使用H1抗组胺药疗效不佳并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的CU患者,通过7 d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7)、荨麻疹控制评分(UCT)评估治疗后4、12、24周的疗效。采用 t检验、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等分析临床特征与疗效的关系。 结果:共121例符合入排标准且数据资料相对完整的CU患者纳入本研究,男54例(44.63%)、女67例(55.37%),年龄13 ~ 70(39.88 ± 14.36)岁;88例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72.73%),10例(8.26%)为慢性诱导性荨麻疹,23例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合并慢性诱导性荨麻疹(19.01%)。奥马珠单抗治疗4周时有效率为50.86%(59/116),完全应答率为25.86%(30/116);12周时有效率为78.26%(54/69),完全应答率为34.78%(24/69);24周时有效率为64.71%(22/34),完全应答率为23.53%(8/34)。治疗4周时,基线血清总IgE < 40 IU/ml的CU患者(26例)治疗有效率(30.77%)显著低于血清总IgE ≥ 40 IU/ml者(61例)(65.57%, χ2 = 8.93, P = 0.004)。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年龄、发病年龄、合并过敏性疾病、伴随症状、基线红细胞沉降率、基线C反应蛋白水平均与UCT评分显著相关(均 P < 0.05),而病程、临床类型、血清总IgE水平、外周血细胞计数、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UAS7评分等与UCT评分无显著相关性。121例CU患者中,8例(6.61%)报道了轻中度不良反应。 结论:奥马珠单抗可有效改善H1抗组胺药控制不佳CU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且耐受性良好;对于无合并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共病、无血管性水肿等伴随症状、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水平相对较低的患者在奥马珠单抗治疗中可能获益更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表型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食物特异性IgG(sIgG)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表型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5家三级甲等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活动期CSU、皮肤划痕症(SD)、急性荨麻疹(AU)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90种食物抗原sIgG抗体和总IgE抗体,免疫印迹法检测20种变应原sIgE抗体,化学微粒子发光法检测甲状腺过氧化物酶IgG抗体和甲状腺球蛋白IgG抗体。两组间和多组间正态分布计量数据的比较分别采用 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非正态分布计量数据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纳入CSU患者248例,SD患者22例,AU患者15例,健康对照13例。以sIgG ≥ 100 IU/ml(2+及以上)为阳性标准,CSU组、SD组和AU组的食物sIgG阳性率(176/248,70.97%;15/22,68.18%;11/15)略高于健康对照组(7/13),但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1.80, P = 0.615)。248例CSU患者中,sIgG阳性组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的比例(71/176,40.34%)显著高于sIgG阴性组(19/72,26.39%; χ2 = 4.30, P = 0.042),但两组1 d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da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 = 0.18, P = 0.859)。177例CSU患者完成12 ~ 40周的治疗及随访且使用二代抗组胺药物可完全控制病情,sIgG阳性组(128例)与sIgG阴性组(49例)所需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 =-1.06, P = 0.298)。 结论:食物sIgG阳性的CSU患者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的比例升高,但食物sIgG不能作为反映CSU疾病活动度和治疗反应的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可诱导性荨麻疹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可诱导性荨麻疹(CIndU)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仅仅靠针对诱因的规避常常无法达到满意的症状控制效果。近年来国内外在CIndU的治疗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如传统的抗组胺药、非抗组胺药、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等药物治疗,以及诱因脱敏治疗等物理治疗等,本文对这些进展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奥马珠单抗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回顾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奥马珠单抗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 - 1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儿,根据用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联合组采用皮下注射奥马珠单抗(150 mg,4周1次)联合常规剂量抗组胺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加倍剂量或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疗程3个月至半年,在治疗开始后3、6、12个月观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3、6个月观察复发情况。结果:共入组46例慢性荨麻疹患儿。联合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6~17岁,其中6 ~ 12岁16例,13 ~ 17岁7例;治疗前血清总IgE水平增高11例(IgE增高亚组)、正常12例(IgE正常亚组)。对照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6.33~16岁,其中6 ~ 12岁15例,13 ~ 17岁8例。治疗开始后3、6、12个月,联合组总有效率均为86.96%(20/23),对照组分别为52.17%(12/23)、56.52%(13/23)、56.52%(13/23),联合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 P值分别为0.010、0.022、0.022)。治疗开始后3、6、12个月,联合组6 ~ 12岁患儿有效率均为14/16,13 ~ 17岁患儿均为6/7,两年龄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χ2 = 0.01, P = 0.907)。治疗开始后3、6、12个月,对照组6 ~ 12岁患儿总有效率分别为5/15、6/15、5/15,疗效均低于联合组( P值分别为0.002、0.006、0.006)。联合组IgE增高亚组3、6、12个月有效率均为9/11,IgE正常亚组均为11/12,两组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484)。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仅对照组有2例轻度嗜睡。治疗结束后3个月,联合组16例均无复发,对照组6例中2例复发,联合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P = 0.030);治疗结束后6个月,联合组16例均无复发,对照组6例中有3例复发,联合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P = 0.022)。 结论:奥马珠单抗联合常规剂量抗组胺药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不良反应少,能提高临床有效率,降低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的免疫学机制及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在临床上常用于筛查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的免疫亚型,但其免疫学机制、与CSU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尚未明确。研究显示,ASST阳性与CSU患者免疫球蛋白G自身抗体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减少、嗜碱性粒细胞CD63表达升高、循环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相关,与患者年龄、病程以及个人或家族史无关,但可能是慢性荨麻疹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ASST阳性患者可能对第二代H 1抗组胺药反应不佳,对奥马珠单抗起效缓慢,但对环孢素和自体全血/血清注射治疗反应良好。该文综述ASST阳性患者的免疫学和临床特征,探讨ASST阳性对不同治疗方案疗效的预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